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说,中国没有让人潜心做学问的大环境

a
alohamora
楼主 (文学城)

刘禹锡这词篇,不也是仕途不顺后之作。

 

我无知地问一句:“书院屹立千年, 思想代代相传”,传的是啥思想呢?

寂寞的烟花
老夫子,我就欣赏你堂堂正正的尖锐,从不私下搞小动作,这是基本的人品,小糯米在塔里,我又要去看DVD了。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世界在逐渐了解中国,中国人也在逐渐了解世界的异性。他们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有的甚至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分子。于是,有些中国人漂洋过海,嫁给了外国男人或者娶了外国女孩。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跨国婚姻的登记数几乎是逐年繁荣昌盛。1982年,中国跨国婚姻登记数为14193对,而到了1997年已达50773对,涉及53个国家和地区。

  人们在惊叹这一段段惊世未了情的同时,却忽视了故事背后的酸甜苦辣欢乐痛苦。由于文化的差异的婚姻观念,以及成家的目的各有不同,在婚姻中演绎了一幕幕悲喜剧,跨国婚姻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浪漫,那么甜蜜。来自不同国家的两口子告诫我们,其实与任何一段婚姻一样,跨国婚姻,不仅仅是相爱。

  日本男性最愿意娶中国女性

  随着中国人逐步走向世界,以工作、学习和生活为目的旅居日本的中国人在逐渐增加。在这些中国人中,一些女性嫁给了日本人为妻。日本政府公布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随着日本的国际化程度提高,国际婚姻也在与日俱增,特别是日本男子娶外国女子为妻的越来越多,其中娶中国女子为妻的比例最高。

  随着日本人口增长率一年比一年低,40多岁的一般日本男性现在很难找到二三十岁的日本女性为妻,原因是如今日本女性都要求较高的生活水准,而一般的40多岁的日本男人的经济条件大多都达不到她们的要求。于是,这些日本男子尽快解决单身寂寞的最佳办法就是把寻求配偶的目标转向国外。一般日本人都认为,中国人的长相与日本人很像,饮食差异也不大,都使用筷子,都会写汉字,等等。

  中澳婚姻温而不热澳大利亚和中国是地球上一南一北两个国家,文化背景十分不同,但是两国间的联姻数量却一直居高不下。这当中,除了经济的吸引和文化的好奇等有利因素之外,也存在许多困难和误解尽管中澳交流年年发展,但是两国婚姻并没有出现过突增或者突降的情况,近几年每年结婚人数比例的增长基本不超过7%,偶尔还有降低。这种平缓增长一方面说明中国人在澳大利亚的生活趋于稳定,另一方面也说明近几年中澳婚姻交流没有什么突然的变化。

  澳大利亚移民局对中澳婚姻的签证一直控制严格。首先他们要证明双方婚姻关系的真实性和持久性,而且这种考核对申请人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经济现状,家庭中长辈参与程序和申请人对婚后的安排,并未加以深入考察,而是直接套用澳大利亚的各种观念、行为标准和移民部政策,罗列出一串串申请人未能符合的条件或标准。所以有时候申请人在面试时一个不经意的回答会成为拒签理由之一;有时,申请人在婚姻生活中的矛盾或不和,尽管双方和好如初,但仍然会被移民官抓住把柄赫然成为拒签的重要理由之一。从2002年12月开始,澳大利亚立法规定实施新的结婚证书颁布办法,所有要登记结婚的配偶,可以先谈好彼此的结婚条件,包括离婚时财产如何分配,小孩如何教育,要到什么地方度假,甚至一周做爱几次,等等。

  许多在悉尼的中国人对此无法理解,但是澳大利亚人对此另有看法,悉尼大学正要结婚的安德森教授就认为,这样很清楚,也是一种互相尊重对方的表现。

  中澳跨国婚姻的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专家说原因和澳大利亚整体婚姻文化习惯有关。澳大利亚是有名的家庭观念差的国家,在世界各国夫妻离婚率排到前三,第一是美国。40岁以上的澳大利亚男人中,有过离婚记录的占全体总数的40%。所以澳大利亚人把婚姻看得比较淡。

  中德联姻喜忧参半

  上海的磁浮列车开通了,来自德国慕尼黑的电机商人彼得先生感到非常兴奋。他很清楚,中德两国合作的磁浮列车项目的开始意味着中德两国在上海的合作前途无量,对他个人来说,这绝对有助于实现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在上海找一个中国媳妇。“两国交流越来越多,中国姑娘对我们越来越不陌生,我在工作中和她们交流越来越容易。”彼得操着生硬的汉语说。据了解,彼得先生身边有这种想法的德国小伙子还有不少。

