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廊古今】苏东坡的表哥文同

陶陶三
楼主 (文学城)

 

今天讲我的另一个同乡,从我家出门去赶集,经过唐朝宰相李义府的太元观村,到永泰乡的集市附近,就是北宋进士、大画家、苏东坡的表哥文同的村子——

文同村。

文同,没有同时代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来自四川眉山)、欧阳修(来自四川绵阳)名气大,“唐宋八大家”,四川就占了四个,但是这四个,都挺喜欢和推崇文同呢。

你若喜欢苏东坡,看他的诗文,整天都是“与可”、“与可”,那就是了,文同,字与可,所以又叫文与可。古人不直呼其名,而是叫字、号。苏东坡,是号东坡,他的字是子瞻,所以又叫苏子瞻。他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又叫苏子由。

苏轼、苏辙两兄弟,一个二十一岁,一个十九岁,一起去京城赶考,双双中进士,名震京城。不过,在他们之前,是二伯父苏涣中了进士,从表哥文同中了进士。伯父苏涣和表哥文同是他们兄弟的榜样。至于他们同列唐宋八大家、“三苏”的苏洵,则是《三字经》的励志典型苏老泉,少时不努力,老大勤用功,虽然没有中进士,也成了一名大学问家、大散文家。

今天我们不讲三苏,讲文与可。但讲文与可,绕不开苏子瞻。表哥虽然比他大二十岁,但却是他一生的知己,亦师亦友。不错,苏东坡一生书信往来最多、诗词唱和最多的文人,就是这位表哥。

我看两人有时都有点腐了。

最有名的,就是苏轼的那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大家都知道,苏东坡爱竹,有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也擅长画竹,就是受表哥影响,师从表哥。因为表哥文同,是中国的墨竹大师,“湖州竹派”的鼻祖。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轼说,别人画竹,都是一节节画,但是表哥画竹,却是遍看了竹子,从整个竹丛到细枝末节,然后一气呵成画出,因为他已经“成竹在胸”。“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不是苏轼说的,而是他的表哥告诉他的画竹理论。东坡说得很清楚,“与可之教予如此”。所以中国人即使不知道文同,但谁不知道“成竹在胸”、“胸有成竹”呢?

这片竹子在哪里?

就在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永泰乡文同村。他的墓葬一直在这里,已经快一千年了。

四川多竹,才有专爱吃竹子的大熊猫嘛。文同当年就家乡修葺了祖屋,取名“墨君堂”。所谓“墨君”,即竹君。他是追慕东晋名士、爱竹之人、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王子猷)。

 

《世说新语》: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王子猷这个人,爱竹爱到什么程度呢?只是租人家房子短住,还要问房东,能不能种点竹子?房东就烦了,你丫只是短住,还种竹子干什么?王子猷想了半天,指着竹子说,我们的生活中,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君子呢?

这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苏东坡和他的表哥文同都爱王子猷,也都爱竹子。这个世界上,古往今来,有几个是真正的君子?

没几个。但梅兰竹菊一直是。所以文人爱咏爱画,自王子猷、文与可、苏东坡,尤喜竹。

文与可不仅咏竹,还以画竹见长。而且他是中国文人里,第一个用墨竹的。以前都是色竹,就是有颜色的。文与可第一个用水墨来画竹子。可能是月夜里,竹子的清辉,洒在庭院的墙上,形成一幅幅天然的“墨竹图”,给了他无限的灵感吧。他就专门建了这么个屋堂,不是自己住,而是给“墨君”住。在王子猷那里,还只是竹君,到了文与可这里,开始叫墨君。

这影响了后世的文人山水、竹石、花鸟、虫鱼等画。

因为都是用水墨,那么诗、书、画,全部融于一体。画是一首诗,诗是一幅画。你在画中留白,然后题诗画上,为此,你还得练就一手漂亮的书法,再盖上你的红印章。这就是始于宋,流行于明清的文人画了。我们耳朵听出茧的明朝江南四大才子,就是这类。

但一开始受谁影响?

