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有时-忘年交碧安卡的故事

陈默
楼主 (文学城)

这些年,我时常想到我以前的同事和朋友碧安卡/Bianca,一直想写写她的故事。

第一时间跳出来的题目是"花开有时,单妈逆袭",立刻觉得俗不可耐。唉,我没有做网红的潜力,想调皮一下,博个眼球,自己先不好意思了。当然,"单妈逆袭"原本也不是我的重点。

话说千禧年之前,我在纽约广告界的龙头老大那里忽悠到一份美差。

我没撒谎也没编简历,不过确实是歪打正着得来的。以前写"职场十年"时提过,不再赘述。

施施然进了中城摩天大楼里的大公司,居然给我配了个小小的独立办公室!公司顶楼居然有自家的酒吧!虽然我跳槽前就在曼哈顿上班,但坐个小工位,休息时陪同事窝在防火梯下面抽烟(她)喝咖啡(我),甚是凄惶。猛然进了这么高大上的环境,很有点小虚荣小得意。那会儿年轻嘛,眼皮子浅。

过了没多久就发现这工作不好做。

先说说几个顶头上司。

大老板是魁北克长大的法裔,很帅气,留着薄薄一层落腮胡子。乍一看像个温和的文科教授,但一接触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他拳打脚踢在纽约闯出一片天,自视甚高,也在奋斗的过程中身上和心里都结了硬硬的盔甲。

中老板是位俄国大妈。据说在俄国是读工科的,读到硕士还是博士。后移民来美,在NYU又读了个啥,再嫁了赫赫有名的广告界大佬。凭着夫君的人脉和她的好几个学位,坐上director的位子。可人家还不满意呢,一不顺心就抱怨我们脑子乱、没逻辑。你脑子好本事大去NASA造火箭啊?我真想这么怼她(想像中,想像中)。

我进去不久小老板跳槽了。新来了个比我大一岁的女生(那会儿我们都三十出头,勉强可以这么称呼)。"饺子汤"政治学专业毕业,在亚洲工作多年:印度、新加坡、香港,具体做什么她要不三缄其口,要不半真半假说是CIA的。她长得很甜美,但时不时露一小手政治手腕,让人措手不及。可能真是CIA的过气探员。

再说工作性质,需要很多沟通协调、求爷爷告奶奶,搞得我一个头两个大。市场部、媒体部,都是得罪不起的爷爷。还好,不需要和创意部打交道,要是得罪了那些祖宗,回办公室估计桌上就扔着一个纸盒伺候了。

你说我一个职场小白,英语都说不利落,和这些人精们在一起,能不如履薄冰吗?

碧安卡是我们的大秘,类似于办公室主任。那会儿大约60岁。小瓜子脸,精致小巧的五官,戴一副无框眼镜。那会儿我们公司需要每天穿正装,碧安卡总是点缀着漂亮丝巾或珍珠项链等饰物,打扮得雅致得体。

她常常在我为难时伸出援手,慢悠悠地说:"没关系,我们来看看如何解决。"我和她没有工作关系,她是纯帮忙。她不是社交花蝴蝶,也不是那种把别人的事当自家事的"朝阳大妈"。所以,她对我的好,只能说是天意,是缘份。说是"贵人相助"也一点不夸张。

从帮着措词邮件、商讨对策;到帮我踩点探路,以免我开口求人被怼回来没退路;更不要说借耳朵借肩膀给我。

她还教我很多细微的东西,不论是一个单词或俗语的用法,还是一个流行的歌曲或剧集,或者一个典故、一个风俗,对当时的我都是莫大的帮助。我那会儿来美国不过五年,不懂的地方太多了;而且年轻,能像海绵吸水一样学东西,自己也特别愿意学,尤其这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细枝末节。

后来熟悉了,了解了她的故事。

她是康州人,家境优渥但不是大富。长大后走了她们那个层次女孩子的路:上一个文理学院,学个文学艺术;成绩不重要,为的是在出嫁前过一段自由自在的文青生活;最好再借机找个富家出身的男同学,一辈子就搞掂了。

