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黄一个,什么是炎黄、华夏、汉人、唐人、华人?

陶陶三
楼主 (文学城)

前言:安妹喜欢看黄,尘凡执意,那我就发一个吧。太长了,有耐心,就细看,当不得真的。

 

 

我们经常说我们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又说我们是华夏族,有时又说我们是华人、汉人、唐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怎么来的呢?之间有什么差别?


让我们一起追寻一下祖先的历史。


(1)

最早的时候,和其他人类一样,我们在大江源头的高山上生活 ,那时是一个妈妈带着很多儿女,不知道爸爸是谁,孩子们都跟母亲姓,我们叫母系氏族社会。那时候,因为人不多,妈妈为大家采集果实就可以生活了。看中华大地,我们有几个好去处,一个是黄河源头昆仑山、天山,一个是东北的大兴安岭(鲜卑山)和长白山,南方有大巴山、武夷山对吧?


我想,这里著名的山脉,就是中华民族祖先们生活的地方。他们在这里采摘果实,过狩猎的生活。其中以昆仑山、天山一只发展最快,开始狩猎、筑巢,我们叫有巢氏。后来他们又发明了火,可以用燧石打火,叫燧人氏。后来有一个圣人叫伏羲,他学会了渔猎和驯养野猪、野狗之类,开始沿着江河下山,走到了江河上游地带。


伏羲教会大家做渔网网鱼,教会大家畜牧。于是,我们的祖先开始变为渔猎和游牧民族。到了甘肃一带。可是到了冬天,我们需要吃的过冬,于是又有圣人出,神农尝百草,开始知道耕种土地,种植庄稼。哪里适合种植庄稼呢?就是黄河支流的平原地带,比如陕西渭河一带。


于是神农氏来到陕西。由于人多了,一些人继续沿黄河南下,寻找良田美地。他们到了河南的洛水一带。这里黄河出来后,成为沉积平原,太开阔了,太肥沃了。于是我们的祖先在这里居住下来,可以建立部落国家。这个强大的部落国家,就是我们华夏族的前身,炎帝部落。他们的首领就是炎帝。


同时,从东北的大兴安岭、长白山也下来一些人,经过游牧迁徙,到了黄河下游地带,就是河北、山东、山西,有一些进一步南下到江淮,就是现在的浙江、江苏。他们都是些拿着弓箭的骑马民族,所以中原的炎帝叫他们“夷”。夷是个象形字,就是个拿着弓箭的人的意思。南方的长江流域,也有一些叫三苗的民族北上。他们组成了一个强大的联盟,首领叫蚩尤。


炎帝部落往东,蚩尤部落往西,彼此遭遇,炎帝败,往家乡方向退。这时,从陕西方向来了另一支叫黄帝的部落,他们下山不久,兵锋正盛,与炎帝部落遭遇,黄帝三次大败炎帝。大部分炎帝部落归顺黄帝,一小部分南迁到长江、汉水等地(那时是三苗、荆蛮的地方)。黄帝娶了炎帝部落的嫘祖,炎黄结盟,与蚩尤大战。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蚩尤战败被杀,余族四散,有的逃亡北方,有的逃亡西,大部分逃往南。他们其中一些人避入山中,就是今天的苗族、黎族等。


由此,炎黄部落统一整个黄河流域,以河南为中心,西到陕西、甘肃,东到山西、河北、山东,一直到大海。由于炎黄都是伏羲和女娲的后人,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龙身,我们说自己是龙的传人。


炎黄部落的统治核心在今河南一带。在这里,我们的祖先开始建宫殿,用车马,穿华服,讲礼仪。早在神农氏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织布,到黄帝的正妃嫘祖又发明了养蚕取丝,制绸布。所以我们叫“华人”。华就是光彩照人的意思,其实就是因为我们穿丝绸,所以特别漂亮,这是我们祖先与周边民族最明显的区别标志。


所以我们叫华人,就是衣服穿得光彩鲜艳、非常漂亮的人。也正因为丝绸和华人,所以很多年以后,西方知道东方有我们这样一个漂亮的国度。

 

(2)

