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一段《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供养羽兄及各位师兄。兼略说禅宗

s
stonebench
楼主 (文学城)

““复次,曼殊室利!若复有人,归依世尊,受诸学处,而破坏戒威仪,及坏正见;诸有持戒正见,不求多闻,于佛所说契经深义不能解了;虽有多闻,而怀憍慢,由慢心故,自是非他,嫌谤正法,为魔伴党。如是愚人,自行邪见,复令无量百千俱胝有情堕大险坑。此诸有情,堕于地狱、傍生、鬼趣,若曾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由彼如来本愿威力,于地狱中忆佛名号,从彼命尽,还生人间。正见精进,意乐调善,舍俗出家,于佛法中受持学处,无有毁犯,正见多闻,解甚深义,离于憍慢,不谤正法,不为魔伴,渐次修行诸菩萨行,乃至菩提。”

 

羽兄颖慧超群,畅谈禅宗。然而依俺陋见,羽兄所解,过多情识臆想。文字尚不能通达,句义更难免牵强。比如:“街头东畔底”。羽兄解为“街头东面的湖底”,进而说志言大士发火了。 其实中古汉语的这个“底”相当于今天“的”,整句的意思是“街东边的”-----这是相当平和的阐述,跟“吃茶去”“庭前柏树子”没有什么差别。羽兄此类“误读”,在笑坛的帖子中也有(俺没有全读,当时看到一处,写了回贴)。

名义牵强,则见解难免偏颇。比如“垂一足”,羽兄解为“象征入世”。禅师作略,都是当下直见,禅师又不是猜迷师,哪里会诉诸思想意识,搞象征让人来猜:)

禅师接人,不只是破名相,还要破掉意识缠缚。

如果只是破名相,意识缠缚还在,就不是禅宗手段。

道理很简单:意识不破,你说没有,意识就执着“没有”;你说“空”,意识就执着“空”。你说什么,意识就执着什么。这就是识心情计,根本不是讲道理能破掉的。

羽兄讲公案,到向上一路时,似乎根本不知所在,只说“不落两边”,不顺语脉。殊不知说出名相,意识就执着“不落两边”上,不但毫无用处,还有可能让人止步不前。听羽兄讲完,道理上大快人心。然事后回光反照,心中通不通,透不透,相信各位自己明了。这不是公案没有办量,而恐怕是用心方向不对啊。

俺与各位虽不相识,但兴趣相似,甚至习气也相似,以至于胸有成见,不吞不快。如果能提醒各位,再作深究,则是幸甚。如不入各位法眼,就当俺是打羽兄的擂,败下阵来。

无论如何,上面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供养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