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关税战的结果,目前来说总体上还是符合预期的,但有人带节奏,说美国30%的关税对我们10%的关税,那是不对的,美国的30%是芬太尼为由分两次总共加了20%,然后这次对等关税的基础关税10%,这么加起来是30%,要特别强调一下,这都是特朗普上任以来新加的关税。
而我们这边在美国之前两次加关税的时候,都进行了反制。
第一次反制,加征关税:2025年2月4日,中国宣布对美国煤炭、液化天然气加征15%关税,对原油、农业机械、大排量汽车等加征10%关税。
第二次反制,扩大加征关税范围:2025年3月4日,中国对美国鸡肉、小麦、玉米等农产品加征15%关税,对大豆、猪肉等加征10%关税;暂停美国原木进口及3家大豆企业输华资质。
我们不是对美国所有产品加税,所以实际上是分两次扩大了加税范围,加税总体幅度是10-15%。再加上这次对等的基础关税10%,也就是对美国的关税水平总体维持在20-25%的水平。这跟两国之间的贸易情况算是比较符合的。
我们对美出口多进口少,加关税的情况下,同样的价格,美国产品可替代选择多,我们的替代选择少,情况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
从数字上来说,大家都没有输。从特朗普上来以后,两边的关税都增加了,而且增加的幅度都差不多。不过呢,有一个事情我觉得还是要提一下,就是这一轮关税大战,实际上美国打的是王8拳,他对所有国家都加关税,其实这引起了公愤。
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把美国抻得越久,对我们越有利,但是现在只抻了一个月,说实话,美国根本就没什么损失,作为一个主动挑起关税大战的挑事方来说,相当于就没有受到惩罚,他输的不够彻底的情况下,赢的自然也就不够彻底,就是因为谈出来的结果,永远不如打出来的结果,有说服力。
这就为后面的再一次冲突埋下了伏笔。
但就是因为后面还会有下一次,所以说我们就得多看一步了,那么下一次美国单独针对我们的时候,可就没有现在这种可以利用的国际环境,那个时候大家很可能就是以看热闹的心态,来看你的好戏了。
其实这次美国发动关税战,说出来可能让人有点不敢相信,但现实情况就是,我们是继英国之后,第2个与美国达成关税协议的国家,连美国的殖民地国家,像日本韩国,以及其他五眼联盟国家,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没有任何一个与美国达成关税协议。
随着初步关税协议的达成,其实就已经算是默认了,美国从特朗普上任以来将关税其实已经提高了30%的这个事实。30%的关税水平相对于145%来说,那毫无疑问不算高,但是就过去整体的关税水平而言,那肯定就不算低了。
所以总体上来说,这个结果很难讲谁占便宜谁吃亏,这更像是大家相互妥协的结果。当然站在我们的角度来说,我们一直觉得有实物商品,在贸易中应该占据更大的优势,也应该更有主动性,所以理论上来讲,可能我们不需要那么着急,这么快就跟美国达成关税协议。再抻上两个月,让美国的通胀水平全面起来之后再来谈,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像现在这种情况,我们快速的跟美国达成关系协议之后,美国的通胀水平就不至于那么快出现全面恶化,货物短缺的情况要相对会缓和很多,这样的话,美国在与其他国家的谈判中,包括在金融层面的美元利率调整上面,可能腾挪的空间,相比都会更加的从容。
这就是我昨天长文章里面说的,反过来在金融层面,美元的货币信用又再一次得到了实物商品的支撑,这样在中美利差还没有全面缩小的情况下,资金的选择可能还会是高利率的美国。这对于国内的资金面来说,就不是一个太好的消息。实际上从协议达成之后股市的反应来看,似乎也是如此。
我过去讲过,我们有两次对美国非常好的反击机会,一个是在去年9月份,美国从加息周期转为降息周期的那三个月,还有一个就是这次关税大战发生后,美国出现股债汇三杀的时候,这其实都是我们在金融层面背刺美国的好机会。
但现实的情况是,我们的选择相对还是比较保守的。经过这两次的攻防过招之后再来看,总体上我们现在还没有主动出击这个想法,主要还是被动的应对,至于是信息不对称,还是信心不对称,这就不太清楚了。
缓和外部矛盾在持久战的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希望在外部矛盾阶段性缓和之后,对内部的类似4+4这种问题要严查,予以严厉打击。这是我们对外博弈的基础,内部矛盾解决好,对美国不管怎么打,打多久,都没有任何问题。
熬鹰
