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阳光灿烂,温度宜人,加上这一整周孩子们都放假过感恩节,我们决定烤个beef brisket加个火鸡。先生从早上六点就把牛肉搁烤架上用低温熏烤,然后一天都得盯着。我们在后院有一句没一句说话,突然提起过节期间想和一对朋友聚聚。发了短信过去,却半天没有回音。先生开玩笑说:“他俩还婚着吧?”这一对我们认识多年。他们是大学就开始恋爱的,到现在结婚也快三十年了。他们跟我们每次见面的时候,跟对方都会磕磕碰碰。最近一次因为妻子不满丈夫酒后驾船,两人吵到把船都卖了,但是不久又听说他们去夏威夷度假了。我说:“我觉得他们吵吵闹闹这么多年,跟高压锅似的,把气通过气阀放了,倒是不容易爆炸。”
我想起来我所见过三对堪称完美的婚姻最后都以分手为结局。
第一对是我刚大学毕业时,当时单位没有宿舍,我在一个远房阿姨家暂住了几个月。 阿姨和叔叔都是所谓高知,在外事业成功,在家互帮互助,分享家务。他们的一个女儿当时十三四岁,是个聪明懂事美丽的小姑娘。我特别喜欢他们家人交流中的平等和幽默。我记得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舒婷的“致橡树“, 觉得阿姨和叔叔就是两棵独立又互相扶持的树。那个家庭是我二十多岁时认为最完美的家庭。谁知道几年后我出国前听说他们离婚了。我走之前见过阿姨一面。她说叔叔有了外遇,一个各方面都不如自己,但是特别有依赖性的女人。
第二对是我们搬来这个城市交的最早的朋友。Tom是先生的同事,在大学教书。他的妻子Ella 那时刚刚生了个女儿。他们和我们年龄背景相仿,来往就比较多些。看得出来Tom很宠爱Ella。Tom比较安静内向,Ella则外向开朗。虽然他们女儿还小,却时时邀请大家去家里party。Tom老家是希腊的,Ella是土耳其人,在这个大学城,他们家的party更像是沙龙,有各国各族各专业人士高谈阔论---真正是“谈笑有鸿儒,来往无白丁”。 Tom和Ella在知识层次和能力上都很匹配。多年后我们才知道Ella一直有Bipolar Disorder,我们都没有见到过在抑郁期的她。Tom多年来一直支持Ella的治疗,但是最后她拒绝用药,自己回到了土耳其,音信全无。
最后一对是我在上博士期间的导师和他妻子。他当年年轻帅气,在行内已经很有名气,是很多女研究生的偶像(包括我)。他和妻子当时有两个儿子,第二个儿子是早产,在医院里住了3个月才回家。他们是典型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他的事业蒸蒸日上,我毕业后不久他就去了另一个大学做endowed chair。他家两个儿子也很出色。我有时开会会见到他全家,他也时时在Facebook上秀恩爱。去年我们这里飓风登陆他给我发短信问候,我随口问他生活如何,他才说起结婚三十年后,他太太突然说需要move on。他说离婚过程很和睦,但是听得出来他还是很困惑很郁闷。
我最近重看了那部电影Her。里面有一句台词说到falling in love is a form of socially acceptable insanity。如果我们把爱情定义成这样,那婚姻就成了一个不可能的社会组合---如果爱情是婚姻的基础的话,婚姻是根本不可能长存的。但是没有爱情的婚姻又是大家所鄙视的。不过,如果爱情是象下面Mandy Len Catron的 TED Talk里面说的那样,是a collaborative work of art, 那美好的婚姻还是有可能的。
最后给大家看看进行时中的烧烤架:
钱,出轨,小孩的教育。
总结一下。1,钱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2,感情基础还得好。3,价值观得基本一致。
天下真有性格合的么?
只有当事人知道怎么回事儿
心疼对方的,抵抗诱惑的力量就大一些。横向不好比较。
第一对:性生活不合拍
第二对:性格不合,男方恐怕是没能真正去接受女方的个性,所以常冲突
第三方:女方牺牲太多,要从新找回自我。男方不理解,更提不上体贴了。
成功不是用外在的东西就可以定义的。切记!
那就,,,关键在这里。
感情基础不好,看对方横看竖看都不顺眼呢。性格不合是什么,就是感情不够好,好了都忍了。
一定是婚姻润滑剂。
就说一个人,爱老婆的他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就会比不爱老婆的他的能力大。
横向怎么比呀?张三排行老三,李四排行老四,张三比李四大吗?
