多想像沈从文先生这样文心绘目地看人看事 ——— 读《边城》第一章
《以人民的名义》小说第一章第一段
“侯亮平得知航班无限期延误,急得差点跳起来。他本打算坐最后一班飞机赶往H省,协调指挥抓捕京州市副市长丁义珍的行动,这下子计划全落空了。广播中一遍遍传来女播音员中英文抱歉的通知,机场上空有雷暴区,为了乘客安全,飞机暂时无法起飞。侯亮平额上沁出一层细细的汗珠,早知道被困机场的痛苦,现在又得尝一次滋味了。”
冯冀才《爱之上》第一章第一段
“初恋是两颗心第一次碰撞。就象两块带电的云,在天边静静而盲目地浮动着;忽然,它们碰到一起了,即刻发出夺目的闪电。就在这一瞬间,它们由原先那灰布似的、无生气的、凝滞的样子,变得一片灿烂辉煌;现出轮廓,现出层次,。现出重峦叠嶂般雄美动人的奇观。整个天宇因之变得生机十足、无限广阔和深远,整个大地也给这瞬息间闪耀的强光映照出另一番景象。天地万物顿时变得美妙、神奇、不可思议了。”
沈从文《边城》第一章第一,二段。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议:还要费口舌评论优劣吗?
语言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文学的感觉是更浓了,长进了,还是褪化了?
第一段,这几年高中毕业的文青吧!
冯冀才的那段,也就是个老牌文青吧
!
沈从文的文字放在当时,并不尤其得好。许广平写给鲁迅的信,就有这水平。随便找到三十年代读书人的书信,大都这样写。吓人!四九年后,还有这样的笔下吗?
读民国的字迹,文章,即便中央文件,总裁训令,要叹“郁郁乎,文哉!”
读沈从文的这篇小说,像掉进墨瀚里,掉进文采里,眼睛,感觉,全被文学裹住。
心绣绣,笔秀秀,意嗅嗅。字字句句地读,不舍得漏过一个。
那时的读者有福气,作家给出的,最起码,对得起阅读花的时间。
就是得了诺奖的莫言小说,滑着看还嫌慢的章节,多了去!
多想像沈先生以这样文心绘目看人看事,纵然太文气了。
因为触到了社会热点--反腐败。
“我靠”“老娘不买帐”,能裸成文学?
他的文字看似平和却静水深流,跟他的性格一样,柔软又倔犟,敏感又宽厚,太耐读了。
他的病带给他了一个健康身体达不到的思考角度,直逼内心最深处。
我想是属于“慢”的文字,跟现代的生活习惯是多少有的脱节的,不是说不好,好不好每个人心中有自己的标准,这个说不说出来都不是什么大事,欣赏文字我想跟其他的比如音乐美术甚至工艺品的欣赏是同理的,在那个年代被欣赏受推崇,今日人今日事换了时空再看,应该不是每个人都有共鸣。
前些天有人提到追忆似水年华,好像那个人说看不完,怎么会?我自己就很喜欢。随便一页翻开都能看下去看进去。所以我想好恶这些真的是很私人的事。
在我看来。
完全替你打开另外一个世界。所以我倾向于真实高过真诚
不过我对史铁生的文字更有感觉。他的文字没有那种勇斗病魔刻意坚强的伟光正气质,而是一种常人难有的沉静。
尤其是他对“意义”无休止的拷问和思辨,是我喜欢的。
快慢无碍的。 仁见仁智见智,有档次之别。 那时人体会到的,自己读得一惊一惊的,怎么想不到看不到呢?水平低。 那时人,文章的“私”程度也好。49以后的都很发表架式。都卷在很大很空的主题里。 喜欢他们的着眼点,很独一份儿,很自己。文字表述上负责任,琢磨得多。 但就审美说,缺少新意。《尤里西斯》,卡夫卡们的文学意趣已然现代派了。每读,觉得自己像出土文物。
写的慢,想的慢,读得慢,才能有你所谓的"精致"——都是时间夯出来的。别的就不说了,就说文字方面吧,有没有人更有天分一点,肯定有啊!但是我想这个是不够的,必须要加上大量的文字TRAINING,这个TRAINING,应该不是只写,还要有大量的阅读,大量的和同行不同行的讨论,就小说来说,那是的跟大量不同人的接触,你举得这个写景来说,那就是看了又看看了又看,看到骨子里了,才能写道骨子里。
