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疫情形势正经历着黎明前的黑暗。
好久没有写点儿什么了,大脑里没有文字的空间,只有音符的跳动,我“热恋”上了唱歌。
今年年初,国内的疫情封闭小区,让人们停下了步履匆匆的脚步。那些大爷们院子里下棋,挎着单反扫景的雅兴没了,那些大妈们跳广场舞,旗袍秀也消停了。
最近发现,大家一窝蜂地“从零开始了学唱歌”。因为走进网上声乐课堂没有任何门槛,微信支付敲上密码,一顿餐馆钱或不够一顿饭钱,几分钟就让你成为了某个名歌唱家或歌手的学生,尽管她不认识你,但你可以吹是她的学生。
疫情后的互联网真的是为宅在家里自娱自乐的人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相对应的网上各种声乐学校,声乐班如雨后春笋班冒了出来。
唱歌,对大部分人来说是最经济实惠又容易实施的大众娱乐方式,一部手机下载个K歌软件,嘴巴一张,吼两嗓子就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拿着自己唱的K歌,在微信群向亲友们“显摆”,自我陶醉,哪怕唱的完全乱了节奏,完全不在调儿上,也会赢得掌声一片:太好听了,专业水平!
美国的疫情从今年三月份开始,我和所有的人一样,开始了居家生活。闺蜜知道我喜欢唱歌,便告诉我,国内有一个非常热门的教学平台:人人讲App。
那里面各种学习课程:国画,油画,水彩画,素描。礼仪气质,瑜伽,减肥瘦身,面容化妆,服装设计和裁剪,舞蹈,太极拳,朗诵,外语,声乐,钢琴,小提琴,葫芦丝。。。
平台上办班老师们通常要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他们都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成功人士。像我们这种业余的“爱好者”只配当学生。
我在今年六月份下载了这个网上教学APP。重新捡起唱歌的爱好。
刚开始是进的“声乐基础班”混了两个月,学到了很多最基础的声乐知识,肚子里有了几两油后,我转身就当起了“二吊子老师”,开始教比我唱的差的朋友们了。
承蒙他们的不嫌弃,让我有了小小“成就感”,有说他们的家人说比以前唱歌可以让人“忍受”了,也有说朋友们都夸比以前唱歌好听些了。
到了九月份,大家都传说美国微信可能要禁用(现在好像又没动静了),我听到消息后马上一口气报了十个声乐网校的班,什么“歌曲加技巧精讲班”,“气息提高班”,“咬字归韵十三辙班 ”,“压强和支点班”。。。
这么多班,这么多课,还有这么多的学习交流群,看得过来吗?心里话,最近确实有点儿晕,忙的。
忙的没时间进各种社交微信群,忙的没时间和闺蜜们私聊,忙的昏天黑地忘了家里的事儿。好在我只看课程,各班群里“鸟悄地,不冒泡”。
网校学习有一个好处,交钱进入课程,不受时间限制,每节课都可以回看,反复看,不交作业没人理会,如果想交作业就用“打卡小程序”完成,并且课程终生有效。
我发现一个现象,很多解放军文艺团体解散后,什么海政,空政,二炮,铁道兵文工团,军乐团的独唱演员和歌唱家们,一边到处演出,一边抽空在人人讲平台班班大众普及声乐班,另外一些办声乐网校的是各省艺术院校声乐专业老师们。
老师都是高水平的好老师,可是学生们的水平就不好恭维了。年轻一点儿的大多喜欢唱通俗歌曲,而学美声和民族唱法的都是中老年人。很多老年人退休后才开始圆了年轻时想学唱歌的梦。一个班里通常是那些叽叽喳喳小鸟一样的“文艺大妈们”居多。
说说我参加的一个声乐基础班吧,全班近百人。老师是通过微信群和“钉钉”App视频上课,还课(交作业)也是学生和老师一对一视频指导,其他学生搬来小板凳,关上视频一边观摩。
