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中学也开了。。。

军大衣
楼主 (文学城)

看疫情地图,法国本土一片绿,,,就我们大巴黎一整个橙色,要特别对待!别处的餐厅咖啡下周开始营业,唯独我们只能在terrasse(这个我不反对哈)。

雨女
祝贺法国。美国中学这个学期就一直在家到结束。下学期还不知道。
雨女
祝贺法国。美国中学这个学期就一直在家到结束。下学期还不知道。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世界在逐渐了解中国,中国人也在逐渐了解世界的异性。他们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有的甚至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分子。于是,有些中国人漂洋过海,嫁给了外国男人或者娶了外国女孩。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跨国婚姻的登记数几乎是逐年繁荣昌盛。1982年,中国跨国婚姻登记数为14193对,而到了1997年已达50773对,涉及53个国家和地区。

  人们在惊叹这一段段惊世未了情的同时,却忽视了故事背后的酸甜苦辣欢乐痛苦。由于文化的差异的婚姻观念,以及成家的目的各有不同,在婚姻中演绎了一幕幕悲喜剧,跨国婚姻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浪漫,那么甜蜜。来自不同国家的两口子告诫我们,其实与任何一段婚姻一样,跨国婚姻,不仅仅是相爱。

  日本男性最愿意娶中国女性

  随着中国人逐步走向世界,以工作、学习和生活为目的旅居日本的中国人在逐渐增加。在这些中国人中,一些女性嫁给了日本人为妻。日本政府公布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随着日本的国际化程度提高,国际婚姻也在与日俱增,特别是日本男子娶外国女子为妻的越来越多,其中娶中国女子为妻的比例最高。

  随着日本人口增长率一年比一年低,40多岁的一般日本男性现在很难找到二三十岁的日本女性为妻,原因是如今日本女性都要求较高的生活水准,而一般的40多岁的日本男人的经济条件大多都达不到她们的要求。于是,这些日本男子尽快解决单身寂寞的最佳办法就是把寻求配偶的目标转向国外。一般日本人都认为,中国人的长相与日本人很像,饮食差异也不大,都使用筷子,都会写汉字,等等。

  中澳婚姻温而不热澳大利亚和中国是地球上一南一北两个国家,文化背景十分不同,但是两国间的联姻数量却一直居高不下。这当中,除了经济的吸引和文化的好奇等有利因素之外,也存在许多困难和误解尽管中澳交流年年发展,但是两国婚姻并没有出现过突增或者突降的情况,近几年每年结婚人数比例的增长基本不超过7%,偶尔还有降低。这种平缓增长一方面说明中国人在澳大利亚的生活趋于稳定,另一方面也说明近几年中澳婚姻交流没有什么突然的变化。

  澳大利亚移民局对中澳婚姻的签证一直控制严格。首先他们要证明双方婚姻关系的真实性和持久性,而且这种考核对申请人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经济现状,家庭中长辈参与程序和申请人对婚后的安排,并未加以深入考察,而是直接套用澳大利亚的各种观念、行为标准和移民部政策,罗列出一串串申请人未能符合的条件或标准。所以有时候申请人在面试时一个不经意的回答会成为拒签理由之一;有时,申请人在婚姻生活中的矛盾或不和,尽管双方和好如初,但仍然会被移民官抓住把柄赫然成为拒签的重要理由之一。从2002年12月开始,澳大利亚立法规定实施新的结婚证书颁布办法,所有要登记结婚的配偶,可以先谈好彼此的结婚条件,包括离婚时财产如何分配,小孩如何教育,要到什么地方度假,甚至一周做爱几次,等等。

  许多在悉尼的中国人对此无法理解,但是澳大利亚人对此另有看法,悉尼大学正要结婚的安德森教授就认为,这样很清楚,也是一种互相尊重对方的表现。

  中澳跨国婚姻的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专家说原因和澳大利亚整体婚姻文化习惯有关。澳大利亚是有名的家庭观念差的国家,在世界各国夫妻离婚率排到前三,第一是美国。40岁以上的澳大利亚男人中,有过离婚记录的占全体总数的40%。所以澳大利亚人把婚姻看得比较淡。