至于说过去人是不是更精致,呵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有个德国的家伙写了一本书叫国家的神话,也提到这一点,说现代人容易对过去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浪漫的幻想,我自己比较倾向于支持这个观点。
至于中文表述49年以后的事,那是大话题,需要另开帖子讨论——中国的情况有点特殊嘛,远的不说,亚洲的日本,并没有更如何如何啊,我相信几百年以后的人回看,不会认为我们这个年代做得更好,应该也不会更差。
可惜这一代华人文化里太多忽略这方面的东西了。达芬奇还不是画鸡蛋起家?RAFAEL第一笔就是天使吗?一样天使看了想哭的那种。
延安白话,半数用日语政论词条。白区白话则另一个样子。用延安白话行文,无论文学政论,如同当下大陆人写的博文,就这样了。 觉得key 不在其他,在失掉的“私”。文言,性私。白话,趋公。用延安白话说写私聊,聊聊就上论坛。好听点的话全是老话,方言。 文章的根是私,是走向私,更私一点的过程。《追忆似水年华》,将私写出。看欧美片子,觉得私,而且是高水平的私。读圣经,走向上帝,就是走向私。获得确实的不能与别人交流之私,才是文学的极致。以为。其他是工具。 欣有辩议,谨以。
秒不成的呢?那后面藏了多少秒?我是不信没后面那个功夫能秒,扯!
你也会说普遍好了,那是怎么练的?
好了不多说了。
统计说一个孩子平均用6000片。我仨孩子换下来照2万不多吧。不秒成?
只要能感动你,都是好文字。这个俺也同意:)
顺便拜个早年,过年好!
成年人还信什么秒成的,不是装那啥,就是真那啥。
多想像沈从文先生这样文心绘目地看人看事 ——— 读《边城》第一章
《以人民的名义》小说第一章第一段
“侯亮平得知航班无限期延误,急得差点跳起来。他本打算坐最后一班飞机赶往H省,协调指挥抓捕京州市副市长丁义珍的行动,这下子计划全落空了。广播中一遍遍传来女播音员中英文抱歉的通知,机场上空有雷暴区,为了乘客安全,飞机暂时无法起飞。侯亮平额上沁出一层细细的汗珠,早知道被困机场的痛苦,现在又得尝一次滋味了。”
冯冀才《爱之上》第一章第一段
“初恋是两颗心第一次碰撞。就象两块带电的云,在天边静静而盲目地浮动着;忽然,它们碰到一起了,即刻发出夺目的闪电。就在这一瞬间,它们由原先那灰布似的、无生气的、凝滞的样子,变得一片灿烂辉煌;现出轮廓,现出层次,。现出重峦叠嶂般雄美动人的奇观。整个天宇因之变得生机十足、无限广阔和深远,整个大地也给这瞬息间闪耀的强光映照出另一番景象。天地万物顿时变得美妙、神奇、不可思议了。”
沈从文《边城》第一章第一,二段。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议:还要费口舌评论优劣吗?
语言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文学的感觉是更浓了,长进了,还是褪化了?
第一段,这几年高中毕业的文青吧!
冯冀才的那段,也就是个老牌文青吧
!
沈从文的文字放在当时,并不尤其得好。许广平写给鲁迅的信,就有这水平。随便找到三十年代读书人的书信,大都这样写。吓人!四九年后,还有这样的笔下吗?
读民国的字迹,文章,即便中央文件,总裁训令,要叹“郁郁乎,文哉!”
读沈从文的这篇小说,像掉进墨瀚里,掉进文采里,眼睛,感觉,全被文学裹住。
心绣绣,笔秀秀,意嗅嗅。字字句句地读,不舍得漏过一个。
那时的读者有福气,作家给出的,最起码,对得起阅读花的时间。
就是得了诺奖的莫言小说,滑着看还嫌慢的章节,多了去!
