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啥要(或不要)旅游

世界风情版主
楼主 (文学城)

世界风情是文学城里以旅游为主题的公共论坛,但这并不等于说旅游本身是一件天经地义、不容讨论的事。版主们愿以开放的心态,举办这样一个活动,让大家畅所欲言,讨论一下旅游的利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1,对环境的影响;

2,对当地经济与民生的影响;

3,对旅行者自身以及家庭的影响;

4,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等等。

凡事都有利有敝,我们也可以讨论如何兴利除弊、扬长避短,在享受旅游带来的益处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它可能带来的弊端。

大千世界,各人各活法,各花入各眼。惟其如此,这个世界才如此精彩。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说说旅游在你生活中的位置,以及你是如何从时间与金钱两方面平衡旅游与生活的其它方面的。

最后,无论你喜欢或不喜欢旅游,版主们都祝愿你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归根到底,生活幸福美满才是我们大家追求的终极目标。

祝大家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我们为啥要(或不要)旅游 【版主推荐强帖】2018年12月世界风情强帖 【回顾与展望】- 回首2018,畅想2019 【版主推荐强帖】2018年10-11月世界风情强帖 【版主推荐强帖】2018年9月世界风情强帖
熊猫媳妇
强烈支持!!!
熊猫媳妇
强烈支持!!!



小黑猫
大家畅所欲言哈。
国府
re 美国前环保副总统戈尔

在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的新纪录片《难以忽视的后果》(An Inconvenient Sequel)上周五上映前,保守派智库发表文章称,阿尔戈尔在纳什维尔的家用电量至少 21 倍于美国平均水平。早在 2007 年戈尔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获得奥斯卡奖后,他就被报道其豪宅用电 20 倍于美国普通家庭。

戈尔的豪宅有 20 个房间面积超过 1 万平方英尺。报告称,过去一年,戈尔的家平均每月用电 19,241 度,去年 9 月用掉的电高达 30,993 度,去年在加热泳池上用掉的电高达 66,159 度

铁驴
我为什么不喜欢旅游。(参加活动)

因为我是个很懒的人,又没钱,旅游什么? 花钱心疼,舍不得吃舍不得花,辛辛苦苦跑到好地方去了,连门票都舍不得买,白去了。我自己的人生很无趣。我是个不好的例子。

但是我一点都不反对别人旅游,人生需要美好的东西,诗,绘画,远方,美好的东西,才是人生的乐趣所在,人要从世俗的无奈繁琐,压力中解脱,反过来,内心美好的人,对应付现实的压力也更从容些。

如果旅游能给你带来这些,那就值,哪怕是自欺欺人的。

什么叫自欺欺人呢,比如你到西藏,看到那里的天空,人的生活,就觉得自己蝇营狗苟,太世俗了,那大可不必,他们也在蝇营狗苟,只是不同的方式罢了,比如生存困难的时候,未来不可预期的时候,人们可以多储存财富以备不时之需,但是这样也没什么用时,就不如只留下基本的生活用品,多的都交给神,求神的保佑,一场恶劣的天气可能夺走你的一切,储存的东西根本没保障的时候,还不如一切让神决定,你看,他们也很苟且的生活,就象你怕得罪老板一样,他们怕得罪神。

但是如果你到西藏,能让你内心充实,愉快,面对工作生活更举重若轻,那怎么不好了? 目的不就达到了,想的太多太深,反而坏了事。

至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什么的,在古代也许有用,今天就没太大意思了,在网上看看,不也啥都知道了,跑那么远去看什么看,要是真心想体会当地的生活,就得长住,然后你就发现大老远的过和你老家差不多一样的世俗生活。

我自己知道有人这样的人生,在一个大的城市,在古代,出生就玩耍,长大就结婚生孩子做家务,一直到死,没想过诗和远方,没怎么出过城,也不遗憾,有人可能说那得憋死,但是她没有,她很满意自己的人生,你能说她过得不好?

铁驴
我为什么不喜欢旅游。(参加活动)

因为我是个很懒的人,又没钱,旅游什么? 花钱心疼,舍不得吃舍不得花,辛辛苦苦跑到好地方去了,连门票都舍不得买,白去了。我自己的人生很无趣。我是个不好的例子。

但是我一点都不反对别人旅游,人生需要美好的东西,诗,绘画,远方,美好的东西,才是人生的乐趣所在,人要从世俗的无奈繁琐,压力中解脱,反过来,内心美好的人,对应付现实的压力也更从容些。

如果旅游能给你带来这些,那就值,哪怕是自欺欺人的。

什么叫自欺欺人呢,比如你到西藏,看到那里的天空,人的生活,就觉得自己蝇营狗苟,太世俗了,那大可不必,他们也在蝇营狗苟,只是不同的方式罢了,比如生存困难的时候,未来不可预期的时候,人们可以多储存财富以备不时之需,但是这样也没什么用时,就不如只留下基本的生活用品,多的都交给神,求神的保佑,一场恶劣的天气可能夺走你的一切,储存的东西根本没保障的时候,还不如一切让神决定,你看,他们也很苟且的生活,就象你怕得罪老板一样,他们怕得罪神。

但是如果你到西藏,能让你内心充实,愉快,面对工作生活更举重若轻,那怎么不好了? 目的不就达到了,想的太多太深,反而坏了事。

至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什么的,在古代也许有用,今天就没太大意思了,在网上看看,不也啥都知道了,跑那么远去看什么看,要是真心想体会当地的生活,就得长住,然后你就发现大老远的过和你老家差不多一样的世俗生活。

我自己知道有人这样的人生,在一个大的城市,在古代,出生就玩耍,长大就结婚生孩子做家务,一直到死,没想过诗和远方,没怎么出过城,也不遗憾,有人可能说那得憋死,但是她没有,她很满意自己的人生,你能说她过得不好?

t
tgs
关于旅游

旅游之前

世界很大

心很小

 

旅游归来

心很大

世家很小

t
tgs
关于旅游

旅游之前

世界很大

心很小

 

旅游归来

心很大

世界很小

t
tang07059
“你真的有必要去看世界吗?”(重贴在活动帖下)

一看这题目,我就想“看世界”对提问者来说一定是可有可无的选项。

这样的选项我也有很多,我也可以提问。

“你真的一定要抽大麻吗?”

“你真的一定要打麻将吗?”

“你真的一定要吃鱼翅吗?”

看,我一把就占领了道德的制高点,质疑的都是我可做可不做的事,爽就一个字。

我真的一定要旅游吗?真的,这不是可选项,旅游对我来说就像吃饭、睡觉一样。

我可以用尽可能节俭的方式旅游,我也可以在别的方面克扣自己。不让旅游,我实在想不出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不是不想保护地球,拜托科学家多想想别的办法吧,孤真的不能不去看世界,寡人有疾。:)

t
tang07059
“你真的有必要去看世界吗?”(重贴在活动帖下)

一看这题目,我就想“看世界”对提问者来说一定是可有可无的选项。

这样的选项我也有很多,我也可以提问。

“你真的一定要抽大麻吗?”

“你真的一定要打麻将吗?”

“你真的一定要吃鱼翅吗?”

看,我一把就占领了道德的制高点,质疑的都是我可做可不做的事,爽就一个字。

我真的一定要旅游吗?真的,这不是可选项,旅游对我来说就像吃饭、睡觉一样。

我可以用尽可能节俭的方式旅游,我也可以在别的方面克扣自己。不让旅游,我实在想不出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不是不想保护地球,拜托科学家多想想别的办法吧,孤真的不能不去看世界,寡人有疾。:)

y
yaoyao88
走遍万水千山,看尽人间百态,才不枉此生!

对我而言,旅游的意义在于走出一成不变的平淡生活,看看不一样的风景和人们。

走遍万水千山,看尽人间百态,才不枉此生!

F
FreeGo
我喜欢旅游,原因就和我朋友喜欢在家聚众打牌一样。就是喜欢

可能因为好奇,因为想知道另一个地方的人是怎么生活的,因为可以暂时“逃离”

中年呓语
我为什么要旅游--读书和看世界

2019/2/22

我喜欢旅游;最近几年也去了欧洲不少地方。

为什么要去旅游?

没办法,遗传。

我的母亲不喜欢出门,父亲却正好相反;他利用出差机会,几乎走遍中国。他跟我说:他走遍中国,如果我有机会出国,也许可以走遍全球。

以前觉得他的话太夸张;现在年纪大了,遗传起作用了,每年不可抑制地想出去走一走。也不贪心,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来,极少一次去二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并且,到一个地方后,尽可能地避免再次飞行,而更多地利用当地交通,坐火车汽车坐船或步行,横跨竖穿多淌一淌这个国家的每寸土地。在旅游时,坐在火车或汽车轮船里看外面的风景,徒步在山间,吃当地的食物,到当地人生活的地方去逛逛,跟当地人打交道,了解当地人的想法,那感觉是非常放松非常有趣也非常享受的。

二是好奇心太强,又精力充沛爱走路;所以,工作之余,离开每天重复的工作生活场所,到外面走走,是再好不过的生活调剂了。

以前是读了不少书,旅游前也在网上网游了不少;但实际上,现场实地参观跟你网游完全是两码事。

首先你要做旅游计划吧。去哪儿,怎么去,每个城市呆多长时间,为什么要去那儿,去那儿干什么,住哪儿,这些全要面面俱到考虑周全。计划做好了,实际上已经初步网游了一遍。

到一个地方后,我一般尽量简化旅行的程序,如住在价廉物美的连锁酒店,尽可能地避免跟airB&B打交道,或直接drop in, 而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自己到一个地方想要干的事情上。如在伦敦,住在一个包早餐的地方,住十天,不挪窝,然后到梦寐以求的博物馆,图书馆,大街小巷串了个遍。

我觉得自己的旅游让自己非常受益。因为实地走过以后,感触加深了很多。举个例子,在希腊,因为自己读过多遍荷马奥德赛,总想坐船在地中海航行。那天从雅典到圣岛一路坐船,外面的风景如梦如幻,让我想起古希腊海上战争,以及奥德赛海上浪迹十年的场面,回来后再读奥德赛,那感觉完全不同了:情景交融,如临其境。这是花钱买不到的读书感觉。

