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的活动,“我读过的一本书”,并没有规定,一定是他人所写,自己的书自己读,我想也是可以的。我也非完全自恋,我也买过爪哥的书,也很欣赏,也认真读过,还编唱了四首歌。我自己出版的书《陶子》,我也反复读了好些遍。
自得其乐之余,也总会引发一些新的思考,得到一些新的收货。尘凡写过一篇书评,但作者对自己的书,是怎么看的,往往也挺有意思。(尘凡的第一本书,我会单独写个书评:-)
你会好奇,《陶子》一书到底讲什么?
《陶子》如挚友,挚友如《陶子》,可以陪伴你一生。尤其在这个百年一遇的疫情期间,拿到一本带着纸香的《陶子》,躺在床上也好,葛优瘫在沙发上也好,坐在书桌前也好,随手这么一翻,看到一篇文章,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和你絮叨人生的感悟,带着老、孔、释、小葵花诸子的哲理,朴实无华,娓娓道来。
在这个阅读过程中,你其实不是在看《陶子》,而是突然安静下来,和你自己的心灵对话。纷繁复扰之中,你得有这么一个穿越时空、毫无障碍和你对话的朋友,就是你自己。《陶子》只是临时代替了你自己。
在《陶子》中,有一篇文章是讲《巴别塔阻力》。
什么是“巴别塔阻力”呢?
大洪水之后,人心齐,人与人之间可以精诚合作,由是修起了一座通天之塔。上帝打乱了人们的语言,让彼此分化,于是大家离散,从此人心有了各种障碍,形成不同的族群,彼此充满了矛盾。
“巴别塔”,本是“混乱”的意思。人心中的障碍,彼此的矛盾,是一种很明显的阻力,阻碍我们和谐、合作、共进,所以我给它取名“巴别塔阻力”。
我曾经开玩笑,说“我是个数学和物理特别好的文科生”,当你将科学和哲学放在一起,就会有新的发现、总结和概括。
巴别塔阻力是个客观存在。大到一个社会上的种族歧视,小到你和你父亲或母亲的关系。当我们没发现时,我们身在其中,始终很困惑;一旦我们有发现,是否豁然开朗,就好像一道数学题,突然找到了解答它的公式?
人生难,说难也难。人生不难,说不难也不难。人生就是一个困惑并求解的过程。所以我并没有通过《陶子》告诉你什么,而是通过阅读,你自己在和自己对话。
这个世界上看似有好多学问,分了好多学科。但实际上,如果只有一门学问的话,那就是你自己,如果有两门的话,那就是你和世界。如果有三门的话,引申开一点,就是Life、Nature和Universe。
而破解这些学问的钥匙,就是好奇心、经历和体悟。在我这里,没有分那么多学科。其实我自己,喜欢物理、计算机,也喜欢历史、地理,但我大学的专业是财经。
每一门具体的学科知识,不过是这个世界狭小的一部分认知,但同时,它又给你提供了看同一个事物更多的角度。
如何看事物,苏东坡做了一个很好的比喻,就是看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假若庐山就是我,就是这个世界,就是某个具体的局,我们如何认识庐山呢?
和苏东坡那句原话刚好相反,“认识庐山”,必须亲自进入庐山。这是我们认识庐山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式。
你得看到一溪一涧,你得看到一岭一洞,你得看到一花一鹿,你得亲自体验峰回路转,你得感受从山腰到山顶的整个攀爬的过程。没有亲身经历,就得不到所有的细节,任何人的描述,代替不了你亲历的感受。
但问题是,几乎我们所有人生来就在庐山之中。所以如果只是进入庐山、在庐山之中,依然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和大家一样,就泯然众矣。
亲自进入庐山、爬庐山、近距离接触庐山,我们还要跳出来看庐山。以局外的视角来看局内。
而从局外看,只从远处一个侧面,从一个角度看,也是不够的,你依然“不识庐山真面目”。你得尽可能从多角度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你身在局外,从各个角度看到的庐山,都是不一样的。
但正是这么多的不一样,你知道其中一个角度看到的,是不真实的,或者不完整的。
你看的角度越多,近景、中景、远景,从山脚下仰视,从天空往下鸟瞰,加上你亲身进入庐山体验,那么可以说,你看到了一个比大多数人更接近真实的庐山。
所以无论是数学、物理、语文、历史、地理、财经、计算机等学科,它们并非截然可分,不过是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本来面目更多的角度,帮助你更容易认识真相而已。不宜太执着于去划分这些学科的界限。
同样,古今中外先贤的智慧,无论它是儒家的,还是道家的,无论它是中国的,还是印度的,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它都在我们提供一个更清晰认识庐山真面目的角度。
太执着于其中一面,不是不可以,只是有所缺憾。
智慧,就是对认识庐山真面目的总结、提升。如果这些角度你都有涉及的话,你会发现,它们都是庐山的不同角度看庐山。
所以你极度排斥一个而热衷一个,难道不也是一种巴别塔阻力么?