就是文苏。文与可和苏东坡。

由于文与可的绘画名气太大,反而他的诗词、书法,被人忽略了。苏东坡名气那么大,你看他是怎么评价表哥的:

 

“亡友文与可有四绝,诗一,楚词二,草书三,画四。  与可尝云:世无知我者,惟子瞻一见,识吾妙处。既没七年,睹其遗迹,而作是诗。”

 

表哥都已经去世七年了,他想起表哥,又写了一首诗。在序中说,表哥其实诗词、草书,比画还好。他还说,表哥常说,这个世上没有几个真正知道我了解我的,就是你一个子瞻,给你一幅画,一首诗,你一下就能看破其中的妙处。这又回到《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东坡讲述的另一个“令人喷饭”的成语故事。

说是文与可从汉中太守,被调到陕西洋州(今天洋县)去做知州,这样一个穷乡僻壤,要是别人,都会满腹牢骚,很不高兴。可是文与可却很开心,因为他发现洋州这个地方,有个筼筜谷,有好多偃竹。这下爽了,在竹林里修了个披锦亭,和老婆一天到晚去那里看竹子,饿了就用竹笋下饭。苏东坡知道了,就给他两口子寄去一首诗《筼筜谷》:

 

“汉刀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川千亩在胸中。”

 

意思是那个穷乡僻壤的野竹子肯定太多了,以致于没人疼惜随时被砍,你这个太守虽然做得穷,但我料想你肯定天天在那晃悠,日子一长,把那一千亩竹子,都吃进肚子里去了。两口子拆开看信的时候,正在下竹吃饭,一下笑喷了。这就是成语“令人喷饭”的由来。

中国的成语里,文同贡献了两个,一个就是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一个就是失笑喷饭或令人喷饭。

 

说了那么久,文与可的竹子到底画得怎样呢?

至今有真迹传世。因为都是画在绢上的,而不是纸上的。后人临摹较多,但有一幅,大家都相信是真迹,要看你需去台北。文与可的《墨竹图》,画的是一枝倒垂的竹子。当时及后世的好多名人都评价过,我就不越矩了。这可是只用毛笔,只用水墨画的,成竹在胸,一气呵成。既有整体气势,又到每一个细节。是不是有点竹中君子气势逼人的感觉?

苏东坡是跟着表哥学的画。后来也以画竹见长,并有自己的风格。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表哥去世那年,苏东坡整理收藏,看到当年表哥送给他的那幅偃竹图,一下哭了,通过回忆写的。

他还回忆了一则好笑的事。

说表哥画画名气大,一时附庸风雅的文人、子弟,都拿着绢去找表哥画竹。一开始表哥很大方,喜欢分享,一画完,任凭那些人抢了去。后来去的人太多了,把他屋字弄脏了,他很不高兴,再有人来送绢请他画竹,他就把绢扔到地上,说再送来,我就拿这些绢做袜子!

开始还是有不少人慕名而来,怎么办?正好表弟苏轼上任徐州,离自己不远,他就对络绎不绝的求画者说:

 

“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

 

我们这墨竹派,已经有了传人,近在山东彭城,去找苏东坡吧。他把此事告诉了苏东坡,还说:“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意思是,表弟我想画一幅万尺长的竹子,表弟你能不能送我可以画这幅图的鹅溪绢呢?

鹅溪绢是那时天下名绢,就出自四川省盐亭县鹅溪村(现鹅溪镇)。

面对这一“敲诈勒索”,苏东坡笑了,说世上哪有这么长的竹子?而且就算有这么长的竹子,要画出来,得二百五十匹绢。我看“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最多月亮撒清辉到竹子上,竹影可以右千寻吧?

