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志诚禅师者,本州太和人也。初参秀禅师,后因两宗盛化,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曰:“能大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
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付衣法,岂徒然哉!吾所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无滞于此,可往曹溪质疑。他日回,当为吾说。”
师闻此语,礼辞至韶阳,随众参请,不言来处。
时六祖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
师出礼拜,具陈其事。祖曰:“汝师若为示众?”
师曰:“尝指诲大众,令住心观静,长坐不卧。”
祖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师曰:“未审大师以何法诲人?”
祖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
听吾偈曰:一切无心自性戒,一切无碍自性慧,不增不退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师闻偈悔谢,即誓依归。
神秀大师, 对六祖推崇有加。而弟子们, 因为六祖不识字, 而生轻慢之心。所以我说, 佛弟子修行, 先修忍辱波罗蜜, 去了我慢, 其它才有可能。
六祖这首偈, 如果把最后一句中的“本”换成“自”, 就是: 自性戒,自性慧,自金刚,自三昧。 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我以前说,佛不以法成,不以修成,不以律成。我今天要说,佛不以戒成,不以定成,不以慧成。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你如果是个男人,你还会需要做什么来成为男人吗?你如果是个女人,还需要做什么来成为女人吗?你见过一个男人,先把丁丁切掉,然后再想办法修炼成男人吗?没有这样的傻子吗。真的没有吗?很多修行人就在做这样的傻事啊。我就不拿女施主们打比喻了,免得被骂流氓,呵呵。
你本来就是佛,要法,修,律,戒,定,慧,来做什么?你先把自己定位成凡夫,不就是先把丁丁切掉么?空性不增不减,无论做什么,都是不相妨。法,修,律,戒,定,慧,对空性不产生一丝一毫的影响,要来何用?无有用心处,不是说你要特意地不牵挂,特意地放下,特意地舍弃,而是要明白不相妨没有影响。你悟了这个,就是想用心也没有落脚处啊。
“会吗?”
匾担山晓了禅师者,传记不载。唯北宗门人忽雷澄禅师撰塔碑盛行于世。
其略曰:“师住匾担山,号晓了,六祖之嫡嗣也。师得无心之心,了无相之相。无相者森罗眩目,无心者分别炽然。绝一言一响,响莫可传,传之行矣。言莫可穷,穷之非矣。师得无无之无,不无于无也。吾今以有有之有,不有于有也。不有之有,去来非增。不无之无,涅槃非灭。呜呼!师住世兮曹溪明,师寂灭兮法舟倾。师谭无说兮寰宇盈,师示迷徒兮了义乘。匾担山色垂磅色,空谷犹留晓了名。”
这位晓了禅师, 是位不出世的高僧。如果不是他的弟子忽雷澄禅师撰塔碑, 世人根本不知道他。 可是他教出来弟子, 都已经明心见性了。
无无之无, 便是真理。还记得无无法么?
我的同门师兄弟中, 有六位师兄先我而悟, 只是世人不知罢了。
草莽出英雄,
荒野有高人。
既然一样,可以直接把果地拿到因地上来,也是大乘基本思想。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 不增不减自金刚,身来身去本三昧。」
把自己定位成凡夫,当然需要戒定慧,这是入世法,其实遵守各国的法律道德文化,和人相处礼貌和蔼等都是入世法,做个守法公民,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尊老爱幼等,都是入世法。
比如,不与人吵架,就是戒。遇事冷静思考,就是定。想办法解决问题,就是慧。
但既然是佛弟子,就要向佛陀看齐,凡事从自性的角度来看。要把自己定位成佛。佛陀一直说,众生皆是佛。我前几天说过,学佛如果不学出世法,直接学雷锋好了,佛教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和意义。入世法是不能生死解脱的,偏离了佛陀的初心。
入世法当然重要,出世法更重要。
能否生死解脱,是佛弟子时时刻刻都要问自己的问题?
如果认为自己悟到的可以让自己生死解脱,那么恭喜。如果不能或者有怀疑,就有问题。
没有人一听闻就了事了。
做什么是有目的的。你要做什么的目的是什么?
做是因,目的是果。
无论你的目的是什么,哪怕是为了成佛,当你起了心念去做的时候,你就入了因果。
既然受了因果,就落入生死的陷阱,就是六道轮回中的一个众生。
不悟了本来面目,无论你如何精进地修行修法修戒定慧,都在六道中,因为修,本身就是因。而佛不是果。因为佛不是果,所以无论如何修,都是背道而驰。
请教个问题,关于忽雷澄禅师撰写的塔碑:"师住世兮曹溪明,师寂灭兮法舟倾。师谭无说兮寰宇盈,师示迷徒兮了义乘"。既然佛不以法成,如何说"师寂灭兮法舟倾"?这几句都有点难懂,或者忽雷澄禅师还未证悟?
