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怎么得的?

咪呜
楼主 (文学城)

昨晚看电视,有个男娃15岁,有糖尿病,他是基因性的。电视里主要讲他怎么用那个泵,一开始要自己调节的,他很难受,一测糖只有46。他用计量杯量了可乐喝了,等着糖恢复。他女朋友还是他姐姐来医院看他,他说,你知道,我没有病,那个女孩子说,但你还是比正常人缺点儿什么

原来在中国的时候,听父母辈的人在60岁左右得糖尿病,然后他们说自己从小到现在都没有吃多少肉,吃多少糖,怎么会得糖尿病的?

所以我一直相信糖尿病和吃糖没关系。我老婆婆特别喜欢吃冰淇淋,她从来没有糖尿病。

除了先天的,糖尿病到底是怎么得的呢?

还有,听说断食疗法可以帮助治疗糖尿病???

军大衣
落花应该是专家了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世界在逐渐了解中国,中国人也在逐渐了解世界的异性。他们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有的甚至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分子。于是,有些中国人漂洋过海,嫁给了外国男人或者娶了外国女孩。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跨国婚姻的登记数几乎是逐年繁荣昌盛。1982年,中国跨国婚姻登记数为14193对,而到了1997年已达50773对,涉及53个国家和地区。

  人们在惊叹这一段段惊世未了情的同时,却忽视了故事背后的酸甜苦辣欢乐痛苦。由于文化的差异的婚姻观念,以及成家的目的各有不同,在婚姻中演绎了一幕幕悲喜剧,跨国婚姻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浪漫,那么甜蜜。来自不同国家的两口子告诫我们,其实与任何一段婚姻一样,跨国婚姻,不仅仅是相爱。

  日本男性最愿意娶中国女性

  随着中国人逐步走向世界,以工作、学习和生活为目的旅居日本的中国人在逐渐增加。在这些中国人中,一些女性嫁给了日本人为妻。日本政府公布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随着日本的国际化程度提高,国际婚姻也在与日俱增,特别是日本男子娶外国女子为妻的越来越多,其中娶中国女子为妻的比例最高。

  随着日本人口增长率一年比一年低,40多岁的一般日本男性现在很难找到二三十岁的日本女性为妻,原因是如今日本女性都要求较高的生活水准,而一般的40多岁的日本男人的经济条件大多都达不到她们的要求。于是,这些日本男子尽快解决单身寂寞的最佳办法就是把寻求配偶的目标转向国外。一般日本人都认为,中国人的长相与日本人很像,饮食差异也不大,都使用筷子,都会写汉字,等等。

  中澳婚姻温而不热澳大利亚和中国是地球上一南一北两个国家,文化背景十分不同,但是两国间的联姻数量却一直居高不下。这当中,除了经济的吸引和文化的好奇等有利因素之外,也存在许多困难和误解尽管中澳交流年年发展,但是两国婚姻并没有出现过突增或者突降的情况,近几年每年结婚人数比例的增长基本不超过7%,偶尔还有降低。这种平缓增长一方面说明中国人在澳大利亚的生活趋于稳定,另一方面也说明近几年中澳婚姻交流没有什么突然的变化。

  澳大利亚移民局对中澳婚姻的签证一直控制严格。首先他们要证明双方婚姻关系的真实性和持久性,而且这种考核对申请人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经济现状,家庭中长辈参与程序和申请人对婚后的安排,并未加以深入考察,而是直接套用澳大利亚的各种观念、行为标准和移民部政策,罗列出一串串申请人未能符合的条件或标准。所以有时候申请人在面试时一个不经意的回答会成为拒签理由之一;有时,申请人在婚姻生活中的矛盾或不和,尽管双方和好如初,但仍然会被移民官抓住把柄赫然成为拒签的重要理由之一。从2002年12月开始,澳大利亚立法规定实施新的结婚证书颁布办法,所有要登记结婚的配偶,可以先谈好彼此的结婚条件,包括离婚时财产如何分配,小孩如何教育,要到什么地方度假,甚至一周做爱几次,等等。

  许多在悉尼的中国人对此无法理解,但是澳大利亚人对此另有看法,悉尼大学正要结婚的安德森教授就认为,这样很清楚,也是一种互相尊重对方的表现。

  中澳跨国婚姻的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专家说原因和澳大利亚整体婚姻文化习惯有关。澳大利亚是有名的家庭观念差的国家,在世界各国夫妻离婚率排到前三,第一是美国。40岁以上的澳大利亚男人中,有过离婚记录的占全体总数的40%。所以澳大利亚人把婚姻看得比较淡。

