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3】陶渊明的诗好,我总结了四点,依然只是些引子

陶陶三
楼主 (文学城)

后言:本来想像多妹那样分个1、2、3、4、5,算了,反正也是“随口说随手写”的,只是视频的介绍性文字,也就是给视频打的小广告,就一块贴出来,免得烦着大家。

陶渊明的好,我讲了九则,前一半讲其人,后一半讲其诗。其诗,主要说了四点,都以举例为主。第一点,是“一语天成”。我举了不少例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只是我们最熟知的一个。还有好多,比如“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今日天气佳,轻吹与鸣弹”,“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岁月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始自总发,至于知命,行不苟合,言无夸衿,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饮,逾多不乱。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旁若无人。”....

太多了,每一句,都那么让人喜欢,“一语天然万古新”,读之口角生香,却又那么的清新自然。一般的诗人,一生能写出一句就不错了。而陶渊明诗百篇,像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

这个后言太多了。还是贴上正文吧:

 

以下是正文

——————————————

 

2、《陶渊明的诗,为什么“似淡而实美”?》:

前言:陶渊明的诗,看似平淡,一开始不被诗坛重视,但从唐以后,就高山仰止了,到了宋朝,更是被推到了巅峰的高度。宋元明清以下,陶诗在中国诗坛地位,无可撼动,甚至走出国门,遍及天下。为什么这么淡,还这么多人喜欢呢?就是因为表面平淡,实际上,细细一品,非常有味道。

——————————————

 

世人皆道陶渊明的诗平淡,但为什么自古以来的中国文人却爱不释手?此种是否有真意呢?

苏东坡就很好奇,做了研究,总结了一个陶诗的“枯淡美学”。苏东坡认为,陶诗是绚烂之极后归于平淡,“似淡而实美”,“外枯而中膏”,“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东坡少年英才,二十岁即中进士,名满天下,那时候的文章,是笔走游龙,彩色绚烂,气象峥嵘,“龙蛇不捉”,经过人生淬炼以后,“乃造平淡”。他特别欣赏陶潜的诗风,给弟弟苏辙的书信中说,“曹(曹植)、刘(刘祯)、鲍(鲍照)、谢(谢灵运)、李(李白)、杜(杜甫)诸人皆莫及也”。

苏轼和了陶诗一百多首,想效仿陶诗的那种意境风格,可是观其和诗,却不似陶,难以得陶真味。事实上,苏轼的和陶诗,都没有一首,让我们传唱,脍炙人口的。他还是适合“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还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种带点智巧、意趣的诗。

苏轼学陶,则“伤巧”。

每个人的诗,最后还是跟自己的性情走的。你即使学其表,也难以得其里,否则就变超级模仿秀了,并不是你自己。


陶渊明就是做自己,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所以,唐朝的王孟韦柳,各只得其一,而陶诗是综其所有,并浑然为一也。

陶诗看似平淡,越读却越见其妙。会读出王(王维)孟(孟浩然)韦(韦应物)柳(柳宗元)的清、闲、和、峻,还有陶诗的古朴,可以说,至少能读出五味。譬如一杯茶中极品,可以慢慢品味,细细咀嚼,去一点点捕捉那些富有层次的丰富的味道。

丰腴、中膏就在这里。

本视频,将通过举例的方式,一点一点展开,阐述为什么陶诗“似淡而实美”,为什么淡而有味。用了四首陶诗,分别是《责子》、《日暮天无云》、《咏荆轲》、《种豆南山下》。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通过对比其他诗人的诗句,来讲解,为什么陶诗更好。

 

————————

 

3、《陶诗的自然美学,就在于真》:

前言:自古那么多文人士子,喜欢陶渊明的诗,爱他这个人,最终还是要落到一个真字。人真诗亦真。天真、清真、率真。别小看一个简简单单的“真”字,几千年以来,做人要做到,作诗要作到,都没那么容易。越是看似简单的,越难。所以才佩服你,喜欢你啊。
————————————


陶诗的“一语天成”,颇多脍炙人口的佳句,陶诗淡而有味,“似淡而实美”,要受到那么多人的喜爱,成为文人中的文人,诗人中的诗人,仅仅以上两点,还是不够的。

陶渊明征服大家,靠的关键一点,还是一个字——真。

人格真,性情真,思想真,他的诗文,和他的人格、性情、思想,是高度一致,浑然一体的。我们爱陶渊明的诗,也就爱上他这个人,爱上他这个人,也就更爱他的诗。

在屈陶李杜苏,这五位震古烁今备受后世推崇的大诗人中,陶渊明具有相对完美的人格。其核心,就是率真。


苏东坡写了和陶诗一百多首,为何不具陶诗的美感?白居易写了几十首仿陶诗,为什么不像陶诗?王孟韦柳四大家,是大家公认学陶最像的四位大诗人,为什么从陶诗那里,各只得其一?

