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在家中好读书-The Book of Porcelain

雨女
楼主 (文学城)

很久没读过书了。虽然右手的书架上有很多书。而且买回来一次没碰的都有。但是还是买了。领导经常问我:不读为什么还买。我说:买回来,放在那里。心里踏实。说不定哪天就读了。

其实以前是读的。睡前顺手抄起一本。读着读着就困了。困了就顺手把书放在床头柜上。美美的睡去。领导有失眠症。最严重的就是换个地方就睡不着。而我是倒头就睡。我猜这可能是读书带来的好处。

宅在家里,还不是休假。是没办法放松的。这些天,除了织围巾,就是缠毛线了。老朋友年轻时喜欢织。后来退休。剩下许多毛线。古典毛线。我需要把它们缠起来。什么事情做多了都腻歪。那就读点书吧。

读什么书呢?想起朋友留给我的的那些瓷器和与其相关的书和杂志。这些年一直原封不动地躺在那里。就拿出几本来看看。无论是二十年多前的DOYLE和SKINNER,还是五十多年前的PORCELAIN。都附有精美的图片和说明。这是我最喜欢的出版格式。作者们不但列出了每一幅作品。还对这些作品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同时还标有其收藏价值。

《THE BOOK OF PORCELAIN》最早的出版物是1771年在法国巴黎出版的。我现在看的这本是在此基础上,1965年新出版的。作者是Walter Stachelin。我猜他是法国人,还是德国人。后来被一个叫MICHEAL BULLOCK的人翻译成英文。在纽约出版。

这本书主要是讲瓷器的制作过程。里面提到中国的景德镇和一个叫唐英的中国人。我对历史瓷器都不精通。但是喜欢看着书里面的插图和漂亮的瓷器。我老公说:一个中国女人,看美国人从欧洲人那里翻译来的瓷器制作。这圈子绕的真大。我这人讲究实惠。书就在身边。近水楼台。看看清朝时期,欧洲人怎样描述中国。开阔一下视野。正好break time。有什么不好。

1 开篇就讲1655年的时候,一个叫Pieter和一个叫Jacob的人,被荷兰东印度公司派遣。这个公司很有名。从Canton到北京顺治皇帝的紫禁城。去洽谈贸易。于是他们俩就来到了大湖边一个叫Jiao-Chou的地方。这个Canton是瑞士的?中国广东的?还是我们麻州的?我不清楚。这个Jiao-zhou倒是让我学习了。其实就是现在江西的鄱阳县。清朝那时叫饶州。而那个大湖就是鄱阳湖。

这本书里还提到一个叫“Tang Ying”的人。很有意思。现在的编剧和导演们,与其胡编乱写小三二奶,不如拍一部以此人为主要人物,描写中国瓷器史的电视剧。

全书共有几十幅插图。我这里挑选几张我喜欢的。

2 接下来讲 Digging the Clay. 就是瓷工们怎样在山里挖粘土。人家有个文绉绉的词汇叫“鉴土”。

3 Breaking up the clay. 这个叫“椿土”。我的中文本来就是体育老师教的。每一幅彩图都是单页贴纸。而且仅是粘贴了一小点。轻轻一撕就下来。那么漂亮,我差点撕两张下来。放到一个frame里面,挂起来。我老公说:败家子,放在书里吧。可以和说明对上。没想到儿子偶尔看到这本漂亮的画册。甚是喜欢。我知道他喜欢国画。十岁的时候坚持要买一本刘海粟的画册回来。他说好看。小孩子不撒谎。就是好看。

