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白为什么大家对全球化那么不接受?

加州阳光123
楼主 (文学城)

好像有了全球化就把自己的饭碗夺走了似的, 其实在自由贸易下,任何一个国家都经历过产业转移,美国,中国,台湾,香港,韩国及东南亚其他国家,南美,非洲。Tibuko 在不在?给大家讲讲比较优势? 

其实全球化产业转移带给消费者的好处是享受各国最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不服气的现在看看自己身上穿的用的,如果不是Made in USA 的统统地脱掉,换掉。  Iphone, Ipad, Mac 先不要用啊,不要一边嘴上斥责全球化,却一边享受着全球化的好处啊

 

🔥 最新回帖

太宇
164 楼
全球化?网络都没全球化,还嫌一个冠状不够,以后HIV,一泼辣,霉菌结核都会跟在全球化后面红遍世界。
s
sgbigsell
163 楼
反全球化的,都应该卷吧卷吧回祖国。哈哈!

身体力行自己的主张。

c
couldbeworse
162 楼
資金商品高端人才逐利無國界 中低端勞力無法轉移階級失去工作 無法享受着全球化的好处
k
kingofhearts
161 楼
希望支持全球化的也支持收入重税,让失去工作的人有一份生活的尊严
无机塑料
160 楼
别紧张。其实没多少人叫,主要是川普在叫。

 