黄帝的子孙相继成为天下共主,著名的就是“三皇五帝”的“五帝”。五帝是少昊、颛顼、喾、尧、舜。那时大家还是人民公仆,互相礼让,所以采取的是举贤能的禅让制。到了舜时,黄河洪水泛滥,大家推荐了一个能人大禹治水。治水是个举全国之力的事情,大禹采用疏而不是堵的方式,用了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成功治理水患。威望极高,所以舜将帝位禅让给他。由于大禹这十三年,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大河,他以江河为界,把天下分为九州,并且集天下铜器,铸成九个大鼎,每个大鼎上记载一个州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


大禹身前封地是夏。他死后,他的儿子启改变了禅让制度,继位为帝,那时叫夏后。于是中国进入封建世袭王朝。大禹做的那个九鼎,就成了帝王权力的象征。


夏是承袭炎黄部落而来,以河南为中心,在中原地带建立的国家,是个有制度、讲礼仪的国家。所以我们那时又叫夏人。夏,就是个垂拱而治,举手作揖,彬彬有礼的样子。因为中国人是穿着美丽的华服,又有大大的衣袖,这样举手作揖,显得非常有礼貌,有风度,所以连在一起,把我们这个黄河流域的文化民族,叫华夏族。


到了商周时期,天子分封诸侯,把这一华夏文明传播到四面八方,这些诸侯国,我们又叫诸夏。就是个很多个有文化,有制度,讲礼仪的夏国的意思。


而东西南北,不在这个文化体系内的,我们叫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不过这些民族后来纷纷学习华夏族,效仿华夏族农耕、生活,建立国家,使用相同的语言和文字。所以后来都融入到华夏族中,不分彼此。我们叫中华民族。


中,中原、中国的意思;华,华人,穿着美丽丝绸衣服的人。后来大家都穿了,就都是中华民族。

 

(3)

那么汉人又是怎么来的呢?


如果说炎黄部落与蚩尤大战,是中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诞生了华夏族,那么汉族,就是中国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诞生的。姜子牙助周武王定天下之后,分封姬姓诸王和功臣,齐、鲁、晋、宋等地。这些诸侯国主要在江淮以北,是根正苗红的诸夏。可是长江以南的吴国、越国、楚国,虽然王室是华夏族,可是国民却多为东夷和南蛮。燕国与北狄,秦国与西戎,也都有些分不清楚。所以诸侯会盟时,吴、越、楚国、燕国、秦国,底子都不硬,被人看不起。


可偏偏这些国家受到屈辱后,就特别发愤图强,于是秦晋争霸,吴越争霸,燕和齐之间也有龌龊。吴越之间,发生范蠡送西施给吴王,越王勾践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故事。楚国国王更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成为那个时代最大的国家,甚至发生问鼎中原的故事。就是灭了北边的几个小国,陈兵到周天子脚下,问那九个鼎有多重。


楚国和晋国(诸夏中最大最强的一个)是春秋时代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到了战国,晋分为韩、赵、魏(都是诸夏)三家,渐渐衰微,秦国日益强大。于是东方诸夏国,发生朝秦暮楚的故事。就是做墙头草,有时跟秦,有时跟楚,风往哪边吹,就往哪边倒。


楚国灭了越国,整个长江以南,都是楚国的土地,包括现在的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而秦国取了汉中,占了成都,与楚国接壤。


所以天下之争, 成了秦楚之争。不是楚国灭了秦国一统天下,就是秦国灭了楚国一统天下。历史告诉我们,最后是秦国灭了六国,统一天下,建立秦朝。秦始皇在历史上第一次建立封建君主制国家,从此中国的天子都叫皇帝,而各地都用郡县制度管理。


可是秦朝只统治了中国十五年,秦始皇一死,天下又打乱,楚人陈胜吴广起义,恢复大楚,但是并不名正言顺,而楚国大将项燕之后项羽,立楚怀王之孙为帝,于是楚国恢复,楚国人刘邦、项羽,都成为楚国大将,以先攻入秦国关中者为王。后来,刘邦先入,但是项羽自恃功高,不许。秦朝灭,楚立,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刘邦仍为汉中王,却被驱逐到成都。


据说,楚怀王被项羽逼迫迁都,在途中又被杀死,于是刘邦以为楚怀王报仇为名,揭开三年楚汉战争。最后刘邦胜,项羽乌江自刎。中国建立汉朝。


这个汉朝之名怎么来的呢?其实刘邦是楚人,但是他已经迂回了大半个中国,被封为汉中王,后又称汉王。因为汉中的汉水之故。就像大禹的夏国得了天下叫夏朝一样,刘邦的汉国得了天下,就叫大汉。