这次关税战的结果,目前来说总体上还是符合预期的,但有人带节奏,说美国30%的关税对我们10%的关税,那是不对的,美国的30%是芬太尼为由分两次总共加了20%,然后这次对等关税的基础关税10%,这么加起来是30%,要特别强调一下,这都是特朗普上任以来新加的关税。
而我们这边在美国之前两次加关税的时候,都进行了反制。
第一次反制,加征关税:2025年2月4日,中国宣布对美国煤炭、液化天然气加征15%关税,对原油、农业机械、大排量汽车等加征10%关税。
第二次反制,扩大加征关税范围:2025年3月4日,中国对美国鸡肉、小麦、玉米等农产品加征15%关税,对大豆、猪肉等加征10%关税;暂停美国原木进口及3家大豆企业输华资质。
我们不是对美国所有产品加税,所以实际上是分两次扩大了加税范围,加税总体幅度是10-15%。再加上这次对等的基础关税10%,也就是对美国的关税水平总体维持在20-25%的水平。这跟两国之间的贸易情况算是比较符合的。
我们对美出口多进口少,加关税的情况下,同样的价格,美国产品可替代选择多,我们的替代选择少,情况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
从数字上来说,大家都没有输。从特朗普上来以后,两边的关税都增加了,而且增加的幅度都差不多。不过呢,有一个事情我觉得还是要提一下,就是这一轮关税大战,实际上美国打的是王8拳,他对所有国家都加关税,其实这引起了公愤。
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把美国抻得越久,对我们越有利,但是现在只抻了一个月,说实话,美国根本就没什么损失,作为一个主动挑起关税大战的挑事方来说,相当于就没有受到惩罚,他输的不够彻底的情况下,赢的自然也就不够彻底,就是因为谈出来的结果,永远不如打出来的结果,有说服力。
这就为后面的再一次冲突埋下了伏笔。
但就是因为后面还会有下一次,所以说我们就得多看一步了,那么下一次美国单独针对我们的时候,可就没有现在这种可以利用的国际环境,那个时候大家很可能就是以看热闹的心态,来看你的好戏了。
其实这次美国发动关税战,说出来可能让人有点不敢相信,但现实情况就是,我们是继英国之后,第2个与美国达成关税协议的国家,连美国的殖民地国家,像日本韩国,以及其他五眼联盟国家,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没有任何一个与美国达成关税协议。
随着初步关税协议的达成,其实就已经算是默认了,美国从特朗普上任以来将关税其实已经提高了30%的这个事实。30%的关税水平相对于145%来说,那毫无疑问不算高,但是就过去整体的关税水平而言,那肯定就不算低了。
所以总体上来说,这个结果很难讲谁占便宜谁吃亏,这更像是大家相互妥协的结果。当然站在我们的角度来说,我们一直觉得有实物商品,在贸易中应该占据更大的优势,也应该更有主动性,所以理论上来讲,可能我们不需要那么着急,这么快就跟美国达成关税协议。再抻上两个月,让美国的通胀水平全面起来之后再来谈,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像现在这种情况,我们快速的跟美国达成关系协议之后,美国的通胀水平就不至于那么快出现全面恶化,货物短缺的情况要相对会缓和很多,这样的话,美国在与其他国家的谈判中,包括在金融层面的美元利率调整上面,可能腾挪的空间,相比都会更加的从容。
这就是我昨天长文章里面说的,反过来在金融层面,美元的货币信用又再一次得到了实物商品的支撑,这样在中美利差还没有全面缩小的情况下,资金的选择可能还会是高利率的美国。这对于国内的资金面来说,就不是一个太好的消息。实际上从协议达成之后股市的反应来看,似乎也是如此。
我过去讲过,我们有两次对美国非常好的反击机会,一个是在去年9月份,美国从加息周期转为降息周期的那三个月,还有一个就是这次关税大战发生后,美国出现股债汇三杀的时候,这其实都是我们在金融层面背刺美国的好机会。
但现实的情况是,我们的选择相对还是比较保守的。经过这两次的攻防过招之后再来看,总体上我们现在还没有主动出击这个想法,主要还是被动的应对,至于是信息不对称,还是信心不对称,这就不太清楚了。
缓和外部矛盾在持久战的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希望在外部矛盾阶段性缓和之后,对内部的类似4+4这种问题要严查,予以严厉打击。这是我们对外博弈的基础,内部矛盾解决好,对美国不管怎么打,打多久,都没有任何问题。
熬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