每个角度,必然有它好与不好的地方,我们取其好即可。但是知其不好,所以知其好;知其不好,所以知其好。
说了那么多,我们为什么要认识“庐山真面目”呢?
因为庐山就是我们自己,就是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就是我们在这个世界的人生啊。
相对来说,我的确偏爱道家。
这里我再简单讲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在《陶子》作者自我介绍里写道,我起笔名陶陶三,这个三除了我在家中排行三,也因为来自老子这一句名言。
什么是“道生一”呢?
道是无,是有,是所有,是永恒。当所有在时它在,当所有不在时它依然在。它产生了所有,它也一直在支配,所有没有了,它依然是它。
道生一,是无变有。但“一”这个有,不是everything,而是“初”。因为造物有一个过程。一是初,是太极,或造物主。太极或造物主,并非道,只是道所生。
造物的过程,无非是一生二、二生三。
你必须把事物分成两极。比如天与地、上与下、左与右、光明与黑暗、雌与雄、阴与阳。这就是2。
有二必有三。
因为事物是不可能永远处于两极的,它得有一个常态。我们取于中,那么就有三。比如说政治,极左和极右,皆非常态。更常见的,肯定是中间偏左,中间偏右。
两极,是极,三是常态。3来自2,2必有3。
一旦有了3,就有了万物everthing的存在。
为什么呢?一二三的组合,就可以无穷无尽了。比如红绿蓝三原色,按照不同比例合成,就可以模拟几乎所有的颜色。再比如人性中的忧、喜、暗,就可以组成世上几乎所有的性格。
三代表着稳定,是孕育,是生命力,是创造力。以前我们还讲过6、7、9。0-9每个数字都有意义,在此就不细讲了。需要强调的是,1并不是everthing,9才是。1是初,是0产生的初,1生2,2生3,3带来45678,9才是现实世界的everthing。
然后9和0是same thing。因为有无相生,有来自无,没有无,就没有有,没有有,也就无所谓无。它们是互相依存的,互相证明对方的存在,并因彼此而有用。
当然,《陶子》一书,不会讲这些玄之又玄的东西。这里只是对作者取名用“三”的一个解释。
《陶子》中,都是些人生中常见的东西,朴实无华的东西,也没有任何大逆不道之言,就是结合人生感悟,带着诸子哲理的一些人生絮叨。一共八十一篇,包罗万象,有怎么看得开想得开,有怎么教子,有怎么赚钱,有怎么样自己静下心来。
有看了此书非常喜欢的读者,建议我公开几篇文章,因篇幅所限,在此我就不公开了,可以给一些文章的名字,让读者感受一下,形成个印象:
《喜欢你自己》、《穷有引力》、《巴别塔阻力》、《八王争骨》、《三个好人》、《Money Points》、《傻瓜钓鱼》、《突破钱障》、《十字路口》、《坐雨安居》、《空》、《真》、《人》、《万物皆可萌》、《坏人是小孩》、《大道至简》、《孔子观水》、《瑜伽人生》……等等。
没有什么晦涩的词语,都是像朋友一样聊天。但绝不会是无病呻吟,确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开卷有益的。
《陶子》一书是如何撰写的呢?