同学们别看都是业余的,但学习都很认真。到了周三晚上还课(完成老师布置的歌曲视唱)时间,我通过视频可以看到,学生有的在火车站的角落,有的在出差旅馆里,有的在自己开的小卖店里,唱着唱着来人了。。。
我的“同班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性格各异。
憨憨的,黝黑的脸上刻满沧桑的是农村的“麦田”,他身后几位家人每次一起坐在身后听课。
眼神清澈如水,爱问爱笑的是大学生“十七岁的雨季”,脸上的胶原蛋白实在让我羡慕。
总是喜欢卖弄自己的声乐理论,特喜欢在群里发赞美老师的帖子的“刘教授”,好像以前在某家长群学会了一套套的恭维话,就差说“爹亲娘亲不如老师亲”了。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网名叫“萌萌”的七十多岁老阿姨。记得第一次老师点到她名字时,让我很吃惊:屏幕上的银发和“萌萌”这个名字有些反差,好像是萌萌的奶奶。
后来每次上课都见到这位“萌萌”浓妆盛装出席,和有些大妈穿件夏天的大肥汗衫就出现在了视频的镜头前形成了鲜明对比。
记得年轻的声乐老师第一次称她为阿姨,她说,请不要管我叫“阿姨”,叫“姐姐”。
这位萌萌姐姐在学友交流群很活跃,几乎每天在群里发自己唱的歌和照片。她让我想起那句“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我们班是这个社会的缩影,最老的85岁老翁,唱歌时颤颤巍巍,气若游丝。最小的18岁,快吸快呼可以保持三分钟让我羡慕不已。
有忧郁症的,癌症术后不久的,有刚退休带孙子的,也有白天工作晚上听课的。
还有一位其他网校来“偷艺”的,她是我另一个网校群里的“助理老师”,竟然跑到我们“从零开始学唱歌”的基础班做了我同学。
经过半年紧张忙碌的声乐学习,让我愉悦了心情,锻炼了身体(唱歌是个力气活儿),结交了新朋友,改变了生活方式。
发上来两首歌曲,是我最近在全民K歌录好导出的,业余歌者仍在努力学习中,气息不足因为腰腹力量弱,声音不通透因为腔体打开不好。。。但我信我自己会越唱越好。
记录片《记住乡愁》片尾曲《梦回故乡》,作词:郝尊,作曲:王元平,翻唱:紫嫣淡染
《西口情》,作词:冷恒,作曲:赵立智,翻唱:紫嫣淡染
感谢阅读!
好像耳机整理了一个声乐zoom班资源分享, 可望全民声乐有大幅提高!
我今年也一直在听人人讲,不过都是公益课,有些反复听了很多遍
B站邹文琴老师的现场教学也很好
你是跟原唱一起唱的?
美国的疫情形势正经历着黎明前的黑暗。
好久没有写点儿什么了,大脑里没有文字的空间,只有音符的跳动,我“热恋”上了唱歌。
今年年初,国内的疫情封闭小区,让人们停下了步履匆匆的脚步。那些大爷们院子里下棋,挎着单反扫景的雅兴没了,那些大妈们跳广场舞,旗袍秀也消停了。
最近发现,大家一窝蜂地“从零开始了学唱歌”。因为走进网上声乐课堂没有任何门槛,微信支付敲上密码,一顿餐馆钱或不够一顿饭钱,几分钟就让你成为了某个名歌唱家或歌手的学生,尽管她不认识你,但你可以吹是她的学生。
疫情后的互联网真的是为宅在家里自娱自乐的人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相对应的网上各种声乐学校,声乐班如雨后春笋班冒了出来。
唱歌,对大部分人来说是最经济实惠又容易实施的大众娱乐方式,一部手机下载个K歌软件,嘴巴一张,吼两嗓子就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拿着自己唱的K歌,在微信群向亲友们“显摆”,自我陶醉,哪怕唱的完全乱了节奏,完全不在调儿上,也会赢得掌声一片:太好听了,专业水平!