我想,原因就在于,每个人即便学习、模仿别人,学得再像,模仿得再像,那都不是自己,最终还是得跟着自己的性情走,最终做的还是自己,写来出的还是自己。正如沈德潜说,“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所以每个人,不如正视这一点,可以学习、借鉴他人的技巧、风格,但最终,还是要做自己,做个真正的自己。你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文字,自己的风格,到了一定水平,别人也是效法不来的。

本视频,是陶诗系列第三讲,分了三点细说开来,分别用了《今日天气佳》、《闲居三十载》、《弱龄寄事外》、《饥来驱我去》、《秋日凄且厉》、《人生无根蒂》、《荒草何茫茫》等七首诗举例解读。

陶诗的自然美学,就在于真。而这个真,是我们推崇的那些价值观的体现,又是我们文人也好、大众也好,所喜欢的。它不是一种不懂世事,像小孩子一样的活泼天真,而是经历人生、洞察世事后返璞归真的真。

这种真,是抱朴守静之真,是需要修行、体悟之真。所以下一期视频,也是陶诗的最后一讲,会讲到陶诗的哲理,和这个养真。

 

——————————————————

 

4、《陶诗中的禅意,将陶诗的意境提到隐逸诗宗的高度》:

前言:陶渊明的诗,不只是自然那么简单,陶渊明也不只是偶然的那么任真自然,他已经形成自己相对完整的哲学思想,兼具儒道释,有了禅宗的雏形。陶诗因有禅意,其更为隽永,流传后世,成为“隐逸诗宗”。

——————————————

陶诗,不只见陶渊明的真性情,而且这个真性情,是陶渊明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哲学思想做支撑的。

陶诗中,总有不少哲理,还有一些哲理诗。最著名的,就是“结庐在人境,而无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些诗句,皆非偶然得之。你甚至可以把它们看做禅宗的偈。禅宗自佛祖在灵山林拈花一笑,“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便是禅宗的主旨。一直到二十八祖达摩祖师,来到东土传法,成为中国禅宗初祖。

但实际上,达摩到中国传法,已经是渊明死后一百年的事。

在渊明那个年代,儒家受到挑战、质疑,在文人士大夫中,以研究、辩论老庄哲学的玄学盛行。大家开始探讨形而上的哲学。

刚好此时,长安有鸠摩罗什,译出《金刚经》,南有庐山的慧远大师,在东林寺结社,成为净土宗祖师,法显和尚,也去天竺取经,回到京城健康讲法、译经。

彼时尚未有禅宗。但作为“浔阳三隐”之首的陶渊明,又在庐山下归耕田园,而另外二隐,也是渊明好友的周续之、刘程之,上了庐山师从慧远,可见渊明也会多闻佛学。

渊明少时浸淫儒家经典,是在儒家背景下长大的,但其性真,在官场上屡见黑暗,外加政治动荡,所以他归耕田园。在长期的劳动中,与自然接触中,在重农、亲民、平等的思想中,再加上庶母、程氏妹、母亲、从弟等至亲相继离世,感受到生死的梦幻,还有饮酒带给自己的乐趣,于是融合了儒、道、释的义理,产生了类似禅宗的思想。

他已经将外在的世界(化迁),与人的身体(形迹)和心(灵府)分离。其本质,就是任真自然。不管外界如何变幻,内心的本真不变,自性自然。

在《形影神》里,渊明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这一思想。“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天地万物是无所谓仁义的,是自然运行的。天地人,人和天地并列,肯定是不以其身体、形迹取胜,而是“我”,即心,灵,性。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就已经很像禅宗高僧大德的偈语了。

在陶诗中,还有不少讲到这一哲学思想的诗句。在他那个时代,还没有参禅。渊明可谓“渊明禅师”。在达摩来中国之前,所以可以称为“中土第一达摩”。禅宗也不主张你整天只是打坐,而是平日在寺庙里的劳作,分派的职务,你去好好做,那都是办道,都是修行。这也与渊明辛苦躬耕、自食其力暗合。