  中德联姻喜忧参半

  上海的磁浮列车开通了,来自德国慕尼黑的电机商人彼得先生感到非常兴奋。他很清楚,中德两国合作的磁浮列车项目的开始意味着中德两国在上海的合作前途无量,对他个人来说,这绝对有助于实现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在上海找一个中国媳妇。“两国交流越来越多,中国姑娘对我们越来越不陌生,我在工作中和她们交流越来越容易。”彼得操着生硬的汉语说。据了解,彼得先生身边有这种想法的德国小伙子还有不少。

  德国人把婚姻家庭看得很重,这一点和中国人很相似。如此他们认为应当有了一定经济基础才能结婚,否则婚姻会不稳定。也因此,德国人办理跨国结婚的手续非常烦琐。登记结婚的话,首先要把从小到大各种证件能办上的都办上。这些文件必须首先经过中国公证机构公证,再经中国外交部确认,最后由德国驻中国大使馆认证后再邮寄到德国,由在德国注册的翻译公司译成德语,后再递交给婚姻登记处。但最终能否结婚不是由婚姻登记处说了算,所有文件都得送德国各州最高法院由法院决定。一般来说,没四个月这套程序批不下来。乃至有一种说法建议凡欲和德国人结婚者转道丹麦办理,那里三天就够了
g
gzlady
法国的疫情得到控制了? 生活慢慢恢复正常时好事啦, 刚才我LG说他们公司要求他们六月十五号回公司上班
军大衣
解禁3周以来暂时没有反弹的迹象,

所以新增低位继续运行中。小心行得万年船。

美国情况也在好转了,坚持就是胜利。据说病毒毒性或者活性有下降,有点传不动的意思了,而且新发病的病人症状普遍比较轻微了。

军大衣
谢谢,我们还是悬着心。就是看国内亲友的在外留学的孩子,那真是可怜

我表妹勒紧裤带把独子送国际高中,去年考取英国一所大学读书,这还不到一年就发生这么大的事,当时花了天价买机票穿了防护服回国,隔离俩礼拜才终于团聚。现在开学还遥遥无期呢,学费却还不能不交。剑桥大学明年全年改网课了,对于中国孩子来说,真是花了留学的费用,上的电大。。。其实留学不仅仅是上课对吧?还有生活和学习的环境,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大学校园的气氛等等,等等,都是让孩子开眼界长知识的。。。哎,我都不知道怎么安慰她。

桃子苹果
法国真不错。这里的数据也显示,基本是持续下滑。。

https://91-divoc.com/pages/covid-visualization/

军大衣
除了个别国家尤其是南半球的隐患,

其他国家都有好转。坚持住,一定会好起来的。之后还有硬仗要打。

桃子苹果
纽约见好,加州好像有些抬头,不过,我没跟踪,就是刚才去看了一眼那个数据。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们州刚刚解禁第一步,反正餐馆咖啡等饮食店还是只能外卖。对了,新加的外卖是冰淇淋!不让麻州人吃冰淇淋可不行 。这里很多local 的咖啡店也都改造成在窗口,交易,在大农村,店外就可以摆上桌椅。

桃子苹果
好像南美不怎么好,巴西,秘鲁。。。新西兰不错吧?
桃子苹果
回了家的孩子还算不错的。

听说还有很多滞留在外回不去的。。美国飞回中国的机票天价不说,还买不到,买到了,也不一定能飞。

听说两会后会放松些五个一的政策。

军大衣
纽约居家令一直要持续到6月中呢,真狠

当时听到,倒抽一口冷气。这要是在法国,估计人都疯了。。。纽约人经此一役,可能想法有所不同吧。加州的情况我没有看,希望干燥炎热的天气能够抑制病毒的传播。

军大衣
应该了,不过我们的边境也还没有开呢。
军大衣
主要就是巴西的情况,连带着周边。
桃子苹果
纽约市吧?我们这里都说要9月才可能回去上班,整个夏天都在家上班。。

反正不管公司怎么规定,我是不准备近期回去上班的。。坚持这么久了,也都习惯了。。有空就开车到处转转,发现不少漂亮的地方。准备以后带着自行车,看到哪里有好的trail 就骑一段。。骑车看景和开车看,还是不同。

 

a
aha123
这个我觉得真不咋地,别的国家能撤侨为啥中国不肯
a
aha123
美国的居家令比你们松多了,至少我们这里除了很多地方不开,大家还是随便走的
a
aha123
巴西也是个不带口罩的领导吧?
螺丝螺帽
“之后还有硬仗要打。”, 啥意思?