美国的疫情从今年三月份开始,我和所有的人一样,开始了居家生活。闺蜜知道我喜欢唱歌,便告诉我,国内有一个非常热门的教学平台:人人讲App。
那里面各种学习课程:国画,油画,水彩画,素描。礼仪气质,瑜伽,减肥瘦身,面容化妆,服装设计和裁剪,舞蹈,太极拳,朗诵,外语,声乐,钢琴,小提琴,葫芦丝。。。
平台上办班老师们通常要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他们都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成功人士。像我们这种业余的“爱好者”只配当学生。
我在今年六月份下载了这个网上教学APP。重新捡起唱歌的爱好。
刚开始是进的“声乐基础班”混了两个月,学到了很多最基础的声乐知识,肚子里有了几两油后,我转身就当起了“二吊子老师”,开始教比我唱的差的朋友们了。
承蒙他们的不嫌弃,让我有了小小“成就感”,有说他们的家人说比以前唱歌可以让人“忍受”了,也有说朋友们都夸比以前唱歌好听些了。
到了九月份,大家都传说美国微信可能要禁用(现在好像又没动静了),我听到消息后马上一口气报了十个声乐网校的班,什么“歌曲加技巧精讲班”,“气息提高班”,“咬字归韵十三辙班 ”,“压强和支点班”。。。
这么多班,这么多课,还有这么多的学习交流群,看得过来吗?心里话,最近确实有点儿晕,忙的。
忙的没时间进各种社交微信群,忙的没时间和闺蜜们私聊,忙的昏天黑地忘了家里的事儿。好在我只看课程,各班群里“鸟悄地,不冒泡”。
网校学习有一个好处,交钱进入课程,不受时间限制,每节课都可以回看,反复看,不交作业没人理会,如果想交作业就用“打卡小程序”完成,并且课程终生有效。
我发现一个现象,很多解放军文艺团体解散后,什么海政,空政,二炮,铁道兵文工团,军乐团的独唱演员和歌唱家们,一边到处演出,一边抽空在人人讲平台班班大众普及声乐班,另外一些办声乐网校的是各省艺术院校声乐专业老师们。
老师都是高水平的好老师,可是学生们的水平就不好恭维了。年轻一点儿的大多喜欢唱通俗歌曲,而学美声和民族唱法的都是中老年人。很多老年人退休后才开始圆了年轻时想学唱歌的梦。一个班里通常是那些叽叽喳喳小鸟一样的“文艺大妈们”居多。
说说我参加的一个声乐基础班吧,全班近百人。老师是通过微信群和“钉钉”App视频上课,还课(交作业)也是学生和老师一对一视频指导,其他学生搬来小板凳,关上视频一边观摩。
同学们别看都是业余的,但学习都很认真。到了周三晚上还课(完成老师布置的歌曲视唱)时间,我通过视频可以看到,学生有的在火车站的角落,有的在出差旅馆里,有的在自己开的小卖店里,唱着唱着来人了。。。
我的“同班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性格各异。
憨憨的,黝黑的脸上刻满沧桑的是农村的“麦田”,他身后几位家人每次一起坐在身后听课。
眼神清澈如水,爱问爱笑的是大学生“十七岁的雨季”,脸上的胶原蛋白实在让我羡慕。
总是喜欢卖弄自己的声乐理论,特喜欢在群里发赞美老师的帖子的“刘教授”,好像以前在某家长群学会了一套套的恭维话,就差说“爹亲娘亲不如老师亲”了。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网名叫“萌萌”的七十多岁老阿姨。记得第一次老师点到她名字时,让我很吃惊:屏幕上的银发和“萌萌”这个名字有些反差,好像是萌萌的奶奶。
后来每次上课都见到这位“萌萌”浓妆盛装出席,和有些大妈穿件夏天的大肥汗衫就出现在了视频的镜头前形成了鲜明对比。
记得年轻的声乐老师第一次称她为阿姨,她说,请不要管我叫“阿姨”,叫“姐姐”。
这位萌萌姐姐在学友交流群很活跃,几乎每天在群里发自己唱的歌和照片。她让我想起那句“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我们班是这个社会的缩影,最老的85岁老翁,唱歌时颤颤巍巍,气若游丝。最小的18岁,快吸快呼可以保持三分钟让我羡慕不已。
有忧郁症的,癌症术后不久的,有刚退休带孙子的,也有白天工作晚上听课的。
还有一位其他网校来“偷艺”的,她是我另一个网校群里的“助理老师”,竟然跑到我们“从零开始学唱歌”的基础班做了我同学。
经过半年紧张忙碌的声乐学习,让我愉悦了心情,锻炼了身体(唱歌是个力气活儿),结交了新朋友,改变了生活方式。
发上来两首歌曲,是我最近在全民K歌录好导出的,业余歌者仍在努力学习中,气息不足因为腰腹力量弱,声音不通透因为腔体打开不好。。。但我信我自己会越唱越好。
记录片《记住乡愁》片尾曲《梦回故乡》,作词:郝尊,作曲:王元平,翻唱:紫嫣淡染
《西口情》,作词:冷恒,作曲:赵立智,翻唱:紫嫣淡染
感谢阅读!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说说我家的几个美国邻居 我也跟”疯”,同学群里正流行“全民K歌” 六月的冰岛,花开成了海 今天,我家房子卖的有点儿闹心 给儿子送车,朝着纽约开的滋味
好像耳机整理了一个声乐zoom班资源分享, 可望全民声乐有大幅提高!
我今年也一直在听人人讲,不过都是公益课,有些反复听了很多遍
B站邹文琴老师的现场教学也很好
你是跟原唱一起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