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别嘲笑愚公移山,还有更厉害的

龙湖山
楼主 (文学城)

看了一剑无痕嘲笑愚公移山的帖子,龙叔觉得很好笑。拿现代逻辑评这个故事,确实难以理解移山的动机。 愚老爷子你找条船,从渤海出发移民美利坚,杀犀牛,射火鸡,日子多美,,为啥非要和太行王屋两座山较劲 ? 

这个故事来自于列子著的《汤问》篇。列子是道教人物。大家知道,道教这帮人不喜欢好好说话,就喜欢拽。简单的道理他们觉得像老孔老孟那样直白地说出来有点掉价,他们要将道理模糊化,让你理解不得,进而也反对不了。拿现在的话,就是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 

看老子那个《道德经》你就知道他们的风格有多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字你都认识,但你敢说你懂这话? 你又敢说你完全不懂这话? 

列子也是这么个道人,你要是看完《汤问》篇全文,你会发现其实“愚公移山”的故事是比较接近现实的,别的故事更加玄乎。

先交代一下,《汤问》篇写作方式采用问答形式,提问的是汤问,回答的是夏革。

先看这个:

汤又问:“物有巨细乎?有修短乎?有同异乎?”

问题很简单,问: 物体有大小之分吗?有长短之分吗?有异同吗? (废话,如果没有,哪里会有大小长短异同这几个概念? )

下面你看夏革的回答有多拽:


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彊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阨,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从中州以东四十万里得僬侥国,人长一尺五寸。东北极有人名曰诤人,长九寸。”


我摘要翻译一下吧,看夏革怎么吹: 

渤海之东有好几亿万里(老兄你怎么测的?)的地方有个大海谷(找不出适当的地理名称)。我们中原这地方各条江河的水都流到那里(这个倒是事实)。别看我们这些江何水流量很大,但汇到那里几乎可以忽略,因为水平面不增也不减(不明白为什么吧?不能怪,科学没到那一步)。 

那地方叫归墟(太平洋啦),上面有五座山(名字我就不翻译了,都是瞎掰的)。每座山的周围长有三万里(直径1万里?),山顶平处也有九千里(和日本差不多大)。更奇怪的是,这五座山的根部是悬空的,所以它们都随波起伏(老兄你是不是看见航空母舰了)。 

五座山上都有人,别看山与山直接相去7万里,这些人一天之内就能飞到别的山上走亲访友。这还不算,有个国家叫龙伯,那里有巨人族,他们到这五座山游玩只需跨几步就完成了。

这个巨人族后来得罪天帝,于是天帝改了他们的基因,让他们一代一代变小。伏羲神农那时候,他们身高还有好几丈。(谁也没见过,你爱怎么吹就怎么吹吧)

然后说小的,说有个国家叫僬侥国,人的身高只有一尺五寸。东北极有个人种叫诤人,身高只有九寸。那时候身高七尺是平均身材,算1米7吧,这些矮人身高只有20公分。 

现在我们知道,这都是胡说的。如果这些巨人和小矮人真存在,应该有标本的。 

你可能要问,为什么列子要说这么离奇的故事? 道理简单,就是搏流量、搞个你无法证实和证伪的话题,放开了撒谎,于是就有人信了。 

列子也知道,不是所有的人都对这些离奇的地理故事感兴趣,他们的目光趋向具体。怎么办? 我还可以讲人类,但故事中人的思想和性情不能和常人一样,还是找个你无法证伪的事情,比如愚公移山。 你说太行王屋二山自古一来就没动,一直在那里,列子说不是,说他们原来在冀州之南,河阳以北, 也即是现在的河北衡水与河南焦作之间,后来被移走了。谁对谁错? 无法证实和证伪,愚公本来就是个没姓没名的老头。


《汤问》篇中还有个故事比愚公移山更接人气了。我们先看看: 


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扁鹊治之。既同愈。谓公扈、齐婴曰:“汝曩之所疾,自外而干府藏者,固药石之所已。今有偕生之疾,与体偕长;今为汝攻之,何如?”二人曰:“愿先闻其验。”扁鹊谓公扈曰:“汝志强而气弱,故足于谋而寡于断。齐婴志弱而气强,故少于虑而伤于专。若换汝之心,则均于善矣。”

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二人辞归。于是公扈反齐婴之室,而有其妻子;妻子弗识。齐婴亦反公扈之室,有其妻子;妻子亦弗识。二室因相与讼,求辨于扁鹊。扁鹊辨其所由,讼乃已。


也翻译一下,说鲁公扈和赵齐婴两个人同时生病,合资请名医扁鹊来治。扁鹊神医嘛,几下就把他们治愈了。 这还不算,扁鹊对他俩说: 你们俩虽然病好了,只是靠药物杀了Delta病毒,但你们身上还有Omicron病毒尚未清零,弄不好以后还会复发。我帮二位清零,如何? 


