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茵·兰德:姐就是要站在康德的对面

l
ling_yin_shi
楼主 (文学城)

(原创:灵隐士)

艾茵·兰德:姐就是要站在康德的对面

      “我愿意放弃世界上最壮观的日落场景,只想目睹一眼纽约市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楼群,那大厦的蔓延直插入蓝色天际,人类的意志力是如此明显。我们还需要什么信仰吗?我的心告诉我,如果这儿真的面临战争的威胁,我会将自己抛身天际,以我的肉身保护这一切。”

      那年艾茵·兰德(Ayn Rand)21岁。她用探亲的签证,第一次踏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土,顿时被曼哈顿的华丽与恢弘所震撼,于是致以五体投地般地崇敬与拜服。虽然护照上显示她来自苏联,可是在心里,她一直认为自己来自俄罗斯的圣彼得堡。那是1926年,苏维埃联合政府成立了三年。

      1931年,结婚两年之后,兰德正式成为美国公民。在当了43年的美国公民后,在一次西点军校的毕业典礼上,这位69岁的老人表达出自己对美国的真挚感情:“美利坚合众国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最高贵、建国原则上唯一道德的国家——这不是我要说些恭维的、爱国的陈腔滥调,而是根基于完整的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政治和美学的智慧基础之上。”
     
      艾茵·兰德只是笔名,她的真实名字是爱丽丝·奥康纳。她是一位小说作家,38岁那年,她推出了作品《源头》,开始声名鹊起。52岁那年推出了《阿特拉斯耸耸肩》,让她成为美国年轻一代为之风靡的偶像。那是1957年,是一个叛逆的年代。每个美国人都受够了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更加受够了政府无所不在的强权,人人在心里已经非常地恼火了。那个呼吁个人自由的怒声已经蓄势待发,就要喷薄而出。而兰德正好撞在那个时间点上顺势出现。

      如果把兰德当成引领潮流的小说作家,绝对一点问题都没有,她的拥趸甚至包括以后会大名鼎鼎的经济学家艾伦·格林斯潘。这说明她的有些理念,有些价值取向在当时很受拥戴。可是兰德自己不愿这么想,她要超越一名作家。她更看重自己思想性的那一面,觉得自己应该被人当成哲学家——我的人生如此艰辛,一度冰火两重天,我有那么多的人生体验和感悟,而且姐姐我也有文采,为什么就不能作为一名哲学家存在?姐姐我就是要证明给你们看看。她把攻击目标锁定到了伊曼努尔·康德,这位西方经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身上。如果只看出生日期的话,康德要比她大181岁,当然已经死了。兰德希望通过批判康德,来推出自己的哲学理念。

      兰德起先想把自己的哲学命名为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但是这个名称已经被同期的让-保罗·萨特占用了,于是只好退而求其次,使用客观主义(Objectivism)的名称。两者的理念很相似,不过萨特更深入思考了人在时间坐标上的虚无特性:人要学会否定自己,必须淘汰当前的自己,才能成为明天理想的自己,这种过去的虚无正是为了未来的存在。两人在理念的区别可以用萨特的一句名言简要概括:“我的位置将不是一个聚焦点,而只是一个出发点。”

      而兰德自始至终希望自己是一个聚焦点。她直接批判康德的伦理学理念,她认为最至高无上的善应该是理性,而不应该康德讲的美德。还有康德认为一个人的认知只是主观上的认知,永远只能了解事物的一面,一部分,必须遵从逻辑分析与整合才有可能认知客观事物。兰德不同意,她认为不是只有逻辑的方式才能了解客观事物,用理性的方式也能够获得——获得对事物的真实感受,一个人如果够理性,那么他的感受就应该是那个客观事物,可能是一部分,但也是客观的事物。简单讲,她觉得康德太裹足不前,太保守了。于是她尖锐地给予了抨击:“康德是那个摧毁现代世界的首脑,是一只怪兽,瘫痪年轻人的心智,挫伤年轻人的自尊,阉割年轻人享乐的能力。”