表哥不以为然,也笑了,说我画了一副《筼筜谷偃竹图》,虽“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你输了吧?我把此图送给你,你把二百五十匹绢拿来,我正好买田买房养老。

苏东坡想起这些往事,一下哭了。他最喜欢的就是这个表哥了。他没有一个苏小妹,苏东坡是没妹妹的,他最爱的是表哥。他弟弟苏辙,倒是有五个女儿,其中大女儿,嫁给了文同的儿子文务光,所以两家是亲上加亲。

 

苏轼、苏辙两兄弟,曾经来过我们乡

那是1068年。

因为苏洵去世,两兄弟丁忧守孝满三年,恰逢表哥的母亲也去世,表哥也回家了,在盐亭县永泰乡的文同村。就是那个时候,文同修了墨君堂。苏轼两兄弟从眉山回开放,就换了个走法,从绵阳后,改走盐亭,到永泰,去看了下文同。

文同很喜欢他的墨君堂:

 

《闲乐》:

“昼睡忽过午,好风吹竹床。

溪云生薄暮,山雨送微凉。

粉裛衣裳润,兰薰簟席香。

归来闲且乐,多谢墨君堂。”

 

《墨君堂晚晴凭栏》 :

“墨君堂中看新霁,十里平林铺净绿。

青烟一去抹远岸,白鸟双来立乔木。

戴胜入园蚕已老,栗留过陇麦将熟。

坐等月破东岭云,自取帘钩更高轴。”

 

苏轼、苏辙两兄弟到了他家,自然也要称赞一番。文同就请表弟苏轼,给自己写一篇游记吧。于是就有了苏东坡的《墨君堂记》。苏东坡一直觉得表哥的诗画书法俱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一首《秦王卷衣》 ,回到京城,他还跑去给欧阳修讲:

 

“春风动珠箔,鸾额金窠斜。

美人却扇坐,羞落庭下花。”

 

对欧阳修说,老师,你看“美人却扇坐,羞落庭下花”,我表哥写得妙吧?欧阳修说,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大家都知道,不过你表哥的确化用得好啊。“美人却扇坐,羞落庭下花”,是不是很有画面感呢?一个画画画得好的人,他画的其实是诗,同样你是一个好诗人,你的诗可以画出一幅好画。文同都可以,苏东坡也可以,苏东坡说了,他弟弟苏子由就不行,只看得懂,不会画。我看了文同后人整理的他的诗文《丹渊集》,的确名不虚传。

这里附几首我喜欢的。

 

《北斋雨后》: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

 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文与可喜欢衙门后的小庭院,院子不大,但有竹有花。他是太守,那些繁文缛节就免了,下班后就跑这里来休息。最喜欢那个“占”字,和“寻”字,还有“扫”字和“试”。浑然天成。如果这几个字用得不好,整个诗一下就没这么好了。

 

《早晴至报恩山寺》:

“山石巉巉磴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

暮烟已合牛羊下,信马林间步月归。”

 

美好的乡村田园生活。看得出,他既受王维影响,又受陶渊明影响。每一首诗,又是一幅画。

还有直接描述画的。

 

《谢友人寄画》:

“客从长安来,厚纸封小轴。 题云此奇画,寄赠公或蓄。 开之挂高壁,烂绢止一幅。 中有两骆驼,气韵颇不俗。 大驼载半髀,正面颈愈曲。 小驼方就乳,蹲身脚微跼。 一马立其后,才露头与足。 三犬乃子母,共卧衔脔肉。 老胡抱朱旗,状貌何狠愎。 端然立高岸,势若不可触。 定是虏中酋,华旃盖鲜服。 不知何所来,随从无一仆。 初谁作此画,精妙亦可录。 应余右方在,次第不止独。 更愿君访来,我肯万钱赎。”

 

用诗文,把朋友寄的一幅画,生动地描绘出来。看得出,他对朋友很真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的朋友也是一些清贫乐道之人。比如

 

《送郭经知县》:

“促促送归客,短亭垂柳风。

离樽掩残日,去骑若轻蓬。

百里讴歌内,三年畏谨中。

乡人问蜀物,笑指一囊空。”

 

送一个县长朋友。说看他远去的背影,“去骑若轻蓬”,一看都没带什么东西。等回家人家一问,你在四川做县太爷这么久,赚了多少钱,带了多少东西回来啊?“笑指一囊空”。文与可幻想,他只能这么尴尬不失礼貌地微笑。

做官没钱呗。

不是弄不到钱,而是感守清贫。像文与可这样一个爱竹成痴的人,这么爱慕竹君的品性高洁,怎么可能去贪污,去同流合污呢?