两人说好,但你能告诉我们你是怎么诊断的? 


扁鹊说: 鲁公扈你这个人志气高但气场弱,所以多谋而寡断。 赵齐婴这个人正相反,志气不大,但气场很强。所以他少虑而不专。 我要是把你俩的心互相换一下,两人都阴阳平衡病毒不侵。 


两人说好呀,你给我们换吧。

于是扁鹊开始给他俩做换心搭桥手术。先让他们喝下麻药,昏迷3天后,扁鹊亲自操刀把他们心脏给换了,又给他俩吃了神药,醒来后一切如常。 

故事来了,两人因为换了心,互相拥有了对方的身体和自己的意识。鲁公扈的身体于是跑到赵齐婴家里,要和赵齐婴老婆睡觉。 赵齐婴也一样,跑到鲁公扈家里要和鲁公扈老婆睡觉。 这哪成? 那时大户人家妇女不比现在,讲究的是贞操,岂能被外人戏弄? 于是同时将这两个换心男人以强奸未遂告到了法庭。 

后面怎么解决了? 当然是扁鹊出面作证,官府于是将两人放了。

现在我们都知道这完全胡扯对不对? 换了心脏如果便让脑细胞跟着换走了? 那么复杂的手术,你连个疤痕都没有,伽马刀做的? 那也不行呀,心脏要取出来,怎么也得有几十公分的伤口吧。 

但列子这次胆子壮了,不怕你找他麻烦。 为什么,因为鲁公扈和赵齐婴确有其人呀,并且两人后半生确实是和对方媳妇一起过的。

什么情况? 龙叔给这个事断一下吧。故事是这样的,鲁公扈和赵齐婴其实根本没病,但结婚七年后同时染上了七年之痒。想换个老婆,可操作起来比较麻烦,因为他俩的老婆娘家都很强势。两人同病相连,找个地方喝酒解闷,不想喝多了。

两位媳妇同时找到了他们,用冷水将他们泼醒,然后大骂。 谁知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鲁公扈和赵齐婴霎那间看上了对方的媳妇。

于是两人商量怎么弄。思来想去就想到了扁鹊。 扁鹊说:靠,这事我不能干,我那么大名气,跟你们弄这种偷鸡摸狗的勾当,不行!

鲁公扈: 白银一千两

扁鹊声量小了些,说: 不行,我这个名气.....

赵齐婴: 这事干完你还担心名气? 你给我了把心都给换了,天下哪个医生能比得过你? 不要担心,世卫哪里谭书记即使有人过来检查,我俩就是铁证。这么说吧,你干这一票,中华千年神医得宝座只你莫属了!

扁鹊: 那....那就....

未完的歌
“大家知道,道教这帮人不喜欢好好说话,就喜欢拽”, 哈哈。陶兄听了会很生气滴。庄子还说列子能”御风而行“那。。。
咲媱
其实就是骂列子不踏实,有点飘,但是就被人当真了
未完的歌
庄子说列子能御风而飞,但还是”犹有所待者“。如大鹏需要风一样,逍遥的境界还不够。如果要逍遥,需要无所待。

要”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怎么样,更拽吧。。。

核桃小丸子
哦,三哥敢让书生把女鬼整残疾了,这么彪悍,原来祖师爷就胆大包天:)
陶陶三
这个就叫不可说。说多了,不到位,像挠痒痒。说得差不多,听者又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所以不如不说。让金子埋在土里。
陶陶三
没有残疾,只是有点疼。但能把女鬼整疼,的确彪悍。
S
Shubin
那个时代不乏死心塌地修习的人。列子花了大概25年,达到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
核桃小丸子
不是下半身都没了,何止有点疼,那是半条命都交待了。
陶陶三
舒兄这几句说得很棒。反正道家修行到最后,就是一个毫不起眼的老头,像风清扬一样,形容枯槁,感觉风一吹就倒。
陶陶三
下半身没了,那是让女鬼有点疼的代价。可见大力书生之生猛激情。从此女鬼有了烦恼,男人不仅是拿来吃才开心。
未完的歌
古今无数学者都说《列子》原著早已经失传。《列子》有太多的佛经内容。愚公移山故事来自竺法护的译经《佛说力士移山经》