由于汉朝国力强盛,曾经北却匈奴,又打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声名远播。所以叫我们汉人。


由此可看,汉人其实是华夏族,在融合了秦、楚、吴、越、燕等周边模仿华夏族的少数民族国家之后,形成的一个新民族。其主体是以华夏族为核心的黄河流域,与以楚人为核心的长江流域的大联合。汉朝的疆域也大大辽阔。此后,我们汉人所指蛮夷,已经是东边的日本、琉球、高丽,北边的匈奴(胡人),南边的百越(珠江流域)、西边的羌(青藏、云贵)等了。


另外,在汉人统治疆域南方的穷山僻壤,还有些苗族、黎族、畲族留了下来,他们是蚩尤的后代,非常古老,也很聪明,可是与世隔绝,不愿意跟炎黄、华夏学习。


(4)

我们再讲讲唐人。


中国的头两次民族大融合,相当于划了一个十字。先是黄河中上游和黄河中下游之间融合为华夏族,这是一横;然后黄河流域统一后的华夏族,与统一长江流域的楚人,来了个南北战争,这是一竖。


华夏族与楚族,融合为汉人。


刘邦建汉,我们至今可以看到楚人给中国带来的一些文化影响,比如汉朝尚红,一开始尊黄老之学,敬鬼神而兴道教,汉赋来自楚辞。端午节纪念屈原,为什么在湖北、湖南,以及江苏、浙江都很兴盛,你就可以理解了?因为在战国时期,他们都是楚地,都早已是楚人之风。


但是从汉武帝开始,汉朝采取了发源于齐鲁的儒教治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文化上也变得统一了。这个时候,该轮到谁上场了呢?就是北方草原的匈奴和鲜卑。


匈奴在西,鲜卑在东。匈奴是从西边来的,估计跟炎黄部落也有点近亲,鲜卑是从大兴安岭(他们叫鲜卑山)下来的,跟九夷有点近亲。其实对于匈奴和鲜卑来说,中原的汉人只是祖先的游牧部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come early而已,已经占据了中原,有了较高的文明。他们came late,所以他们一开始只能在外围玩。


靠近中原的匈奴和鲜卑,因为牧场可以变土地,就学中原汉人的样子,开垦种地,变成农民。比如黄河河套、山西、河北、辽宁一带,都是他们喜欢的地方。匈奴一开始强大,没有鲜卑什么事,后来经汉朝联合鲜卑,打击了匈奴,匈奴部落一分为二,南边的迁入汉朝,赐姓刘,变为汉人,北边的往西逃,继续游牧,往中亚和欧洲找运气去了。匈奴走后,鲜卑就占了匈奴原来的地盘,变得空前强大。


鲜卑学习匈奴的教训,就积极学习中原汉文化,对于他们来说,中原一部分汉人与他们的祖先相同,只是自己来晚了,现在是回归而已。于是鲜卑人在中国北方建立好多类似中原的国家,包括燕国(河北)、代国(山西)、高句丽(朝鲜北部)、吐谷浑(青海、西藏)等。


西晋末年,发生五胡乱华事件,汉族人都衣冠南渡,跑到长江以南去了,可能也有一小部分跑到朝鲜和日本。这样,把中原文化推进到珠江流域,以及朝鲜日本。少数民族的政权占领了长江以北,共计至少十六个国家,但都是学习华夏族,把自己当夏国。前秦的苻坚是个明主,他先统一了北方各少数民族,曾经投鞭断流,大举南征,差一点统一中国,因为东晋有谢安,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才使南朝保留下来。


苻坚失败后,北方分裂,后来鲜卑的拓跋部重新恢复代国,改国号为魏,统一了鲜卑族建立的各个国家,统一了长江以北,入住中原,先是建都山西大同(在此经营了100年!),后来又迁都洛阳,全面汉化。


鲜卑族的北魏在中原统治了一百多年。那时中国是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多兴佛教,汉族人多兴道教。所以你会看到中国的那些佛教名山、石窟多在北方,而道观等多在南方。北有五台山,南有武当山。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都是北魏的两个国都时修建的。鲜卑建立的北魏,融合了一部分匈奴和汉族。后来分为东魏和西魏,又变为北齐和北周。建立隋朝的杨坚和唐朝的李渊,都是北周的上柱国大将军之后,其实都是鲜卑贵族。