🛋️ 沙发板凳

数与形
全球化对经济总体来说有益,但不是每个人都受益,利益受损的人叫一叫也算正常
加州阳光123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编辑 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中文名 比较优势理论 外文名 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亦    称 比较成本贸易理论 作    者 大卫·李嘉图 出    自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目录 1 定义发展背景评价理论演进新进展应用历史地位 定义 编辑 概念 比较优势可以表述为:在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双方均可节省劳动力,获得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 假设条件 (1)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与Y商品),这一个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说明这一理论。 (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不同的技术。技术的不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进而导致成本的不同。 (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Y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成本不等)。 (4)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5)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间不流动。 (6)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 (7)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但是,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比较优势理论 。如果存在运输成本和关税,当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小于每单位贸易商品的关税和运输成本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8)价值规律在市场上得到完全贯彻,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9)假定国际经济处于静态之中,不发生其他影响分工和经济变化。 (10)两国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和要素。 (11)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即总的进口额等于总的出口额。 发展背景 编辑 严格的理论前提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 国家之间存在某种特征差异; 各国的比较利益的静态不变的,不存在规模经济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为形式;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 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 面临挑战 由于两个国家刚好具有不同商品生产的绝对优势的情况是极为偶然的,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级的利益。昂贵的谷物,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同时,昂贵的谷物,也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而减少了对工业品的消费。“谷物法”还招致外国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他们的出口。为了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采取了多种手段,鼓吹谷物自由贸易的好处。而地主贵族阶级则千方百计维护“谷物法”,认为,既然英国能够自己生产粮食,根本不需要从国外进口,反对在谷物上自由贸易。 理论依据 这时,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李嘉图适时而出,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原理(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这是一项最重要的、至今仍然没有受到挑战的经济学的普遍原理,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经济解释力。他认为,英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粮食,而且要大量进口,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所占的优势比在粮食生产上优势还大。故英国应专门发 贸易比较优势 展纺织品生产,以其出口换取粮食,取得比较利益,提高商品生产数量。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就是比较优势原理。也就是说,两国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通过“两利取重,两害取轻”,两国都可以提升福利水平。 原理 事实上,中国的田忌赛马故事也反映了这一比较优势原理。田忌所代表的一方的上、中、下三批马,每个层次的质量都劣于齐王的马。但是,田忌用完全没有优势的下马对齐王有完全优势的上马,再用拥有相对比较优势上、中马对付齐王的中、下马,结果稳赢。 比较成本理论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它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当时英国的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个理论影响下,“谷物法”废除了。这是19世纪英国自由贸易政策所取得的最伟大的胜利。 实践检验的结果 也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如迈克道尔以1937年为例,通过考察美国与英国各行业的出口绩效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可以验证得出:对于美国劳动生产率(根据工资差异加以调整后的)相对高于英国的产业而言,美国在这些行业的出口也相对高于英国这些行业的出口。斯特恩比较了1950年和1959年两个年份美国、英国劳动生产率与出口绩效之间的关系,根据他们的分析,1950年在所观察的39个部门中有33个部门支持了假设检验,但到19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59年,这一关系有所削弱。 不容置疑 整体来看,比较成本理论在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他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大贡献是,首次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证据,并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角度成功地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一个重要起因。直到今天,这一理论仍然是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制订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的理论依据。 但是,比较优势也存在较大的不足。首先,比较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属于静态分析。 静态均衡 该理论认为世界是永恒的,是一个静态均衡的世界,是一个各国间、各经济集团间利益和谐一致的世界。李嘉图提出了九个假定作为其论述的前提条件:一是只考虑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二是坚持劳动价值论,以英葡两国的真实劳动成本的差异建立比较成本说,假定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三是生产是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四是没有运输费用;五是包括劳动在内的生产要素都是充分就业的,它们在国内完全流动,在国际之间不能流动;六是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七是收入分配没有变化;八是贸易是按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九是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国际经济是静态的。其次,李嘉图解释了劳动生产率差异如何引起国际贸易,但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第三,该理论的一条重要结论是: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将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现实中,难以找到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一般来说,各国多会生产一些与进口商品相替代的产品。 重要的意义 同时,根据其结论进行推导,两国比较优势差距越大,则贸易的空间越大。那么,当前的国际贸易应该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国际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不过,该理论对国际经济发展的作用仍然是不可低估的,其所提出的比较优势原理,在现实经济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评价 编辑 李嘉图的自由贸易主张 李嘉图同样也继承了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认为“在充分自由贸易的制度下,每个国家自然会将其资本和劳动投入那些对它来说最为有利可图的行业。而且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同全社会共同利益的结合妙致毫巅。通过推动工业的发展,通过对能工巧匠的报偿,通过最有效地 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 利用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特有权利,这样的制度就可以最有效同时又是最经济地分配劳动。