  德国人把婚姻家庭看得很重,这一点和中国人很相似。如此他们认为应当有了一定经济基础才能结婚,否则婚姻会不稳定。也因此,德国人办理跨国结婚的手续非常烦琐。登记结婚的话,首先要把从小到大各种证件能办上的都办上。这些文件必须首先经过中国公证机构公证,再经中国外交部确认,最后由德国驻中国大使馆认证后再邮寄到德国,由在德国注册的翻译公司译成德语,后再递交给婚姻登记处。但最终能否结婚不是由婚姻登记处说了算,所有文件都得送德国各州最高法院由法院决定。一般来说,没四个月这套程序批不下来。乃至有一种说法建议凡欲和德国人结婚者转道丹麦办理,那里三天就够了
寂寞的烟花
老夫子,我就欣赏你堂堂正正的尖锐,从不私下搞小动作,这是基本的人品,小糯米在塔里,我又要去看DVD了。
唐七巧
大环境就是学而优则仕了:)
寂寞的烟花
还有GoGym也是正大光明的尖锐,我也欣赏。欣赏
糯米粥
信笔写下此时此刻我想到的瑰宝—故意很具体,但也是虚指

论语里说的“友直友谅友多闻”,王阳明龙场悟道说的“心外无物,知行合一”;

唐诗王维的“行到山穷处 坐看云起时”,宋词里岳飞的“三十年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唐代怀素和尚种植万株芭蕉,以便在芭蕉叶上练习书法,终成草书大家;宋代崔白“寒雀图”的苍茫大地里的生机勃勃

糯米粥
要是我被搞小动作,那应该是我被暗恋被高度重视吧,我一定偷着乐

期望有人来暗恋我!

糯米粥
嗯,估计你说的这个才是夫子的意思
酒绿春浓
嘿嘿。。。等着看你如何应对老夫子的机锋。。。这也是思想交流的乐趣吧。
远山近树
看了你下面的帖, K其实很可怜。她不就缺点钱么?有了钱别人就可以说她是从容任性的生活。人生就是这么不公平和无奈。
寂寞的烟花
你理解错了,我是对老夫子的提问态度很欣赏,我也欣赏你的磊落和诚恳!
寂寞的烟花
是的,其实有钱男友抛弃她后,她做过哪些努力和挣扎,我并不清楚,我相信她一定挣扎过。

因为我不清楚,所以我没有写。像K这么漂亮的女孩,年轻时面对的诱惑一定很多,又有几个青春的心能经受住恭维和欲望呢?爱情是美好的想像和憧憬,又有

多少年轻稚嫩的心有远见看到它的结束呢?

我写的时侯,很悲伤,她也曾经年轻,她也曾经美丽,她也曾经憧憬………。

她有欠缺,她没有能力和勇气在伤痕累累中开拓出一条路出来,我可怜她,我愿意包容她,更愿意谅解她。

 

糯米粥
刚才本是想开解你呢:)其实是我多虑了。玩的开心!
糯米粥
我是半瓶子醋,优点是喜欢晃悠,也不怕戳破。嘿嘿,艺无止境
寂寞的烟花
谢谢,我有那么脆弱吗?多写,我好学习。
寂寞的烟花
你正在茁壮成长
远山近树
是的,肯定挣扎过。
a
alohamora
不好意思。早上匆匆看了贴,写了几个字,再看,有点生硬。

网上说话,有时,就有这个毛病,稍不留意语气就不好揣摩。

 

不过我确实一直觉着,很多谈到我们的“文化和思想”, 都特别的模糊,特别地让我这种需要逻辑和系统思维的人烧脑。

 

笼统地想一下,我们老祖宗,除了儒家功利的思想那类的,比如上面七巧妹妹提到的,“学而优则仕”,就剩道家那种“天人合一”。前者一直站主流,后者最多只能称之为“暗”流。像刘禹锡那种,仕没成,就说自己原就追求桃花源。而且这两个哲学传统,无论是哪一种,都没有帮我们去了解并增长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

 

胡乱写几个字。。。。。。我对中国文化,了解肤浅。不好意思啊!

a
alohamora
不好意思啊。匆匆忙忙地,写了几个字。就是当时读糯米的帖子后想到的,没啥特别的
糯米粥
倒数第二段的结尾,真这么想吗?来,我来举2个例子:

对了,先跟你说,巴不得你关注我说那些虚头巴脑的客套话干什么?太小看我了

例子一:几十年前单身住公寓,附近有个台湾邻居,才知道他们语文要学什么四书五经。他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有教养,懂的什么时候沉默。这个,就是《论语》给他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例子二:近几年我稍微读了几本美国作者的self-help 畅销书,一看不就是王守仁的“心学”包装一下吗?