隋灭了南朝,统一中国后,唐又继承了隋。中国进入唐朝盛世。这是中国的第三次大融合,主要是以长江、黄河流域汉族,与北方汉化的鲜卑族、汉化的匈奴族融合,成为唐人。


李世民的身世有特殊性,其祖上有汉、匈奴、鲜卑的血液,所以可以成为天下之共主,我们汉人叫他唐太宗,而北方匈奴、鲜卑叫他天可汗。所以,唐人的概念比汉人更加宽泛。其实,当时的匈奴很多都已经改姓刘和李,鲜卑也早已全面汉化,改姓单一个字的汉姓,就几个皇族比较例外,比如独孤氏、长孙氏、尉迟氏等。


所以,唐人,实际是发源于东北大兴安岭的鲜卑族,以及中国西北的匈奴族,与中原的汉族(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融合以后,变为的新汉人。而跑到南方的汉人(原长江流域楚地是先进者,比如湖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等地),进一步与闽浙、湖南、两广、云贵等地通婚,也把中原汉文化带过去。所以渐渐地,珠江流域也变成汉族地区。


由于唐人这种特点,中国还是有点南北泾渭分明。唐末以后,中国又变成五代十国,以及宋朝。由于辽、金、蒙古的兴起,把原来的汉化鲜卑、汉化匈奴及北方汉人进一步压到长江以南,使唐人之间也已经不分彼此,南方人口变得特别稠密,在南宋时无论是从人口、钱粮方面,已经超过了北方。


所以,宋人已经变为纯正的汉人,已经分不清华夏、楚、匈奴、鲜卑、百越了。而辽、金、元的兴起,由于蒙古人的南征,直接把中国各族像搅面团一样搅得个天翻地覆。而辽、金、西夏、大理都是全面汉化,所以从东北到中原,从两广到福建,从四川到云南,大家已经分不清你祖上到底是谁了。你祖上是华夏还是楚人,是匈奴还是鲜卑,是契丹还是女真,都已经分不清了。


从松花江到珠江,从天水到东海,都变成分不清彼此的汉人。


所以,现在的汉人主体,其实是华夏+楚人+匈奴+鲜卑+契丹+女真+百越的混血。正因为这样的大混血,汉人才这么聪明,有各种各样的基因。


而偏离中原,躲避深山,不愿意汉化的民族,比如北方的蒙古、满、西域各族以及南方的苗、黎、畲、纳西,都自己保留下来。


但是,凡是在中国大地上,穿漂亮衣服,接受中原文化的人,我们都叫华人。华人从炎黄开始,自古有之,到现在亦是如此。不管走到哪里,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美国、英国、加拿大,都是以最早发明丝绸穿丝绸为荣的人,就是华人。

 

(5)

不过,从姓看,还是有点蛛丝马迹。

楚国国君姓毕,有熊氏,又说是祝融的后代,祖先有吴回、陆终等。所以楚人可能有姓毕的,姓熊的,姓祝的。当然,由于吴越也被纳入楚国版图,也有姓吴的,也有跟吴回、陆终姓吴、姓陆的。由于楚人项羽名气之大,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姓项的。


早在汉武帝时期,飞将军李广可能是在匈奴人中名气最大的,后来他的孙子李凌又在匈奴做了王,所以很多匈奴人汉化后改姓李。所以其实早在唐朝之前,就有匈奴人姓李了。匈奴人归顺大汉的,被赐姓为刘,还有金。所以姓刘、李、金的,都可能有匈奴人。另外,有些匈奴人也姓单于,后来改为单、于,也有可能。


鲜卑族的几个皇族,拓跋部改姓元、车等,元也有可能变成袁、源甚至阮等,慕容氏的后人改姓穆、慕,姓高的也很多。宇文氏的后人可能姓宇、文等。段氏姓段。另外,鲜卑族全面汉化,改的汉姓就多了,根本分不出来。姓杨、陆、刘、陈的,都非常多。还有很多贵族娶汉族大姓郑、王、崔、卢、李家的千金,后来也干脆改成这些大姓。


突厥主要姓李。因为唐朝皇帝所赐。你会理解,为什么天下这么多姓李的,到处都是姓李的。李氏在朝鲜统治过,在越南也统治过。你不知道他们祖上是什么人。

契丹只有两个姓,一个是耶律,一个是萧。耶律的后人有一部分可能改姓叶。由于蒙古南征,让契丹冲在前面,所以广东出现姓叶的,很正常。姓萧,是因为辽国皇帝很欣赏汉朝的萧何,所以给族人取姓萧。后来也有人改姓肖。