这样一来,由于产量的普遍提高,它还必定会将利益扩散开来,通过共同的利益和相互交换,把个人同社会,各个国家同整个文明世界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李嘉图不仅对斯密论及的那只神奇的“看不见的手”推崇备至,而且还将它伸向了整个世界。 从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出发,李嘉图也极力主张推行自由贸易的政策。他分析说“所有贸易,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增加生产。……同在煤炭供应不足情况下的产量相比,如果向某一制造商充分供应煤炭,他利用相同数量的资本能生产出更多的铁,这对一个国家说来是有利的。如果煤炭短缺,该制造商用同样多的资本和劳动生产出某种商品,并用该种商品去进口铁,且能达到煤炭充足供应条件下的同样数量,那么,国内铁的增加同样给国家带来利益”。 李嘉图还举例说明,如果个人或厂商迫于政府的限制,不得不用他们不甚擅长的商品,即他们花费更多资本与劳动成本的商品,去交换别国的商品,则不仅他们个人的利益受损,整个国家的利益也势必受到损害。据此,他大声疾呼,“我们必须大力促进那些自然价格下降的商品的出口,这样的金融措施必将完全改变自然形成的产业结构”。因此,应该实行自由贸易的政策,而不是“过去那种荒谬绝伦的政策”。 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的对比 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都认定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的产品销售市场得以迅速扩张,因而十分强调对外贸易对促进一国增加生产扩大出口供给的重要作用。或者反过来说,斯密和李嘉图站在当时新兴的产业资本家阶级的立场上,为了给产业资本所掌握的超强的工业生产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大量剩余产品寻找出路,从供给的角度,论证了开拓国际市场推进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以及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来,可以将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思想归 全球比较优势指数 于贸易理论研究上的“供给派”(School of Supply)。 但就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各自涵盖的研究对象而论,对此两者进行比较,人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一国是否拥有绝对低成本的优势商品,只要存在相互间的比较优势,国际间的自由贸易就可以使贸易双方都获得贸易利益。这就是说,实际上,从理论分析的角度考察,比较优势理论分析研究的经济现象涵盖了绝对优势理论分析研究的经济现象,而不是相反。这说明,斯密所论及的绝对优势贸易模型不过是李嘉图讨论的比较优势贸易模型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一个特例。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将只适用于某种特例的贸易模型推广至对普遍存在的一般经济现象的理论分析,正是李嘉图在发展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的一大贡献。 普遍适用性 比较优势理论,尽管自李嘉图提出至今已近二百年,但仍不失为指导一般贸易实践的基本原则。不仅如此,比较优势理论的原理除了可以用于对国际贸易问题的分析以外,还有较为广泛的一般适用性。 如大学教授一般都要聘请助教,专门负责对学生的日常辅导,负责批阅学生的作业,同时还要帮助教授做好讲授课程的有关准备工作。但我们知道,一位学术造诣高深的教授,完全可以在承担教学和科研工作任务的同时,兼顾这些工作,而且教授直接对学生进行辅导,学生们的收益一定会更大、更多。又如经验丰富的外科大夫除了能够给病人动手术以外,肯定还完全能够胜任对病人的护理,完全能够亲自为一个外科手术作各方面准备。但外科大夫往往都要专门聘请护士小姐。再如企业的高级资深管理人员,除了可以全面打理公司业务外,还能非常熟练地处理公司的日常业务档案,至于文件的打印,资料的分类、整理、归档等等,公司经理们更应是行家里手。但他们同样还是要专门聘请秘书和打字员。 凡此种种,还可以举出很多其他例子。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社会的在劳动分工中,普遍存在着绝对优势或绝对劣势中的比较优势。教授、外科大夫、公司经理同助教、护士小姐、总经理秘书相比,前者尽管在各方面都享有绝对优势,但他们更大的优势或曰比较优势分别在教学和科研、主刀动手术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后者虽然处在全面劣势地位,但他们在辅导学生的学业和批阅学生作业、对病员进行常规护理和处理公司的一般文件打印归档的日常事务上的劣势相对较小,或者说他们在这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可见“两优择其甚,两劣权其轻”不仅仅是指导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在社会生活的其他诸多方面,都应该成为进行合理社会分工,以取得最大社会福利与劳动效率的原则。 缺陷 比较优势理论也存在着理论上的“硬伤”,或者说,存在理论分析上的“死角”。这是因为,在李嘉图的理论分析中,比较优势所以能够成立,全然取决于两国间两种商品生产成本对比上“度”的差异。但是,如果只是考察经过高度抽象的“2×2贸易模型”,势必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即两国间在两种商品生产成本对比上不存在“度”的差异。下表所示即为“等优势或等劣势贸易模型”(Equal Advantage or Equal Disadvantage Model)。 A国 B国 F商品 1 3 C商品 2 6 一旦出现此种等优势或等劣势的情况,即便具有相当的普遍适用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基本原则“两优择其甚,两劣权其轻”就不再灵光了。人们惊异地看到,李嘉图陷入了“此优为彼优,无甚可择!”或“彼劣即此劣,何以权轻?”的尴尬境地。 理论演进 编辑 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没人否认;比较优势理论构成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和核心也无可质疑。 比较优势理论的创始人是李嘉图。在完善和挑战斯密“老祖”“绝对优势”学说的基础上,李嘉图“二祖”开了比较优势理论之先河。 “老祖”认为,各国间生产技术上的差异会造成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贸易各方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因为这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二祖”则进一步提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二祖”的比较优势理论弥补了绝对优势学说的理论缺陷,但其本身也存在着不足:一是虽解释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如何引起国际贸易,但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二是认定各国将以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的见解,与现实不符;现实中,各国大都会生产某些进口商品的替代产品,而避免完全专业化生产。 20世纪初,赫克歇尔和俄林两位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而不是生产技术的差别出发,解释了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不同,以此说明比较优势的产生。这个解释克服了斯密和李嘉图贸易模型中的局限性,认为资本、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与劳动力一起都在生产中起重要作用并影响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而各国生产要素的储备比例和资源禀赋不同,正是这种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禀赋上的差别才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斯密和李嘉图贸易模型以及H-O模型实质上都是把国家间先天赋予的生产条件差别作为贸易基础的,因此从李嘉图到20世纪中期以前的比较优势理论被称为外生比较优势理论。 外生比较优势理论的产生与盛行与当时粗糙的产业状况紧密相连。当时产业的生产形态是劳动密集而非技术密集型,国际贸易的主要产品是香料、丝绸、烟草和矿产等,而国家的资源、资金与技术还处于发展中状态。随着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外生比较优势理论并不足以解释丰富多元的贸易形态。这一使命注定由内生比较优势理论来完成。 比较优势理论体系的学者们引入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概念体系以及从专业化、技术差异、制度、博弈以及演化等不同角度完善和拓展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 20世纪80年代,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引入规模经济来分析比较优势,发展了一个基于自由进入和平均成本定价的垄断竞争模型,将产品多样性的数目视为由规模报酬和市场规模之间的相互作用内生所决定。90年代,梯伯特进一步总结并集中论述了递增性内部规模收益(increasing internal returns to scale)作为比较优势的源泉。但多勒尔(Dollar)等学者却认为规模经济并不能充分解释比较优势,他们认为,以规模经济来解释比较优势主要是针对现代具有相似要素禀赋的发达国家之间日益增加的产业内贸易,规模经济只能部分解释这些国家中的专业化,而技术差异才是对这些国家专业化程度日益深化的合理解释。 格罗斯曼和赫而普曼从研究与开发的角度推进了比较优势理论。他们发展了一个产品创新与国际贸易的多国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据此来研究通过研发产生的比较优势和世界贸易的跨期演进。格罗斯曼和赫而普曼的动态分析不仅推进了比较优势的动态分析,而且方法也有较大创新。他们的模型很明确地处理了对私人投资研发的激励和研发活动的资源要求。 杨小凯和博兰从专业化和分工的角度拓展了对内生比较优势的分析。他们认为,内生比较优势会随着分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他们在一个交易成本和分工演进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中分析内生比较优势,这就将专业化和分工置于分析的核心。 理论演进 进入新世纪,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学者们尝试从更新的角度来分析国际间的比较优势。格罗斯曼和麦吉从人力资本配置的角度分析了各国间的比较优势。他们发展了一个具有相似要素禀赋的国家间贸易竞争模型,分析了人力资本的分配对比较优势和贸易的影响。他们发现,一方面具有相对同质人力资本的国家,出口产品所使用的生产技术以人力资本之间的互补性为特征,而另一方面,对于具有异质人力资本的国家,其出口产品所使用的生产技术以人力资本之间的替代性为特征。 