实际上,是一开始公众号的付费版,每周写一篇。每周六写,也都是即兴的。每个周六写之前,我也不知道写什么,但既然是读者花了20加元一年的,那我就更加认真对待,写的东西,一定是更加真诚的,更有价值的,更有高度的,要超出公众号文章质量许多,而且是把付费读者当做挚友,写的一些真心所思所想所感的东西,是起于现实,而超越现实的。
就好像进了庐山,爬了庐山,看了庐山,又从庐山走出来,从各个角度看了庐山,然后再聊庐山。
每个人都在庐山之中,每个人都在看庐山,所以我的《陶子》一书,只是抛砖引玉,让读者和自己对话吧。
我上次问小葵花是什么意思你说了吗我忘了你说了没有
我觉得普通人野心不是很大的话,老老实实上班赚钱最容易。爬梯子。起码对我是这样。当然你要惦记横财,那就得横着走。
,是我们对印度三大主神之一、也有的看做最高神的毗湿奴的昵称。他曾分别化身印度两大史诗中的罗摩和克利须那。小葵花即克利须那。
他和般度五子的老三、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神射手阿周那,亦师亦友。在《摩诃婆罗多》最后的大战中,阿周那对这场战争发生了困惑,他与小葵花之间的对答,即小葵花对人世间智慧的开示,就是著名的《薄伽梵歌》。
我错了我就不该问
他的那些故事,记载在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里,印度人都知道,就好像我们对四大古典名著、金庸小说的人物故事,耳熟能详。
肯定不能听你瞎忽悠
表几介意是我一向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比较警惕特别道听途说的不是我自己看来的
不过我的话,你可以稍微放心一点听。:-)
一是买《陶子》这本书,在Amazon上搜 taozi 即可。
二是看我博客上的小目录,以前发在文学城各大论坛的文章、诗歌等,我集中做了个链接: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5544/202110/30827.html
然后是走廊和书香里的文章,都是暂时没收进小目录的。
最后,不嫌弃我青涩的颜值的话,可以看我的YouTube频道,每周一个小视频,讲道德经的:
https://www.youtube.com/c/%E9%99%B6%E9%99%B6%E4%B8%89Taotaosan
谢谢你的喜欢!
书香的活动,“我读过的一本书”,并没有规定,一定是他人所写,自己的书自己读,我想也是可以的。我也非完全自恋,我也买过爪哥的书,也很欣赏,也认真读过,还编唱了四首歌。我自己出版的书《陶子》,我也反复读了好些遍。
自得其乐之余,也总会引发一些新的思考,得到一些新的收货。尘凡写过一篇书评,但作者对自己的书,是怎么看的,往往也挺有意思。(尘凡的第一本书,我会单独写个书评:-)
你会好奇,《陶子》一书到底讲什么?
《陶子》如挚友,挚友如《陶子》,可以陪伴你一生。尤其在这个百年一遇的疫情期间,拿到一本带着纸香的《陶子》,躺在床上也好,葛优瘫在沙发上也好,坐在书桌前也好,随手这么一翻,看到一篇文章,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和你絮叨人生的感悟,带着老、孔、释、小葵花诸子的哲理,朴实无华,娓娓道来。
在这个阅读过程中,你其实不是在看《陶子》,而是突然安静下来,和你自己的心灵对话。纷繁复扰之中,你得有这么一个穿越时空、毫无障碍和你对话的朋友,就是你自己。《陶子》只是临时代替了你自己。
在《陶子》中,有一篇文章是讲《巴别塔阻力》。
什么是“巴别塔阻力”呢?
大洪水之后,人心齐,人与人之间可以精诚合作,由是修起了一座通天之塔。上帝打乱了人们的语言,让彼此分化,于是大家离散,从此人心有了各种障碍,形成不同的族群,彼此充满了矛盾。
“巴别塔”,本是“混乱”的意思。人心中的障碍,彼此的矛盾,是一种很明显的阻力,阻碍我们和谐、合作、共进,所以我给它取名“巴别塔阻力”。
我曾经开玩笑,说“我是个数学和物理特别好的文科生”,当你将科学和哲学放在一起,就会有新的发现、总结和概括。
巴别塔阻力是个客观存在。大到一个社会上的种族歧视,小到你和你父亲或母亲的关系。当我们没发现时,我们身在其中,始终很困惑;一旦我们有发现,是否豁然开朗,就好像一道数学题,突然找到了解答它的公式?