这个应该是。所有条件应该包括外部诱惑和本人性格。我觉得最不容易出轨的情况就是外部没有诱惑,本人性格也古板的。
他离婚后找的老婆各方面都不如前妻,许多人不理解。曾经聊过,他说他也爱前妻,他说离婚主要是他的问题,但和前妻在一起时,性方面很
压抑,后面找的老婆,他轻松控制,完全征服,很合协,没有任何压力。
我相信真正美满的婚姻还是存在的, 虽然比例不多。 婚姻当然是应该以爱情为基础的。 夫妻能结合开始时都是有爱情的, 但据说激情在二十多个月之后就消退了, 但婚姻还存在着. 这时两人就要不断补充感情, 经营婚姻了。
我今天在JT见到有人问“什么是爱情”, 如果相信爱情只是荷尔蒙作用下的激情, 那么其实爱情只是一种幻觉。 如果文人和我们一直坚信的`“爱情”是不存在的, 那么完美婚姻也是不存在的了
其实很难。这三个例子中双方稍微放低这个“三位一体”的要求,会好一些
似乎已经开始把爱情(还没有涉及婚姻的)当作一个社会现象类话题来讨论,而原始本能冲动的因素越来越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文明进步的另一个表现
更多的情况是人把爱当作对性和家庭的理想化后一种美化期望和感受。是语焉不详的,无法说清,其实是拒绝说清的感受。
就是觉得对方应该无条件地爱自己。 但爱情其实是应该相互付出的。
观念就是没有爱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没有性,或者性不和谐的婚姻是让人耻笑的。
好像印象中这方面比较有口碑的专家们,我指的是在美国这里的,到最后大多还是离了婚为结局。
这事儿跟其他的人生经历差不多,基本上是命说了算。只不过这个是社会规定的模式,在不久的将来会逐渐消亡的。从我们这一代开始,未婚人士的数目已经开始超过已婚人士,更不要说下一代和再往后的趋势了。
无论何时,最要紧的是把自己整明白了再说,然后呢愿赌服输,不然就是给人陪绑,不由自己说了算。
两个人都很温厚,随和,大度,爱关心人。其实就是性格好的人,跟谁都合得来。
Judge也是为了分等级,平等不是人性,是反人性。分等级当然是为了把自己分在高级,也是为了内心的安全感。
Judge 别人的婚姻是群众普遍会做的,而且在judge中看谁跟自己是一类人,拥有同样的标准,站在同样的道德高地。
家庭的另一个功效是归属感和安全感。这个如果我们不能找到另一个替代模式,婚姻还是很难消失的。不过呢,我现在对孩子都没有在婚姻和生子上寄予太多希望,只希望他们跟人和人们有meaningful connections。也许我们可以回到六七十年代试验性的commune模式中去
有的人偏感性,有的人偏理性。 过于感性的人不满意婚姻,一般都离不了,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理性时间来处理离婚的繁琐事宜。 而非常理性的人一旦想要离婚,悄无声息就结束了,都是想好了的计划。
理性、感性程度不同,导致家庭状况各不相同。
今天阳光灿烂,温度宜人,加上这一整周孩子们都放假过感恩节,我们决定烤个beef brisket加个火鸡。先生从早上六点就把牛肉搁烤架上用低温熏烤,然后一天都得盯着。我们在后院有一句没一句说话,突然提起过节期间想和一对朋友聚聚。发了短信过去,却半天没有回音。先生开玩笑说:“他俩还婚着吧?”这一对我们认识多年。他们是大学就开始恋爱的,到现在结婚也快三十年了。他们跟我们每次见面的时候,跟对方都会磕磕碰碰。最近一次因为妻子不满丈夫酒后驾船,两人吵到把船都卖了,但是不久又听说他们去夏威夷度假了。我说:“我觉得他们吵吵闹闹这么多年,跟高压锅似的,把气通过气阀放了,倒是不容易爆炸。”
我想起来我所见过三对堪称完美的婚姻最后都以分手为结局。
第一对是我刚大学毕业时,当时单位没有宿舍,我在一个远房阿姨家暂住了几个月。 阿姨和叔叔都是所谓高知,在外事业成功,在家互帮互助,分享家务。他们的一个女儿当时十三四岁,是个聪明懂事美丽的小姑娘。我特别喜欢他们家人交流中的平等和幽默。我记得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舒婷的“致橡树“, 觉得阿姨和叔叔就是两棵独立又互相扶持的树。那个家庭是我二十多岁时认为最完美的家庭。谁知道几年后我出国前听说他们离婚了。我走之前见过阿姨一面。她说叔叔有了外遇,一个各方面都不如自己,但是特别有依赖性的女人。
第二对是我们搬来这个城市交的最早的朋友。Tom是先生的同事,在大学教书。他的妻子Ella 那时刚刚生了个女儿。他们和我们年龄背景相仿,来往就比较多些。看得出来Tom很宠爱Ella。Tom比较安静内向,Ella则外向开朗。虽然他们女儿还小,却时时邀请大家去家里party。Tom老家是希腊的,Ella是土耳其人,在这个大学城,他们家的party更像是沙龙,有各国各族各专业人士高谈阔论---真正是“谈笑有鸿儒,来往无白丁”。 Tom和Ella在知识层次和能力上都很匹配。多年后我们才知道Ella一直有Bipolar Disorder,我们都没有见到过在抑郁期的她。Tom多年来一直支持Ella的治疗,但是最后她拒绝用药,自己回到了土耳其,音信全无。
最后一对是我在上博士期间的导师和他妻子。他当年年轻帅气,在行内已经很有名气,是很多女研究生的偶像(包括我)。他和妻子当时有两个儿子,第二个儿子是早产,在医院里住了3个月才回家。他们是典型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他的事业蒸蒸日上,我毕业后不久他就去了另一个大学做endowed chair。他家两个儿子也很出色。我有时开会会见到他全家,他也时时在Facebook上秀恩爱。去年我们这里飓风登陆他给我发短信问候,我随口问他生活如何,他才说起结婚三十年后,他太太突然说需要move on。他说离婚过程很和睦,但是听得出来他还是很困惑很郁闷。
我最近重看了那部电影Her。里面有一句台词说到falling in love is a form of socially acceptable insanity。如果我们把爱情定义成这样,那婚姻就成了一个不可能的社会组合---如果爱情是婚姻的基础的话,婚姻是根本不可能长存的。但是没有爱情的婚姻又是大家所鄙视的。不过,如果爱情是象下面Mandy Len Catron的 TED Talk里面说的那样,是a collaborative work of art, 那美好的婚姻还是有可能的。
最后给大家看看进行时中的烧烤架:
钱,出轨,小孩的教育。
总结一下。1,钱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2,感情基础还得好。3,价值观得基本一致。
天下真有性格合的么?