“愚公移山”移自哪里?——“愚公移山”的文本渊源与《列子》的成书时代

学界普遍认为“愚公移山”仅见于《列子·汤问》篇(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59-161页),譬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诸子》篇中就说“列子有移山跨海之谈”,“列御寇之书气伟而采奇”(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09页)。《列子》“愚公移山”故事的原创性似乎无可置疑。但是,偶然的一次翻阅使我对此有了新的看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02册,No.0135,第857-859页,以下简称为《大正藏》)收录了晋代名僧竺法护的一种译经,题为《佛说力士移山经》(以下简称为《移山经》)。经文开篇曰:

闻如是:一时佛游拘夷那竭国力士所生地大丛树间,与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临灭度时,时国臣民皆出来会。佛问阿难:“斯国大众,何故云集?”贤者阿难白世尊曰:“有大石山去此不远,方六十丈,高百二十丈,妨塞门途,行者回碍。五百力士同心议曰:‘吾等膂力,世称希有,徒自畜养,无益时用,当共徙之,立功后代。’即便并势,齐声唱叫,力尽自疲,不得动摇。音震遐迩,是故黎民辐凑来观。”

我们试比较“愚公移山”的开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尽管故事的主角不同,二者描述移山背景的语言和情节却非常相似,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与“有大石山去此不远,方六十丈,高百二十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与“妨塞门途,行者回碍”,“聚室而谋”与“五百力士同心议曰”,再如: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这段话与《移山经》“吾等膂力”四句的表述,似相反而实相承;至于下文愚公“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陈述,也不过是对《移山经》“当共徙之,立功后代”的进一步发挥。《移山经》随后说:

于是世尊问诸力士:“汝等何故体疲色顇?”答曰:“今此大石方六十丈,高百二十丈,欲共举移。始从一日,勤身勠力,至于一月,永不可动,惭耻无效,取笑天下。是以疲竭,姿色憔悴。”“此何所希冀?”力士答曰:“唯然大圣,我之福力,莫能踰者,庶几欲徙石,光益于世,著名垂勋,铭誉来裔,使王路平直,荒域归伏。”佛告力士:“明汝至愍,意不堪任,吾为尔移,遂汝本愿,使汝戴功,慎无愧惧。”力士欢喜,启曰:“敬从!”于时世尊更整法服,以右足大指蹶举山石,挑至梵天,手右掌持抟之,三转置于虚空,去地四丈九尺,还着掌中。

我们再比较“愚公移山”: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

“明汝至愍,意不堪任”就是“帝感其诚”的意思,在这里,释迦世尊以神力移山被置换为天帝“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

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列子》“愚公移山”与《移山经》在文本上的相似,绝非是偶然的巧合。然而,此二者孰先孰后?晋人张湛的《列子注序》(《全晋文》卷一百三十八)关于《列子》思想内容的评述为我们提供了可靠的线索:

先君所录书中,有《列子》八篇。及至江南,仅有存者,《列子》唯余《杨朱》《说符》、目录三卷。比乱,正舆为扬州刺史,先来过江。复在其家得四卷,寻从辅嗣女婿赵季子家得六卷,参校有无,始得全备。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自丧,生觉与化梦等情,巨细不限一域,穷达无假智力,治身贵于肆任,顺性则所之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然所明往往与佛经相参,大归同于老庄,属辞引类,特与《庄子》相似。