费希尔和卡卡尔则认为比较优势是开放经济长期演进过程的结果。他们分析的主要结论是,与比较优势伴生着的专业化是世界经济演化的唯一稳态。 新进展 编辑 主流理论的完善和挑战 比较优势理论近年来的发展主要是基于对外生比较优势这一主流理论的完善和挑战。在近年来关于比较优势的诸多研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以克鲁格曼、赫尔普曼和格罗斯曼为代表,在引入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概念体系批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所谓的新主流(Helpman and Krugman,1985;Grossman and Helpman,1989,1990),而其他学者们又在批评这一新主流的基础上,从专业化、技术差异、制度、博弈以及演化等不同的角度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拓展。 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引入规模经济来分析比较优势(Helpman and Krugman,1985)。他们发展了一个垄断竞争模型,该模型基于自由进入和平均成本定价,将产品多样性的数目视为由规模报酬和市场规模之间的相互作用内生决定。在自给自足情况下,一个国家的产品多样性数目很小,而贸易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同时如果贸易增加了消费者的需求弹性,那么单个厂商的规模效率也能改进。这样,单个厂商通过规模经济作用确立了在国际市场中的优势。实际上,克鲁格曼更早时候(Krugman,1980)就提出国内市场规模会影响一国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他论述了在几种背景下具有 静态与动态优势比较 大的该国市场的厂商更能有效利用规模经济从而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许多实证研究也表明出口商通常比内销的厂商规模更大,厂商和产业的规模与出口量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论述了递增性内部规模收益 沿着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的思路,梯伯特(James R.Tybout,1993)进一步总结并集中论述了递增性内部规模收益(increasing internal returns to scale)作为比较优势的源泉。他认为具有递增性内部规模收益的模型在三方面优于传统的比较优势学说:一是该模型建立了一个从专业化中获取收益的新基础,即使贸易伙伴们具有相同的技术和要素比例这种专业化也存在。第二,该模型认为具有大的国内市场的厂商在世界市场中有竞争优势。第三,该模型有助于理解贸易、生产率和增长之间可能的联系。 规模经济并不是对比较优势的充分解释 但也有的学者认为规模经济并不是对比较优势的充分解释。多勒尔(Dollar and Wolff,1993)等提醒我们,用规模经济来解释比较优势主要是针对近年来具有相似要素禀赋的发达国家之间日益增加的产业内贸易。这些国家的贸易模式体现了很高的专业化程度。但是,他们认为,生产过程中的规模经济可以部分解释这种专业化,但不是全部。在大多数产业中,一些不同的公司共同贡献了一个国家的出口成绩,并且每个公司又有很多工厂,因此公司或工厂的规模经济不能解释全部的国家专业化。他认为技术差异是对发达国家专业化程度日益深化的合理解释 (Dollar,1993)。日本、德国和美国的许多出口品之所以被看做是高技术产品,是因为在这些产品的生产中研发所占的比例很高,以及员工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很大比例。但是,多勒尔也认为,尽管技术差异能很好地解释比较优势,但这种解释只是针对短期有效,对长期比较优势的解释并不能令人满意。 因为任何一门专有技术最终会变成国际性的公共产品。那么,什么才能成为高技术产业长期比较优势的源泉呢?多勒尔认为是在现有基础上产生新技术和训练补充性技术劳动力的制度。 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的研究思路 有的学者从另外的角度提出了质疑(Hummels and Levinsohn,1993)。质疑从赫尔普曼(Helpman,1987)的论文《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入手。赫尔普曼在该文中发展了一个简单的产业内贸易模型,用以说明国家规模与产业内贸易的关系。该文最重要的理论洞见是指出了,当每一种产品仅仅在一国内生产时,国家的规模是世界GDP构成的唯一决定因素。并且赫尔普曼在OECD的资料基础上分析并得出,当国家的规模越来越相似时,贸易群体之间的贸易量也不断增加。该文中模型的假设是:每一种产品只在一国生产;所有的贸易是产业内贸易;所有国家的偏好一致。对此,哈迈斯和莱文森认为这一假设过于苛刻,该模型不适用于每年的每对贸易国。他们认为,距离会增加差别化产品贸易的摩擦成本。距离相近的国家从事产业内贸易是因为喜好多样化。远距离国家中的消费者愿意消费国外的多样化产品,但高运输成本将限制这种贸易。此外像边界贸易、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季节性贸易、贸易限制以及语言文化因素都会影响产业内贸易。而且他们还进一步用OECD和非 OECD(14个国家)的资料作对比,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产业内贸易占总贸易量的比例在OECD国家为25.3%,而在非OECD国家仅为0.5%。他们认为这一实证结果也说明产品差别规模经济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进而对比较优势的影响并不充分,可能有别的更重要的因素。 格罗斯曼和赫而普曼从研究与开发(R&D)的角度推进了比较优势理论(Grossman and Helpman,1989,1990)。他们工作的重要性在于将原来盛行的对比较优势的静态分析扩展到动态分析。他们发展了一个产品创新与国际贸易的多国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来研究通过R&D产生的比较优势和世界贸易的跨期演进。在他们的模型中,公司引进新产品会发生资源成本。前瞻性的生产者引导 R&D进入具有获利机会的市场。新产品不完全代替老产品,并且当更多的商品可买到时,价格、利率和贸易模式会跨期演进。贸易有产业内的和产业之间的,前者受制于R&D支出,后者受制于资源禀赋国际资本流动用来为R&D融资,在一些情况下跨国公司会出现。格罗斯曼和赫而普曼的动态分析尽管是建立在许多原有的静态分析的基础上,如克鲁格曼(Kmgman,1979)与狄克西特和诺曼(Dixit and Norman,1980),但同先前的文献相比较又有很大不同。他们不仅推进了比较优势的动态分析,而且就动态分析而言,他们的方法也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早些时候对具有产品创新的贸易的动态研究。这些研究(Kru~nan,1979b;Dollar,1986等)对贸易均衡(当产品由北方最初开发后来被南方模仿)的稳态性质提供了有用的洞见,但由于没有考虑到所有一般均衡的相互影响和驱动产品创新率的经济因素,从而使分析不够完全。而格罗斯曼和赫而普曼的框架很明确地处理了对私人投资 R&D的激励和R&D活动的资源要求。资源通过分配到R&D部门,会导致差异化产品和同质产品的生产,然后就会形成沿着贸易均衡动态路径的赫克歇尔—俄林贸易模式。这种贸易模式,会导致比较优势的发展。 内生比较优势的分析 杨小凯和博兰(Yang and Borland,1991)在批评新古典主流理论的基础上,从专业化和分工的角度拓展了对内生比较优势的分析。他们认为,内生比较优势会随着分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由于分工提高了每个人的专业化水平,从而加速了个人人力资本的积累。这样,对于一个即使没有先天的或者说外生比较优势的个人,通过参与分工,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也能获得内生比较优势。他们关于内生比较优势的分析被置于一个将交易成本和分工演进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之中。按照这一框架,经济增长并不单是一个资源配置问题,而是经济组织演进的问题,市场发育、技术进步只是组织演进的后果。该框架分析了经济由自给自足向高水平分工演进的动态均衡过程,并阐释了斯密和扬格(Anyn Young)的思想:经济增长源于劳动分工的演进。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专业化带来的收益流的贴现值低于由专业化引起交易成本增加所导致的现期效用的损失,因此专业化水平将很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的熟能生巧效应将使专业化带来的收益逐渐增加,因此将会出现一个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内生比较优势随之不断增强。应当强调的是,他们的框架不同于标准的新古典框架,后者对比较优势的分析主要基于规模经济,而他们的框架将专业化和分工置于分析的核心,并且严格区分了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经济,从而发扬了斯密关于分工和内生比较优势的核心思想。 此外,格罗斯曼和麦吉,(Grossman and Maggi,2000)还从人力资本配置的角度分析了国际间的比较优势。他们发展了一个具有相似要素禀赋的国家间贸易竞争模型,分析了人力资本的分配对比较优势和贸易的影响。他们发现,具有相对同质人力资本的国家,出口产品所使用的生产技术以人力资本之间的互补性为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当所有的任务被相当好地完成时,要比一部分任务被极好地完成而另一部分任务完成得很差时的有效产出更大。高效率的生产组织要求具有相似才能的人力资本匹配,这在有同质人力资本的国家更容易实现。另一方面,对于具有异质人力资本的国家,其出口产品所使用的生产技术以人力资本之间的替代性为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具有相对杰出人物的公司完成一些任务,而另一些任务由才能相对较低的人组成的公司来完成。那么,对于具有异质人力资本特征的国家,如果杰出人物有更大的比例,将会在对杰出人物敏感的产业中占有比较优势。 克莱里达和芬德莱(Clarida and Findlay,1992)分析了政府对比较优势和贸易的贡献。他们的观点同传统的经济理论以及以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都不相同。他们认为,政府介入教育和科研、交通和通讯以及其他经常性社会部门将会显著提高私人公司的生产率,一些经济部门无疑会从中受益。这是因为众所周知的“搭便车”问题和公共产品具有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使私人公司没有动力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这样的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来供给。 还有的学者从演化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势理论。费希尔和卡卡尔(Fisher and Kakkar,2002)认为比较优势是开放经济长期演进过程的结果。在李嘉图理论和阿尔钦框架的基础上,他们系统化了对国际贸易的理论认识,提出了自然选择会淘汰无效企业,并且能促进产生稳定的甚至是高效的世界贸易模式。