股票这两天很好, 一路走高

S
Speedy2426
剑桥大学的这个通知外界又断章取义了。下学年开学,学生还是要去学校住在学校的,大课是网课,

小班课、小组或个人辅导课还是面授的。其实以前有许多课录下来的,不少学生就不去听课而在自己寝室里从网上看,还觉得这样好可以需要的可以反复。

军大衣
是么?我们这里的大学下个学年第一学期可都是网课了
军大衣
经济能不能如期恢复不好说

反正我们这里看到的状况可不怎么好。

军大衣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军大衣
只要不聚集,地方大走走也无妨啊
军大衣
我记得之前英国那边是有过撤侨包机的,是不是美国没有?
海上垂钓的猫
老二在第一梯队,

在犹豫让不让她去。前两天,还赖着不想上学,今天一听她好朋友都会返校,她又改主意了。不过我对学校是不是能严格执行特殊时期的规定,真不太有信心,倒不是学校的问题,半大的孩子怎么可能遵守的那么好。

S
Speedy2426
我们这里有些大学也说第一学期网课,好像可以不用去学校。但是牛津、剑桥有小组辅导课,作业都是辅导员布置

批改、一起讨论的,大课网上直播不影响什么

z
zhuangqiushui
关系不好就互相上眼药,当时台湾也跟中国腻歪,两边搞出罗生门,一边说台湾推诿不要病人不让撤

一边说大陆不给撤,都在航班手续上做文章,现在好像又是这样,不过基本都是嫌弃疫情重的地区。。

S
Speedy2426
我们下星期一开始可以在外面或自家花园和亲戚朋友见面,但是总人数不能超过六人,而且不是一家的要保持二米距离
z
zhuangqiushui
你们有个挺奇怪的地方,康复率有点低。。。
z
zhuangqiushui
你们终于不是第一了,新增被巴西超过。。
D
DoraDora2008
不能Gap一年么?
D
DoraDora2008
撤过一部分吧。看到美国有撤过,西班牙有撤过,但还是有不少人回不去。海外人太多了。
a
alohamora
好像是

撤过。

 

但绝大多数百姓都够不上。撤的是特殊人群的子弟和N代

 

 

糯米粥
适应得真好!我也特别喜欢迷失在大自然里
桃子苹果
再等等看吧。。。解禁后怎么样,还是未知数。
桃子苹果
不适应又能怎么样?反正日子要过么。。

亏得老二在家,她跟渔民有联系,我俩几乎每周至少去港口一次,买鱼,买鲜贝。渔民们还经常换港口,都是小港,船也不多,风景独好。在乡村的林间道上驶过,本身就很享受,路上时间长就长吧。:)

做口罩时听书,也是享受。。听了几本二战的小说。。天热了,院子里的菜和花都要打理,趁花粉还没到,户外多活动也很舒服。再过些日子,还可以kayak了。。

 

 

 

 

军大衣
居家自愈的康复不知道有没有追踪
糯米粥
你说的这些,我几乎都觉得亲身感受到春夏乡间的清新美好,港口的落日余晖,

自家花园菜园的带着欣喜的忙碌,一边听书一边做口罩的充实。

最近去孩子的初中drive through 拿回来他的yearbook和一些东西,拿回来的东西里也有他写的:though the world is unpredictable, we can still train our emotions and mind to endure hardships more easily. 

我们这会儿面临的瘟疫,说实话比几百年前好太多了。几百年前人类都这么扛过来了。

我这阵子看书,看剧,画画儿,瑜伽,再跟家人一起周末去State park转转。回头我整理一下最近读书写的点滴,发出来

桃子苹果
说起几百年前的瘟疫,想起听过的小说。。。

描写了百年多前的欧洲瘟疫,是哪本书记不清了。记得有女主人在教堂所属的医院里护理生了病的人和男主人在欧洲大陆被感染又痊愈的情节。 不知道小说里的描写有多少是基于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