作为《列子》最早的整理者和注释者,张湛对《列子》的流传和文本情况当然也是比较了解的。在先秦时期,佛教尚未进入中国,至于佛经的广泛流行,则始于晋代。这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换言之,张湛已经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列子》一书不是先秦古籍。在张湛看来,《列子》一书的内容颇多佛学思想的渗透,而语言和故事是思想的载体,这意味着《列子》的文本肯定有一些与佛经有关。章炳麟《菿汉昌言》卷四“湛谓与佛经相参,实则有取于佛经尔”,如此理解是正确的。对此,季羡林先生做过非常具体的研究。1949年2月,季先生撰《〈列子〉与佛典——对于〈列子〉成书时代和著者的一个推测》(《季羡林文集》第六卷《中国文化与东方文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1-53页)一文,该文为《列子》的断代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论证。季先生敏锐地发现《列子·汤问》篇和西晋竺法护译的《生经》都有关于“机关木人”(就是木制机器人)的记述。在经过细致的文本比对和深入的考察、探讨之后,他指出:“《列子》与《生经》里机关木人的故事绝不会是各不相谋的独立产生的,一定是其中的一个抄袭的另外一个。现在我们既然确定了印度是这个故事的老家,那么,《列子》抄袭佛典恐怕也就没有什么疑问了。”“《列子》既然抄袭了太康六年译出的《生经》,这部书的纂成一定不会早于太康六年(285年)。”如此为《列子》成书断代是科学的合理的。但张湛《列子注序》称“遭永嘉之乱……仅有存者”云云,对此,季先生指出:“永嘉之乱大概是指的永嘉五年(311年)晋怀帝的被虏。”“永嘉五年上距太康六年只有二十六年。我们绝对不能相信,在《生经》译出后短短二十几年内,在当时书籍传播困难的情况下,竟然有人从里面抄出一段凑成一部《列子》。”此说则可商榷。其实古人编书和传播书籍,速度非常之快。即以《列子》为例,其《周穆王》篇乃摄取汲塚书《穆天子传》而成,甚至连“机关木人”也被套装在“穆王西巡狩”的叙述中。《晋书》卷五十一《束皙传》:“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穆天子传》五篇,言周穆王游行四海,见帝台、西王母。……武帝以其书付秘书校缀次第,寻考指归,而以今文写之。皙在著作,得观竹书,随疑分释,皆有义证。迁尚书郎。”因此,《穆天子传》的流传必在束皙等人的整理本完成以后,即太康二年至太康六年之间(281—285年)。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列子》一书应当始创于太康六年之后永嘉五年之前这26年之间(285—311年)。而特别令人惊喜的是,《生经》的译者竺法护也是《移山经》的译者!而“愚公移山”和“机关木人”的故事也都见于《列子·汤问》篇!如此看来,《列子》的始创者曾经比较系统地阅读了法护译经。

《佛说力士移山经》,又称《力士移山经》或《移山经》。南朝梁释僧佑《出三藏记集》卷第二:“《移山经》一卷,旧录云《力士移山经》。”(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35页)隋沙门法经等撰《众经目录》卷第三:“《移山经》一卷,一名《力士移山经》,晋世竺法护别译。”(《大正藏》,第55册,No.2146)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卷第十三:“《力士移山经》一卷(或直云《移山经》),西晋三藏竺法护译。”(《大正藏》,第55册,No.2154)其作为法护译经的真实性是没有问题的。实际上,移山神话乃是中古时期佛典的常见物语。我们试读:

昔佛在王舍城竹园中说法,时有梵志兄弟四人,各得五通,却后七日,皆当命尽。自共议言五通之力,反复天地,手扪日月,移山住流,靡所不能。(晋法炬、法立译《法句譬喻经》卷第一,《大正藏》,第04册,No.0211)

姚秦竺佛念译《出曜经》卷第二、卷第九和卷第三十都有相似的表述(《大正藏》,第04册,No.0212),东晋太元时期的名僧竺昙无兰所译《佛说忠心经》也有关于“梵志三尽道力”的移山故事(《大正藏》,第17册,No.743)。凡此均导源于《移山经》,由此足见其流布之广与影响之深。《移山经》是《列子》“愚公移山”故事的“前文本”,这一点比较容易发现,而另外两个“前文本”则相对深隐:

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篇,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1页)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山海经》卷第三《北山经》,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92页)

所谓“北山愚公”与“河曲智叟”之名,即从《论语》所载孔子“上智”“下愚”之说而来,《列子》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故“上智”与“下愚”是“可移”的,而非“不移”的;其次,“愚公移山”的寓言乃是针对《山海经》中精卫填海的神话摄取天竺佛典而创作的(如《山海经》夸父逐日的神话被《列子》摄取,其文本位置紧随“愚公移山”之后,见杨伯峻《列子集释》,第161—162页),移山与填海正好匹配,因为这两个故事张扬了同样的人文精神。如果没有精卫填海的神话,也就不会有“愚公移山”的寓言。基于《列子·仲尼》篇的儒学语境,我们对“愚公移山”与《论语》之关系尚可深入讨论。《论语·子路》篇: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5页)

孔子并非鄙视劳动,更非鄙薄体力劳动者,而是客观说明其与农圃社会分工之不同。《孟子·滕文公》所载孟子关于社会分工的言论实际就是对孔子这种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其结论是:

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4页)