我的论点是,我看到了传统文化在今天的relevance. 当然这个都是自己的个人观点。

我对这些更知道的不系统了,都是些“点”,没能连线。对了,前几年还借了一本美国人写的对《庄子》的理解,我还真觉得在今天都非常relevant.

糯米粥
赶快点赞收下赞美。
a
alohamora
嗯。

我觉着,这些“修养”“self help”的东西,都是个人处于环境中的行为该怎样。和对世界的认识本身,不是一回事。后者是客观的东西, 也是“学问”要研究的目标。至于个人的行为,只能是基于自身对环境的认识的基础上的自主选择或被动的顺从。

 

加一句:咱们文化和思想的弊端,就是客观的东西研究不到位,相反,主观意境的东西太多,而且特别推崇意境,甚至渴求模模糊糊。作为美学欣赏角度,无可厚非。但作为科学和哲学体系,我有时挺不习惯。

 

a
alohamora
话再说回来

我早上读贴时,觉着我们文化,确切地讲,是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实质上是很虚伪的。这也是我最初说,国内真的没有潜心做学问的大环境的原因。因为,儒家推崇的“学识”,最终难免“功利”,金榜题名,衣锦还乡,报效国家等等。很少有人以做“学问”或追求“兴趣”本身为目的。

 

(个人这样,当然也没什么说不过去的。毕竟,人,自己还是要“活”,还是要“养家”等。)

 

 

a
aussier
呵呵

典型的拜物教或者说科学万能论,应该是博士生,手里拿着科学这把榔头,看到问题就觉得像是钉子,可以搞定它。

 

a
alohamora
我又想了一下,

理解的误区在哪儿呢?你说的是王明阳哲学对当今生活仍具有强烈的相关性。

 

我从来没有否认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相反,我觉着这些影响简直不要太大了。两千多年来,孔孟思想,一直是我们民族思想的根本。

 

正是这点,其实是最可以诟病的,“学而优则仕”。多少世代,我们的学者,都难于躲开仕途的巨大吸引。做学问本身,都是退而求其次。是无法投奔仕途的不得已的选项。

 

这个先放下不谈。我后来批评的是,这些思想,除了规划我们的行为外,并没有帮助我们认识自然环境,认识社会,甚至认识人的根本深处的本性。。。。。。

 

我没读过王明阳的哲学论著本身,可以肯定我会有误解。但不可忽略的事实是,无论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心理学上面,目前我们都是落后的。无论怎么推崇我们的文化,这些古人的思想,都没能有效地指导我们更好地认知我们的环境。。。。。。

糯米粥
非常同意第二段,第一段稍有异议—环境和个人行为是互相影响的,不是互相独立的
糯米粥
精彩!你的这些理解和分析精彩!我有不完全同意的地方,但我基本认同你说的结论
糯米粥
我的理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们的终极理想。倒不一定就是功利,不说别的,

每次改朝换代,如果只是为了“功利”,他们就该都投降了。历史上太多不是为了自己私利的士大夫,打字时候想到了吟诗“浩然正气”的文天祥...历史上有太多太多类似的真人真事

远山近树
中国文人最不可信,呵呵。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桃子苹果


倒是觉得,究其根本,还是功名,流芳千古的功名。:)

另外忠君的意识太强大。特别对夫子的感觉有同感,就是感性化的东西太多。

不过,我非常不懂中国历史。大概这也是我受教育的局限,本来就没什么基础,再一轰塌,就更惨不忍睹了。

 

糯米粥
"流芳千古的功名" -- 很多是这样, 不过我不认为都是这样. 如果要这么解读, 美国的国父们会不会是为了"流芳千古"?

我更是半瓶子醋, 昨天这篇就是信笔写下来的, 很不严谨

唐七巧
喜欢这部分跟帖的讨论!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