  中德联姻喜忧参半

  上海的磁浮列车开通了,来自德国慕尼黑的电机商人彼得先生感到非常兴奋。他很清楚,中德两国合作的磁浮列车项目的开始意味着中德两国在上海的合作前途无量,对他个人来说,这绝对有助于实现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在上海找一个中国媳妇。“两国交流越来越多,中国姑娘对我们越来越不陌生,我在工作中和她们交流越来越容易。”彼得操着生硬的汉语说。据了解,彼得先生身边有这种想法的德国小伙子还有不少。

  德国人把婚姻家庭看得很重,这一点和中国人很相似。如此他们认为应当有了一定经济基础才能结婚,否则婚姻会不稳定。也因此,德国人办理跨国结婚的手续非常烦琐。登记结婚的话,首先要把从小到大各种证件能办上的都办上。这些文件必须首先经过中国公证机构公证,再经中国外交部确认,最后由德国驻中国大使馆认证后再邮寄到德国,由在德国注册的翻译公司译成德语,后再递交给婚姻登记处。但最终能否结婚不是由婚姻登记处说了算,所有文件都得送德国各州最高法院由法院决定。一般来说,没四个月这套程序批不下来。乃至有一种说法建议凡欲和德国人结婚者转道丹麦办理,那里三天就够了
军大衣
落花应该是专家了

我的理解,糖尿病两个类型一型基本是基因吧,发病很早,就像妳说的小孩。二型比较复杂,很多还是跟生活饮食习惯相关的。过去说是富贵病,就是吃得太甘厚,但是从我观察到的,还有身体机能受损比如一个阶段的饥饿(包括严苛的节食)之后,似乎也会引发糖尿病。

h
hhtt
糖吃的太多了!
咪呜
所以我来问啊!
咪呜
不是这么简单
落花飘零
赶紧写几句,希望对大家有用

一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破坏,造成胰岛细胞死亡,胰岛素无法产生,所以需要终身用胰岛素。

二型糖尿病,最主要的还是肥胖,肥胖导致胰岛素抵抗,就是你吃一样的东西,但是你的胰腺要超负荷工作才能把你的血糖降下来,久而久之,胰腺就不堪重负了。80%的二型糖尿病都是肥胖病人,越年轻这个关联越强。美国现在肥胖低龄化,导致糖尿病发病提前,病情更严重,很多女孩子怀孕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给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糖尿病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冰山的一角,如果你follow一个糖尿病人的胰岛素,他在发病前,其实胰岛素比一般人还高,因为这时候胰腺还在超负荷工作,他们的那时候的血糖是正常的。所以不能说我血糖正常就可以天天吃冰淇淋,等到血糖不正常的时候,就太晚了。合理控制饮食,对每个人都是很重要的。

家族史,四分之三的患者的父母有糖尿病,但是这个是多基因相关的遗传,所以很难预测谁会得,但是一般的预计是,如果父母一方有二型糖尿病,孩子的可能性比别人高三到四倍。这个在同卵双胞胎里更明显,可以达到90%。所以用中国话来说,都是命。

种族里面,非洲裔,亚裔美国人,西班牙裔,美国原住民风险更大。对亚洲人来说,BMI超过23就开始有风险了,我们不能和老外比体重,我们很多体型看着不胖,其实脂肪含量很高,肌肉含量少,做个CT都是内脏脂肪。

另外,如果母亲有妊娠糖尿病,孩子的二型糖尿病风险也会增加,认为是在胎儿时候就改变了他们胰岛素的代谢(metabolic programming)

女孩子如果有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也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还有很多临床的疾病,需要用到激素,也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归根结底,就是要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一辈子受益匪浅。现在美国青少年五个人里面就有一个血糖已经不正常,我每次想想都会觉得panic。这以后是多么沉重的社会负担。

军大衣
我家族里有糖尿病患者

二型,体型不胖,40岁出狱确诊,活到88岁,死于器官衰竭。一生小心翼翼。

咪呜
谢谢专业医生的科普。也就是说,除了遗传因素,和肥胖有关。嗯,得糖尿病的中国老妇女,记得

都是圆圆的。

另外,脂肪含量对中国人来说,应该是多少为正常?和年龄相关吗?

第二,断食疗法真的有助于治疗和防止糖尿病?见我主贴里的一个截图

谢谢

a
alwaysluck
就是说,体重降下来,糖尿病也会消失吗?

减少吃面食、点心、米饭一类的,坚持锻炼身体,是不是正确的方法?

落花飘零
脂肪含量一般临床比较难计算,粗略的就是用BMI和腰围来计算

亚洲女的腰围不应该 ≥35 in (90 cm)

咪呜
你不回答那个轻断食,也就是说你不觉得是正途,属于旁门左道。对吧?