再比如大英图书馆展厅的真迹,大英博物馆中东馆给我的感受,还有牛津之行等,这在自己的博客里都有表述。

我觉得,别人为什么去旅行,怎么旅行,是别人的事情,无需用我个人的标准去衡量他们;但我的旅行是读书后憋足劲要做的事情,而每次旅行都让自己受益很多,过了下瘾,满足了好奇心,也练就了脚下的功夫,减了肥。

自己很无聊,也没什么其它需求,而读书旅行是自己生活的一大乐趣,它让我通过书本知道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人在想些什么,怎么生活,通过旅游知道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奇山异水,不同的人类和不同的生活环境,尽管他们跟我们差不了多少。旅游是很花钱,但觉得这钱花得很值得,比花在其它任何地方都值得,因为它是对自己的投资,看到的也是无价之宝。其实自己每次旅游花不了多少,因为除了必要的花费外,就是些当地平民百姓生活类消费。

有时想想,没有读书的旅行会怎样?我觉得那旅游的动力会小很多很多,因为不知道自己出去干什么;如果不是成年累月读书后形成的好奇心,要跑出去干什么呢,还要倒时差,换地方睡觉,没事找事干。

也许哪一天我什么都不干,只是坐在风景区或船上吃喝玩乐;但这样的旅游持续不久的,因为兴趣维持不了多久,很快就会无聊,很无聊。

这个世界上,有的人足不出户,神游世界,如指环王作者;有的徒步上万公里,去了解陌生的世界,如T.E. Lawrence。有人喜欢做个体户,有人喜欢工作带来的乐趣和提供的社会平台。个人行为好多是天性使然。在为什么要旅游或要不要旅游上,让我们做回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找自己喜欢的同类,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真心希望退休后能在不同的国家和城市好好住住,弥补现在每次出门匆匆过客的遗憾。有时跟别人聊天时说:现在每年去不同国家旅游,是为以后退休探路。这也可算作旅游的一个理由吧。

c
changjia
我为什么旅行

首先,也许文不对题,说旅行,而不是旅游。对我来说,旅行是一种experience。整个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时时都在旅途中。既然这一世来到地球这个星球,为什么不尽量多感受一下这个星球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群?这种空间位置变化的旅行,可以把书面上的地理和历史知识活生生的和眼前的景物连在一起,可以把新闻网络上的事件趣闻与眼前的人群文化连在一起。

我在巴尔干半岛旅行,让我更好理解地理书上说的喀斯特地形,也让我回忆起少年时新闻中长听到看到的波黑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与萨拉热窝旅馆老板的攀谈,与长途车上乘客攀谈,了解不同人群不同地区的人,对南斯拉夫解体的感受,对过去和未来的看法。走过战争的遗迹,凭吊埋葬伤亡平民的墓园,也是对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洗练,让我更加珍惜和平安宁的生活,对小事不必挂怀,与战争相比,和有什么事情是更残忍的呢?

至于有人说旅行不环保,至少我在旅行中尽量节约资源,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少使用冷气暖气。何况,环保和促进落后地区发展改善落后地区民生要平衡而为。很多地区,旅游是主要收入来源,而且旅游业对当地环境的影响,远小于很多工业。比如云南元阳梯田,哈尼族人民靠耕种梯田,生活清苦劳累,旅游业给当地人带来收入增长点,而且旅游业也比建工厂更加环保。再举个云南普者黑的例子,到底是利用喀斯特地形的青山绿水发展旅游业低碳呢,还是用当地石灰岩建水泥厂低碳呢?

总之,人生的旅程,对我来说,不只是时间轴上的变化,更应该是空间的变化,对这个星球的不同地方的亲身经历。

老朽
我为什么要旅游

契科夫的幸福观是:“幸福的人首先是自由的人” 。叫花子有时间自由和人身自由但没有财务自由;工薪阶层能实现财务自由但没有时间自由和人身自由;自己开餐馆做生意或许有财务自由和人身自由但还是没有时间自由;低端打工者根本就奢谈三个自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钱不在多够花就行。

钱是好东西,虽然不是万能,但金钱能解决很多问题。我追求人身,时间和财务这三个自由,金钱是实现这三个自由的必要条件。赚钱并不是目的,赚钱之目的是为了实现你心中之目的,除非你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我的目的是游山玩水,周游世界,去想去的地方,在旅途中享受人生,生能尽欢,死亦无憾,从上大学起就开始追求这个目的。当身份和生活安定下来,生意也步入正轨,虽然每月收入只有几千块钱,但房地产这事就像种摇钱树,总要有个成长过程,开始仨瓜俩枣,寥若星辰,只要维护的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慢慢根深叶茂,硕果累累。随着房租房价的上涨,相当于给自己增加工资和增加财富,不要说用不着远虑退休后的生活,就是眼前也没有近忧,从此以后每年一两次的旅游,到现在三,四次或更多便不成问题。

我并没有说是去游遍世界,首先是不可能,其次是有的地方我不想去,不管它多有名。我喜欢名胜古迹,但有的地方徒有虚名,不引人入胜,我喜欢看风景,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景,有的地方仅仅有风而已。有人说读书,旅游,人生两大乐趣,我不怎么认为,读书没什么乐趣,特别是为了生计不得不悬梁刺股去读那些艰涩文字。旅游才是乐趣,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所以我现在只读一本书,旅游指南。

喜欢欧洲的历史文化,中学时代读世界名著,废寝忘食,通宵达旦。上大学时追崇古典音乐,如饥似渴,如醉如痴。毕业后,一闷棍打回现实,柴米油盐酱醋,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背井离乡,远渡重洋来到美利坚,身份和生意安顿好之后,少年时代的梦幻得以实现。走在欧洲几百上千年的古老街道上,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红与黑,傲慢与偏见,战争与和平仿佛就在身边。

很佩服有的人对旅游有着无比坚毅的执着,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不管是繁华都市,还是穷乡僻壤,打起背包,说走就走,天涯海角留不住,何处不是芳草路。我喜欢随心所欲,又按部就班。因为对欧洲的历史文化情有独钟所以偏好去欧洲,但欧洲的冬季阴沉晦涩,所以每年冬季必去享受阳光加勒比,白浪逐沙滩,暖风拂面,碧海蓝天,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我们俩希望在有生之年,终日长程复短程,一山行尽一山青。有些地方去过后您也许会产生拥有一个度假屋的想法,德国富森,希腊圣岛,阳光加勒比,枫叶落基山,都让我们弦管相逐,流连忘返。并不是说我有这个能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怀梦想。

我所追求的旅行是含哺而熙,鼓腹而游,逍遥自在,轻松愉快;而不是风餐露宿,晓行夜归,风尘仆仆,断梗飘蓬。人生也是旅程,早晚要驶向终点,我就是想多停一停,多看一看,在人生的旅途中尽量多停留几站。黄金难买少年时,人无两度再青春,天涯海角路漫漫,自己规划的旅行之路就是跪着也要走下去,直到古木荫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我不太在乎旅行中错过了什么,我会在乎有个好心情,无时无刻你在我身边。   

q
qing_us
喜欢人在路上的感觉

我每次出行最兴奋的是收拾好行装,刚刚出发时的时候,那时充满了对旅程的向往和憧憬。除了见识人情风物,我最喜欢人在路上的感觉,那时可以把日常生活工作的的琐碎放在脑后,享受一个简单的生活。

旅游有时不一定是去什么名胜古迹,花巨款豪华游,往往周末一个小小trip会一样带来很多的惊喜,快乐和放松。

保护环境,保护文物每个人应该身体历行,因为我希望未来的孩子们可以同样有机会享受清山绿水,有机会看一看千年文明。我们只是这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小过客,正如徐志摩的诗一样: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云溪
我为什么要旅游

记得N年前在CruiseCritic上读Review时读过

一位老人写的人生感悟,

简而言之,

旅行是一生的事

 

当我们还走得动的时候,要和我们爱的家人去看世界,用相机记录点点滴滴的瞬间。

当我们有一天走不动的时候,这些照片就承载着幸福的回忆。

所以说,幸福的回忆是可以在人生当中一步一步用心去营造的。

 

以下选了三次带着孩子旅游的游记,回头去看,满满的温馨

古巴的冬日2018(配乐)

巴拿马的冬日2017(配乐)

夏威夷之春2015 (配乐)

 

二意三心
我旅游和读书一样,是为了激发思考和情感的潮汐, 去寻找世界上的(物质的思维的和感情的)感受与感动

到此一游与忙着照相的游法我不喜欢。我宁愿有松弛的行程, 这样可以留给自己感慨, 怅惘, 与徘徊的时间。旅行前的功课需要做一些, 否则时间和精力全被琐事耗掉了。但又不宜太多太细, 那样就变成重走别人的老路了。

我喜欢听着音乐读书,而不喜欢影视。因为读书我有自由, 可以掩卷发呆也可以翻回去重读。影视则被迫跟着导演的节奏走,就象参团游一样。

g
gx123
旅游消除偏见

如果一个人对从未认识的人或事物,产生莫名的恐惧或喜爱,这就是偏见。

如果一个国家的大部分人,对周围的世界有偏见,该国的命运就很成问题。

消除偏见的最好办法,就是亲自去看一看,旅游也好,观光也罢。

在中国出生长大,又负笈海外者,应该成为偏见最少的一群。

所以,不要自欺欺人,放开胸怀,拥抱整个世界。

看风景
不喜欢旅游,可能会有明确的理由。但是问爱旅游的人,为什么去旅游

不喜欢旅游,可能会有明确的理由。比如环保,没有时间或余钱,懒得动,等等。

但是问爱旅游的人,为什么去旅游?也许有点像问重庆人或湖南人,为什么要吃辣?那是渗透到血液里的需求和习惯。

也许一个“标准答案”是:世界很大,我想去走一走,看一看。

云游8505
我为什么喜欢旅行?