他们没有假定存在瓦尔拉斯拍卖者,而是探讨了协调贸易与企业的匹配过程。他们分析的主要结论是,伴随比较优势的专业化(更大的国家可能不完全专业化)是世界经济演化的唯一稳态。 应用 编辑 与比较优势理论本身的进展相类似,比较优势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也存在着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观点。 巴拉萨(Balassa,1981)根据新古典贸易理论提出了外贸优势转移假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阶梯比较优势论。他预期各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和比较优势会随着生产要素积累的状况而改变。与传统的发达与落后两极划分法不同的是,巴拉萨认为国际分工的类型和经济发展阶段之间排列着许多阶梯。更新发展阶梯的过程是连续的而非中断的。按发展阶梯划分,当今世界经济中大致存在以下几类国家和地区:属第一阶梯的发达国家;属第二阶梯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如亚洲“四小龙”和拉美的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属第三阶梯的次级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东盟各国(新加坡除外)、中国和印度;最后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根据这种阶梯划分,阶梯比较优势呈现出动态演变的过程: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出口,能够取代已发展至更高阶梯的国家原来的出口。在阶梯式发展的格局中,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将分别发展起各自的新兴产业,同时将失去优势的产业转移给较低发展阶段的国家。执行出口导向战略的落后国家就能够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进入更高的经济和贸易发展阶梯。针对阶梯比较优势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外贸增长前景持悲观观点的经济学家提出了批评。他们批评的主要依据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攀登比较优势的阶梯。恩斯特和欧康诺(Ernst and O’connor, 1989)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国际间产品竞争的加剧使许多发展中国家难以维持原有的国际分工。他们认为,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是靠使用大量非熟练劳动力生产低品质和低成本的制成品取得的。对外贸易曾经是他们经济增长的引擎。但是,当更多的发展中国家采用相似的经济发展策略时,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也在日益增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厂商虽已试图以产品升级和分散出口市场减轻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但这种调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出口市场的集中化倾向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因为没有任何其他市场能够弥补北美市场进口量降低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所造成的损害。霍夫曼(Hoffman,1985)也举出部分次级新兴工业化国家被迫限制服装产量以缓解来自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的例证,说明落后国家进入出口主导型的发展阶梯是十分困难的。 多勒尔(Dollar,1993)把比较优势的技术和制度分析延伸至发展中国家。他认为,尽管关于技术差异的讨论主要针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总体上并不居于技术创造的前沿,但技术进步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比较优势的演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许多事实表明成功的发展中国家已从发达国家引入技术,而发展中国家感兴趣的制度也是那些有利于技术引进以及适应既存技术的制度。一些关于增长的实证文献确实对这些观点给予了支持(Barro, 1991)。研究表明,对工厂和设备的投资、教育变量(如中小学入学率)以及在外贸和外资方面的开放政策同经济增长高度相关。这些实证工作说明了落后的优势在于引进别处的先进技术。但是,对这个潜在优势的利用要求相应的制度支持,如强有力的教育体制和在外贸外资方面的开放制度。如果制度支持具有持续性,例如能持续几十年,将会对社会的真实收入增加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样,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将会获得知识资本积累的长期收益。多勒尔实际上强调了制度激励和技术进步是发展中国家获取长期比较优势的源泉,这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然而,正如前面已提到的争论一样,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应用也引起了相应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能否应用比较优势理论作为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林毅夫等(1999)在批判赶超战略的基础上提出应依据比较优势制定发展战略。他们指出,赶超战略最终并没有带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持久快速增长,却使发展中国家经济付出惨重代价。赶超战略的失败主要因为这种战略是以牺牲经济整体进步为代价的少数产业的赶超,不足以支持资源结构的升级或总体经济实力的提高。赶超战略所扶持的产业部门,由于不符合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只好完全依赖于扭曲价格和国家保护政策才得以生存。在赶超战略下,违背比较优势所形成的畸形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丰富的资源结构形成矛盾,使大规模的人口不能分享经济发展的好处而陷入贫困。他们认为,作为一种替代性选择,遵循比较优势是一种更有效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就是使一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充分利用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从而使资源禀赋结构随之不断提高。他们的比较优势战略实质上是对李嘉图外生比较优势理论的继承和应用。 但是,对于这种比较优势能否作为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制定发展战略的依据,另外一些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如洪银兴(1997)认为,在国际贸易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上,由于发达国家存在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不具有竞争优势。而且,虽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因其工资低而劳动力成本较低,但发达国家面对国内充分就业的压力,会以各种壁垒阻碍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从而造成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中,以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总是处于不利地位,出现“比较利益陷阱”。他认为要摆脱这种不利局面,就应当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转换的关键是将高新技术,包括从国外引进的高技术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结合。左大培(2000)则从技术进步的另一角度表述了对中国遵循外生比较优势理论的怀疑和否定。他提出应当把产业技术密集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为此应当制订促进技术进步的贸易政策。他强调通过扶植处于幼稚期的高技术产业来获取内生比较优势。 历史地位 编辑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在完全自由贸易条件下,从世界主义的角度而构筑的高度抽象化的国际分工的依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成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格局,进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世界的主要生产方式,促进世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体现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提高利润的要求,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和价值规律在国际上的作用。但在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格局中,是在发动商业战争,强迫他国接受自由贸易政策,通过殖民统治和价廉物美的激烈的竞争中实现的。这种国际分工格局使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而其他国家成为它的外围国家;英国经济得到高速发展,而外围国家却形成单一的片面的经济。这种国际分工并非像李嘉图所描述的那样“使人们都得到好处,并以利害关系和互相交往的共同纽带把世界各民族结合成一个统一的社会”。因此,就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形成国际分工而言,忽视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带有非历史、超国家和超阶级的观点,美化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形成的实际。但不能因此而否定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国际分工,通过国际贸易,实行优势互补,促进相互发展的“合理内核”
m
mom2023
全球化有一个问题,万一链条断掉,咋么办。好比年初欧洲各自拦截疫情物资。估计现在各国会考虑这个问题。
R
Rockeymountain
接不接受都是存在的,存在的即是合理的有需求的。这个不以紫檀老中的愿望为转移。