人生难,说难也难。人生不难,说不难也不难。人生就是一个困惑并求解的过程。所以我并没有通过《陶子》告诉你什么,而是通过阅读,你自己在和自己对话。
这个世界上看似有好多学问,分了好多学科。但实际上,如果只有一门学问的话,那就是你自己,如果有两门的话,那就是你和世界。如果有三门的话,引申开一点,就是Life、Nature和Universe。
而破解这些学问的钥匙,就是好奇心、经历和体悟。在我这里,没有分那么多学科。其实我自己,喜欢物理、计算机,也喜欢历史、地理,但我大学的专业是财经。
每一门具体的学科知识,不过是这个世界狭小的一部分认知,但同时,它又给你提供了看同一个事物更多的角度。
如何看事物,苏东坡做了一个很好的比喻,就是看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假若庐山就是我,就是这个世界,就是某个具体的局,我们如何认识庐山呢?
和苏东坡那句原话刚好相反,“认识庐山”,必须亲自进入庐山。这是我们认识庐山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式。
你得看到一溪一涧,你得看到一岭一洞,你得看到一花一鹿,你得亲自体验峰回路转,你得感受从山腰到山顶的整个攀爬的过程。没有亲身经历,就得不到所有的细节,任何人的描述,代替不了你亲历的感受。
但问题是,几乎我们所有人生来就在庐山之中。所以如果只是进入庐山、在庐山之中,依然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和大家一样,就泯然众矣。
亲自进入庐山、爬庐山、近距离接触庐山,我们还要跳出来看庐山。以局外的视角来看局内。
而从局外看,只从远处一个侧面,从一个角度看,也是不够的,你依然“不识庐山真面目”。你得尽可能从多角度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你身在局外,从各个角度看到的庐山,都是不一样的。
但正是这么多的不一样,你知道其中一个角度看到的,是不真实的,或者不完整的。
你看的角度越多,近景、中景、远景,从山脚下仰视,从天空往下鸟瞰,加上你亲身进入庐山体验,那么可以说,你看到了一个比大多数人更接近真实的庐山。
所以无论是数学、物理、语文、历史、地理、财经、计算机等学科,它们并非截然可分,不过是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本来面目更多的角度,帮助你更容易认识真相而已。不宜太执着于去划分这些学科的界限。
同样,古今中外先贤的智慧,无论它是儒家的,还是道家的,无论它是中国的,还是印度的,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它都在我们提供一个更清晰认识庐山真面目的角度。
太执着于其中一面,不是不可以,只是有所缺憾。
智慧,就是对认识庐山真面目的总结、提升。如果这些角度你都有涉及的话,你会发现,它们都是庐山的不同角度看庐山。
所以你极度排斥一个而热衷一个,难道不也是一种巴别塔阻力么?
每个角度,必然有它好与不好的地方,我们取其好即可。但是知其不好,所以知其好;知其不好,所以知其好。
说了那么多,我们为什么要认识“庐山真面目”呢?
因为庐山就是我们自己,就是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就是我们在这个世界的人生啊。
相对来说,我的确偏爱道家。
这里我再简单讲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在《陶子》作者自我介绍里写道,我起笔名陶陶三,这个三除了我在家中排行三,也因为来自老子这一句名言。
什么是“道生一”呢?