注定是一个清贫太守。

同样,苏东坡也是这样一个人,当然,他比表哥更有名,更有地位,不会那么清贫,但是苏东坡骨子里,也是那种比较看重人格的人,所以官运也不是那么好,贬这贬那的。也正因如此,他能和表哥“气味相投”,成为“一生挚爱”。

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官不小,但也一生平穷,那又是另一个故事,因为他生了五个女儿,那个年代,生女自备嫁妆,比生子娶亲的聘礼,要高出许多,苏辙是因为嫁女嫁穷了。

我的两个咫尺距离的同乡,如果李义府被人看做才高人品不好,那么文与可,那就是中国才高及品行高洁的文人代表之一了。他是去湖州上任之前去世的,苏轼接任了他的湖州太守之职。两人共创了墨竹一派,所以后世叫文苏及受其影响的文人画为——“湖州竹派”。名为浙江吴兴,实则两个蜀中人。

 

忒忒绿
抢沙发:)
忒忒绿
慢慢欣赏才子陶陶:)
雪晶
令人喷饭,是这里出的吗?真的假的?
浮云驰
一看到文与可就想到喷饭的故事,原来墨竹是他开创的,画家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他的诗像画一样,感觉文与可性格非常好,平和有趣
鲁冰花
陶才子可不可以多写写苏轼?或诗词、或散文、或书画、在朝在野,,随便哪个侧面都够你长篇大论的。
核桃小丸子
越来越喜欢三哥,才高八斗,还是个羞涩的大蓝孩。
陶陶三
谢绿绿,你的出现,总是像春天一样。
陶陶三
是的是的,雪哥不信我,你肯定信楼下的浮云吧。
陶陶三
的确,浮云总是有妙评,也有一双美丽的慧眼。
陶陶三
冰花,其实,最近,我又开始想唱歌了,哈哈。
陶陶三
谢小丸子谬赞,不过核桃大仙,是从哪里看出我羞涩的本面目的?
平等性
陶兄真是太有文化了,请受在下一拜。我很为我们走廊的朋友们高兴,能有机会经常读到陶兄的文化之作
陶陶三
平兄过奖了,文字上的东西,和花鸟虫鱼一样,一乐也。本质上,我还是觉得,多出去走走,亲近大自然,和人游乐更好。
核桃小丸子
透视啊,羞涩很好啊,不用像一叔那样张牙舞爪。
平等性
那要是到外面耍累了,回来看看文章还能长见识,不是更有趣吗 :)
山中百合
耍,果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那个耍字,在我的印象中不是什么好字,和它沾边的更是碰到就妥妥的倒霉,比如耍流氓,耍小聪明。小时候,我家的猫逮住了一只老鼠,它把老鼠腾空抛起,老鼠被迫前滚翻、后滚翻,猫耍得不亦乐乎,看得我眼花缭乱,心砰砰跳,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战斗。顽强的老鼠忍着,只见他一步步,往堆着杂货的角落爬去,每摔一次就离目标近一些,终于等到机会,趁猫得意忘形之际,奄奄一息的老鼠,突然狗急跳墙,一跃而起冲进了杂物堆里,逃之夭夭。应验了一句老话,大难不死 必有后福。

陶陶三
哈哈,挺逗。如果是四川话,其实也就是玩乐游戏的意思。但如果是小姐说“耍一哈”,另有深意。不知道平兄是哪个“耍”。
陶陶三
没有一叔那样张牙舞爪,人生多无趣啊,都像和我这样齐眉举案,闷都闷死了。小丸子跟他走两下!
云霞姐姐
好有学问的贴,得花时间慢慢品,先赞一下三哥!
陶陶三
嗯,慢慢看,里面几首小诗很不错~~~
A
Anthropologi
笑死我了,从此无法直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竹子画的真的很秀气。
A
Anthropologi
才高八斗!
平等性
是哪个耍?一起耍,一起耍 :)
陶陶三
哈哈,给安妹看看,这张图就是我家乡的样子了,我怎么没想到呢,文同雕像:

A
Anthropologi
这么山清水秀的地方!
陶陶三
嗯,春天有黄色油菜花时更好看,一处处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