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尽量少涉及能量代谢理论,怕被绕进云里雾里,一般地说说应用体验 HIIT的全名叫做 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即“高强度间歇训练”。其实,这样的称呼常常有一些唬人的意思。因为真正的高强度运动只能占一个人日常运动总负荷的很小比例。以最大强度竞技运动的中距离跑,场地自行车,中短距离游泳,自由式摔跤等为例,高强度训练在总训练负荷中的比例不会超过30%。不是不想增加强度,而是人体生理代谢限制而不能够。 HIIT的重点在间歇(interval)。强度很高的一般称作重复训练(Repeated Training),要求一次练习达到很高强度,同时需要较长时间的休息,身体完全恢复的程度至少在80%以上,才能进行下一次练习。重复训练一般是有较高训练水平和运动素养的人采用。另一种称作间歇训练(interval training),运动强度不是很高,但是重点强调的是间歇时间。允许的间歇(休息时间)越短越吃力,反之亦然。大家可以看到,所有的训练效果和水平,都反映在运动强度和间歇时间的关系上了。 商业Gym组织的各种健身课用间歇训练法比较实用,比如健身操各种体育舞蹈(广场舞),各种组合的循环练习(Circle Training)就是运动一会儿,休息一会儿。强度由教练 / 组织者掌控。运动强度和间歇时间的比例决定了单次运动的性质。提高一点强度缩短一些休息时间训练(代谢性质就变了),在间歇训练的模式下(interval Training), 这个High Intensity就由教练掌握了。 所有的身体锻炼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运动负荷是必需的Overloading,而强度Intensity又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要记住的是,没有一定的运动强度,锻炼效果要大大打折扣。然而没有很多的低强度运动量的铺垫就不能实现高强度的持续运动,把身体素质水平提到一个高度上。 生理上说,白肌肉纤维主导的力量型人容易在HIIT中获益,很快练的有形有款,但是他们持续运动能力较差,常常声称“我最恨长跑”的就是这种人。红肌肉纤维主导的耐力型人士,长(增加)肌肉比较困难,相对地不容易从HIIT获得快感,有忽略力量和高强度训练的趋向,影响锻炼效果。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了。 不同人生理上的优势不同,因此不同人的“极限”也不同。见过一个长跑健将上一堂高强度的体操课,累的晚上睡不着觉。一个举重冠军参加一般性的5公里赛跑后,累的下不了床,发高烧。知己知彼,扬长避短,中和平衡是关键。 最后说一下,为啥长跑特别是超长距离跑对所有人都是比较“极限”的运动,人体在运动中代谢是有顺序的。理论上讲,人体最先是用储存的糖原功能,肌糖原然后动员肝糖原。运动强度越低(氧气参与越多)燃料燃烧越充分,产生的废料越少,感觉很轻松。糖消耗的差不多了(4,50分钟后,不是绝对的)脂肪化解参与供能。脂肪不是常规能源,燃烧不充分,肌肉得不到充足供源,变得僵硬衰竭。长跑艰苦/痛苦就是这个道理。 HIIT被越来越多的健身教练推荐,特别强调它的省时高效。有些运动Programs鼓吹它超级“燃脂”,能不能越过人体供能代谢顺序我不敢肯定。高度应急状态下,脂肪也可以瞬间化解准备供能。比如,让一只疯狗或狗熊追逐,性命攸关,肥肉都给“吓化了”。第二天少了两磅体重(脂肪)也是可能的,但那不是常规状态。
我就是最恨长跑的人,看来我的肌肉白纤维比较多。
看来HIIT要充分发挥燃脂作用,必须在此之前,先有足够热身。 把肌糖原肝糖原之类消耗掉。 也就是说先跑个一小时把糖原烧掉,再练HIIT燃脂。 还要少吃,否则跑10K还烧不完。
Adapted arobics, 进行high intensity 运动要循序渐进。。。
请你们几位直言不讳地指出错误和不明确的地方,有益于大家探讨。
另外,布班你这种训练和比赛的比例就是一个大号的Hiit, 对一些工作忙又想玩出点儿成绩的人有吸引力。但是,很少的人可以持续做到。
想明白HIIT在长跑中的应用以及关系。
我一般在里程低的训练期加入,一周一次,最多两次。
到了高里程(周末超过半马到20英里),没有力量训练,改之以保留各种速跑、间隙跑、Tempo跑。
谈了几句我对你的训练的一点建议,想想在坛里讨论也不一定合适,删了跟贴。
请见谅
生理上说,白肌肉纤维主导的力量型人容易在HIIT中获益,很快练的有形有款,但是他们持续运动能力较差,常常声称“我最恨长跑”的就是这种人。我肯定不属于这类人
红肌肉纤维主导的耐力型人士,长(增加)肌肉比较困难,相对地不容易从HIIT获得快感,有忽略力量和高强度训练的趋向,影响锻炼效果。这个接近我的情况。我这把年纪不想长肌肉了,也不想从HIIT获得快感,因为我跑步已经得到了更多的快感,哈哈!