      兰德确实有初生牛犊的勇气。她认知的缺点在于只盯着康德的结论,却不了解康德理念的起因与过程。她没有去了解勒内·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也没有了解弗朗西斯·培根的实验经验主义,不明白康德是在整合这两大流派之间的鸿沟。回溯十八世纪,美国独立战争以及法国大革命揭露出人类自身之间的暴力对抗与颠覆,那是一个极其需要和谐与稳定的年代。为了应对这个宏观大命题,哲学家们都在不停探索,直到康德用他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统一了分裂的流派,形成了和谐一致的西方经典哲学,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康德是站在人类宏观层面的一个巨人。

      兰德则是站在微观个人的单点之上,她的理念也浅显直接,尚且没有提炼升华到三百年前笛卡尔的认知理性主义——我思故我在。

      即使兰德自己提出的客观主义,时间一长分析起来也自相矛盾。譬如她虽然批评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但是学者分析她所秉持的观点其实却是后者对个人幸福认知的定义。换句话讲,她没有系统地、全面地理解对方的整个学说。还有,兰德认为人要理性,因为理性完全可以帮助人认知客观事物——可是哪个哲学家会不理性呢?或许这样说,她认为的理性是什么呢?独立于逻辑之外,也不是科学,难道是说只要头脑冷静,不被自己的感情所控制,就能自动生成吗?或者先天就有?但是她自己,对苏联之所以那么深恶痛绝,这种自我感觉上的理性,不正是她自己在感情上的创伤,不正是一种感性的体现吗?如果人没有感性的话,怎么会有幸福感、愉悦感?一个纯粹理性的人,认知事物是为了什么呢?人如果不要自己的感性,就不会放置感情去探索、去思考,那怎么会有主动认知事物的意愿和原动力?

      兰德的理性在根基上非常狭义——是一颗冷漠的心。她认为人应该自利,只需要为了自己而去奋斗,无需了解他人,关心他人,尤其是穷人。因为这个世界总会有穷人,永远客观的存在,既然天道如此,何必刻意救援?所以兰德坚决反对任何慈善事业——认为这种做法是对客观事物的扭曲,会让成功者的成就感降低,甚至让他们产生不公平的挫折感。这种偏激的看法,不过是她少年之时力求自保的惯式思维,坎坷前半人生的心理报复。一切的根源在于她很少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所以对他人也实行零关爱。从整体的价值取向来看,兰德是纯粹的主观利己主义理念,同时秉持人定胜天的决心——不但不客观,反而主观到了极点。她缺乏一个精神信仰者对神灵,或者自然规律的敬畏之心,也缺乏一个哲学家雍容谦逊的风范。这方面跟康德有着云泥之别,显然是年轻之时受到了苏维埃理念的影响。

      兰德1982年去世了。同一年,地球的另一面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兰德如果再多活二十年,看到深圳、上海浦东那拔地而起,一幢幢崭新的摩天大楼,会作如何感想呢?她是否会修正自己的客观主义?

      兰德一生没有孩子。假如她生养了孩子,还会这样坚持自己的理念吗?

      我们无法过多责怪兰德,因为她的第一眼就看到了美丽国最美的那一面,于是打心眼里爱上了这个国家,她自己认为这些很理性,很客观。于是在这种感情的支配之下,直接忽视了这个国家的很多不美,也愿意包容这个国家的很多丑恶。她对美国其实非常之感性。

      还是把她还原成一个引领时代的小说作家吧。这样的话,在我们心中,兰德还是那个勇敢、自立、向前而行、很有才华的女孩子。

江上一郎
谢谢介绍。她的反对慈善有点过激,但是,如今慈善被打扮得天花缭乱要谨慎是真--尤其反感一

一边叫崛起了一边小学都要希望寄托在海外的捐助---穷村庄、穷城镇、穷孩子好像都理所当然躺平了。。。

l
ling_yin_shi
直接作慈善,和间接作慈善很不同,因为中间有介质,以慈善这个美丽的帽子为名义,在利自己。或者说,这是打扮出来的慈善,

挂羊头卖狗肉,假的!:)