女真姓完颜,但汉姓是王,由于他们建立的是金,也有后人姓金。姓金的害怕遭到迫害,又有人改姓全的。他们往朝鲜方面走的比较多。清朝女真皇族爱新觉罗,有人改姓罗。


元朝时,中国来了许多阿拉伯人、中亚穆斯林,到了明朝时海禁,朱元璋命令全国汉化,这些人多姓默罕默德,就改姓马、穆了,还有姓赛、姓撒的。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中国那么多回民姓马了,而民国时,西北也一直是回民马家军的天下。


由于匈奴和突厥人姓李的很多(汉唐国姓,被汉唐击败),跑到欧洲去后,他们的后人有姓Lee的。鲜卑里姓杨的跑到欧洲(隋朝国姓,隋朝被灭),可能后人有姓Yann。契丹人姓萧跑到欧洲(辽国国姓,辽被蒙古灭),后人有姓Shaw。

欧美人的Lee、Yann、Shaw,可能是中国李、杨、萧的后代,因为是北方游牧民族,一路逐水草而居,跑到那边去了。 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听起来还像鲜卑。而俄语中的中国,至今都是契丹。


为什么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都要改汉姓?一是因为赐姓,一是因为统治需要,一是因为通婚,一是因为仰慕中原文化,一是避免被汉人歧视,一是因为逃避追杀清算。前面的朝代国家灭了,皇族可能被杀个干净,大家都要改姓。改个李、刘、王这些姓最安全了,因为你分不出来。但是也有一些人不愿意忘记祖宗,冒险留一个字,或改个谐音。有些人等过了一两百年,已经安全了,有家谱的,又改回来,所以你至今能看见有姓宇文的,姓慕容的,姓耶律的,姓爱新觉罗的。只是很少而已。因为在文革时你又得遭一回罪。


少数民族一开始主要是游牧部落(其实华夏族一开始也是,只是先到中原而已,放弃渔牧,改为农耕),所以以自己游牧家乡的山、水、地名为姓氏,以跟其他部落区分开来,多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我们就以为他们是复姓。而汉姓多为一个字,是单姓,所以他们改姓,一般就取其中一个字。比如鲜卑贺兰氏,就改姓贺,有些人说,我改姓兰吧。祁连氏就说,那我改姓连吧(所以像台湾连战这样的,可能是鲜卑后人)。就是这样来的。这与华夏族的祖先取姓氏是类似的。


不过华夏族更多以国名、封邑、官职为姓,比如韩、赵、魏、卫、宋、齐、鲁、曹、蔡、陈、吕、郑、许、陶、唐、夏、周,司马、太史等。也有些以城里人居住位置取名的,比如南郭、东郭、西门、南宫等,还有皇甫、欧阳、公孙、夏侯、钟离、诸葛等。但是后来连少数民族多为复姓改单姓,华夏族的复姓就越来越少了。


朝鲜和越南,受中原文化影响早,甚至有好多汉人移民(逃避瘟疫、战乱、追杀、刑狱,寻找新的土地),很早就变成夏国,所以他们的姓和汉人一样。

日本孤悬海外,要慢一点。中原文化先影响到朝鲜,再从朝鲜到日本,这是主要一支,次要一支是从山东、江浙那里直接渡海过去。

所以日本人用的是复姓,田中、安本什么的。。。可能为了与中国、朝鲜想区别,刻意不用单姓。

 

 

 

 

尘凡无忧
哇。沙发
尘凡无忧
是安安的。。。:)
尘凡无忧
这是存货吗?陶陶可以当历史老师了。:)

其中以昆仑山、天山一只发展最快---一支

可能为了与中国、朝鲜想区别---相

A
Anthropologi
哇,给跪了!最近特迷祖先,起源啥的
尘凡无忧
噗。。。起来,坐上面沙发去说话。:)
尘凡无忧
忘了说,陶陶很爽快仗义。多谢啦。:)
A
Anthropologi
这必须给跪啊,问:伏羲和女娲是一对儿么?我关注点比较浅薄啊。。
A
Anthropologi
还有啊,你这一篇可以分四集发,比较符合当代人阅读习惯
陶陶三
我现在发的,都是过去写的。