我喜欢旅行(旅游),不论是享福的旅行或是艰苦的旅行,我都喜欢,我喜欢在路上的感觉。其实我人生的第一次旅行是在16岁的那年冬天,为不参加学校举办的政治学习活动(每班一名同学参加),我苦苦地央求父母让我去外地的姑姑家过年。当我一个人与那么多陌生人坐在火车里的时候,我没有害怕,相反有点兴奋。18岁报考大学时我报了离家最远的学校,幻想着我可以一段段坐火车走过最多的省会城市。

喜欢旅行还得有好的身体,这点我父母给我的基因很好,不晕车不晕船,到各地很容易适应。除了虫子不吃,其它的都不挑食,而且遇到好吃的我会去琢磨品味,回家去模仿着做出来。

喜欢旅行既要懂得享受(邮轮)去吃去玩,也能吃苦(我曾独自一人半夜两三点起床爬上金山岭长城去占位看日出),那份辛苦那份喜乐我自己很清楚承受着开心着。我很同意那句话,旅行就是从自己住腻的地方到别人住腻的地方去,去享受美好的景色,去了解学习人家的文化充实自己。

喜欢旅行不能刻意,不能当完成任务,不能攀比。

喜欢旅行我不追求走遍世界,只想在适当的时候去我想去的地方,不了解的落后的地方不去,动乱不安全的地方不去,对人不友好的地方不去。

上几张我拍的照片。

1. 金山岭长城。

2.宁夏银川

3. 维吉尼亚

 

4. 明尼阿波利斯

5. 

6. 珠海

谢谢!

 

北美愚医
我还在旅程当中

比起风坛各位大侠,我是一只小小的鼠类,没见过什么大世界,也没有那么浩翰经历。仅借这个平台分享一下自己的点滴心得吧。
无论是旅游,旅行,度假,无论我们有多和少的自由,相信我们这一代人,总有一些走出家门的经历。正是因为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爱好,才会有人喜欢穷游,有人喜欢花钱,有人喜欢"自虐",有人喜欢享受,有人喜欢自助的规划,有人喜欢一切都被安排好了。我觉得所有这些都是正常的理由。其实大多数的我们都不同程度的和上面描述的不同形式沾上一点点边。
我似乎觉得,游行还要拥有一个态度(我不知道这个概念对不对,或者清不清楚)。只要有了"态度",便有了收获。风坛里面有不少侠客,就是他/她们的"态度"吸引了我。
有一点我常常提醒自己的是:作为一个过客,我们要领略当地的山水,文化,风情,别忘了,还有当地的和当下生活的人。
两年前,我和女儿在云南大理呆了好几天。那一天正下着雨。女儿呆在客栈看iPad(很理解她。她开始厌倦那个没有朋友,facebook, Gmail YouTube 般的生活)。我撑着伞,到街上想找些东西解闷。无意中中发现了"苍山假日公园"。满以为可以在"公园"里找到一些惊喜。走近一看,才发现是一个物业公司。我被置业顾问小组的真情所动,和她聊天,交流了大概两个多小时!现在还不时和她有微信联系。我对置业一巧不通,但是和她谈得很认真,互相交流了意见,还遵守诺言为她写了一篇博文。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9489/201609/1309651.html?


那一次在大理的经历,我两上苍山。下山的时候,碰到一位30多左右的小伙子。他在河北一家建筑公司工作,来大理帮助当地的水建设工程,顺游苍山。他巳经买了240元的览车上下山的通票。当知道我一人徒步上下山的经历后,决定和我一起走下山路。我们俩一起边走边聊大约三个多小时,无所不谈。这种交流,是坐上空调大巴,景点拍照,饮食住宿都安排好的旅行所碰不到的。
几年前,我重游了紧靠旧金山北面的一个小型森林公园(Muir Woods)。在小卖部里碰到一对美国中年夫妇,身边有好几个亚洲脸形的小孩子。大的大概有十多岁。还有一个脑瘫的女孩,在轮椅上。夫妻?俩看上去并不富裕。我静静的坐到一边,注视着养母的一连串喂那个脑瘫小孩的动作。当她把一勺勺食物送小孩的嘴边,她自己也不由自主地张开了嘴巴,然后耐心地等她吞下去……那个大约十岁大的孩子,正在轮椅旁边帮忙……我心里面五味杂陈。

旅行,除了欣赏,还有体验,更要思考。去年九月去泰国的一个海边参加婚礼。我要从一个沙滩走到另外一个沙滩去看个究竟。两个沙滩中间被一群礁石隔开,我要赤脚走进海水,绕过礁石才能到达另外一边。当我提着鞋走到约一半水路的时候,心里突然有一种担忧:我不知道海水的潮长潮落的时间,万一我走过去之后,潮水长了,我岂不是要游着回来!此时已接近天黑,万一风浪突然变大?……幸好这一弯水路不算长,我绕过去后,马上问了一位当地人,才放心在那里放肆一番!

还有一点,就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形象。这里就不多谈了。我提醒自己,如果是一个非中国人在外面出丑,只是一个个案。但是如果是一个东方脸孔的人在外面出了丑,不知道人家会怎么看?

 

Marin County Civic Center,  San Rafael  CA. 

 

Krabi, Thailand.  自愚/娱式的耍猴

想打我什么主意?亲爱的

 

废墟上也可以照样享受小许,因地制宜。

 

慈母的健康是我最感恩的。广州市郊的一个村子。

 

w
willows
景-食-人-事

对我来说,旅游是

1,看不同的风景,小时候一望无边的大海让我觉得很神奇,在海滩上抓小螃蟹其乐无穷,爬上高山让我有征服感,长大后留恋江浙古镇的小桥流水,避暑山庄的烟雨濛濛,罗马小街的处处古迹,

2,品尝各地美食,桌下是煤气罐上面有抽油烟机的重庆火锅,武汉的重油水晶烧梅,成都的肥肠粉,西安德发长饺子(弟弟说这个饺子真好吃,跟妈妈做的一样),就连各地的冰棒都不一样,锦州的红枣糯米口味的冰棒,四川的八宝冰棒,都是之前之后再也没见过。

3, 还有是当时在一起的人,包括一起去玩的人和旅途上认识的人,那些邂逅,那些美好,有的还做了笔友,当然也有意外,一起去九寨沟的路上,同行的同学爬山时,不小心把大腿划了个口子,我们每天都要找小医疗门店,给他换药。

4,20-30年前,外出会自己带床单,玻璃瓶里塞满医用棉球,再倒上酒精,外出卫生有保证

我妈妈是老师,她那所学校80年代的校长,很有魄力,搞校办工厂挣了钱,就带老师和家属们夏天一起出去玩,小学时,我跟妈妈一起去了青岛,承德,北戴河和济南泰山。

初中和少年宫的同学们一起去承德夏令营,在避暑山庄见识到了烟雨濛濛。

高中和两个表妹去了无锡,苏州和杭州,其中无锡和杭州都有亲戚,只有苏州是在火车站的旅店睡了一晚。

大学,和同学们一起去了山东泰山,河北涞源,山西恒山,悬空寺,大同看云冈石窟,华严寺,四川成都,九寨沟,重庆,三峡,湖北武汉,辽宁锦州,兴城,安徽黄山,上海。

自己带孩子们,在美国去了17个州,5个国家,中国的4个省,北京,江苏(南京,无锡,扬州,镇江),陕西西安,华山,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少林寺。

听鼓
旅游了才可以在微博论坛聚会时候有话题

不然说点什么呢?朋友们谈起旅游就象打了鸡血激动的不行。 

a
aChineseBostonian
我为什么喜欢旅游?

以前读书没钱的时候就到处开车玩,后来经济稍微宽裕了就慢慢跑远点了。其实倒过来想想,如果一直呆家里,那得多无聊啊!

似曾相識
為什麼要旅行?

以前讀過一段文字,大概意思是既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

讀書是學習理論知識,行路能夠擴闊人眼界/見識。沒有足夠的知識,行萬里路充其量只不過是郵差。

 

行写好
小时候有过两个梦想:一是开汽车,二就是周游世界

当时还有不少其他五花八门的“理想”,但是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两个。说不出为什么会那样想,周游世界大概就是好奇吧,想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但我那个时代还没有私人汽车,走出国门也几乎是天方夜谭。

长大后我成了理工男,改革开放后又出了国。很快我开上了汽车,也开始了周游世界。

十多年来,我几乎是单枪匹马游天下,走过了欧、美、亚、非四个大洲。我在千山万水间看到世界,在城堡宫阙里了解历史,在异国风情中感受人性,在天涯海角处遇见自己。

这时候我开始明白当年的自己:梦想开车,要的是掌控方向和命运,追求一往无前的豪迈;梦想出国,要的是拓展视野和心胸,追求学无止境的潇洒。“行万里路”注定是我人生的“必修课”,一门“挑战自己、认识自己”的必修课。

世界风情坛志同道合的大侠高手们,相互交流彼此鼓励,给了我们更多的勇气和乐趣,也是我们“将旅行进行到底”的一大动力。这两年我原有计划“进军”非洲(2017)和北欧(2018),但是由于家庭变故(LD患病)和出版社签约而暂停了脚步。2019年可望完稿第七本、也是最后一本书稿《我走天涯那些年》的出版工作,2020将再次踏上旅途,开始新的“征程”。

愿我们都能心想事成!