我们在一起讨论是件非常好的事情,密宗就有辩经。不是对师兄不尊重。不过,如果我的问题师兄自己没有答案,只能引经据典的时候,师兄就还没有完全通透。
我以后会说《金刚经》,《楞严经》,《圆觉经》和各宗的主要经论。我会直接把那些了义的段落挑出来。
我举个例子,整本《阿弥陀经》里就只有一句话,一带而过。
佛经,许多根本没有说第一义,有些一闪而过。有些说得比较多。密宗黄教和花教的经论中,一句也没有。
我有一个比喻:自性就是彼岸,但彼岸并不是沙滩,却是悬崖绝壁,所以即使努力划船过去也到不了彼岸,最后一定是要飞上去的。要飞上去最后一定要靠我们恢复有翅膀的本性(假设我们本来就有翅膀),做为凡夫,我们以为自己没有翅膀,虽然就在我们背上。哪怎么办呢?先往对岸划船,不断地触礁不断地翻船,最后在一次快要淹死的挣扎中腾空。
现在我被告诉我的背上有双隐形的翅膀,可就是飞不起来 :(
灭贪嗔痴,是有主语的,谁来灭?当然是我啊,还在生灭法里。所以是站在“色”(也就是执我实有的角度,也就是小乘角度)的角度来谈的。而孔兄一直是以第一义谛的角度谈的,也就是“空”(也就是如来空性,佛,主,宇宙真理的角度)的角度,所以不矛盾,是一致的,角度不同而已。
灭了啥,空性也不会灭的,空性不是那个如如不动,无始无终,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如来吗?万法依托于它存在,怎么会灭?在生灭法里的,就不是空性啊。这么简单的道理平等兄肯定知道,但是啊,贪嗔痴太多还是障碍了知自性的。成道了,当然贪嗔痴也是空性,可如果还在道位上,嗯嗯嗯嗯。。。
换一句话说,贪瞋痴其实是不可能完全熄灭的。
但是,能够洞穿贪瞋痴的本质,真正体会到了空性,那贪瞋痴对我们还会有什么妨碍呢?
我觉得并不是不让贪瞋痴升起,因为那是做不到的。其实我们的生活,都是贪瞋痴,不同程度而已,从贪瞋痴中体验第一义,我觉得就是我们觉悟的开始。
就好比你要去参加高考,但是高考之前,学校通知,你已被保送清华,但是还要是去高考,不管你考多少分,依然可以上清华。
于是,你就觉得是否用功复习,考好与不考好,无所谓。而且在高考中,你的心情始终是放松的。
对比另一种情形:
学校已经决定保送你上清华,但先不告诉你,考完了再告诉你。无论你考多少分,最后依然会保送清华。你不知道啊,所以依然高度紧张,诚惶诚恐。
前者大概就是孔兄的不相妨,后者就是法眼兄说的修。
到底真实的情形是怎么样呢?大家可以讨论。
其实,保送清华,是没有的。
老师只是告诉学生,人人本来有考上清华的潜质,清华也没录取名额限制;老师除了告诉这个人人都有潜质的道理,还会教怎么努力学习,余下的,就看各人造化了。也许考上清华,也许考上二、三流学校,也许落选;不过,无论考取与否,总有活路的。
因为那些东西,往往是我们最难以置信的是真的。当然也可能,最简单的,简单到难以置信的是真的。
各个哲学teaching教法不同。我这里,主要重点在描述“不相妨”和“修”的心境对比感觉。:-)
不过,密宗按次第,为学人一步一步辩析得很清楚。
而禅宗多以遮诠、启发、提示的方式教化学人,从达摩祖师开始就有这样的风格;《景德传灯录》卷三:“别记云。(达摩祖)师初居少林寺九年。为二祖说法秖教曰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慧可种种说心性理。道未契。 师秖遮其非不为说无念心体。 慧可曰。我已息诸缘。 师曰。莫不成断灭去否。 可曰。不成断灭。 师曰。何以验之云不断灭。 可曰。了了常知故。言之不可及。 师曰。此是诸佛所传心体。更勿疑也。”
吉州志诚禅师者,本州太和人也。初参秀禅师,后因两宗盛化,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曰:“能大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
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付衣法,岂徒然哉!吾所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无滞于此,可往曹溪质疑。他日回,当为吾说。”
师闻此语,礼辞至韶阳,随众参请,不言来处。
时六祖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
师出礼拜,具陈其事。祖曰:“汝师若为示众?”