多想像沈先生以这样文心绘目看人看事,纵然太文气了。
因为触到了社会热点--反腐败。
“我靠”“老娘不买帐”,能裸成文学?
他的文字看似平和却静水深流,跟他的性格一样,柔软又倔犟,敏感又宽厚,太耐读了。
他的病带给他了一个健康身体达不到的思考角度,直逼内心最深处。
我想是属于“慢”的文字,跟现代的生活习惯是多少有的脱节的,不是说不好,好不好每个人心中有自己的标准,这个说不说出来都不是什么大事,欣赏文字我想跟其他的比如音乐美术甚至工艺品的欣赏是同理的,在那个年代被欣赏受推崇,今日人今日事换了时空再看,应该不是每个人都有共鸣。
前些天有人提到追忆似水年华,好像那个人说看不完,怎么会?我自己就很喜欢。随便一页翻开都能看下去看进去。所以我想好恶这些真的是很私人的事。
在我看来。
完全替你打开另外一个世界。所以我倾向于真实高过真诚
不过我对史铁生的文字更有感觉。他的文字没有那种勇斗病魔刻意坚强的伟光正气质,而是一种常人难有的沉静。
尤其是他对“意义”无休止的拷问和思辨,是我喜欢的。
快慢无碍的。 仁见仁智见智,有档次之别。 那时人体会到的,自己读得一惊一惊的,怎么想不到看不到呢?水平低。 那时人,文章的“私”程度也好。49以后的都很发表架式。都卷在很大很空的主题里。 喜欢他们的着眼点,很独一份儿,很自己。文字表述上负责任,琢磨得多。 但就审美说,缺少新意。《尤里西斯》,卡夫卡们的文学意趣已然现代派了。每读,觉得自己像出土文物。
写的慢,想的慢,读得慢,才能有你所谓的"精致"——都是时间夯出来的。别的就不说了,就说文字方面吧,有没有人更有天分一点,肯定有啊!但是我想这个是不够的,必须要加上大量的文字TRAINING,这个TRAINING,应该不是只写,还要有大量的阅读,大量的和同行不同行的讨论,就小说来说,那是的跟大量不同人的接触,你举得这个写景来说,那就是看了又看看了又看,看到骨子里了,才能写道骨子里。
至于说过去人是不是更精致,呵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有个德国的家伙写了一本书叫国家的神话,也提到这一点,说现代人容易对过去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浪漫的幻想,我自己比较倾向于支持这个观点。
至于中文表述49年以后的事,那是大话题,需要另开帖子讨论——中国的情况有点特殊嘛,远的不说,亚洲的日本,并没有更如何如何啊,我相信几百年以后的人回看,不会认为我们这个年代做得更好,应该也不会更差。
可惜这一代华人文化里太多忽略这方面的东西了。达芬奇还不是画鸡蛋起家?RAFAEL第一笔就是天使吗?一样天使看了想哭的那种。
延安白话,半数用日语政论词条。白区白话则另一个样子。用延安白话行文,无论文学政论,如同当下大陆人写的博文,就这样了。 觉得key 不在其他,在失掉的“私”。文言,性私。白话,趋公。用延安白话说写私聊,聊聊就上论坛。好听点的话全是老话,方言。 文章的根是私,是走向私,更私一点的过程。《追忆似水年华》,将私写出。看欧美片子,觉得私,而且是高水平的私。读圣经,走向上帝,就是走向私。获得确实的不能与别人交流之私,才是文学的极致。以为。其他是工具。 欣有辩议,谨以。
秒不成的呢?那后面藏了多少秒?我是不信没后面那个功夫能秒,扯!
你也会说普遍好了,那是怎么练的?
好了不多说了。
统计说一个孩子平均用6000片。我仨孩子换下来照2万不多吧。不秒成?
只要能感动你,都是好文字。这个俺也同意:)
顺便拜个早年,过年好!
成年人还信什么秒成的,不是装那啥,就是真那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