而《列子》“愚公移山”的寓言则张扬了劳心者未必智、劳力者未必愚的人类平等思想,于是,我们看到了“叩石垦壤”、志在移山的劳动人民的身影。在魏晋门阀世族主导的等级森严的社会中,这是极其光辉灿烂的人文景观!在张扬儒学的同时,《列子》又援佛入道,融化西来之佛学思想,以沟通释、道二家之津梁,其孤明先发已经为南北朝时期儒释道的文化融合导夫先路了。在儒释道合流的前夜,在历史天宇的深处,《列子》仿佛是一颗幽栖的孤星,虽然光彩熠熠,而周遭的却是难以穿越的寂寥。《力命》篇仿佛是日神的恣意欢歌,《杨朱》篇仿佛是酒神的猖狂舞蹈,其作为全书之核心(其他六篇都是对此二篇的“学术掩护”),无疑是与其所处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王肃(司马昭的岳父)构建的伪儒学以及在此伪儒学支配下的行为方式相背离相抵牾的(王氏公然伪造孔子言论,编成《孔子家语》《圣证论》和《孔丛子》三部伪书),故《列子》的作者不得不托名于古人,不得不暗淡了自我。因此,如果有人一定要说《列子》是伪书的话,那么,我更愿称它为一部杰出的伪书!

S
Shubin
那个是其中一类吧,据说也有修成金筋玉骨,碧眼方瞳的。张至顺道长活了103岁,油管上有他演示的八部金刚功,又是一类。
S
Shubin
补充一下,“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 都是从列子里抄过来的。 :)
S
Shubin
我也觉得愚公那一段,是后来插入的,因为与上下文好像没啥关系。
龙湖山
我没有别的意思哈,应该用道家,而不是用道教。看道家人说话,觉得很玄很费解:)
龙湖山
列子其实算不上祖师爷,老庄占据前两位:)
龙湖山
老孔讲究的是礼。社会人各安本分。士和大夫管打战外交和治理,老百姓搞经济过日子,挺好的~
一剑无痕
这个嘛,换老婆这事虽说得通,不过有违古人君子的德行~

应该说这两个人也是虚构的,就像愚公和智叟

龙湖山
我无法证实,你无法证伪:)
d
donau
我就知道你看不惯我们在这里曲解前人高见;-)
文革传人
龙叔你把细节都说清楚了,传龙旨的工作机会就消失了,*_*。问好。
未完的歌
大灾大乱礼坏乐崩到处饥民的年代,儒家孔子大喊 “不要打了,不要抢了,要讲礼讲秩序”,而道家之出世,躲灾而已。。。:)
d
donau
你行了啊你是不是这茬就从此忘不了了
龙湖山
哪能看不惯呢:)

我也曲解

d
dhyang_wxc
寓言非史,说笑可也。庄子里,有背对悬崖,足三分在外。有多少人信?所以,庄子说,不足与庄语。打发走,就完了。
龙湖山
问好传人兄:)
d
dhyang_wxc
道家垂纶,无钩无饵,离水三尺。群鱼相谓曰,这人别是傻子吧。
p
papyrus
龙叔啊,鲁公扈和赵齐婴是情人关系吧 :-)

“换心”可是爱情颂歌的经典。比如:

“Pour souffrir, puisqu'il m'en faut un autre,
Si vous gardez mon cœur, envoyez-moi le vôtre ! ”

-- Edmond Rostand,《Cyrano de Bergerac》

也翻译一下就是:(您已经拿走了我的心),既然为了承受痛苦我需要一颗心,如果您要留着我的,就把您的寄给我吧 :-)

 

d
donau
你当然是曲解我们也就是不小心你是故意差别是本质的
d
donau
龙湖山
翻译了下,好像不是欢心的意思:

受苦,因为我需要另一个, 如果你留住我的心,把你的送给我!
龙湖山
寓言一共基于这样的设定,读者一读便知道这是假的 :)

但列子说的5个大山,古人哪里知道是假的? 一定将这个事当科学文章读。

 

p
papyrus
英译(版本之一):-)

ROXANE: Still better! Listen,--here:-- (Reciting): 'The more of my poor heart you take The larger grows my heart!' (Triumphantly to Cyrano): How like you those lines? CYRANO: Pooh! ROXANE: And thus it goes on. . . 'And, since some target I must show For Cupid's cruel dart, Oh, if mine own you deign to keep, Then give me your sweet heart!'

 

核桃小丸子
二位,没定论的事,都可归纳为意境,或最好意会,不要言传:)
d
donau
说得对。以后不明白的也是意境,自个儿明白说不清的也是意境。反正意境自个儿又不在乎。
核桃小丸子
意境就是万金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