木有文化
旗帜鲜明的反对

(sorry 又是标题党)

先说明一下,我对康德和兰德都没有好好读过,只是对他们各自有一个囫囵吞枣的笼统印象。印象可能沾边,但多半不准确。

我对 Kant 的印象和理解,来自于对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 的理解,以及康德的伦理公义 / Kantianism 应该是Utilitarianism的对面。Utilitarianism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基石:我们要追求满足最多人的最大利益,在这个方向下,不惜牺牲少数人的合法利益。 Kantianism 则说,NO,伦理不容破坏,公义原则至上。

在这两者之间,我旗帜鲜明的支持 Kant。在最多人的最大利益的大旗下,一个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人民领入地狱。

----

那如果我是Kant的粉丝,我应该支持楼主啊,因为楼主是褒Kant,贬Rand 的?

NO. 因为我同时也是 Rand 的粉丝。

如果有两个社区,一个社区里住着一千个各自自私,但是守法的公民,另一个社区住着一千个高尚无私的圣人,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那个自私人的社区。

一个以 Kantianism 为指导原则的社会,那些公义伦理,应该1)用在大的广的层面,比如作为法律准则,2)被用做为 defensive mechanism,而不是 offensive method.

换句话说,就是应该认识到人性本身的弱点(greed, jealousy, lazy... ), 鼓励每个人往上爬,公义伦理只是为了阻止你在往上爬的时候,故意把别人往下踹。

当我们用 Kantianism 来‘要求’每一个 individual 的时候,地狱也就不远了。

 

v
viBravo5
中文研讨这类哲学很烧脑. 比如中文的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很烧脑,英文版《critique of

英文版《critique of pure reason》《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就容易理解多了。

主要原因是批判呀,理性呀,实践呀等所有这些哲学概念都不是中文原有的,都是通过日语从西方进口的。

木有文化
有同感:很多词英文翻中文后会走样
l
ling_yin_shi
倒觉得是因为没有对应的哲学理念,没有对应这种理念的头脑,所以难以真正领会,无法用媒介,比如语言表达准确。否则

的话,大家只讲一种语言,是不是就完全理解对方的理念,甚至哲学呢?

根源还是人的头脑,在理念上能够允许存在,兼容,继而才可能吸收。

颤音
作为Rand的粉丝,跟一个空贴,因为没有文化
l
ling_yin_shi
康德应该跟主义无关,准确讲,在主义之上。当然,有人会吸收他的东西,拿来定义一种主义。

如果仅仅反对这种主义的话,其实也可以拿康德另外的东西来攻击这种主义。当然,直接反对康德也是一种办法。

觉得康德最核心的理念是辩证地兼容。

例外,任何理念都会有一个针对的现状,提供解决方案,并且能够击败很多的质疑,归纳浓缩才能形成。兰德的理念没有归纳的意识,她只重推理,有点一条腿走路,不稳。

l
ling_yin_shi
哈。颤兄狠。:)
木有文化
有升华成主义:Deontology
l
ling_yin_shi
嗯。对兄的话有新的理解和触动。兰德的理念,对于像比尔盖茨,马斯克等创新型选手,在新的领域没问题,不怎么伤害他人。但是