大家一点不排斥全球化带来的低物价和多样选择。

但是担心害怕美国本土CS挣不到四十万了吧。

小团圆
不能接受全球一个集权政府。
尚文
因为各种人进化程度不一样,不可能交融,最后难免大打一场,不如预先少接触

就连土生土长的非白人都会对白人感到不服气,抱怨多多,比如许多小中,其实在本族原生国内或更没出路就没想过?

R
Rockeymountain
这个顾虑有道理。这是政府应该做的功课,要建立小规模的高效的自我保障系统,以备灾难和战争之需。
加州阳光123
理解利益受损人叫一叫,但不要胡乱扣大帽子啊,什么烙印至上之类,先分析听听别人的看法再反驳嘛

上海八十年代也经历过产业转移,四十万纺织女工下岗,为什么?就是上海不再是纺织龙头,需要转到江浙一带,这四十万女工要么就是下岗回家,要么就是到其他工厂做其他工作,也经历过阵痛,美国纽约旧金山80年代的制衣业也是非常流行,旧金山缝纫女工缝制各款成衣在美国各大零售商店里卖,后来转到台湾,香港,再后来到中国,再后来由于关税和配额的原因,转到东南亚,任何一家企业都是追求利润的,这很正常。对于如果自己在行业转移过程中受损的话,应该尽快想办法转行,光抱怨是无济于事的。 

加州阳光123
特殊时期可能会有这个问题,但是一般对于PPP这种防护用品各国都应该有一定量的储备的,年初美国缺乏,据报载是因为

川普政府没有将O8当年动用的储备及时补足。

加州阳光123
所以这就是矛盾的地方啊,看看自己身上的衣服,鞋,手表,手机,Ipad, 电脑,显示屏,家用电器,有本事现在开始都扔掉,买美国货,

然后再来斥责全球化,否则都 

加州阳光123
哪里有全球一个集权政府?
有言
对,大打。尚武大美精神。-:)
加州阳光123
可以讨论,但反感动不动就大扣帽子,帖标签
R
Rockeymountain
很矛盾。LOL!试想美帝人民三十年前要是意识到外来劳工技工对他们今后的幸福生活会产生冲击。。。。。
眼镜
全球化给中国这种集权国家很大优势,自由世界等着挨刀
加州阳光123
不矛盾 LOL 如果当时不产业转移的话,大家都是付Nordstrom 的价格买Walmart 的商品,

美国中产和穷人不叫才怪呢 然后再多印钞票? 