这路走得一切顺利。直到生完三个孩子,丈夫出轨,碧安卡被抛弃,跌落低谷。生活倒是无虞,她带孩子们继续住着曼哈顿的公寓,拿着丈夫的赡养费;但三个稚儿的日常起居还基本得靠自己一手操持,忙得团团转。为了看孩子方便,丈夫不同意她带孩子搬到娘家。

一个周末,碧安卡带着三个孩子去中央公园玩。两个儿子正是淘气的年纪,追追打打。碧安卡推着婴儿车里的小女儿,喊着追着两个儿子,要多狼狈有多狼狈。

这时,一位遛狗的中年男士笑眯眯地帮她拦下并哄着两个小男孩。她和她后来执手的先生就这样相识了。

碧安卡说,在70年代的纽约,像她这样带着三个小小孩的女士,高不成低不就,基本没有再嫁的希望。只有等孩子们长大了,也许运气好能再找个老伴。

这位遛狗男士也离婚了,两个女儿跟着妈妈。他做商业地产的生意。

约会了一段时间,两人结婚了。丈夫家族的经济条件和本人的事业比碧安卡娘家和前夫都好,孩子们的生活也更上层楼。最重要的是,两人有很多共同的兴趣爱好:读书、看歌剧、看电影、看画展、去郊区徒步或划船......两人琴瑟和谐20多年,养大了双方的5个孩子。

等孩子们上中学了,碧安卡想用上英文专业知识,也为接触社会并体会赚钱的快乐,于是出来工作。先在《读者文摘》做一些编辑和文秘工作(我告诉她那是我青少年时了解西方的窗口,也喝了不少心灵鸡汤。);然后换到一家出版社;再到广告巨头这里。

我曾见过碧安卡丈夫很多次。当时公司夏季周五上半天班,他每次都来接碧安卡一起吃中饭。其他时间也会来,和大家聊聊天,然后碧安卡早点下班,两人去吃晚饭或看剧。他几乎每次来都给大家带点附近糕饼点的点心,或者新奇的糖果小吃。他很懂得和人打交道,我们那拽拽的大老板、气呼呼的二老板、美女蛇小老板,见到他一致高兴轻松起来。我们一干小喽罗也乐得蹭吃蹭喝,再蹭听他们聊各种新鲜事。

在碧安卡的帮助下,我慢慢增长了自己的软实力。等两年后我为了照顾家庭换到郊区工作时,已经不憷了。在面试和后来的工作中,虽不敢说笑傲江湖,但一想到当年小马拉大车都过来了,现在有什么可担心的?于是,20年岁月如梭,信马由缰。

碧安卡还有一个爱好是和先生去纽约上州住个B&B,悠悠闲闲过几天。那会儿的我,时间和钱都不够,如果休假也是回国看望亲人,或者在美国穷游。住B&B什么都不干,觉得太奢侈太浪费了。但她送我的几本小册子我至今都没舍得扔。

看看她给我的旅游小册子,还有她写下批注推荐的B&B.

最近几年,我也爱上了纽约上州的山水,去度假N次。住过昂贵的Mohonk House、也住过平价的湖边小木屋。徜徉在山水间,我总是想到碧安卡和20年前我们一起的日子。

看到碧安卡娟秀的字迹,想到我们中国人说的"见字如面",想念她。算起来,她已经是80出头的老人了,想必她和家人依旧安静地享受着曼哈顿的繁花似锦,以及上州的山和水静。祝福!

谢谢看贴。祝大家周末愉快!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花开有时-忘年交碧安卡的故事 假的莱蒙湖和真的小胖 面宝宝的前世今生 隔离中最真实的自己 小米眼里的隔离生活
C
Calsh2007
写的真好 细腻有趣。让我想起在加大拿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刚到蒙特利尔一个多月,开始上阵。市场营销部三分之一的人说英式英语。开始几个

开始几个月都是连蒙带猜地完成工作。中间有好多笑话,也得到好多帮助。 现在想起来也是很有趣。
C
Calsh2007
写的真好 细腻有趣。让我想起在加大拿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刚到蒙特利尔一个多月,开始上阵。市场营销部三分之一的人说英式英语。开始几个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世界在逐渐了解中国,中国人也在逐渐了解世界的异性。他们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有的甚至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分子。于是,有些中国人漂洋过海,嫁给了外国男人或者娶了外国女孩。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跨国婚姻的登记数几乎是逐年繁荣昌盛。1982年,中国跨国婚姻登记数为14193对,而到了1997年已达50773对,涉及53个国家和地区。

