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记

a
applebee3
楼主 (文学城)

 

我大多看散文,小品文,小说看得很少。现代散文喜欢林清玄的作品,还有一位基督徒作家写的作品,有时会很喜欢民国风范的散文,我说的民国风范是纯粹的民国时期文人写的一个文体。初初的感受是觉得别有一番韵味,这大概是一种语气。再深入一点就是它们的内容,总觉得也是一种韵味。最后的感觉来了的时候仿佛是找到了一个整全的大概了。原来这些描述的景物,乡土人情似曾相识。这时候的感受有一种小确幸了,因为这些似曾相识不见得会有很多人有共鸣。

 

我有一张照片,大约照了有超过十年了。那时妈妈还在,还很健康快乐。我忘了谁帮我照的这张照片,记得当时好像不是特别的快乐,脸色似乎不太好,还好带了墨镜,看上去也颇阳光。照片中我穿着一件橘色的体恤,体恤下摆半塞入牛仔裤上的腰间一条编织黑色皮带内。坐在的一道水泥筑起的矮堤坝身后是闽江水域,是夏日,雨水过后,江水带沙土,象洪水的颜色。水面上停了一艘船,是沙船,已停了作业,还有一艘在缓慢地在水面上运行。两艘小型的蓬船,像是临时的捕鱼船,停靠在突起沙子象是小浅摊的地方。那时江滨路还未通车,修到的地段在一个山丘那停住了。这里半截的小山丘上有一些绿色植被,有几颗果树,一些灌木丛。山丘下,水泥路已铺好,路面堆着一些晒干的农作物。那时那里的景物已经让我惆怅不已。

 

再之前,似乎已经面目全非,就像我站在那个小山丘时,我找不到曾经乡村的模样。都成了路了,那些乡舍,入村口的小路,还有田野上的小土路。所以当他告诉我村庄的名字时,我嘴里念了一遍,然后茫然,惘然。

 

入村口有一条大道,是土掺杂了小石块,路颠簸不平。那条路很多人开着拖拉机与赶着牛经过,更多的人走过,也有骑着自行车从路的边侧骑过。大家都有自己的目的地,这一路的风景即自然又孤单,或许自然漠视了但在记忆中因孤单而不曾磨灭,而又在某时孤单的情境中又再现。缅怀,惘然若失。难以言述这一条入村口路道就是那一条乡舍的路道,它们交杂在一起,似曾相识。认真考究就会发现某一段路程相似,或许就是那一段路,当人物聚集在一起,那个故事的片段就跳脱而出。

 

他文中写到了水面上的船,那时的景象,乡土人情,让我陷入了沉思,一种思绪。刚好又会写点文字,平时也爱琢磨文字这方面的事。按说这一大段时间距离的人事景物与我摊不上关系,可这事偏偏就发生了。于是就有了这篇文字。

 

我或许比他们更添了一番愁绪,一种裹在思念里的惆怅。

 

这一截江滨路是新开发的路面。从这个县城往下边城镇过去,那是一条有年月的靠江的马路。江滨路是时髦的名字,那时不兴这个名。这里的居民以公车的号数来形容它走过的路线,这一段路,它的一侧是江,另一侧是几乎平行的火车轨道。

雪晶
有乡土味道,很好~~~照片呢?
a
applebee3
最近对照片之事不大感兴趣了。改天找找。
雪晶
好啊~~~ :)
陶陶三
好忆。我读书的时候,买过一本《郁达夫日记》,受了他一点影响。那时我是忧郁的,哈哈。:-)
雪晶
什么样的忧郁?故作吗?~~~LOL
陶陶三
少年的心思,你不懂。哈哈。
离经叛道
一番愁绪,一种思念,一丝惆怅。发现苹果美女也是诗人
忒忒绿
枫丹白露
你对照片的描述,犹如一幅画般的呈现
a
applebee3
真的啊,谢谢枫露。:)
a
applebee3
谢谢小绿赏读。
a
applebee3
谢谢阅读。诗人与美女不敢。
a
applebee3
郁达夫我看过一两篇也是写地方饮食的,日记没看过。梁实秋的文章风格很实在,我也喜欢。
忒忒绿
三蜜与雪晶的行文像又不像:)
雪晶
啊,有类似吗?
a
applebee3
呵呵,都是实在型的。
l
llarry
最爱民国初年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