R
Rockeymountain
那就看资本家怎么想怎么做了。
眼镜
哪个资本家,首富也干不过共产党
R
Rockeymountain
对,我是说紫檀老中的想法很矛盾啊。大家是否愿意放弃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大幅降低生活水平。
加州阳光123
你可以不选择中国啊,像我们现在

很多产品都转移到东南亚了啊,价格更便宜 

我上周五将N个订单从马来西亚一次性转到越南,原因就是马来西亚由于原材料上张逼迫我们大面积涨价,公司不可能亏损做生意的,只能在不同国家之间比较价格,同等产品规格性能品质下,谁的价格交期品质好,自然给谁啊 

R
Rockeymountain
挣不到钱自然就回归本土了嘛,自由经济是由市场调节的。
加州阳光123
没人愿意放弃全球化带来的好处,所以以后谁再要说不要全球化的话,先上照片验明正身自己先放弃全球化的产品 LOL
小团圆
全球化会被少数大公司垄断世界经济命脉他们就是世界政府,国与国之间没有界线,没有各国自己的文化传承,这样收益者定是第三世界的国家。

可前提是必须放弃自己国家的文化。世界村实验多年文化冲突越来月严重这已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问题,

m
mom2023
PPP只是一个,据说药品啊,青霉素美国都没自己产的了. 美国要么早早备足要么总要自己生产点,万一大战或者对方翻脸不是有问题?
v
violinpiano
這叫做溫水煮青蛙 一個工業國家製造業都沒了 只剩服務業和農業

就只能吃老本了 能吃多久就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加州阳光123
第三世界国家不一定是受益者,譬如Iphone, 受益者不是郭台铭也不是中国的加工厂,受益者是Apple 公司

如果要防止垄断,一般都会有几个巨头垄断,起到互相制约的作用。就好比当初Amazon 在物流方面逐渐成为龙头,Walmart 就宣布与jet.com 购并,扩张自己的物流,试图和Amazon 竞争。Google, Facebook, Amazon 等这些公司大到一定程度国家会干预让他们分拆,就是防止垄断。

尚文
以前留学生满世界跑,老蒋留日,老周留法,结果全世界大打,东西各国就不来往了
加州阳光123
台湾不是向电子产业发展了吗?如果一直守着农业的话,老百姓的日子肯定没现在好啊

小团圆
我有补充。
尚文
大多数情况,理论是成立的,少数可以用自身行动证明为反例
加州阳光123
请举例说明为什么前提是必须放弃本国文化?
g
greenoasis
全球化和把工作wholesale structurally 搬到外国去还是有区别的

总之公司的目的是赚钱。美国人贵,外国人便宜,如果出活差不多好,他们是不会在意美国人失业的。换我也不在意啊。所以得买股票,成为资本家一份子。

v
violinpiano
根本就不會大幅降低生活水準 吃的還是一樣 喝的還是一樣 在本國玩樂的還是一樣

從walmart ebay amazon買的"垃圾”買少一點就好, 我的老美鄰居 每個星期垃圾可以倒出來三大桶(超級大的那種垃圾桶) 

m
mom2023
哎,不是说好好讨论么 LOL 你这样一棒头说不要全球化就必须只用美国产品或者验明正身的不是和扣帽子没差

如果只有一方观点就不是讨论啦 

5
545f
台湾没什么发展,就是美国扔了一块骨头,活到了现在,还活得不错,应该感谢美国给台湾让利
加州阳光123
本质是一样的 以一斑而见全豹
像龟的兔子
全球化不仅有你说的这些优点,全球化还让美國公司赚大钱,所以擁有美國公司的股票就是和

资本家同一战线,大家一起賺。搞對抗是沒好处的

v
violinpiano
總是要有個產業啊 美帝現在是什麽製造業都沒了啊 我那天不還說了波音都變什麽樣了

台灣的中小企業也很強的 不只是那些大的電子業

N
N.
我是赞成互通有无,共同提高。说是美国人没工作了,但很多没工作的美国人,

日子过的比有些不发达国家的中产还好。为什么?还不是因为有便宜货买。之所以有便宜货,就是因为有国际贸易。

当然,人不劳而获对心理健康不利。想改变,一个是老老实实去做“苦工”(美国非法移民怎么有工作做?);另一个就是老老实实努力学门技术技能。

反国际化已经不可能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用枪炮打出来的市场,怎么可能随便丢掉。也丢不掉。改变自己(包括心态),适者生存。

加州阳光123
我是气不过楼下扣帽子的人啊 凭什么他们动不动张嘴就随意扣帽子啊?

v
violinpiano
和土共一樣的啊 都是賺老美的錢

還是合作一起賺 

N
N.
所以要世界和平啊。。。其实,如果美国政府一开始就重视,这些东西都生产的出来的。
加州阳光123
你先试一试,今天开始弄个记账簿,详细列明如果你们家把家里所有大小物件都不用非美国制造的,

会是什么样的情形? 

现在开始不许买其他国家制造的日常用品,家用电器啊 

v
violinpiano
所以貧富差距就越來越大

a
acreek
房子,学费占消费的大头。
加州阳光123
贫富差距是必然的,中产萎缩也是必然的 但不完全是全球化造成的

g
greenoasis
我是看那么多美国人不用功不努力还自我感觉超级好。凭什么就得比其他国家的人过得好呢
v
violinpiano
只要買的到 我沒問題啊。 難道你每天都買家電用品啊

你上次買的laptop應該可以撐5年 

v
violinpiano
都把人的job弄沒了

5
545f
台湾大陆都老龄化了,资本家眼睛一亮,发现了年轻人满大街的印度和东南亚,口水一地
像龟的兔子
是這樣的呀,所以才要适当给些福利,这就是政府要做的嘛,搞不好穷人lose过头了造反,