 

F
FreeGo
旅游是我自己选择生活方式的组成

有人喜欢旅游,有人倾向“蜗居”;有人作背包客游荡,有人参加旅行团观光。旅游的方式是个人的选择,完全没有意义去划分某一种形式或高尚或低俗。旅游的体验就更是非常个性化的过程:走马观花能给很多人以满足,一顿美食同样会构成出行亮点,荒野远足最好留给“极端”驴友。再拓展一些,体验这个世界的精彩可以通过旅游,也可以通过读书,更多时候是平日的生活和人际交往。

真能开列出一二条理由为什么要旅游?每个人的答案会很不同,但即使下面这样答案我同样接受:“大家都去凭什么我例外“?附上一篇多年前的笔录,记述我当初头十年旅游。一定不是我对上面那个“为什么”的回答,不过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中的回忆片断。

--------------------------------------------------------------------------------------

我大学毕业那年,父亲不顾母亲的反对,支持并帮助安排我的第一次独自旅行。三十天里,我游西安城、爬华山、走都江堰、上峨眉山。由重庆下三峡,登黄鹤楼,再探湘西张家界。

第一次学会到一城市后必须先去买下一个目的地的火车票,第一次单独住一间不及现在家里卫生间大的 私人旅店的房间,第一次体会到在外乡大街上意外遇到中学同学的欢喜,第一次住搭在树林中的帐 篷里,又不得不用条件简陋得不能在此描述的“厕所”。

大概就是由这众多的 “第一次”引发出的对旅行的狂热,促成了之后近十年里的数次旅行。

xx年经格尔木乘车到拉萨。那时西藏发生动乱不久,所以离开北京时没敢诉父母要去哪,怕他们担心,只是到了西宁后才给他们发了个明信片。西藏之旅又添更多的第一次:第一次有了身处异国的感觉:黄昏时在大昭寺前看缭绕青烟中藏人的五体投地;第一次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原上蹬自行车狂奔一日后感到脸上被灼伤的疼痛;第一次礼貌地顶撞一个英语流利的喇嘛对汉人的 “攻击”。

xx年元旦时和一帮不知怎么认识的朋友到山西北部,说是要去看褐马鸡。野鸡没看到,倒差一点儿在 长途汽车上和当地小混混干一仗,双方都拔了刀。这趟出行加进来的 “第一次” 包括:睡山西大块的煤烧的北方大炕,听正牌的清华附中老红卫兵讲当年文革武斗故事,由于道士们的“失踪”,在北岳恒山上我众人分一小包花生充饥的狼狈。

这之后又有了xx年的河北兴隆和南戴河,xx年的黄河壶口瀑布和大同云岗石窟,xx年沈阳故宫和长白山,xx年龙门石窟、黄果树瀑布和瑞金小城。

那十年中,作为旅行的动力之一就是对尝试更多“第一次/新奇”的渴望。外面的精彩世界对于我 个人而言,是国内各地悠久的历史人文古迹,是名山大川的壮丽秀美,是外乡平常人家生活面貌,更是旅途中游伴的笑语欢言。

l
lucysong010
也来一个我为什么喜欢旅游?

我的旅游由于财力和时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多,每年大的旅游一到两·次而已,这已经被孩子说,为什么一放假就老出去?别的同学大部分都不出去,我很惊讶地表示,真的不算多啊!还有那么多的地方没有去呢。

像我这种总喜欢出去走走的兴趣也许是天生的吧。我小时候生长在北京门头沟的煤矿里,周围包括自己家里都是工人,好一点的就是矿里领导或者矿医院的医生了。从小家里经济状况就不是太好,但是教育程度不高的父母对于我在学校里订报纸杂志从不阻拦,也许是看在我学习好的情况下吧。从各种杂志里看到了外面的世界那么大。家里背靠一座大山,遗憾的是到现在我也没登上顶过。这座山就是大人小孩的天然公园,尤其是夏天饭后,都去爬爬山,避暑溜食。有一年雨水很大,沟里还积了好几个深水潭,成为了天然游泳池,更成了我们这些没见过游泳池的大人小孩们的乐园。隔了几个街区,对面还是山。那山里就有北京著名的潭柘寺和戒台寺,小时候春游的主要据点。自己家的传统旅游项目就是花几个小时爬过几座山,走着去参观。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我和几个女同学进到山里走了一天,还到了一个天然泉水井,回来家里人居然也没有为我消失一天儿大惊小怪。现在想起来,那会儿的治安可真好,虽然也有是担心会遇到坏人。

虽然我们是远郊区,但是因为煤矿的的缘故,在别的远郊区进城还需要长途车和火车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坐一趟3字头公共汽车到苹果园就可以坐上地铁了。初中时考上了区里唯一的有市重点高中的初中部,每天开始坐公共汽车或者骑车上学,同学里的家庭成分也提高了一大截儿。高中老师,工程师,军队干部,政府工作人员,一应俱全。同学里还增加了住在更远山里的农民家庭的同学。我们班里由此活动就是骑车来回2,30公里去村里的同学家玩儿,那次可累惨了,回到家腿都软了。因为有了学生月票,可以跑得更远了。偶尔也会跟同学进城到北海溜溜,羡慕住在北京城里的小孩儿,每天可以有那么多的近在咫尺的公园可逛。

中考考得不太好,不过还是上了位于崇文区的市重点,开始了·住校生活。虽然每周只能回一次家,而且单程要将近2个小时,还是比住在房山,怀柔之类的方便不少。说实话,我很喜欢住校的生活。离学校最近的龙潭湖公园,我和同学们不知道去了多少次。北海,陶然亭,天坛,逛了个遍。最远的还去了房山的同学家,高二暑假一起坐绿皮火车和几个同学去了趟野三坡和十渡,开启了走出北京的旅游。

大学的时候,又头一次接触到来自外地的同学。我和宿舍里另一位住在城里的北京同学,带着室友们逃了晚上的英语课,10块人民币的大通票玩遍了北京游乐园,真是快乐的时光。还和同学们一起借着办活动走遍了颐和园,北海,景山,长城...毕业时曾经梦想去外地某个同学家玩玩,终因经济拮据没有去成。年级里的几个男同学组了个小团,一路混吃混喝好像走到了新疆同学家,还真是羡慕。

没有上进心的我毕业时昏倒了铁道部,但是是做通信维护,没有外人想的那样,免费火车随便坐,也很少有出差的机会。只是借着结婚的就会才找主任要了张免票,婚假一路跑到了云南,版纳,大理,丽江和中甸游了一大圈,还混了个第一次不用护照的出国游,跨界去缅甸逛了几个小时。还第一次被小偷偷了钱包。

90年代末期,老公去了合资企业,很快出差去了芬兰,他有了人生第一本护照,还是因公的,现在估计很少人知道了。出差地点在芬兰一个小镇,安静祥和。老公还第一次滑了雪,蒸了正宗芬兰桑拿,往没往湖水里跳,是忘得一干二净了。去了圣诞老人村,拿到了进入北极圈的证书。回程时在赫尔辛基一游,红教堂,白教堂,西贝柳斯,著名景点,到此一游。第一次出国的印象太好了,也萌生了出国的想法。我们学习一般,从来没想用留学的方法,感谢加拿大政府推出的技术移民项目,让我们学渣们也能够出国定居。

在毕业后和出国前中间的4,5年,我们充分利用假期,跑了南京,上海,杭州,庐山,武夷山,厦门,成都,九寨沟,黄龙这些地方,也算没有虚度时光。北京城里的公园好像就没有我们没去过的。

进入2000年后,我们移民到加拿大,初期的紧张工作,生小孩儿,我们也就开车在安省里逛逛。拿到车的第一周,就当天往返跑了个Bruce Peninsula, 单程3个半小时。第二个月,又跑到了渥太华,途径千岛湖,为了省钱,在渥太华住了个睡地铺的青年旅社,人生中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每年夏天还可以保证在安省的省公园camping 1到2次,这个传统一直保持到现在。大多伦多地区附近的地方也基本没有我们没去过的,没有大山,是大多地区的一大缺陷啊。

数数这几年带着孩子跑过的地方,(没有自己出去旅游过):

2005:古巴

2007:带着爸妈去三亚

2010:香港

2011:纽约,费城,华盛顿

2012:东加勒比邮轮

2013:奥兰多迪斯尼

2014:班芙

2015:西加勒比邮轮

2016:坎昆,奥兰多迪斯尼,波士顿

2017:秘鲁马丘比丘,黄刀看极光,埃及,法兰克福一日游

2018:华盛顿,Upper Peninsula Michigen, 新疆 科罗拉多滑雪

去的地方不算太多,但好歹也跨越了四大洲。今年准备去加州转转,夏天还订了个阿拉斯加邮轮。

女儿和儿子最近几年跟随寻根夏令营也去了不少地方:厦门,昆明,丽江,西安,山西,济南,泰山,五台山,华山。。。

每年不出去走走,看看不同的风景,就感觉不好。不像有的朋友,就喜欢在家待着,一点儿出去的愿望都没有,只能说真是人各有志。

乐学乐游
【活动】 我为什么要旅游

这个主题活动真好,把各位游坛大侠的大作都看了,很多都心有戚戚。

喜欢旅游的,还是因为血液里有这个基因。我这个基因显然是从父母那里来的。小时候大家都穷,爸爸妈妈带我们旅游的次数有限,只去了临近的几个省。小学毕业的时候去了首都,北戴河,秦皇岛。记得晚上我们坐在天安门广场上乘凉,看人放风筝,还有小贩走来走去卖衣服,妈妈就给我买了一条裙子,美滋滋穿了很久。那时候爸爸妈妈带我们旅游,是为了开眼界,竖立远大理想。后来我们也算没辜负,都到北京上大学。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爸爸妈妈这些年跟旅游团,去过的地方比我们都多了,走遍了七大洲。我也尽量带他们出去玩,cancun,夏威夷,邮轮。。。有一年回国,我们转道日本玩了几天,带了爸爸妈妈同行,他们也很开心,说还是跟儿女出门最省心。不过那次我还出了丑。自以为去过很多地方,告诉爸爸妈妈不用提前换钱,日元就在日本酒店换就好了,结果我们一开始都在乡下转,老找不到地方换钱;有很多小店不收信用卡,搞得我都不能买东西。亏了妈妈没听我的,在中国银行换了钱出来,靠着她的两万日元过了两天,后来在东京终于有钱了,请爸爸妈妈在银座吃点心,好开心。爸爸妈妈能一起旅游是多么幸福的事。

后来离开家,和朋友一起旅行。大学第一年暑假,和同寝室的几个同学买了张船票,在三峡玩了一圈才回家。那时候80块钱,买便宜的客舱票,每个舱里住20多个人。一路青春作伴,游遍三峡风光。还在船上认识了两个大学生,一男一女,一起结伴游玩,后来到了重庆,他们请我们到家里吃了一顿饭。印象最深的是夜晚停船葛洲坝,我们下船想参观大坝水闸,可是门都关了,就苦苦哀求看门人让我们进去看看。最后真的放我们进去,看到了巨大的机器,还有船过水闸。那天夜里下雨了,我们在雨后奔跑,记住的只有年少好时光。可惜这两个同船人失去了联系,而我们一起度过的闪亮青春,仓促间就走到了中年。

我那时候不知道有这样爱玩的同学是多么幸福。后来在大学里很忙,再一起出去玩的次数屈指可数,毕业了就各奔东西。好在去年这个缘分又续上了,和当年去三峡的同学一起爬了山,也相约以后再同行。20年物是人非,一起玩的同学有的已经走散;有的同学家务繁杂,好多年都没出去玩;也有同学已经把我list上想去的地方都去过了。这么多年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人生,可是爱玩又把我们联系到了一起。