只有当事人知道怎么回事儿
心疼对方的,抵抗诱惑的力量就大一些。横向不好比较。
第一对:性生活不合拍
第二对:性格不合,男方恐怕是没能真正去接受女方的个性,所以常冲突
第三方:女方牺牲太多,要从新找回自我。男方不理解,更提不上体贴了。
成功不是用外在的东西就可以定义的。切记!
那就,,,关键在这里。
感情基础不好,看对方横看竖看都不顺眼呢。性格不合是什么,就是感情不够好,好了都忍了。
一定是婚姻润滑剂。
就说一个人,爱老婆的他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就会比不爱老婆的他的能力大。
横向怎么比呀?张三排行老三,李四排行老四,张三比李四大吗?
这个应该是。所有条件应该包括外部诱惑和本人性格。我觉得最不容易出轨的情况就是外部没有诱惑,本人性格也古板的。
他离婚后找的老婆各方面都不如前妻,许多人不理解。曾经聊过,他说他也爱前妻,他说离婚主要是他的问题,但和前妻在一起时,性方面很
压抑,后面找的老婆,他轻松控制,完全征服,很合协,没有任何压力。
我相信真正美满的婚姻还是存在的, 虽然比例不多。 婚姻当然是应该以爱情为基础的。 夫妻能结合开始时都是有爱情的, 但据说激情在二十多个月之后就消退了, 但婚姻还存在着. 这时两人就要不断补充感情, 经营婚姻了。
我今天在JT见到有人问“什么是爱情”, 如果相信爱情只是荷尔蒙作用下的激情, 那么其实爱情只是一种幻觉。 如果文人和我们一直坚信的`“爱情”是不存在的, 那么完美婚姻也是不存在的了
其实很难。这三个例子中双方稍微放低这个“三位一体”的要求,会好一些
似乎已经开始把爱情(还没有涉及婚姻的)当作一个社会现象类话题来讨论,而原始本能冲动的因素越来越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文明进步的另一个表现
更多的情况是人把爱当作对性和家庭的理想化后一种美化期望和感受。是语焉不详的,无法说清,其实是拒绝说清的感受。
就是觉得对方应该无条件地爱自己。 但爱情其实是应该相互付出的。
观念就是没有爱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没有性,或者性不和谐的婚姻是让人耻笑的。
https://www.npr.org/2019/11/22/780960553/helen-fisher-how-does-love-affect-the-brain 在这个生物人类学家看来,性,爱,家庭(attachment)就是一体的。。。
好像印象中这方面比较有口碑的专家们,我指的是在美国这里的,到最后大多还是离了婚为结局。
这事儿跟其他的人生经历差不多,基本上是命说了算。只不过这个是社会规定的模式,在不久的将来会逐渐消亡的。从我们这一代开始,未婚人士的数目已经开始超过已婚人士,更不要说下一代和再往后的趋势了。
无论何时,最要紧的是把自己整明白了再说,然后呢愿赌服输,不然就是给人陪绑,不由自己说了算。
两个人都很温厚,随和,大度,爱关心人。其实就是性格好的人,跟谁都合得来。
Judge也是为了分等级,平等不是人性,是反人性。分等级当然是为了把自己分在高级,也是为了内心的安全感。
Judge 别人的婚姻是群众普遍会做的,而且在judge中看谁跟自己是一类人,拥有同样的标准,站在同样的道德高地。
家庭的另一个功效是归属感和安全感。这个如果我们不能找到另一个替代模式,婚姻还是很难消失的。不过呢,我现在对孩子都没有在婚姻和生子上寄予太多希望,只希望他们跟人和人们有meaningful connections。也许我们可以回到六七十年代试验性的commune模式中去
有的人偏感性,有的人偏理性。
过于感性的人不满意婚姻,一般都离不了,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理性时间来处理离婚的繁琐事宜。
而非常理性的人一旦想要离婚,悄无声息就结束了,都是想好了的计划。
理性、感性程度不同,导致家庭状况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