禅宗虽说是心心相印,但讲究以做一首偈,来表明你的领悟水平。偈和诗类似。如果经文可以传道,那么诗也是可以传道的。渊明死后几十年,南朝的钟嵘,在《诗品》中,就已经将陶渊明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了。

隐逸诗人,是不是像那些心境安宁的得道之士?以诗传道,如果除了禅宗之外,也有这么一个诗宗的话,渊明可谓鼻祖。

正因为陶渊明有这样的思想,并贯穿其诗中,所以他的诗,不只是“一语天成”,“淡而有味”,不只有“真挚的魅力”,而因具有我们不易察觉的禅意,令人玩味,回味无穷,为我们所喜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极具禅意。

 

 

d
dhyang_wxc
渐入佳境呀!陶诗极令人惬意,有《古诗源》风而极雅。人假菊花涤俗气,陶却予菊三分魂。
陶陶三
他这明显受了《诗经》、《古诗十九首》、汉乐府等影响,细读《山海经》等奇书,也能帮助超然物外。

总之不染那个千年酱缸。:-)

S
Shubin
陶诗确实比较接地气,按他的路子,咱也能编2句:“今日天气佳,轻曲与妹弹”。据说此诗里还有个故事,《晋书·周访传》载:

陶侃当初乡居未显达时,遭父母丧,将要下葬,家中忽失一牛。陶侃寻牛时遇一老父,老父说:“前冈见一牛,眠山污中,其地若葬,位极人臣矣。”又指一山说:“此亦其次,当出二千石。”于是陶侃葬父母于前一山。将另一山指示给周访,访葬其父,果为刺史。陶、周两家世婚。陶渊明这次所游之地,也许就是周访家墓。

 

陶陶三
舒兄说得好。的确如此。一语天然万古新的意思,就是他/她没说出来时,人人都说不出来,他/她一说出来,人人都觉得,好简单,

是这样。

杜甫,给我们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丽人行》开篇一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就让人很喜欢。

像是随便一句,脱口而出,而实际上,已经是杨过连就玄铁重剑之后使用的木剑。:-)

山水苍茫
陶兄精研陶诗,乃家学渊源,深阔流长,大赞!
陶陶三
山水兄这一“家学”之说,让我蓬荜生辉啊。汉魏晋南朝,往往各家有一经相传,我这是传不下去啊。:-)
S
Shubin
陶兄讲的,“每个人的诗,最后还是跟自己的性情走的。“ 如果换一个字:“每个人的文,最后还是跟自己的性情走的。“ 那么

也是合乎情理的。只有性情朴实天成,才能写出“一语天然”的句子。所以我的结论是,要学陶诗,先学性情。

S
Shubin
看来陶兄要学点儿考古,从古物古籍里寻出【陶家经】来,说不定就藏在韩国或日本呢。
陶陶三
是的。有了前面的“朴实天成”,后面这个“学”,就有了着落。性情天生,一生所学,

属于记忆的,都将灰飞烟灭。性情上的提炼,与我相随。

山水苍茫
陶兄谦虚了,以陶兄之才华学识,风采颜值,定可发扬光大也~~~~~:)
陶陶三
多谢美言。日月之照,万古清扬。我不过沾点光罢了。:-)
陶陶三
这是有可能的。我们自己不屑一顾的,在日本/韩国那儿,成了珍藏。:-)
核桃小丸子
何止,有人夸才学颜值,都沾沾自喜了。
d
dhyang_wxc
呵呵,原来如此。
陶陶三
若夸才学,是有点沾沾自喜。夸颜值,喜从何来?不过本来面目。
雪晶
给你两个链接,暹罗古城的介绍跟创建三头神像博物馆的背景~~~很值得看~~~ :)

暹罗古城

三头神像

S
Shubin
谢谢雪兄的链接。
把酒话桑麻21
看到了! 很了不起的人物,钦佩,感动!
雪晶
是,泰国有这样的人,应该是不怕去居住的~~~ :)
f
freemanli01
一般人是上下通气不咳嗽,陶的感觉是全身通气。。
陶陶三
自由兄的说法,很有感觉。
f
freemanli01
看了老兄的介绍,才知道陶的地位那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