也很麻烦

特洛伊人
受益的是Apple的owner,CEO

Apple的员工也只是喝汤的

加州阳光123
好啊,现在开始啊,

你上次买的微波炉是中国制造的啊 赶紧换了 

g
greenoasis
年轻人真正多的地方西方一看又吓傻了。中东,非洲,南美
v
violinpiano
老話不是說要授予漁 而非魚

把人的job都弄沒了 再給點福利 這不是政府應該做的事啊 

特洛伊人
美国公司赚大钱不代表美国中产赚大钱。连这概念都没有
有言
美弟什么制造业都没了?夸张些。台湾不少企业很不错。集合了中西文化的优势。-:)
R
Rockeymountain
紫檀老中作为全球化的受益者,无论是低物价还是人才流动,居然这么多人对之很反感。这让我很意外。
加州阳光123
这是残酷的现实,谁都不想在被转移的产业或夕阳产业里,

但光抱怨或希冀改变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川的口号只是为了赢得蓝领的选票而已,是不可能把制造业带回来的,看清现实吧 

像龟的兔子
所以一個人不可以老是中产,一定要变成资本家成员,不然的話真的麻煩

而且現在社會發展的走向是:不变成資本家就會越來越麻煩

红兰花花
全球化的确导致很多美国本土的人失去了工作,所以保护主义抬头也是意料之中的

什么东西都有一个度。经济总体的最优化不能用来justify 对某些人群的灭顶之灾。打比方说,如果现在有十个人每个人有10块钱。你跟这些人说,有一个财富重组的办法,就是这十个人中选3个人,会变成一分钱没有,另外7个人每个人会拥有20块钱。这样经济总量是提高了,可那3个不幸被牺牲的人不可能会支持这个方案的。目前的情况就是,全球化之后,美国本地被牺牲的人没有得到很好的安置,自然会有不满。我觉得从大方向上看,全球化已经到头了。

v
violinpiano
反正不是在walmart買的 難道你每年要換一次啊? 以前的品質更好啊 可以用10年以上

貴一點也划得來啊 

a
acreek
也就有点股票而已
加州阳光123
APPLE 员工40万啊,股票啊,job security 啊,难道不是受益者?
像龟的兔子
哎喲,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
5
545f
川普中东有资产。南美美国的企业能源金融早进去了。非洲,黑人反抗精神不是盖的
R
Rockeymountain
房子的造价如果全部美国制造,你可以想象会是多高。
v
violinpiano
差不多了 下次來美帝玩去參觀一下波音的tour就知道了

特洛伊人
美国人靠吃福利过日子没工作,这是对美国好吗。那中产就等着加税吧
加州阳光123
俺不关心在哪里买的,俺只关心产地

 

a
acreek
高就高吧,反正总比没工作强
特洛伊人
一大半人没工作时,让把你那一大半收入交税。四十万剩下来十几万而已

街上一堆homeless。

v
violinpiano
所以一個國家要適當的采用一些保護主義

反正美帝資源多 自給自足也沒問題 工作要先幫人民保住啊  

像龟的兔子
不要总要像CEO一樣吃个大獅子嘛,少一奌几千萬也行的拉。還非要上亿呀,要求

太高

v
violinpiano
又不是要買好幾個新房 也許一生就買一次

v
violinpiano
walmart買的不就表示是大陸產的嘛

R
Rockeymountain
这是政府不作为。希望多启用一些杨安泽这样的年轻人,有想法有依据。
加州阳光123
对,国家如何安置这3个不幸被牺牲的是国家政策问题,就像当年上海市政府如何解决40万下岗纺织女工的问题一样,如何

避免游行,社会动荡是政府在决定产业转移同时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如果没有考虑到,那是政府的失职。 

小团圆
你说全球话给美国带来什么好处?美国开发移民想世界村可多年来西方文化和第三世界国家文化冲突越来越厉害,美国文化被世界各国文化淹没了
b
bigcatf4
1.汇率干什么的,本来就是用来调节进出口的,现在全球化供应链完全抵消了汇率该起的平衡进出口的作用。2. 全球化让工作机会移太远,
特洛伊人
站着说话不腰疼

谁都想进那1%。剩下99%去要饭?

加州阳光123
你这是狡辩啊,现在很多零售商店都是non-made in USA 的

快去看看产地  

v
violinpiano
而且木頭本來就是美帝或加拿大的 磚塊也是本地產的

美國造房貴的是人工 

像龟的兔子
怎麼保,除非變成歐洲式的”社會主义”, 歐洲蠻保護他們自己的
加州阳光123
最近木材涨价,房子的制造成本又将上扬
小团圆
全球化对美国人民没利。
特洛伊人
全球化养个朋友也行、就怕养个白眼狼
a
acreek
+1. 几十年前的房子应该都是美国造的
特洛伊人
美国多少人赚1千万?
v
violinpiano
反正現在品質越來越差了

over the range那種 壞掉了還要浪費我自己的時間修理和安裝 我寧願買貴的 可以用10年以上

 

特洛伊人
全球化造成美国实体经济外包,产业空心化,看不到吗
v
violinpiano
保護自己的製造業啊

例如以前就迫使小日本來美國設廠啊 

特洛伊人
白养一些不干活的光吸毒的?人需要工作!
加州阳光123
你想回到美国蓝领男人年收入6-8万,养活一个老婆,一幢房子,两个孩子,两辆车的日子不再有了,我很诧异

难道你不看财经新闻啊?新闻一直强调中产萎缩,贫富差距拉大都好几年了,我们自身就是尽量保持中产,不要成为下中产。 

加州阳光123
品质的确是越来越差了,因为消费者都希望廉价,所有品质肯定有所牺牲的
R
Rockeymountain
知道什么呀?我今年三月刚去的。
特洛伊人
日韩都保护自己的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