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过的一本书】 傅雷的《家书》和《谈艺录》读后随笔

糯米粥
楼主 (文学城)

读书,无非是似曾相识,或者恍然大悟。

旅途之中读了傅雷的两本书—傅雷家书,傅雷谈艺录,既有似曾相识,也有恍然大悟。

谈艺录里面收集了他和张爱玲笔战导火索的《论张爱玲的小说》, 写于四十年代。我从中读出来的是前辈对晚辈的拳拳提点之心,而且我觉得姜是老的辣,他指出来的一些可以提高之处很诚恳也中肯。

我觉得张女士took it too personally, 然后发表《送花楼会》来影射傅雷的婚外情,作为回击。当然也不是不可以,但我觉得张女士还是从阴暗面来理解傅雷的那篇评论。

关于傅雷私德的不妥之处,比如婚姻三人行,比如对孩子过于粗暴,这些当然都是真的。可是没有人是完美的,只有再接再厉的往更完整的方向努力。

读了他的两本书,在我看来,他的才华,他的逻辑性,他的洞察力,他的毅力和努力都是毋庸置疑的。书里太多细节让我有深深的共鸣。也许这是我觉得可以理解他的私德不妥之处的根本原因。举几个简单例子。

1. 《家书》中傅雷鼓励儿子可以把自己弹琴的体会总结出来,付诸于字。写下来的过程就是个梳理自己思路,归纳总结,为了以后更好的运用。

2. 再比如《谈艺录》谈到有时候听到一首乐曲,觉得似曾相识。原来是曾经读过的一首诗,或者一副画,有着类似的意境和情调。文学和美术,也许可以在人的心中,多装几根弦,可以让人对更多的音乐发生共鸣。也许心灵的窗不会嫌开的太多,以免单调和闭塞。

3. 《谈艺录》一书搜集了不少作者发表的或者文艺评论,或者欧洲音乐/文学大师生平小传,或者作者的译著前言。我看得乐在其中,不能放下。作者很多时候可谓激昂文字,却又言之有物,他的文字是理智和情感的很好平衡。

引用大师的几句话大意来结尾:
其一大意是,作品不是匠人的东西。任何场合,展示的是作者的内在灵魂。

我想,今天的多少写手或因炫技,或因金钱,不断重复自己,不管自己新写的东西是否有新的思想?

其二大意是音乐是长久蕴育心头的情绪的最自由的表达。

其三 “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鲁冰花
站你这里。人的格局不一样的,
望沙
以前傅雷家书很风行,可是我读到他对儿子要生活物资的家信,就觉得他还是凡人父母一个,:)
d
donau
家书我是跟风看的

很早了。

当时看完的感觉是,嗯,这个不是爸爸写给孩子的,纯粹是自己写给自己的或者写给读者看的,特别是那些开会啊文件啊,去什么讲座啊,一次两次还行,次次都来这样的,就把孩子推开了——反正我爸爸给我写信的话,绝不(敢)写这些。家书嘛,有条理文采好不是关键,“亲”才是关键。

至于谈艺录我觉得我没看过印象里好像钱钟书写过一个(?)不记得了,都是在国内上学的时候随便看的。不过我看过傅雷评论张爱玲得那个应该那个不长,完全是前辈看后辈的角度,站在傅雷的角度,我能理解傅雷为什么那么说,站在张的角度,我能理解张——谁敢那么教训我,估计我也一巴掌拍回去。

 

 

d
donau
文人之间的这种笔墨官司我比较爱看

不光中国的啊——其实我中国的看得不多,国外的看得多我倒是觉得没什么。

糯米粥
嗯,他们之间不是泼妇骂街的那种骂法,而是掐住七寸,有内容的骂法
糯米粥
是吧,好多细节不记得了。嗯,都是凡人
A
Anthropologi
都是听过没看过。但是这不影响俺给你点赞!:)。坛子里有几只大书虫!
尘凡无忧
尘凡无忧
傅雷的论张爱玲的小说我看过几遍,觉得傅雷真是真正爱护张爱玲才会用心写那么多。。。深为可惜那时张太年轻气盛,没有领悟到这番好意。。
糯米粥
特别同意这点。其实漠视才是不在意。我觉得就是爱护这样的才女,傅雷才写这篇。可惜对方狭隘了
d
donau
就是年纪阅历才能让我们明白这些啊

张26岁成名再聪明睿智也是只有26岁不可能有多老实承重的那个不现实。没什么能抵得过时间的积累。过20年她可能也会这样对别人,这些都得自己一步一步挨过来没人替得了你。

尘凡无忧
张爱玲倒不是狭隘,是那时太年轻吧,才二十四五岁,尤其她又是横空出世的天才,有几个把老家伙们的话放在眼里?。。。。
糯米粥
这个说得好
老键
孤独,便为自己创造一个世界,有意思。所以,我们看某人孤独,实在是因为其已拥有一个世界
n
nearby
+2 是听过稍看过却没读过,但是这不影响俺给你点赞!:)。坛子里有几只大书虫!
n
nearby
说得妙
糯米粥
说得好像“创造”这么容易似的。我觉得绝大多数人只是把“孤独”变成“无聊”,要有grit的极少数人才“创造”了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