你说,我非常open minded

落花飘零
总体来说是的,所以现在减肥手术是唯一能够真正逆转糖尿病的。减肥是最有效的

饮食比锻炼更重要,不管吃什么药物,做了什么手术,如果不改变饮食,糖尿病都会复发

落花飘零
对,好几个trial的数据都是互相矛盾,可能和实验方法有关。临床上大部分病人也很难做到。

还有keto diet也是。都没有正确的结论。

我一直记得我的attending说的一句话,i only believe two things, god and double blinded study.

咪呜
哦,就是吃什么最重要,运动排第二位。我以为反过来的。有防糖尿病的饮食list吗?

我真的不知道原则是什么

落花飘零
嗯,小心翼翼这个词用的很好,就是这么回事
咪呜
ok, 明白了。谢谢
落花飘零
要算一下自己的碳水化合物

吃的时候大概算一下,每顿饭不要超过45克碳水化合物。

坚决抵制果汁,饮料之类的糖分饮料。

尽量不要吃processed sugar,比如膨化食品,精细米面.

吃粗粮,brown rice, quinoa, 红薯之类的

水果,牛奶也要严格控制

a
alwaysluck
谢谢!
酒绿春浓
谢谢落花医生,加入书签了。
j
julie116
我看的节目是人自身免疫攻击胰脏引起病变失调(和很多其它病类似)。但是什么引起自身免疫的误判呢?没有相关资料
咪呜
哦,那我吃的不太健康。我喜欢吃水果,白米饭。45克就是一两。嗯,我肯定不止吃一两。

当然,我也吃红薯,我也不喜欢喝果汁。我一般喝无糖可乐。

我吃巧克力,冰淇淋,还有我烧菜都放糖,就是白糖。不放糖菜不好吃

咪呜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个大学科,太复杂了,不是这里就能说清楚的。这只能问非常专业的医生
落花飘零
pick your battle,

我知道要全部改掉也是很难的,所以可以从一个小习惯开始改,比如我就是烧菜完全不放糖。适应了就好了。黑巧克力偶尔吃吃,冰淇淋碰的比较少了。

咪呜
有没有糖比较好的,比如蔗糖?就是一种淡棕色的糖?另外我吃黄油也比较多……我

不能吃橄榄油

落花飘零
确实很复杂。简单说就是内因和外因

那些孩子本身有基因变异,容易产生异常抗体,这个在双胞胎实验里得到证实,50%的双胞胎如果一方有一型糖尿病另外一方也有,而且这些孩子还更容易产生其他抗体,引起多种自身免疫疾病。

另外还有的理论是,环境因素,最常见的是病毒感染,比如一些病毒和胰腺细胞内的蛋白质有相似性,会诱发身体产生的抗体错误地攻击胰岛细胞。

还有一个是喝牛奶的婴儿比母乳婴儿更容易产生自身免疫糖尿病。当然我觉得,这些婴儿可能本身就有变异,更容易被环境印象。所谓内因外因缺一不可

落花飘零
木有,糖就是糖,呵呵。我几乎不用油,炒菜时候pam喷一下锅子
咪呜
好吧……我试试看。
b
bobo家园
zm
b
bobo家园
这么巧,刚想问落后医生一个问题。前两天化验结果出来,HbA1c 53,

但是空腹血糖才 62. 我以为HbA1c 应该会低些。谢谢

z
zhuangqiushui
出狱?

在里面吃太好了?

雲成章曰雯
请问,现在很多人推荐那种keto饮食方法,就是基本杜绝一切淀粉食物,这样做真的健康吗?谢谢!:))
落花飘零
a1c是一个平均血糖,包括了空腹和餐后

平均血糖和a1c的换算关系是

28.7 x HbA1c — 46.7

所以你的A1c 5.3,平均血糖就是在105.4. 很多时候你吃完饭血糖会上升,这是正常的,不用担心

b
bobo家园
谢谢!
a
aklei
完了,我怀孕时候就有妊娠糖尿病,女儿以后也危险了。
g
genes100
想起我爸爸的病例。。。

爸爸,妈妈15年前来美国帮我们照看孩子一年。当时还在读书,又在中西部,没钱还没吃没喝, 爸妈受了不少苦。回国时每人至少瘦了十几斤。回到国内,终于不用再过苦日子了,他们两个人敞开了吃喝,很快掉了的重量就涨回来。接着又是装修厨房,所以又在外面餐馆吃了近半年的饭。终于有一天,爸爸逛街时因为饿,两手发抖。这才觉得事情不妙,赶紧去医院查。医生当时就确诊他糖尿病。我记得他好像是餐前血糖8, 餐后10左右。建议他开始吃药。 爸爸是个自制力很强的人,研究完国内仅有的几本科普读物后,决定先从控制饮食开始。妈妈的任务就是完全配合饮食需求,一日三餐定点定时,全自己做。白面馒头改五谷面馒头,菜肉尽量水煮。最爱的红烧鱼,只有逢年过节才吃一点点。没有使用药物的情况下,爸爸的餐前血糖保持在7以下近10年时间, 后来年纪大了,纯粹饮食也控制不住血糖,才开始慢慢加入二甲双胍之类的药物。控糖的这十几年他170厘米身高的体重保持65公斤上下不超过1公斤。