  人们在惊叹这一段段惊世未了情的同时,却忽视了故事背后的酸甜苦辣欢乐痛苦。由于文化的差异的婚姻观念,以及成家的目的各有不同,在婚姻中演绎了一幕幕悲喜剧,跨国婚姻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浪漫,那么甜蜜。来自不同国家的两口子告诫我们,其实与任何一段婚姻一样,跨国婚姻,不仅仅是相爱。

  日本男性最愿意娶中国女性

  随着中国人逐步走向世界,以工作、学习和生活为目的旅居日本的中国人在逐渐增加。在这些中国人中,一些女性嫁给了日本人为妻。日本政府公布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随着日本的国际化程度提高,国际婚姻也在与日俱增,特别是日本男子娶外国女子为妻的越来越多,其中娶中国女子为妻的比例最高。

  随着日本人口增长率一年比一年低,40多岁的一般日本男性现在很难找到二三十岁的日本女性为妻,原因是如今日本女性都要求较高的生活水准,而一般的40多岁的日本男人的经济条件大多都达不到她们的要求。于是,这些日本男子尽快解决单身寂寞的最佳办法就是把寻求配偶的目标转向国外。一般日本人都认为,中国人的长相与日本人很像,饮食差异也不大,都使用筷子,都会写汉字,等等。

  中澳婚姻温而不热澳大利亚和中国是地球上一南一北两个国家,文化背景十分不同,但是两国间的联姻数量却一直居高不下。这当中,除了经济的吸引和文化的好奇等有利因素之外,也存在许多困难和误解尽管中澳交流年年发展,但是两国婚姻并没有出现过突增或者突降的情况,近几年每年结婚人数比例的增长基本不超过7%,偶尔还有降低。这种平缓增长一方面说明中国人在澳大利亚的生活趋于稳定,另一方面也说明近几年中澳婚姻交流没有什么突然的变化。

  澳大利亚移民局对中澳婚姻的签证一直控制严格。首先他们要证明双方婚姻关系的真实性和持久性,而且这种考核对申请人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经济现状,家庭中长辈参与程序和申请人对婚后的安排,并未加以深入考察,而是直接套用澳大利亚的各种观念、行为标准和移民部政策,罗列出一串串申请人未能符合的条件或标准。所以有时候申请人在面试时一个不经意的回答会成为拒签理由之一;有时,申请人在婚姻生活中的矛盾或不和,尽管双方和好如初,但仍然会被移民官抓住把柄赫然成为拒签的重要理由之一。从2002年12月开始,澳大利亚立法规定实施新的结婚证书颁布办法,所有要登记结婚的配偶,可以先谈好彼此的结婚条件,包括离婚时财产如何分配,小孩如何教育,要到什么地方度假,甚至一周做爱几次,等等。

  许多在悉尼的中国人对此无法理解,但是澳大利亚人对此另有看法,悉尼大学正要结婚的安德森教授就认为,这样很清楚,也是一种互相尊重对方的表现。

  中澳跨国婚姻的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专家说原因和澳大利亚整体婚姻文化习惯有关。澳大利亚是有名的家庭观念差的国家,在世界各国夫妻离婚率排到前三,第一是美国。40岁以上的澳大利亚男人中,有过离婚记录的占全体总数的40%。所以澳大利亚人把婚姻看得比较淡。

  中德联姻喜忧参半

  上海的磁浮列车开通了,来自德国慕尼黑的电机商人彼得先生感到非常兴奋。他很清楚,中德两国合作的磁浮列车项目的开始意味着中德两国在上海的合作前途无量,对他个人来说,这绝对有助于实现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在上海找一个中国媳妇。“两国交流越来越多,中国姑娘对我们越来越不陌生,我在工作中和她们交流越来越容易。”彼得操着生硬的汉语说。据了解,彼得先生身边有这种想法的德国小伙子还有不少。