要来美国,心里忐忑不安,出国前,那个春天决定独自旅行,给自己练练胆子,一直往南走,烟雨中玩了江南几个城市。苏州南京无锡,正是最美时节。有了这一番锻炼,再不怕独行了。结婚生子以后,我也独自旅游过,比起当年的惴惴不安,现在自己旅游,更能享受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独立与安宁。

其实出国后独行的机会并不多,来美国先到亲戚那里,亲戚带我玩了十天,大城市,野营,都带我去体会了一番。后来假期投奔在波士顿的同学,还混迹在几个名牌大学听了讲座。再后来和老公开车去了美国不少地方,他说,两个人能一起旅游,就说明将来能生活到一起。庆幸找到这样一个爱旅游的伴侣,生活中虽然分歧也不少,但是旅游这个共同的爱好,点燃了我们生活的很多激情岁月。刚开始的几年,没有绿卡,离开美国不便,就在美国国内到处玩,开车横穿美国南北,横穿东西都做过,东西海岸跑遍了,还有夏威夷,阿拉斯加,波多黎各各个不需要签证的地方。后来孩子小的几年也不太方便出远门,全家出国玩还只是近十来年的事情。

头一次全家去巴黎玩,我还按照以前一样安排急行军的行程,结果拜倒在孩子倒时差的痛苦下。当天不得不重新制定后面的行程,机票,旅馆全部取消再定。有了孩子,旅游又是不同的意义,我放慢脚步,不再急匆匆打卡。

曾经我有个梦想是走遍世界,所以我从来不喜欢去重复的地方。有限的假期必须要尽量看不同的风景,恨不能从睁眼到上床的每一刻都安排得满满。 然而有了孩子后放慢脚步,反而更能享受当地的人文,观察当地人总有无穷乐趣,才越来越明白一切随缘。没有人的景点,再美也没有意义;虽然人太多了也会不耐烦。不再匆忙打卡经典景点后,慢慢享受当地生活,反而让这些地方留下了更深刻的记忆。

这几年欧洲南美亚洲轮着跑,走的地方越多,反倒越难以计划假期。孩子们时间表都更忙,而附近该去的都去过了,说走就走的旅行变得越来越困难。

为了什么旅游?旅游一个原因是为了让孩子长见识,开阔视野,就像我爸爸妈妈当年带我们做的一样。旅游当然也让我长见识,到一个地方我喜欢看看历史,地球的上下五千年不再是书本上的知识。什么样的历史养育什么样的人民,或者什么样的人民创造什么样的历史,这些不同的过去和现在总让人着迷。旅游也让我更加包容,观察到别人过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想象自己也有不一样的人生。然而人生的不同只是形式不同,形式后面的人心都是一样。这才是我最喜欢的体验,走了千山万水,就是想看见平常人心,到处都是一样。我喜欢看法国地铁里随意潇洒的女子,喜欢看伦敦街头西装笔挺的儒雅男性,喜欢台湾温暖的人情,喜欢在香港回忆往昔的惆怅,喜欢南美从人到自然都焕发的蓬勃的生命力,喜欢墨西哥腹地,既有旧时代殖民地特色,也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而那些人过得不好的国家,比如古巴,比如巴拿马,总让人心情沉重,不想再去。还有让我病了一场的印度,也不敢再去了。

旅游对环保是什么样的影响,当地人又是什么感受?也是双刃剑吧。那些保存完好的古迹,也喜欢被人欣赏;那些美丽的城市,也希望被更多人知道她的美;都是等着我们走了千万里,去看去用心感受。当地人被打扰当然也有无奈,然而他们是自豪与无奈共存。

现在我还只去了二十多个国家,然而岁月悠长,我不再急躁。人到中年,已经经过了很多人生起伏,旅游就是这些起起伏伏中,永远欢快的回忆。

海飘漫游
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别人描述的世界未必都真实,别人的眼光难免有偏见,更谈不上客观。旅游开阔视野,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认识世界。
苏.苏
我为什么要去旅行

旅行这件事情,在我看来,是奢侈的精神层面的事情。

也就是说,出门之前,粗茶淡饭必须是妥妥的,衣食住行必须是稳稳的。旅行这一件事,是吃饱穿暖之后的妄想,是日常起居之外的折腾。

旅行这一件事情,不管是妄想还是折腾,在于我,之所以乐在其中向往憧憬,很简单,是因为偷懒和好奇两个原因:

           锅碗瓢盆朝九晚五,希望偷懒,偷得浮生几日闲,可以跳出常规的作息;

          好奇或者贪玩,希望去别人的地盘,看一看西洋镜。去吃一吃别人的食品,过一过别人的日子;

就这样越走越远,越看越有趣。原来天可以那么蓝,山可以那么高,原来世界那么大,原来人可以那么不一样,原来生活可以那么不同甚至另类。

就这样心越来野,眼越来越宽。平常的细碎和繁琐,在远行和回归之间,变得举重若轻,在不知不觉之间,变得云淡风轻。

旅行这件事情,是美好的PLUS, 是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不见得每一个人都必须旅行,但是喜爱旅行绝对能给人生带来不一样的修炼。

旅行,不见得是MUST HAVE, 但是应该,是GOOD TO HAVE。 

广
广陵晓阳
旅途中遇到的一些难忘的人


文学城世界风情坛正在举办《我们为啥要(或不要)旅游》的活动。我喜欢旅游是因为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除了喜欢欣赏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我还喜欢体验不同的文化生活,认识不同的人。以下是出国三十余年在旅途中遇到的一部份令我难忘的人,他们使我更加懂得和格外珍惜友善、信任、和美好。



音乐《The Lovely Life》

1. 1990年5月丹麦之行

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遇到一位来自美国圣路易斯的游客,以下是回忆和记录从陌生旅客成为终生好友的帖子,在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从旅途中的萍水相逢到20年的友情(上)》
《从旅途中的萍水相逢到20年的友情(下)》
《从旅途中的萍水相逢到20年的友情(续)》
《从旅途萍水相逢到23年的友情》
《意外的10万美元以及我们的决定》
《一周花絮:几万美元的红包等札记》

2. 1993年9月英格兰之行

因公务从美国重返留学的英国,然后,我一个人在英格兰游荡了一个多星期,包括拜访以前没去过、但特别感兴趣的伊利大教堂(Ely Cathedral)。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去欧洲旅游的中国人很少,旅途中我和家人经常被误认为是日本人或韩国人,游览伊利大教堂时也不例外。当时在教堂的一位神职人员得知我是中国人时,他非常兴奋,并告诉离他不远处的一位中年女士。经介绍,他是大教堂牧师之一,那位女士是他的妻子。那时不是旅游旺季,并且我去时又不是周末,蔚为壮观与精美典雅并存的伊利大教堂里只有我一位游客。牧师和师母带领我参观了大教堂,详细讲述了其历史、建筑风格、室内装饰等等。交谈中,他们对中国特别感兴趣,询问了多个有关中国地理人文的问题。令我特别感动的是他们还邀请我去他们家(就在大教堂附近)喝英国下午茶、吃小点心。分别时,师母将他们夫妇的名字和地址写在一张纸上给我,嘱咐我回到美国后可以通信联系。尚未离开英国,还在旅途上的我第二天写了一张感谢卡寄给了这对友善热情的牧师夫妇。遗憾的是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我不小心将师母写给我的地址弄丢了,但至今我还记得他们夫妇的模样以及与他们相处的时光。

3. 1998年7月挪威之行

那年夏天,我们在挪威首都奥斯陆遇到的一位来自纽约的年轻整形外科医生。在交谈中,他分享了在非洲做国际医疗义工的经历,对我年幼的女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女儿做义工的志向和经历》)。

4. 2002年12月希腊之行

那年寒假希腊之行,从哥林多返回雅典途中的火车上遇到一对看上去70多岁的年长希腊夫妇,坐在我们对面的位置。从一开始,慈祥的老奶奶就带着微笑看着我们一家人,尤其是不断地看着我女儿微笑;我们也以微笑相报。我试图与老奶奶交谈时才发现她不懂英语,而我却又不懂希腊语。然而,语言的不通并没阻止我们的交流。我用手势等肢体语言告诉她我女儿的名字和年龄,我们来自何处,以及我们这次行程已经探访过和还将探访的希腊城镇岛屿。从老奶奶的分享中,我们得知她与老爷爷有5个儿女,此行是到雅典看望大儿子一家。当她得知我女儿特别喜欢希腊的无花果时,老奶奶从她的行李中取出一袋无花果放在我女儿手中;我们推辞不要,老人家却很坚持,后来得知那是她家自产的。下了火车,见到来接他们夫妇的大儿子,老奶奶又将我们介绍给她儿子。她儿子用英语对我们说她的母亲非常喜欢我们一家人,谢谢我们一路陪伴老人家。我们告诉老奶奶的大儿子,我们也喜欢他的父母,尤其感谢他的母亲送给我们的无花果。告别时,老爷爷给我们全家每人一个拥抱,而老奶奶除了拥抱,还亲吻了我们每人的脸侠。这段经历使我对希腊以及希腊人民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和关注。

5. 2011年6月奥地利之行

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金色大厅,一对维也纳中年夫妇免费送我们两张一百多欧元的音乐会票(《重访维也纳(4):金色大厅之夜及奇遇》)。

6. 2012年6月丹麦之行

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我们向一对丹麦中年夫妇问路时,他们却开车专程将我们送到目的地(《三访丹麦(1):童年白日梦之国及3个特别礼遇》)。

7. 2012年9月非洲之行

按排我们夫妇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旅游行程的一个坦桑尼亚旅行社的负责人帮助我们将随行带的三大箱募捐物品送到位于阿鲁萨的孤儿院“The Good Hope Orphanage and School” (《追梦-初访东非(1):梦起时分及圆梦过程》)。