道是无,是有,是所有,是永恒。当所有在时它在,当所有不在时它依然在。它产生了所有,它也一直在支配,所有没有了,它依然是它。
道生一,是无变有。但“一”这个有,不是everything,而是“初”。因为造物有一个过程。一是初,是太极,或造物主。太极或造物主,并非道,只是道所生。
造物的过程,无非是一生二、二生三。
你必须把事物分成两极。比如天与地、上与下、左与右、光明与黑暗、雌与雄、阴与阳。这就是2。
有二必有三。
因为事物是不可能永远处于两极的,它得有一个常态。我们取于中,那么就有三。比如说政治,极左和极右,皆非常态。更常见的,肯定是中间偏左,中间偏右。
两极,是极,三是常态。3来自2,2必有3。
一旦有了3,就有了万物everthing的存在。
为什么呢?一二三的组合,就可以无穷无尽了。比如红绿蓝三原色,按照不同比例合成,就可以模拟几乎所有的颜色。再比如人性中的忧、喜、暗,就可以组成世上几乎所有的性格。
三代表着稳定,是孕育,是生命力,是创造力。以前我们还讲过6、7、9。0-9每个数字都有意义,在此就不细讲了。需要强调的是,1并不是everthing,9才是。1是初,是0产生的初,1生2,2生3,3带来45678,9才是现实世界的everthing。
然后9和0是same thing。因为有无相生,有来自无,没有无,就没有有,没有有,也就无所谓无。它们是互相依存的,互相证明对方的存在,并因彼此而有用。
当然,《陶子》一书,不会讲这些玄之又玄的东西。这里只是对作者取名用“三”的一个解释。
《陶子》中,都是些人生中常见的东西,朴实无华的东西,也没有任何大逆不道之言,就是结合人生感悟,带着诸子哲理的一些人生絮叨。一共八十一篇,包罗万象,有怎么看得开想得开,有怎么教子,有怎么赚钱,有怎么样自己静下心来。
有看了此书非常喜欢的读者,建议我公开几篇文章,因篇幅所限,在此我就不公开了,可以给一些文章的名字,让读者感受一下,形成个印象:
《喜欢你自己》、《穷有引力》、《巴别塔阻力》、《八王争骨》、《三个好人》、《Money Points》、《傻瓜钓鱼》、《突破钱障》、《十字路口》、《坐雨安居》、《空》、《真》、《人》、《万物皆可萌》、《坏人是小孩》、《大道至简》、《孔子观水》、《瑜伽人生》……等等。
没有什么晦涩的词语,都是像朋友一样聊天。但绝不会是无病呻吟,确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开卷有益的。
《陶子》一书是如何撰写的呢?
实际上,是一开始公众号的付费版,每周写一篇。每周六写,也都是即兴的。每个周六写之前,我也不知道写什么,但既然是读者花了20加元一年的,那我就更加认真对待,写的东西,一定是更加真诚的,更有价值的,更有高度的,要超出公众号文章质量许多,而且是把付费读者当做挚友,写的一些真心所思所想所感的东西,是起于现实,而超越现实的。
就好像进了庐山,爬了庐山,看了庐山,又从庐山走出来,从各个角度看了庐山,然后再聊庐山。
每个人都在庐山之中,每个人都在看庐山,所以我的《陶子》一书,只是抛砖引玉,让读者和自己对话吧。
我上次问小葵花是什么意思你说了吗我忘了你说了没有
我觉得普通人野心不是很大的话,老老实实上班赚钱最容易。爬梯子。起码对我是这样。当然你要惦记横财,那就得横着走。
,是我们对印度三大主神之一、也有的看做最高神的毗湿奴的昵称。他曾分别化身印度两大史诗中的罗摩和克利须那。小葵花即克利须那。
他和般度五子的老三、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神射手阿周那,亦师亦友。在《摩诃婆罗多》最后的大战中,阿周那对这场战争发生了困惑,他与小葵花之间的对答,即小葵花对人世间智慧的开示,就是著名的《薄伽梵歌》。
我错了我就不该问
他的那些故事,记载在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里,印度人都知道,就好像我们对四大古典名著、金庸小说的人物故事,耳熟能详。
肯定不能听你瞎忽悠
表几介意是我一向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比较警惕特别道听途说的不是我自己看来的
不过我的话,你可以稍微放心一点听。:-)
一是买《陶子》这本书,在Amazon上搜 taozi 即可。
二是看我博客上的小目录,以前发在文学城各大论坛的文章、诗歌等,我集中做了个链接: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5544/202110/30827.html
然后是走廊和书香里的文章,都是暂时没收进小目录的。
最后,不嫌弃我青涩的颜值的话,可以看我的YouTube频道,每周一个小视频,讲道德经的:
https://www.youtube.com/c/%E9%99%B6%E9%99%B6%E4%B8%89Taotaosan
谢谢你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