谢尘凡,我一般写完都不改错别字的,因为只是网文而已。只有我那本书的文章,我会检查一下,因为是读者付费的。

陶陶三
我知道,但这类文章其实没什么意思,不科学,也不严谨。安妹如果想写远古仙剑神话小说,可以做一点参考。其他没什么用处。
陶陶三
没有啦,我过去写的泡菜文章实在太多,没什么劲儿。还不如拌嘴有意思。不过拌嘴,我也快拌不动了。
尘凡无忧
噗。好的。以为你还会准备出呢。以后就忽略了。:)
尘凡无忧
嗯,知识性的你估计已经写腻了。开始创作小说吧,那种自己做主的感觉会有新鲜感。:)
陶陶三
传说中不是兄妹,近期繁殖么?诺亚那几个孩子也是兄妹。没办法,到了那个时候,兄妹不想一对儿也得一对儿。
A
Anthropologi
远古的大神们,近亲结婚好像不少。。
A
Anthropologi
哈哈,你咋知道我想写这?
A
Anthropologi
长篇小说是条不归路,慎入慎入
陶陶三
说实在的,我不太喜欢看小说,也不擅长写。我看电影更多。
陶陶三
写的时候,从未有过出书的念头。出书也没人看。你的小说应该人不少人看的。
陶陶三
我一直觉得中国缺完整系统的神话,尤其是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那样的。如果安妹能模仿那一套路,写炎黄与蚩尤的战争就好了。
尘凡无忧
浪费啊。你的文字功底这么强读了这么多书。。。。
望沙
尘凡无忧
从短篇开始。能把短篇写好就不容易了。长篇的确有风险。:)
陶陶三
必须的,能选择的对象太少了。再有,太美了,再亲的男人都动心。归根结底,都是男人太想那个啥了,哈哈。
尘凡无忧
我写得都太嫩,永远都是处女作。。。。LOL
陶陶三
写文字,不管是什么文体,首先是自己享受吧。自己享受了,才下笔如有神。有时下笔之前,根本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
陶陶三
我喜欢你的尘儿、凡儿、爱儿系列,很温情,有爱,有趣,还有哲理。
陶陶三
我看电影多一点。书看得少。
尘凡无忧
好吧。你还是希望我出这个。大概只有你喜欢读这些,因为你有童心。。。:)
陶陶三
第一本书,当然还是作家自己想要的那一本最好。我先看完小说,可以给建议,最终是你定。:-)
陶陶三
谢望沙,都是些信口开河的东西,没事儿可以看看,有事儿就当没看见。:-)
尘凡无忧
所以我奇怪我,你读书多看电影多难道不胡思乱想吗?。。。不过这可能跟你注意修行有关。:)
陶陶三
汗~~~胡思乱想什么啊?
尘凡无忧
哈哈哈,我刚才看到了没来得及回,

想回你,你敢这样说,那些文学家要来群殴你了。。。。LOL

尘凡无忧
可是我才知道,你不喜欢看小说啊,我这不是为难你么。。。
n
nearby
好多知识
陶陶三
哈哈,没什么好殴的,文学上有哲学,哲学上有“神启”。不管用什么方式,最终都要找一个根本。
陶陶三
都是不严谨的,只能看了玩。像安妹那样写小说,可以参考,相当于助手搜集了一点材料。
陶陶三
现实就是小说啊。:-)
A
Anthropologi
我这把年纪了,好像除了工作上的事儿,其他都严谨不起来了,呵呵。
陶陶三
神话故事我还挺感兴趣,等着安妹写。除了写战争,黄帝与嫘祖的爱情故事也可以。

希望把他们还原为少年和少女。

A
Anthropologi
谢啦谢啦,吾加班去也~~~
雪晶
我唱了首民歌祝近兄早日康复啊~~~在走廊~~~ :)
雪晶
你今天在走廊光点赞了,也不露个面~~~
n
nearby
真的?那去看看
陶陶三
雪哥,什么走光又不露的,哈哈。
d
donau
不过您看的都韩剧

咱有代沟啊。

我们刚出国那会儿看电影要从网上下,大学的网快,以G论,几分钟一部,看疯了都。后来10多年我专心养孩子退隐江湖就没怎么看了。

d
donau
那我比你还这把年纪

除了养孩子,别的都严谨不起来。。。

d
donau
你还有书呢,那贴出来啊

我去买一本。这个场得捧啊。

浮云驰
不错,简笔把中华历史民族变迁串一下,这篇可以做很好的科普文啦,知识性趣味性都有
d
donau
这种我真是看不完啊

问一句那张照片真的假的?