  德国人把婚姻家庭看得很重,这一点和中国人很相似。如此他们认为应当有了一定经济基础才能结婚,否则婚姻会不稳定。也因此,德国人办理跨国结婚的手续非常烦琐。登记结婚的话,首先要把从小到大各种证件能办上的都办上。这些文件必须首先经过中国公证机构公证,再经中国外交部确认,最后由德国驻中国大使馆认证后再邮寄到德国,由在德国注册的翻译公司译成德语,后再递交给婚姻登记处。但最终能否结婚不是由婚姻登记处说了算,所有文件都得送德国各州最高法院由法院决定。一般来说,没四个月这套程序批不下来。乃至有一种说法建议凡欲和德国人结婚者转道丹麦办理,那里三天就够了
寂寞的烟花
生活经历就是这样磨炼人的。碧安卡的随和善解人意应该与她再婚后的合谐婚姻有关。写得很好。
L
Lovenature
娓娓道来,写的好。纽约市和周边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要向你和雨女那样慢慢欣赏家门口的风景
a
alwaysluck
好文笔啊。人生重在智慧、小草也有春天

新英格兰地区人的文化底蕴和独特气质跃然纸上,这山、这水、这城、这人让我们感受和回忆起人生的温暖与意义,是我们在今日的乱世中摆脱无助的希望。

糯米粥
有意思又好看的故事!我猜想她愿意帮助你的原因之一,

也是你自己的学习能力强,又领情,会让当老师的很有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环。老师都喜欢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当然更多的原因还是缘分,否则她还不是给自己找事。

写的真好。最近有点儿“乱世”的感觉,这种时候“忆往昔峥嵘岁月”想起温暖的人和事,会更有盼头的。我前一阵还突然梦回校园,醒来怅然。

陈默
谢谢。做市场营销更需要各种沟通协调,对新人更不容易。想必

我们大家初上路时都很多跌跌撞撞的故事/趣事,回首看看其实都丰富了人生。

陈默
谢谢烟花。她是一个让人特别舒服的人。她后来的先生也是,

做生意做得那么好,情商是没得说的,但不浮夸,也不自傲,走到哪里开开心心带动气氛,但并不是那种张扬得让人烦的人。他俩在一起真的般配,点点滴滴都是默契,外人都能看出来。

那会儿我就常为她前夫惋惜,觉得他丢了宝贝了。现在回头想想也能理解,碧安卡在老美女人里是比较文弱的类型,生完三个孩子家里肯定也是一团琐事,奶瓶尿布的。她前夫估计是被年轻性感的尤物勾走了,男人的本能占了上风。哈哈,瞎猜瞎八卦。

陈默
谢谢鼓励。是的,我们都常常忽略家门口的美景(我也是),现在禁足迫使我们在身边探宝,也是好事。
h
hlt
好文笔!
雨女
太喜欢这样的好故事了。读起来很温暖的感觉。
陈默
谢谢抬爱。MM里面的点评很真切,乱世中,人情、故友、风景......一切美好的东西皆是温暖和力量。

我来美国除了短暂在中西部住过,基本都在美东。确实,这里比较有底蕴。

有幸结识了几位碧安卡这样的朋友(以前还写过一对曼哈顿的老夫妻),虽然不是大富,但也是有些老钱的人家,他们的为人都比较沉静;得益于小时候衣食无忧,家教良好,都有些文学艺术的爱好,也热爱自然,慢慢地成就了有趣的谈吐和性格、传统的三观、乐于助人但不会强加于人。这些品质让人觉得很舒服。

陈默
谢谢糯米粥妹妹。你分析得有道理。我特别感念她的是,

她对我的帮助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

如果她是那种公认的热心人,看到你不行我就撸着袖子要帮你,摁着你的脖子说听我的做一二三......这样的帮助我也感谢,但不会这么怀念。至今我依然想念她那种让人很舒服的性格,慢慢悠悠不经意中就帮我解决了问题,也不会有"你看,多亏我吧?"那种炫耀。我觉得这样做人的方式其实是她多年积累的底蕴和修为,很值得学习。

既然梦回校园,就写下来吧。青春的故事都是美好的。

 

陈默
谢鼓励。流水账~~
陈默
谢谢雨女。我一直留着几本小册子,今天想着拍个照、写下来。年纪大了,开始各种怀旧。哈哈哈~
寂寞的烟花
对,是双向的,陈默的温和有礼和踏实上进也给她了好印象。
陈默
可能是。我那会儿确实挺爱学习的。后来就越来越懒~
雨女
特别特别理解。:)
a
alwaysluck
太对了。这是我最喜欢的美国文化与价值之一,我常戏称为“正宗美国人”一类

都是心中有爱、修养蕴深、崇尚平等、爱好广泛;助人细无声、生活有品味、不急进功利、追求精神享受…这些“正宗美国人”越来越少了,sigh...