比较有意思的是妈妈,妈妈吃同样的饭菜,但体重一直在涨,我想她的BMI应该有27,28. 可不论什么时候测血糖她的值都是正常。当然因为胖,高血压,心血管的问题还是有的,就是血糖从来不高。也许这真的是基因的作用了。 

 

军大衣
上面那贴说了

我觉得是饿的。。。

军大衣
是的,你爸爸的情况跟我观察到的好几个真实例子很像

就是经历过一段饥馑之后,一通“补”,然后就糟糕了。

军大衣
除了怀弟弟的时候被测了两次糖耐,我就不记得测过血糖。。。
咪呜
就是所谓暴饮暴食,但不是一天,而是一段时间。现在人没有这个问题,现在人的问题是吃的比较

多糖多油,尤其是多糖,因为喜欢吃甜食是天性,而且糖和盐一样也是调味品,各种烹饪中都会用到。

米面倒在其次,因为面包很少吃白面包的,对吧?我还是喜欢吃白米饭。

落花飘零
只能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genetic challenging,不是糖尿病也会是其他的什么,不要想太多,最重要的是让她从小建立良好的习惯和健康意识

落花飘零
这是个雷区,呵呵,说得不好会吵起来

很多运动员很推崇这个,觉得是利用了身体的脂肪来代谢,而不完全依靠碳水化合物,可以更加持久,而不依赖饮食,有一个人用这个饮食登珠穆朗玛峰。在endurance athelete里非常流行,我们大铁的也有几个。

keto的要求是每天摄入碳水化合物少于20克,这是啥概念,一根香蕉就25克,我自问我做不到,我的糖尿病人也做不到。很多人喊keto,其实根本没有做到keto,反而肉类脂肪大幅度增加,所以临床上我不赞成。

在临床trial上,确实看到体重下降,但是在血脂和心血管方面,很有争议。

落花飘零
吃甜食对大脑的刺激,和毒品几乎强度差不多,确实很难
清水胜浓茶
上了年纪只能通过少吃来控制。

不运动的话卡路里摄取量控制在1500以下,一般性运动的话也不要超过2000。

摄取热量尽量只来自于蔬菜和动植物蛋白质,少量淀粉。 我一天要吃2-3个苹果,2-3个橙子,也太多了。

 

b
better.life
跟我妈妈的情况差不多

我妈13年前来美国帮我,因为我是糖妈,就用我的血糖仪给她测了一下。不测不知道,一测吓一跳,餐后200多,后来还测到300多。我一度以为我的血糖仪坏了。测了5-6次后再测我自己,确定血糖仪没坏!我当时就说难怪我是糖妈,就是从她那继承的。然后我就说她是糖尿病,要带她去看医生。可她非常犟,非说自己没病,说是她炼气功的反应。我当时真是无知,心也大,加上后来忙于生产,就没带她去看医生。但我一直注意饮食控制,比如吃糙米全麦多吃蔬菜什么的。我妈在我这待了两年多也没什么不适。后来她回国, 春节期间自然少不了大吃大喝,过完年就觉得无力手抖,去医院查,当然毫无疑问确诊糖尿病。马上留院治疗,打胰岛素加吃二甲双胍。住了两周医院后血糖得到控制,出院后一直用药物控制,她自己“非常非常”注意饮食,多一口都不会吃,而且每天运动(气功+太极)4小时以上,所以控制的非常不错。   我的理解:糖尿病人在出现症状(无力,手抖)前,血糖已经高了很久了,没测不知道而已。如果是健康饮食,就不会那么快发病。可如果暴饮暴食就比较容易促使发病。只要有那个基因,发病是迟早而已。如果能尽量推迟需要用药甚至胰岛素,就是控制饮食和健康生活习惯的收获了。
落花飘零
对,确诊糖尿病时候,胰岛功能一般只剩下百分之五十了

所以预防和减缓prediabetes特别重要,可惜很多第一线的家庭医生都不够重视,很多病人在prediabetes很多年,然后突然爆发,来看我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b
better.life
是这样的,而且讳疾忌医。我妈刚知道自己糖尿病时非常沮丧,不能接受,总试图减药以期不用服药

每次都被我数落,真心跟她着急呀。尝试了多次up and down之后她不得不相信科学,老老实实吃药,谨慎用餐,现在自我感觉良好,又以为自己久病成医了,没事儿就要给我上课

j
jiang9xiong
可以用蜂蜜代替糖。
S
Shanghaigirl98
谢谢落花热心科普,收藏了。 医生和医生差太多了。(这几天从健坛上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