4 Pounding the clay.  踏土。原来踏土是让牛来完成的。不是像腌咸菜那样,用男人的脚丫子踩得。

5 Sieving the clay 筛土。这活小孩和女人也可以干吧。

6 Rinsing the clay 泌砂

7 The Kao lin is pressed in a mould and stamped. 这叫什么?就是把坯子放在一个桌子上。看图说话。Kao Lin就是人们常说的高岭土。江西景德镇有个高岭村。

8 Selling the clay 卖土。这才是前期工程。卖土坯子。难怪要stamped。就是要有自己家的品牌。老张家的,老李家的。。。

9 make the clay malleable 要让粘土有韧性,就得使劲砸。就像砸年糕那样。

10 车胎 这个词汇很现代。Shaping on the potter's wheel

11经过修胎,温釉,装窑。。。。。等等

12 过程太长了。真不容易。终于烧成了。要坐下喝酒庆祝。

13 Trading 有人来订货了。好开心。

14 开门做生意。有大胡子老外。还有波斯人。

15 Acquiring Wealth 恭喜发财。还吹吹打打唱戏呢。

好长啊。我这读书的都累了。难怪那些瓷器那么漂亮。下了不少功夫啊。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宅在家中好读书-Splendors of Imperial China 宅在家中好读书-The Book of Porcelain 疫情下的早春 什么可以杀死病毒?我自己防毒的操作 深秋的回忆(2019)
螺丝螺帽
大赞!我喜欢高质瓷器,高质水晶

它们不会因年龄渐长而变旧

螺丝螺帽
大赞!我喜欢高质瓷器,高质水晶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世界在逐渐了解中国,中国人也在逐渐了解世界的异性。他们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有的甚至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分子。于是,有些中国人漂洋过海,嫁给了外国男人或者娶了外国女孩。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跨国婚姻的登记数几乎是逐年繁荣昌盛。1982年,中国跨国婚姻登记数为14193对,而到了1997年已达50773对,涉及53个国家和地区。

  人们在惊叹这一段段惊世未了情的同时,却忽视了故事背后的酸甜苦辣欢乐痛苦。由于文化的差异的婚姻观念,以及成家的目的各有不同,在婚姻中演绎了一幕幕悲喜剧,跨国婚姻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浪漫,那么甜蜜。来自不同国家的两口子告诫我们,其实与任何一段婚姻一样,跨国婚姻,不仅仅是相爱。

  日本男性最愿意娶中国女性

  随着中国人逐步走向世界,以工作、学习和生活为目的旅居日本的中国人在逐渐增加。在这些中国人中,一些女性嫁给了日本人为妻。日本政府公布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随着日本的国际化程度提高,国际婚姻也在与日俱增,特别是日本男子娶外国女子为妻的越来越多,其中娶中国女子为妻的比例最高。

  随着日本人口增长率一年比一年低,40多岁的一般日本男性现在很难找到二三十岁的日本女性为妻,原因是如今日本女性都要求较高的生活水准,而一般的40多岁的日本男人的经济条件大多都达不到她们的要求。于是,这些日本男子尽快解决单身寂寞的最佳办法就是把寻求配偶的目标转向国外。一般日本人都认为,中国人的长相与日本人很像,饮食差异也不大,都使用筷子,都会写汉字,等等。

  中澳婚姻温而不热澳大利亚和中国是地球上一南一北两个国家,文化背景十分不同,但是两国间的联姻数量却一直居高不下。这当中,除了经济的吸引和文化的好奇等有利因素之外,也存在许多困难和误解尽管中澳交流年年发展,但是两国婚姻并没有出现过突增或者突降的情况,近几年每年结婚人数比例的增长基本不超过7%,偶尔还有降低。这种平缓增长一方面说明中国人在澳大利亚的生活趋于稳定,另一方面也说明近几年中澳婚姻交流没有什么突然的变化。

  澳大利亚移民局对中澳婚姻的签证一直控制严格。首先他们要证明双方婚姻关系的真实性和持久性,而且这种考核对申请人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经济现状,家庭中长辈参与程序和申请人对婚后的安排,并未加以深入考察,而是直接套用澳大利亚的各种观念、行为标准和移民部政策,罗列出一串串申请人未能符合的条件或标准。所以有时候申请人在面试时一个不经意的回答会成为拒签理由之一;有时,申请人在婚姻生活中的矛盾或不和,尽管双方和好如初,但仍然会被移民官抓住把柄赫然成为拒签的重要理由之一。从2002年12月开始,澳大利亚立法规定实施新的结婚证书颁布办法,所有要登记结婚的配偶,可以先谈好彼此的结婚条件,包括离婚时财产如何分配,小孩如何教育,要到什么地方度假,甚至一周做爱几次,等等。