8. 2013年4月意大利西西里之行

从西西里第二大城Catania虽然有公交班车前往位于其附近的欧洲最高活火山Etna,但班次不多,并且最后一班返程时间太早(4点钟之前),我们觉得会玩得不尽兴。因为计划登山,因此,我们包了一辆车全程跟随我们,上午9点离开Catania,傍晚7点离开Etna。由于我们计划直接从Etna前往西西里旅游重城Taormina,所以,就不跟司机M返回Catania,而是在Etna乘出租车直接前往Taormina。在活火山Etna登山游玩过程中,我们与年轻的司机M相处得非常好,他不像通常的意大利男士那样显得热情和健谈,但人实在、负责、并且很尽业。期间,M主动提出送我们去Taormina,只收通常的出租车费用。听了他的提议,我和先生都很感动,因为他从Etna送我们去Taormina,然后,再回Catania,比他从Etna直接回Catania会弯绕许多路,是很不合算的生意。我向他指出这样的生意对他不合算,他说他已将我们看成是朋友,就当作送朋友到目的地,节省我们的时间。M的友善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达Taormina告别时,先生给了他丰厚的小费。因为他,我们在西西里的旅程有了一段格外美好的回忆( 《三访意大利(2):观赏活火山Etna(第一段0至2000米)》,《三访意大利(3):亲眼观赏欧洲最高活火山Etna爆发》)。

以上的例子只是三十来年行程中遇到的一部分美好的人。当然,行程中也遇到过极少数令人不愉快的人,那样的经历使得我们更加珍惜遇到过的美好人事。我希望自己能一直在旅途上,直到有一天身体状况不允许为止。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喜乐的星期天主日崇拜 295公里TIR接力赛训练杂记(2):进展 为我们组里的又一位年轻人饯行 291公里TIR接力赛训练杂记(1):踏上“贼船” 纪念对越自卫反击战40周年
l
littlefishhead
地图上的一个个圆点,串起了我生活中无数段美好记忆

初中毕业那一年,和当年的闺蜜一起夜行火车去了北京,住在她父亲在海淀的筒子楼里,每天问来公交路线,把伟大的首都基本逛全了。现在想起来,在还没有自由行叫法的当年,两个十五岁的小姑娘,骨子里,就有往外折腾的勇敢劲儿吧。

出了国,在中西部乡下小地方念书,家里领导出差去哪个城市,总是努力地争取周末两三天加入蹭玩。开十几个小时的长途车跑到纽约华盛顿感受大都市的氛围,出国后第一次见到法拉盛与国内类似的各式餐饮,至今仍然记得当时无法言语的激动感。旅行,把对家的回忆和外面的世界,连在一起。

从车里翻烂的road atlas, 到现在网上各类攻略介绍,世界在我的眼中,不再是平面的一页纸。因为曾经念过的一篇小说,听到的某一首歌,会很执着地想要去某个地方,脑海中反复构勒起来。最终的行程,不管是一切完美完成,还是左右为难舍弃一部分,都因为与想像中的各种交叉重叠,变得立体起来。翻看了“梵高的耳朵”,疑虑到底他如何地疯魔,于是努力绕道去了阿尔勒,寻着他生活轨迹的各个场景,甚至于在乡下羊肠小道边刷了若干个来回,找到曾给予他无穷灵感的向日葵花田。当时离盛开的花期还差了好一段日子,旁人看来开得稀稀落落的一小个花田角落,却满开在我心里。

地图上的这些个圆点,串起了我生活中无数段美好记忆。

a
aranjuez
我们为什么要旅行

小时候最喜欢汽车,不管什么样的车都愿意坐,连父母单位去琉璃河拉沙子我都要跟着去,就是为了过车瘾。坐车时一定要尽量往司机边上凑,便于仔细观摩人家的一举一动,加油换档打方向盘,觉得那些动作真酷,回家还要坐在小板凳上一遍一遍的模仿。另外还喜欢研究交通图,那年头北京的公共交通还不太发达,市区车郊区车无轨电车,归了包堆加起来也就几十条线,很多路的起点、终点、站数,我都能背的下来。记得最长的一条线路是57路郊区车;还有81路,是一条环形线,也印象很深。好多站名也是那么有意思,像什么黄寺、红庙、温泉、苗圃、公主坟、苹果园,透着那么股子神秘劲,让人浮想联翩,想去一探究竟。当时的一个梦想是,有朝一日,坐遍每一条公车线路。可惜小孩子兜里没几个零钱,还得省着买冰棍小人书什么的,没有实现梦想的经济基础,后来慢慢的也就淡忘了。

就这样长到二十多岁都还没离开过北京城,最远也就到过八达岭、十渡。直到参加工作,才有机会出城看看。虽然没去过几个地方,就敢跟女朋友夸口说将来要一起去看世界,把她忽悠成了现在的LD。到了美国,总算圆了我的司机梦。除了小汽车,在学校打工时我还开过大巴,拿过C级驾照,再进一级就可以开18轮大卡。LD跟汽车也算有缘,当年她就出生在汽车上,小时候经常要大人抱着坐几站公共汽车才能入睡,被家人笑称为“汽车娃”。

有了自己的汽车,行动能力有了数量级的飞跃,还在当学生的时候,我们就开车去过佛罗里达、黄石和冰川国家公园。工作以后,随着生活的稳定和经济条件的改善,我们旅行的步子也越迈越大,先是东西两岸,再越洋到欧洲,由此一发不可收拾。因为童年的汽车情结,让我义无反顾的加入了自驾的行列,成了风情坛“十八天自驾俱乐部”的资深会员。为了当年对LD的那一句承诺,两个人携手并肩去看世界,这么多年一路走来,越行越远。

我们热爱旅行,因为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对我们来说,旅行,是对人文历史的关注,是对自然风光的迷恋,是对文化艺术的陶醉,是对风情美食的体验。清晨中的阿布辛贝,夕阳下的人头山,阿拉斯加的冰川,巴塔哥尼亚的峰峦,马塞马拉角马的迁徙争渡,南乔治亚岛企鹅的盖地铺天,菲斯的迷宫小巷,京都的精巧庭园,伊斯法罕清真寺,悉尼歌剧院,蒙娜丽莎的微笑,芒克的呐喊,德国的烤猪肘,西班牙的海鲜饭。如此精彩的世界,怎么能不去看一看?

黑眼睛的苏珊
基因中携带的爱好--旅游

基因中携带的爱好--旅游  (2019-03-03 16:36:17)下一个

由于我的父亲在铁路工程单位工作,我的家就随着铁路的延伸而迁徙。火车的隆隆声就是我的摇篮曲。自记事起,坐火车就是家常便饭。记得小时候的理想是当列车广博员,以为这个职业可以走四方。最喜欢坐在火车里看车窗外的风景,广阔的田野,茂密的森林,与铁路相伴的河流,都是那么迷人。

及至中学后,由于大量阅读世界名著,打开了眼界也打开了对更遥远的风景的向往。冥冥中的命运就是这般神奇,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居然成了现实。

更有趣的是,我的老公也是一个旅游狂人。所以我们年年都会出去旅游。有的是早早安排,有的是兴致所至,说走就走。记得那是1998年10月,移民多伦多的第二年。一天早晨起床后,突然意识到这是加拿大的感恩节长周末,有三天假期。去哪里消磨这三天呢?我说:“我们去纽约吧,还没去过纽约呢”,老公说:“好”,于是我们跑到CAA去拿地图。匆匆整理了行装,便开着我们买来的二手Ford 车上路了。车没有开到纽约就天黑了,转了许久找不到旅店,只好在车里过夜,冻了个半死。到纽约后车又坏了,图便宜找了一家黑人开的修车店又被宰。基本上没有怎么玩纽约。但是我们不后悔,沿途极其美丽的红叶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通过旅游,我见识了大自然的瑰丽多姿。在美国大峡谷边,我感受到人的渺小;在尼亚加拉大瀑布旁,我被如千军万马奔腾咆哮的瀑布所震撼;在黄刀镇的极光下,我为大自然神奇的瑰丽光彩而惊叹;在黄山上,我为忽隐忽现的飘渺仙境而恍惚;在加勒比海的许多海滩上,我为洁白的细沙、清澈的海水、温柔的海风而陶醉;在阿岗昆的十月,我迷失在五彩枫林中,如醉如痴!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净化了我的灵魂,让我得到多少无法言传的享受!

通过旅游,我见识了人类最杰出的创造,也见识了人类最残暴的罪行。在罗马、巴黎、阿姆斯特丹、斯德哥尔摩、伦敦、爱丁堡、米兰、维也纳、德累斯顿、布拉格、布达佩斯、圣彼得堡,我被那些美轮美奂的建筑、无与伦比的艺术深深吸引,为人类文明的辉煌壮丽而赞叹;但是,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在纽约911的废墟前,我又为人类残酷的暴行流泪。

通过旅游,我找到了少年时期精神偶像的寄存处:在巴黎圣母院里,我仿佛感受到了雨果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在布拉格的街头,我似乎找到了米兰昆德拉的精神寓所;在迈阿密Key West的海明威故居里,我看到了铁汉海明威的柔情--那些无处不在的六趾猫;在普林斯顿,我走过爱因斯坦走过的小径;在日本的京都奈良,我似乎回到了大唐盛世!