短文尽量少涉及能量代谢理论,怕被绕进云里雾里,一般地说说应用体验
HIIT的全名叫做 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即“高强度间歇训练”。其实,这样的称呼常常有一些唬人的意思。因为真正的高强度运动只能占一个人日常运动总负荷的很小比例。以最大强度竞技运动的中距离跑,场地自行车,中短距离游泳,自由式摔跤等为例,高强度训练在总训练负荷中的比例不会超过30%。不是不想增加强度,而是人体生理代谢限制而不能够。
HIIT的重点在间歇(interval)。强度很高的一般称作重复训练(Repeated Training),要求一次练习达到很高强度,同时需要较长时间的休息,身体完全恢复的程度至少在80%以上,才能进行下一次练习。重复训练一般是有较高训练水平和运动素养的人采用。另一种称作间歇训练(interval training),运动强度不是很高,但是重点强调的是间歇时间。允许的间歇(休息时间)越短越吃力,反之亦然。大家可以看到,所有的训练效果和水平,都反映在运动强度和间歇时间的关系上了。
商业Gym组织的各种健身课用间歇训练法比较实用,比如健身操各种体育舞蹈(广场舞),各种组合的循环练习(Circle Training)就是运动一会儿,休息一会儿。强度由教练 / 组织者掌控。运动强度和间歇时间的比例决定了单次运动的性质。提高一点强度缩短一些休息时间训练(代谢性质就变了),在间歇训练的模式下(interval Training), 这个High Intensity就由教练掌握了。
所有的身体锻炼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运动负荷是必需的Overloading,而强度Intensity又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要记住的是,没有一定的运动强度,锻炼效果要大大打折扣。然而没有很多的低强度运动量的铺垫就不能实现高强度的持续运动,把身体素质水平提到一个高度上。
生理上说,白肌肉纤维主导的力量型人容易在HIIT中获益,很快练的有形有款,但是他们持续运动能力较差,常常声称“我最恨长跑”的就是这种人。红肌肉纤维主导的耐力型人士,长(增加)肌肉比较困难,相对地不容易从HIIT获得快感,有忽略力量和高强度训练的趋向,影响锻炼效果。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了。
不同人生理上的优势不同,因此不同人的“极限”也不同。见过一个长跑健将上一堂高强度的体操课,累的晚上睡不着觉。一个举重冠军参加一般性的5公里赛跑后,累的下不了床,发高烧。知己知彼,扬长避短,中和平衡是关键。
最后说一下,为啥长跑特别是超长距离跑对所有人都是比较“极限”的运动,人体在运动中代谢是有顺序的。理论上讲,人体最先是用储存的糖原功能,肌糖原然后动员肝糖原。运动强度越低(氧气参与越多)燃料燃烧越充分,产生的废料越少,感觉很轻松。糖消耗的差不多了(4,50分钟后,不是绝对的)脂肪化解参与供能。脂肪不是常规能源,燃烧不充分,肌肉得不到充足供源,变得僵硬衰竭。长跑艰苦/痛苦就是这个道理。
HIIT被越来越多的健身教练推荐,特别强调它的省时高效。有些运动Programs鼓吹它超级“燃脂”,能不能越过人体供能代谢顺序我不敢肯定。高度应急状态下,脂肪也可以瞬间化解准备供能。比如,让一只疯狗或狗熊追逐,性命攸关,肥肉都给“吓化了”。第二天少了两磅体重(脂肪)也是可能的,但那不是常规状态。
我就是最恨长跑的人,看来我的肌肉白纤维比较多。
看来HIIT要充分发挥燃脂作用,必须在此之前,先有足够热身。 把肌糖原肝糖原之类消耗掉。 也就是说先跑个一小时把糖原烧掉,再练HIIT燃脂。 还要少吃,否则跑10K还烧不完。
Adapted arobics, 进行high intensity 运动要循序渐进。。。
请你们几位直言不讳地指出错误和不明确的地方,有益于大家探讨。
另外,布班你这种训练和比赛的比例就是一个大号的Hiit, 对一些工作忙又想玩出点儿成绩的人有吸引力。但是,很少的人可以持续做到。
想明白HIIT在长跑中的应用以及关系。
我一般在里程低的训练期加入,一周一次,最多两次。
到了高里程(周末超过半马到20英里),没有力量训练,改之以保留各种速跑、间隙跑、Tempo跑。
谈了几句我对你的训练的一点建议,想想在坛里讨论也不一定合适,删了跟贴。
请见谅
生理上说,白肌肉纤维主导的力量型人容易在HIIT中获益,很快练的有形有款,但是他们持续运动能力较差,常常声称“我最恨长跑”的就是这种人。我肯定不属于这类人
红肌肉纤维主导的耐力型人士,长(增加)肌肉比较困难,相对地不容易从HIIT获得快感,有忽略力量和高强度训练的趋向,影响锻炼效果。这个接近我的情况。我这把年纪不想长肌肉了,也不想从HIIT获得快感,因为我跑步已经得到了更多的快感,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