  许多在悉尼的中国人对此无法理解,但是澳大利亚人对此另有看法,悉尼大学正要结婚的安德森教授就认为,这样很清楚,也是一种互相尊重对方的表现。

  中澳跨国婚姻的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专家说原因和澳大利亚整体婚姻文化习惯有关。澳大利亚是有名的家庭观念差的国家,在世界各国夫妻离婚率排到前三,第一是美国。40岁以上的澳大利亚男人中,有过离婚记录的占全体总数的40%。所以澳大利亚人把婚姻看得比较淡。

  中德联姻喜忧参半

  上海的磁浮列车开通了,来自德国慕尼黑的电机商人彼得先生感到非常兴奋。他很清楚,中德两国合作的磁浮列车项目的开始意味着中德两国在上海的合作前途无量,对他个人来说,这绝对有助于实现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在上海找一个中国媳妇。“两国交流越来越多,中国姑娘对我们越来越不陌生,我在工作中和她们交流越来越容易。”彼得操着生硬的汉语说。据了解,彼得先生身边有这种想法的德国小伙子还有不少。

  德国人把婚姻家庭看得很重,这一点和中国人很相似。如此他们认为应当有了一定经济基础才能结婚,否则婚姻会不稳定。也因此,德国人办理跨国结婚的手续非常烦琐。登记结婚的话,首先要把从小到大各种证件能办上的都办上。这些文件必须首先经过中国公证机构公证,再经中国外交部确认,最后由德国驻中国大使馆认证后再邮寄到德国,由在德国注册的翻译公司译成德语,后再递交给婚姻登记处。但最终能否结婚不是由婚姻登记处说了算,所有文件都得送德国各州最高法院由法院决定。一般来说,没四个月这套程序批不下来。乃至有一种说法建议凡欲和德国人结婚者转道丹麦办理,那里三天就够了
雨女
我不懂什么是高质的。看着喜欢就好。比如这书的插图。不是一般的直接印刷。是轻轻粘上去的。
螺丝螺帽
认真的读了, 看到这, 不由得笑了 --” 像腌咸菜那样,用男人的脚丫子踩得。“

记得有个说法, 腌咸菜那样,用男人的脚丫子踩, 越臭得男人脚, 出来的咸菜越香, 不知真假, 呵呵

唐七巧
插画里中国人的头身比例比西方人的头身比例大

 

国瓷现在没落了。我见国内都追捧德国法国的瓷器:(

雨女
还有英国的。
雨女
哈哈,你这说法我还第一次听说。
布兰雅
这个画很讨喜。精致,风味十足。唐寅?
雨女
这应该是欧洲人画的。因为这本书是欧洲人出版的。美国人翻译成英文再版。
布兰雅
想起Toile。应该是同一时代的风格。东方的底蕴,西方的精制。
糯米粥
精美的图片,温和的文字,好看!谢谢分享!
雨女
也谢谢你阅评。
布兰雅
想起来,这也许正是Toile的起源。总算找到了。我去查查。大谢。
雨女
查来告诉我。我也跟着学习。
布兰雅
我对 Toile de Jouy 非常痴迷

由于我俩的背景,Toile de Jouy刚巧是中法两个民族的艺术联姻,所以家里的布置很多,从床单,窗帘,瓷器到衣服,家具。

Jouy就在巴黎西南凡尔赛宫的郊外,制作Toile的起源。对于这种绘画风格的起源,现在人们往上追寻到阿拉伯,印度等各个地方,但是我一看就是清明上河图的风格。往上什么时候传到欧洲的,也许很早,马可波罗?不管怎么说,你这本书,是又一个强力佐证,成书年份正是Toile de Jouy建厂的时候。我对艺术没有研究,只是喜欢。军大衣是这么方面的专家。

a
alwaysluck
好精美的画面,精美的文字,谢谢分享!
a
aklei
谢谢分享,真地好看!
雨女
谢谢!如果能把全书翻译过来就更好了。只是我做不到。
雨女
嗯,所以我差点撕下来。给frame了。
p
pureleaf
哈哈,我干过这事
螺丝螺帽
瓷器: 皮薄,细腻,花式精致,艺术品感觉强烈,还有形状,做工。。。反正,让你爱不释手想把玩了,应该是好东东了

我这一套,是好东东:

https://bbs.wenxuecity.com/kghy/3290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