d
donau
无忧问的太斯文了

我想她可能就是想问,你是不是会经常犯病唔得,比如有空儿了抽个风儿,解解闷儿。

雪晶
就是跟你有同感啊~~~
尘凡无忧
这里。我帮你找出来。陶陶虽然爱嘴上过瘾,其实内心很单纯天真。。。我看了快一半了,很适合修身养性。:)

https://bbs.wenxuecity.com/sxsj/43049.html

 

尘凡无忧
哈哈,多瑙看出我脸皮太薄了。。。。:)
不具体
您这篇很好。应该发到走廊,给那些历史知识贫乏,又爱指点江山的人们,扫扫盲。
糯米粥
好看!尤其喜欢第5节,关于姓的演变
d
donau
不是我不买啊买不了

不送我们这里,KINDLE都没有。

d
donau
说的就是呢

整这么多字出来,直接拿字砸死我们算了。真恶。是吧。

陶陶三
你翻译得还是太斯文~~~还是不够老实。
陶陶三
谢谢,客气了。我只是喜欢历史,觉得好玩。喜欢指点江山的同学,也是兴趣。:-)
陶陶三
这位同学,请问你在哪儿?可以在BookDepository上买:

https://www.bookdepository.com/Taozi/9781777199111

陶陶三
谢浮云,就是很枯燥,很枯燥。:-)
陶陶三
这句很老实。我也奇怪,为什么当时我会码那么多字,可见我也曾经激情过。
陶陶三
谢糯米,能耐着性子看完的,都是大善人,哈哈。
d
donau
这比亚麻上贵!!!

故意的吧

d
donau
不奇怪不奇怪,您接着激情,出不了大事儿

大事就是,万一红了呢,你也不吃亏

陶陶三
那你买一本,让我情绪高涨一点。
陶陶三
你把亚麻的域名后缀,换成你所在国家的吧。富人咋都这么抠呢,我当时买爪哥一本诗集,一共50多,我也只捅了自己胸口一刀就下单了。
d
donau
什么叫恶?这就叫恶
d
donau
我试试啊,然后你接着捅,一刀两刀的,小case
陶陶三
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多老实上身:

呸!

d
donau
看完了啊

你肯定想听我说觉得怎么样。

怎么说呢,这种书应该有人买,也有人看,不过不是我——无所谓,我是小众,你服务你的读者好了。

因为是拼起来的嘛,所以多少有点乱,乱又乱的好,翻到那页都可以读,没头没尾没负担。

然后,你应该没说到最想说的,可能也是怕烦到读者吧,瞎猜啊,猜错了就错了。

陶陶三
多老实真的很老实,哈哈。最后一句说对了。
陶陶三
厉害厉害,不知道多老实的夫君是何等人物,才能镇得住你这样的。

有时候想到再美再优秀再桀骜不驯的女人,也得找个男人嫁了,还有点唏嘘。

大号蚂蚁
说好听叫大融合。说不好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殖民地。
全球战略
请教:有一说法“华族”因起源华山一带而自称”华族“”华人",作者听说过吗?
陶陶三
历史都是这样的,所以汉人其实彼此禀性差异还是不小的,哈哈。
陶陶三
在《诗经》、《周易》、《尚书》这些古书里,华主要是花、开花的意思,彼时已有华山的叫法。武王时已有华夏之说。

至于华山的华,来自于花,还是华人的华,来自华山的华,我觉得一时难有定论。

 

既称华夏,华应在夏前。夏我们都知道,华就在大禹时或之前(舜有双瞳,又名重华)。中国早有丝绸文明,衣服色彩斑斓,且喜欢在上面刺绣各种花朵、“文章”,所以自称文明开化的华族,与其他相对原始的民族区分开来,是可能的。

 

没有详实的考证、确凿的考古发现之前,以上都是假说。谢你的问题。我不是学历史、考古的,不敢称请教,只是彼此分享。:-)

 

 

 

 

退
退隐老妖
有说法说这个花特指玫瑰的
陶陶三
这个还真不知道,好多花都可以,《周易》成书早,有句“枯杨生华”,就是枯萎的杨树再次开花,比喻老妇嫁给新官人,虽然幸福却时日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