是旅游,让我看到了不同的风景,遇到了不同的人,了解了不同的世界。可以说,旅游,不但增加了我生命的广度,也拓展了我生命的宽度。

世界风情版主
关于【活动】 我们为啥要(或不要)旅游

本次活动得到了广大网友的热烈响应,不少网友发帖表达了自己对旅游的看法。活动还有一个多星期、将于3月21日结束,欢迎大家继续发帖参加活动。

已经发过帖的朋友,如果你没有把自己的帖子放到活动主帖下的,最好去加一下,这是为了方便保存与查询。具体做法如下:

1. 点开活动主帖 http://bbs.wenxuecity.com/travel/593793.html

2. 将你的活动帖的标题copy/paste到活动主帖下面“参加活动 - 发活动帖”的标题上;

3. 将你的活动帖的内容copy/paste到活动主帖下面“参加活动 - 发活动帖”的内容里;

4. 点“跟帖回复”。

再次谢谢大家的积极参与,周末愉快。

田园景色1230
我为什么要旅行

我为什么要旅行?因为喜欢看各种各样没有见过的美丽风景。不过有时侯,美丽的风景却在去看风景的路上。

 

我十分享受旅行的整个过程,不管是在看风景时还是在去看风景的路上。也不论一路上吃住条件的或奢或简。我曾住过马尔代夫美丽的水上屋,也曾在乞力马扎罗冲顶大本营的帐篷里冻得瑟瑟发抖。去过世外桃源不丹王国,也到访过曾经危险的泰甸老金三角。近年来,慢慢爱上了摄影,我最喜欢的旅行方式是背着相机去流浪,体验当地人的市井生活。去年四月,在靠近阿富汗边境的塔吉克斯坦小城霍洛格,我搭乘当地人坐的公共小巴马修卡,用最省钱的方式,游遍了一个个鲜花盛开的村庄。品尝当地的美食,乐不知返。

 

旅行于我而言,是一种全身心的放松。远离朝九晚五的劳碌,不用操心家里的鸡毛蒜皮。我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在每个到过的景点前留影,因此能够专注于享受自由自在的每分每秒。人的一生短暂,我要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得精彩自在。世界那么大,我应该好好看一看。

 

希望我一直有副好身板,能够承担我行走的梦想。而一路上被我收进相机里的风景,也会成为我宝贵的精神财富。

天地行
【活动】 我们为啥要旅行--几次难忘的瞬间
j
jmzjmz
360度千英尺高空看最美城市天际线

为啥要旅游,很简单的一点,你能看到更广括的天地,不仅让你身心愉快见世面,这是人的一生不可缺的一部份,但旅游中要遵守规则,比如什么地方不能用三脚架等等都要遵守才是。
这是1000英尺高360度高空看城市风景,高空拍摄的片子和视频,由于不能带三脚架,手持拍摄不易,片子比视频清晰度要高,但视频带给你亲临其境的感觉,这个视频非常漂亮。


快5点时上去的,电梯带一批人上去,上面观景台是随便你呆多长时间的,我们要等着看落日,于是我又开启了拍拍拍的模式,因为不能把三角架带上去,收票员要我把三角架留在她那里,我不肯,因为这里没有正规留放东西的地方,就随便放地上,人来人往的,她怎么能保证不被人偷走,况且也没有个票根证明这是我的三角架,她说她能认出我来,这种口头保证我怎么能相信,我说我不拿出来用就是,这点我可以保证,僵持了一会儿,她说让我藏在包里,后来三角架势带上去了,但我也遵守诺言没有拿出来用,手持拍视频,又是夜晚到底拍的辛苦,不过现在这样的清晰我很满一了,片子比视频更清晰。太阳下山了,那层金黄把城市的高楼大厦都涂上了暖色,风景是绝美的。

这是94层高楼,里面还有个叫tilt的项目,这是要另外买票的,8刀一人,你觉得没有问题的,但很多人还是被吓到了。


太阳在说明天见


晚霞的光辉能把一切都暖化了。


夜幕下的高楼,霓虹灯把高楼点亮,披上了色彩。


下面是英语解说。

360 Chicago observation deck, located 1000 feet above the Magnificent Mile in the iconic John Hancock Building

360 Chicago offers breathtaking 360 degrees views of the city skyline and Lake Michigan. 360 Chicago observation deck also has a highest thrill ride TILT Chicago.

It is an enclosed moving platform that tilts you out from the 94th Floor. I have a separate video for this experience.

The ticket of TILT is not included in the general admission. You need to buy seperately. The tripod is not allowed to bring with you to the observation deck.

The observation deck also has a modern Bar and Café where you can relax and enjoy the best views of the city.

It is the perfect place to enjoy an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梁徐
我为什么旅行?

我为什么旅行?

我为什么旅行?

不知道。

可能是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之毒太深。可是但凡稍微有点文化的中国人都知道那八个字,而真正身体力行的并不在多数。

“黑眼睛的苏珊”说是基因在作怪,我想她也许有道理,尽管没听说有专家分离出过什么读书基因、旅行基因、麻将基因、卡拉OK基因、广场舞基因之类,但我觉得至少应该有种“好奇”基因。完全不具备这种基因的人对什么事都会说“Who cares?”而这种基因丰富的人如我则对一切新鲜陌生都有兴趣。

我生来就好读书(年轻时主要看小说,年长后偏爱历史、传记等),尽管家里穷,唯一的藏书是母亲的那本不知猴年马月出版的破破烂烂的字典。

书里的五颜六色、稀奇古怪、白云苍狗、悲欢离合对我有莫大的吸引力。

我没有去地摊看连环画的奢侈,更不用说订阅《小朋友》之类的儿童杂志了。在还没认得几个字的时候,有了几分零用钱,我就会由母亲的一个同事、一个小姐姐领着去书铺借书;我会乘母亲上中班不在家的机会,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书(同时糟蹋自己的眼睛);我会在放学后走二十多分钟去淮海路旧书店一本接一本地读乱七八糟的小说;在农场里,因为得罪了领导,更因为无可奈何的“烙印”而上了连队的“黑名单”,连床铺也经常有人翻动,别的书断然不敢碰了,就读马列毛。

从小到老,我读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不过确实读了无数,肯定早就破万卷了(一部《史记》就有一百三十卷)。

我也天生喜欢游山玩水。只是行路比读书难了千万倍,在那个时代。

第一次机会是1966-67年的大串联。

大串联从1966年8月就开始了,然而邻家小哥步行去北京都回来了,我却还寸步未迈,因为没资格当红卫兵,开不了介绍信。红太阳一次又一次地接见小将,我心里那个煎熬啊,想去瞻仰领袖,想去看看北京!后来发现在学校的革委会办公室里当家的换了个以前有点头之交的、更重要的是看上去面善的邻班的同学,于是壮起胆去请他给开介绍信。那同学二话没说就给写了张“兹有我校红卫兵XXX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前往你处进行革命大串联,请予以协助”云云的纸条,并盖上了大印。

提着个旅行袋,我和一个同学在11月11日黄昏到北火车站,挤上了一节货车车厢。那棚车据说是去北京的,载的都是人。车很快就启动了,然而半夜到了南京下关以后,就趴下没有动静了。

我俩有饼干有水,因此不饥不渴,但是坐在寒风飕飕的车厢里冻得不行。为了行动和挤车方便,我们都没带多少衣物,更不用说棉袄棉裤了。我俩觉得,还没过长江,就这么冷了,如果继续往北,天气又在转入深秋,我们是一定撑不过去的,于是不得不下车挤上了一列往南的车。

从下关往南的任何火车都会在南京停靠。

在南京我们爬了城墙,去了中山陵、玄武湖、雨花台和明孝陵等等。我们至少去南京大学看了大字报。我对中山陵那壮观的石阶以及中山路两旁高大茂密的梧桐树印象深刻。

离开南京后我们去了杭州。那里好像暖和多了。除了去浙大和浙江美院等处看大字报,我们游览了西湖周边的绝大部分景点。

那时初生牛犊不怕虎。生平第一次旅行,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离开上海,身上没有几个钱,而我却没有丝毫的害怕胆怯。

大串联为我们那一代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免费旅行的机会,我和我的同伴第一次却根本没走远。回家后在后悔之余,我们决心亡羊补牢,于是在次年1月再次出发,这次去远方,去广州。

我至今依然记得在广州我们被安排到一个街道里弄的接待站。我还记得那里的白饭和典型粤味的肉片炒青菜,尽管每次肉少菜叶也少。

我们至少在饭店里吃过一顿饭,见识了那时广州饭店按最后收集的碗碟的大小、形状、颜色和图案结账的规矩(后来听说了许多红卫兵吃完以后把碟子扔到窗外或放进书包以赖帐的故事)。

为革命事业我们去了中山大学、广州农民运动讲习会旧址、中山纪念堂、黄埔军校旧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等。革命之余我们去了越秀山五羊公园等。

2月初中央和国务院发出了停止大串联的通知,此后火车站只给学生发回原住地的车票了。

然而我们还想去“风景甲天下”的桂林。我们只有回上海的车票,不得不蒙混过关了。对我这个一惯规规矩矩老实听话的好孩子来说,那很有点提心吊胆。

我们在株洲下了车,那里是东西、南北铁路交通的枢纽。我们不敢出站,只能在车站里打转。好在只有检票口有人站岗,车站内稀見管理人员。当打听到一列去柳州(或是南宁?)的车和它的停靠站台以后,为了抢在别人前面,我们俩不顾危险从停着的一列空车的轮子底下钻了过去。我们撞上了好运,上了节硬卧车厢,而车厢几乎是空的。我和同学分头飞快地爬上上铺,把旅行袋塞在脚跟,脸朝里就侧身躺下了。

一会儿人声喧闹起来,我们的下面也来了人。车开动以后不久,列车员来查票了。我们俩不约而同地装睡,不理睬他的呼唤。下铺的乘客说:“他们大概早就上车了,都睡死了。”也许是因为在非常时期,那个列车员居然就放过了我们。

担心没票出不了桂林站,我们在桂林前的一个小站下了車。当時大约在清晨四点左右,我们头顶星星,肩扛行李,沿着铁轨步行了近二个小時才到桂林城里。

在桂林我们去了七星岩和芦笛岩,也去了象鼻山、独秀峰和伏波山。当然,我们也关注过桂林文化革命的形势,那独秀峰下就是桂林师范学院。

在桂林车站侦察行情时,我们发现去上海的票竟是“抢手货”,于是就用领到的去上海的票跟人换了两张去重庆的票。

因为大串联接待站还没有撤销,所以我们在重庆还能继续免费享受住宿以及赊账吃饭。

在重庆我们参观了中美合作所旧址的白公馆和渣滓洞,在那里我才真正理解《红岩》里提到的施于江姐的酷刑“钉竹签”是多么可怕:那竹签至少有五六厘米长,打进手指后会裂成几十根细丝分头钻出皮肤。那种折磨想着就毛骨悚然,从此知道自己绝对受不了那一套,肯定是当叛徒的孬种。

我们也参观了当年八路军重庆办事处的旧址红岩村,上了琵琶山,俯瞰了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朝天门码头。

重庆最主要的大学是重庆大学,我们至少在那里逗留了大半天。

在重庆我们住在沙坪坝附近一个仓库般的地方,睡稻草铺成的大通铺。我们的铺位旁是五六条东北汉子,他们晩上睡觉前脱得精光、一丝不挂,让我们大开眼界。

(不久以后的大武斗期间,因为周围有众多的军工厂,重庆是全国武斗最残酷的地区之一,反坦克炮、火箭炮、坦克、军舰等重装备都用上了,部分街道被夷为平地。据说沙坪坝地区的武斗尤为激烈。然而我们当时签下的吃饭欠条却近乎奇迹般地全部保留了下来,在1968年我们分配以前几个月追到了学校。为各处的欠条,我好像总共付了十多块钱。)