如果被华尔街大佬,或者Amazon贝索斯这种选手使用,在固定的市场借助于广大其他人,问题就很大。或许说,这可能是兰德的理念的边界条件,或者说适用范围。

木有文化
所以强调自私的人要守法呀,有反垄断法什么的,往上爬不能恶意踹别人
老键
这点是没错的,我在刚发的人情炎凉里有相似的观点

因信称义实在是无边的大智慧,因信,不是因行,行是人的外在,譬如捐点钱做点慈善,即使不去吹嘘为自己赢得脸面,也是为我们内心赢得安在,为我们心灵的缺情寡义赢得一个安慰,甚至某种自以为是的道德制高点。信是人的内心,相信人间同情,平等互待,包容不同,人文关怀是应该集体共有的价值观,即使你慈善是真心出于这些价值,也会知道个人之力是极其有限的,改变不了人间,更别说我们很多并不具备这样的真情实感( 这不是我们的错),但我们信了,我们就会认同社会在这方面的进步,支持政府在这方面的作为,这种集体力量才能改变世界,而我们自己也会觉得心安理得,没有心理压力和道德包袱,更无自我标榜的冲动。

v
viBravo5
安.兰德其实是把尼采的道德观推广到人的经济活动。尼采说强就是好,适者生存,安.兰德就说自私自利就是好,有利生存.
o
olcbps
觉得灵隐士对她的评价太厚道了

觉得她就是一个哲学界的流星歌手,实在难理解一个理性的人会骂康德“人类历史上最邪恶的人“。

l
ling_yin_shi
赞兄。作为哲学家的话,一定要熟悉归纳法,光有推理有缺陷——这也正是亚里士多德,古典哲学的最大弱点。安兰德要考古,

师从亚里士多德,但是只抓推理这一块。有点像梅超风,对霸道的九阴白骨爪感兴趣。

S
Shubin
谢谢分享。查了一下,兰德只有一个3年制社会学文凭,1924年圣彼得堡大学。觉得她是个不错的作家,但要挑战康德,太困难了。
木有文化
我还是再多一句嘴吧

Kant(ism) should be used to govern the many,
Rand(ism) should be used to judge the inidividual.

d
donau
我很认同你的理性说话这个观点。别的另说
土豆-禾苗
同感啊,或许,“有对应的哲学理念”了,就容易找到一种表述方法,甚至创造出新单词。
k
kirn
咦,你姐姐上这来啦?姐姐这么理性,肯定不花心也不开心~~~哈哈哈~~~再写一篇,验证一下纯粹的理性
l
ling_yin_shi
土豆兄讲的好。语言只是一种媒介,方便头脑去领会。但是过分依赖,只去分析字面意思,头脑反而吃不透。开明,有类似架构的头脑

最关键。

l
ling_yin_shi
怕太长有副作用,原文删除了些,多贴点吧。

      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兰德不是科班出身。她并不熟悉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尤其是英国和德国的部分,更不熟悉哲学的分析方法,比如系统化,以及归纳方法。她直接从2300年前亚里士多德的推理法中横飞而出。兰德出身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一个犹太家庭,家里并没有宗教方面的信仰,靠着医药小生意过得还算殷实。少年时期的兰德喜欢阅读法国作家大仲马、维克多·雨果的小说,妈妈也教过她一些法文。由于俄罗斯内部矛盾的激化以及之后的十月革命,家里的生意被充公,一家人不得不颠沛流离,四处躲避战争。1921年,16岁的兰德就读于列宁格勒大学社会教育系,三年后毕业。之后不到两年就来到了美国,为了谋生曾经在好莱坞打零工,接着结婚嫁人,先生是一名演员,此后慢慢开始文字的创作。直到38岁,1943年,她的作品《源头》才让她开始受人瞩目。兰德的人生上半场确实辛酸,值得同情,她对苏联的怨恨完全可以理解。她个人其实蛮有才华,能够把自己的人生辛酸化为文字小说,并吸引到一个英文的国家,并不是自己母语的国家的广大读者。

l
ling_yin_shi
肯姑娘好,躲迷藏也被你发现了。一个字:厉害极了:)
S
Shubin
这一段讲的挺好的。如果说兰德是文艺女青年出身,大概不会错。能用非母语写出畅销小说就很了不起。 : )
p
polebear
然也, 兰德是个人主义理想的极致。有一大堆忠实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