螺丝螺帽
真能写! 温暖有情, 让人感恩!

人生的贵人, 我觉得我有碰到好几个

螺丝螺帽
对了, 你的个性, 你的美丽, 你的青春也是让人想帮你的原动力。

到我这个年龄了, 我还真的很喜欢和小年轻混一起, 觉得开心, 觉得有活力。

 

估计碧安卡就是那样的心境

a
alwaysluck
心中有”佛”,常有”佛人”相助。
陈默
同感。近年来传统的价值观、家庭观越来越受到严重挑战。
陈默
谢谢。双螺有贵人相助,就符合 alwaysluck MM 所说。

记得双螺那张早年在家里酒柜前的照片,大气又时尚的美女,我一直印象很深。

自己的气场正,有贵人相助也是自然的事情。

陈默
哈,握手。我现在有中国小同事叫我阿姨~我也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感受活力,学新名词~~
布兰雅
先点赞。因为太长,一直等到周末坐下来才看。感觉才看到开头,怎么就结束了?然后呢?
l
longhair
你和碧昂卡有缘分,离开后没保持联系吗?

有的时候,回头看看,有些人好像就是,注定要在恰当的时见恰当的地方遇见,一起走过一程之后,然后,再从你的生命中离开,不留痕迹。

糯米粥
我想,最好的回报是传递。把她的这种“润物无声”的方式运用在周围人的身上,是一种最好的感恩方式了

我最近在读“战争与和平”,很多感慨。以后写感想。

青春校园的故事,自己的笔力还不够,不小心就会的会对不起水晶般的片段,不写也罢。

糯米粥
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重心和色彩
O
OrangeBread
好故事,亲切温暖!
渐远的光
温暖的小故事。缘分是很奇妙的, 相似的人相惜。

问好陈默! 我是你的铁粉,很久以前就看你的博文。 潜水看了你几乎所有的文章。最近才浮出水面。喜欢你温婉大气的个性。望一切都好!

凯茜Cathy
细腻温柔的文笔,回顾过往的人和事,都是缘分!
陈默
布MM好。哈,觉得写的够啰嗦了,就没写后续,好像不完整。然后呢,

我换了工作,开始和Bianca还有email 联络。不久她就退休了,我们倒是留了个人email account,但联络较少。那会儿不像现在手机不离手,还有各种社交媒体。

我那个yahoo account后来充斥了垃圾邮件,渐渐弃用了。我那会儿基本就是忙孩子、忙工作;她刚退休精力还好,经常去西岸和外州看孩子们,也不常住纽约。慢慢地,我们就失去联系了。

陈默
请看上面我回小布MM的。青清你里面的留言特别精准,人生就是这样,些许温暖,也些许无奈。是不是?
陈默
谢谢喜欢~问好!
陈默
谢谢渐远的光(ID很有意境)。缘分确实很奇妙。

我若不是有幸得到她的相助,估计这份工作不会顺利,说不定也做不久。后来因缘际会有了一段美好的经历,而且对后来的工作生活都有很大帮助。

谢谢你喜欢我的小文。以后有空欢迎常去我的小园子坐坐。多提意见和建议喔~

陈默
也是。什么时辰做什么样的事情。
陈默
谢谢喜欢和鼓励。年纪大了就怀旧,很多回忆想起来都挺温馨美好。
橄榄树1
好文笔 将人生驿站的故事讲的细腻真实又不乏有声有色

估计好多我们这些"外来人"碰上过类似的好人碧安卡  正像上面那位妹妹说的 "• 心中有”佛”,常有”佛人”相助。

陈默
谢谢!看了MM的职场故事,很丰富好看。是的,我们一路走来,遇到很多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