因为大方向正确了,我们又名正言顺地享受了学生串联的待遇,从重庆顺流下到武汉,只是睡的是舱底的通鋪。

在武汉住在阿姨家。

除了阿姨家旁的珞珈山和东湖以外,在武汉我们去看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武汉长江大桥等。

在武汉玩得不多,大字报倒看了不少。那时“三钢三新”轰轰烈烈。

回到上海后,我还在木知木觉,母亲就逼我把所有的衣服被子床单都用开水泡了一遍,她说我把虱子带回家了。我其实也感觉到身上痒痒的,只是根本没有虱子的概念。

不久后姨夫到上海出差,又把我狠狠埋怨了一顿,因为我把虱子也带到了他们家。

两次串联中,除了那次硬卧,我记得还坐过一段软座,那座位类似单人沙发,有点像飞机上的公务舱(如今好像不再有软座车厢了)。其他时间里,绝大部分坐的是普通硬座,绝大部分非常拥挤,有一次连厕所里都塞了几个人。不过那时没有争吵,没有打架,偷窃抢劫更是闻所未闻。大家挤在一起,时不时就是唱革命歌曲,朗读或背诵语录,正如宝书里说的:“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六年下乡期间自然是“死蟹一只”。

上调以后,我和几个同事在1975年3月利用去张家港出差的机会假公济私游览了无锡。那是我第一次公费旅游,虽然只有大半天,还是美得不行。

不久后结识了我旅游的启蒙老师。从他那里,我学到了“泰山雄,衡山秀,华山险,恒山奇,嵩山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等等等等。

1975年6月,我和两个表弟一起去爬了黄山。毫无疑问,那绝对是因为受了我那启蒙老师的蛊惑。

我们先坐火车到南京,然后乘长途车到安徽屯溪转车到黄山脚下,随即一口气爬到了玉屏楼。

当晚那里唯一的旅馆住了十来个人。晚饭后大家围坐在旅馆前的一片石坪上乘凉聊天。客人中有一对好像是安徽歌舞团的,男的是编剧或导演,女的是芭蕾舞演员,那女子为大家跳了一段“红色娘子军”里的琼花。

旅馆旁不远有个光溜溜的小山包,我们三个爬了上去。我和表弟之一手脚并用一步一步挪下来后回头看时,发现另一个表弟坐在石坡上双腿剧烈地颤抖。他胆子小,下不来了。等他好不容易挣扎着刚下来,那对艺术家也来了。他们也爬上了那山包,紧接着那女子就柳枝婀娜、轻轻巧巧从石坡上走了下来,看得我们目瞪口呆。

天都峰莲花峰那一片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一直是我脑海里最美的风景。

第二天早晨我们在西海看到了云海。云海上层层叠叠的峰峦时隐时现,酷似浩瀚大海上的岛屿。

从后山下山后,我们在太平乘车经浙江歙县到杭州,再从杭州坐火车回到上海。

再一次出行是在1977年春,我去广州会见从未谋过面的长辈,顺便从广州坐船去了趟肇庆。

回程中我特意拐到韶山去参观红太阳升起的地方,并去江西看望了下乡在那里的两个表亲。

韶山冲那宅子宽敞明亮,背靠青山,面临碧池,门前还有一大片场地,绝对是块风水宝地,似乎不太像一般富裕农民的住宅(不过也有可能我们看到的并非是几十年前的原貌)。同时我也在腹诽:光凭那房产判断,红太阳的父亲起码是个富农,而对共产党来说,“地富反坏右”是没有区别的一丘之貉,因此红太阳跟我一样,也是个“狗崽子”!

1976年10月举国欢庆,1978年又磕磕撞撞混进了大学,于是有生以来精神上第一次得以扬眉吐气了,经济上更是“草鸡变凤凰”,成了班上的小富翁(我带薪读书,而且因为先前当装卸工“苦力的干活”,工资比同龄人高不少)。大学四年八个假期,我出游了五次。

毕业后自费、出差加进修,我没少“行路”的实践。

我有本《中国名胜词典》,每到一处,就钩掉词典上相应的词条。

可以说,在国内,我是旅行的机会主义者,有机会就走,没机会好像也不太难受。

出国后的初期,读书打工,加上前途不明,压力山大。不过抱着“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的心态,我还是独自周游了澳大利亚大陆,并去了中欧和西欧的十来个国家。说到底,出国的目的之一不就是看看别样的地方、别样的人生吗?

等到换了护照,又不再需要担心生活无着以后,就真正有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自由。很快我发现自己无可救药地上瘾了:我再也不能整年呆在家里哪里也不去了,我必须到什么地方转上个把月,拍一大堆照片,回来写一两篇游记,不然会寝食不安。

于是一发不可收拾。不仅去了一直向往的纽约、莫斯科、哈瓦那、伦敦、巴黎、罗马、泰姬陵等等等等,而且去了从前连做梦也不敢想的南极、维多利亚瀑布、亚马逊丛林、马丘比丘、复活节岛、佩特拉等等等等。

近二十年来,在我的眼里,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以致许多地方都留下了我的足迹,同时它们也成了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世界又变得越来越大,因为从路上驴友的口中,从文学城“世界风情”驴友的笔下,我意识到还有那么多精彩的地方没去过。最令人沮丧的是,我注定永远也无法完成越来越长的bucket list。

还有,虽然我旅行的行程恐怕早已超过了一百万里,但那多半借助了飞机、汽车、火车、轮船等等交通工具,真正凭两条腿丈量过的路肯定离万里还远。而当明人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时,他说的是“行”字的本义。或许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我还不能尽脱“尘浊”吧,呜呼!

 

 

 

 

心灵之游
我们为啥要旅游

为啥要旅游的答案都是相似的。为啥不旅游,(原因)却各有各的不同。(用这个说法来形容婚姻和家庭,我的愚见和托尔斯泰不同:不幸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幸福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同。)

在科技如此进步,信息如此便捷的今天,无论我们是否旅行,都能够实现欣赏他乡风情,穿越古今故事。“坐井观天”在今天有了积极的解释,大致的意思是端坐沙发,运筹帷幄。事实上,给你一个网络,给你一本书,呆在井里也可以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时间和空间任意遨游。不旅游,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看世界。文字,照片,视频,也可以带给我们丰满的体验和刺激。你可以去博物馆看历史古迹,最珍贵的古董都不在考古现场了,很有可能藏身在你家门口,多城的ROM就藏有好多中国宝贝。你也可以完全不出门,拿个手机一页页地浏览wiki,好似翻百科全书,只是检索要便捷得多。你也可以看纪录片,有些好的不得了,比如最近看的BBC的Planet Earth,南极北极,山峰海底,动物植物,包罗万象。还可以看YouTube,跟着Rick Steve和众多热心旅游专家游欧洲,还可以看历史书,看“晓说”,看科幻版诺亚方舟,看网络乱评10 best everything,看真总统和“fake news”PK。

然而,这一切都无法和旅游相提并论。走出门,放下熟悉,体验陌生,经历另一种方式的“活着”。这种身临其境的触摸,带给我们的印象,也许会随时间模糊,但绝不会悄然隐去。无论是复杂或者平淡,都是领悟人生,感恩生活的精神财富。

回想起10年前的一次旅行。带着一家三口和两家老人从丽江包车到香格里拉。一路上经历了许多不愉快:公路状况时好时坏,一路颠簸,公婆和老妈晕车难受,让我很后悔行程安排太多,太紧密了些。司机不满意我们拒绝他推荐的“路过”景点,因而态度恶劣。顺便说一下,他推荐的骑马活动,我们带着老人没法享受,另外时间上也来不及了。后来经过的虎跳峡景点,还是很值得一看的,一家人都很喜欢。女儿到了藏区就开始发烧,在海拔这么高的地方,真是很为她耽心。好在我们的住处,一家藏式客栈,非常舒适温馨。这样熬了一夜,女儿的烧退了。我在美丽的小客栈转一转,留言板上贴着客人们写的很多字条,有一句是:“走的更远,是为了回来。”不知怎的,我眼睛湿润了。那时移民十年了,回来这个词总让我心头发热。那一条小字,我看了很久,呆了很久。我在想,是什么样的旅客,在什么情况下,有如此感慨?是否,某一天,在这个布置得家一般的客栈,让一个远行客,有了回家的冲动,写下了这行字。那么,哪里才是让心灵回归的家呢?是酒和流浪,还是茶米油盐?是机缘相投的客栈,还是命运牵绊的蜗居?

第二天去松赞林寺,走累了,坐在一个小院落里休息。角落里有个小卖部,黑板上写着出售的几样商品。看到里面有酥油茶,就想买点让妈妈和婆婆喝,据说这东西对减轻高反有好处。两个小僧人听我说要酥油茶,先是看看柜台,然后说,噢你们是要在这里喝?立刻跑到二楼,大约是他们的宿舍,拿了个很大的茶壶,和几个茶碗下来。边倒茶边做简单的介绍,还拿了零食来让我们一起吃。酥油茶真好喝啊,一点传说中的膻味也没有,妈妈尤其喜欢。我们齐声夸赞他们的茶,聊着喝酥油茶的好处,两个小僧人都很开心,连连续茶。喝得满口奶香,身上暖暖的好舒服,想着丽江城里每碗10元到50元的价格,忙问多少钱要付款。没想到两个小僧人都笑,摆手说不要钱。我这才明白,原来小店里包装好的酥油茶,才是他们的卖品。而这几杯酥油茶,他们大概以为我们要试喝。淳朴的笑容,和殷勤的照顾,让那天阴沉的天气也变得温柔和气。留了钱给寺院,出门经过一个彩色藏式风铃,长长地从门楣上悬挂下来。伸手扯了两下,感恩我遇到的一切。

这一段不太平静的经历,像个多棱镜,让我们看身边这个世界,时而难以预料,时而温顺平衡。其实,只是看着它的角度不同,折射不同,而已。

旅行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旅行,让我常有疑问和思索,旅行,也向我证实了这个世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