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x

d
donau
楼主 (文学城)
(随手翻出来以前写的,其实我现在已经看不上这种了,哼哼唧唧的,不过为了热场子,我也是拼了) 首先我不太爱看微信上转了又转的东西,大部分还停留在读者文摘体中学生作文选水平,这个倒也无所谓,因为通俗易懂,直击人心,就像凤姐说的,故事会有市场,也不是什么坏事。不爱看的人不看,爱看的人大看。 天下太平,你好我好。 但是有时候,大家都感动,你不感动,大家都觉得好你觉得不好,分分钟欠了这个世界一样。 最近看的一个,是妈妈的第一人称写法,哎呀,一个人带孩子,辛苦啊,累啊,孩子不是那么聪明伶俐啊,跟孩子发脾气啊。孩子胆小啊,认生啊,气孩子不懂事啊,林林总总,也算是平常人家的琐事。后来自己生病啊,孩子想学着给妈妈削苹果啊,然后把手削破了,去医院缝针啊,妈妈自责啊,内疚啊。感叹有孩子的爱幸福啊。等等等等。 我也感动啊,也能看哭啊,这样的调调,就是让你哭的嘛。
不过我的感动,不超过1分钟。
想我也是爱看八卦文章,妇女杂志的了,几乎期期必买。大多也就是妈妈,孩子,两性,如何做到家庭孩子兼顾这些世俗的话题。反正太阳地下也没有新鲜事。 但是不知道我这个感觉对不对,好像只有华人媒体上的东西,喜欢用自责,内疚这样的情感来引导读者。外媒好像是另外一个习惯。 比如这期的妇女杂志,一对原来一起练杂技的情侣,在一次表演事故中,男的失手,女的摔到地上,再也不能走路,俩人结束表演生涯,在瑞士开了一家小小的公司,做一个很少见的业务,就是哪里有活动了,帮人用气球布置场地。采访中那个女的说,他们俩事故后,谁都没有主动提起那个事故的原因,现在的工作,还是俩人一起手拉手做,跟以前没什么不同。 还有一个故事,是维也纳的两个单亲妈妈,本来也是好朋友,为了方便,一起租了一个大房子,这样可以互相接送孩子,买菜做饭。完全没有同性婚姻的元素在里面,就是生活所迫而已。 我更爱看这样的故事,平淡,而干净。 有问题,解决问题,总要往前走。 之所以不喜欢第一个故事,是觉得的,就算这个故事是真的,那个主人公也不会有任何改变。下一次该跟孩子嚷还是会跟孩子嚷,当然,还会有这样的事故,她会再后悔内疚,如此循环,而已。 因为,她的生活,不会有根本的改变。那么,她性格上,心灵上的改变,又从何谈起哪。 她总结本源,说,“孩子爸爸在很远的地方工作”,自己一个人带孩子,辛苦,累。那就是,无论如何,这个辛苦和累的原因,她是认可的,并且准备长期认可下去。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又觉得委屈,心里有一股怨气,离她最近的孩子,就成了直接的受害者。 自始至终,那个爸爸没有出场。一个人在外地的日子,如果没有其它的话,想必也是孤零零。世俗的人都是爱钱的,这也没有错,如果一个人还好,这样一家的好日子都搭上,希望不要价钱太低。
尘凡无忧
人各有志。我是理解不了为了钱把家庭分开的那种。我宁愿节衣缩食的在一起,也不要锦衣玉食的分离。。。。
雪晶
哈哈哈,我点赞了,虽然虽然~~~
n
nearby
仍然会感动
鲁冰花
有些东西很励志很感人,不过最烦的的是绑架式的:不转不是中国人!我就不转了吧。还有很好的美食视频做一半,给你要点赞,

并祝你财源广进什么的。马上跳过,哈哈

d
donau
我是不想去理解

这个世界那么多人,你不可能谁都理解的。

但是呢,如果被问到,我也会实话实说。

d
donau
点赞就行

别的再说

d
donau
感动这件事呢

来得快的,大半去的也快。我觉得啊

 

d
donau
这种可能也是没别的更好的招儿了

见人用,效果挺好,学起来又快,学了就学了呗。学滥了也就没那个效果了。

n
nearby
exactly
平等性
谢谢分享,很有意思的故事,很赞同 “有问题,解决问题,总要往前走。”
雪晶
是的,我也非常赞同~~~
浮云驰
我觉得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东方比较感性,西方理性
江上一郎
是么?中国电影哪一次说“我爱你”叫你感动过?---西方的就别想了。。。。:)

太多了。。。。:)

雪晶
江上兄,发几篇文字过来啊,以前发过的也没有问题啊~~~ :)
雪晶
我是读了全文的啊~~~

晕死了,为了唱坛的鬼节活动,注册了一个可怕的ID,结果根本自己也糊涂了~~~

陶陶三
我也不喜欢催泪的调调,要快乐,简单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