师曰:“尝指诲大众,令住心观静,长坐不卧。”
祖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师曰:“未审大师以何法诲人?”
祖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
听吾偈曰:一切无心自性戒,一切无碍自性慧,不增不退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师闻偈悔谢,即誓依归。
神秀大师, 对六祖推崇有加。而弟子们, 因为六祖不识字, 而生轻慢之心。所以我说, 佛弟子修行, 先修忍辱波罗蜜, 去了我慢, 其它才有可能。
六祖这首偈, 如果把最后一句中的“本”换成“自”, 就是: 自性戒,自性慧,自金刚,自三昧。 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我以前说,佛不以法成,不以修成,不以律成。我今天要说,佛不以戒成,不以定成,不以慧成。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你如果是个男人,你还会需要做什么来成为男人吗?你如果是个女人,还需要做什么来成为女人吗?你见过一个男人,先把丁丁切掉,然后再想办法修炼成男人吗?没有这样的傻子吗。真的没有吗?很多修行人就在做这样的傻事啊。我就不拿女施主们打比喻了,免得被骂流氓,呵呵。
你本来就是佛,要法,修,律,戒,定,慧,来做什么?你先把自己定位成凡夫,不就是先把丁丁切掉么?空性不增不减,无论做什么,都是不相妨。法,修,律,戒,定,慧,对空性不产生一丝一毫的影响,要来何用?无有用心处,不是说你要特意地不牵挂,特意地放下,特意地舍弃,而是要明白不相妨没有影响。你悟了这个,就是想用心也没有落脚处啊。
“会吗?”
匾担山晓了禅师者,传记不载。唯北宗门人忽雷澄禅师撰塔碑盛行于世。
其略曰:“师住匾担山,号晓了,六祖之嫡嗣也。师得无心之心,了无相之相。无相者森罗眩目,无心者分别炽然。绝一言一响,响莫可传,传之行矣。言莫可穷,穷之非矣。师得无无之无,不无于无也。吾今以有有之有,不有于有也。不有之有,去来非增。不无之无,涅槃非灭。呜呼!师住世兮曹溪明,师寂灭兮法舟倾。师谭无说兮寰宇盈,师示迷徒兮了义乘。匾担山色垂磅色,空谷犹留晓了名。”
这位晓了禅师, 是位不出世的高僧。如果不是他的弟子忽雷澄禅师撰塔碑, 世人根本不知道他。 可是他教出来弟子, 都已经明心见性了。
无无之无, 便是真理。还记得无无法么?
我的同门师兄弟中, 有六位师兄先我而悟, 只是世人不知罢了。
草莽出英雄,
荒野有高人。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五灯会元】断臂求法之:戒定慧 【五灯会元】断臂求法之:无有是处 【五灯会元】断臂求法之:无起灭处 【五灯会元】断臂求法之:破也!破也! 【五灯会元】断臂求法之:无影掌
既然一样,可以直接把果地拿到因地上来,也是大乘基本思想。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 不增不减自金刚,身来身去本三昧。」
把自己定位成凡夫,当然需要戒定慧,这是入世法,其实遵守各国的法律道德文化,和人相处礼貌和蔼等都是入世法,做个守法公民,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尊老爱幼等,都是入世法。
比如,不与人吵架,就是戒。遇事冷静思考,就是定。想办法解决问题,就是慧。
但既然是佛弟子,就要向佛陀看齐,凡事从自性的角度来看。要把自己定位成佛。佛陀一直说,众生皆是佛。我前几天说过,学佛如果不学出世法,直接学雷锋好了,佛教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和意义。入世法是不能生死解脱的,偏离了佛陀的初心。
入世法当然重要,出世法更重要。
能否生死解脱,是佛弟子时时刻刻都要问自己的问题?
如果认为自己悟到的可以让自己生死解脱,那么恭喜。如果不能或者有怀疑,就有问题。
没有人一听闻就了事了。
做什么是有目的的。你要做什么的目的是什么?
做是因,目的是果。
无论你的目的是什么,哪怕是为了成佛,当你起了心念去做的时候,你就入了因果。
既然受了因果,就落入生死的陷阱,就是六道轮回中的一个众生。
不悟了本来面目,无论你如何精进地修行修法修戒定慧,都在六道中,因为修,本身就是因。而佛不是果。因为佛不是果,所以无论如何修,都是背道而驰。
请教个问题,关于忽雷澄禅师撰写的塔碑:"师住世兮曹溪明,师寂灭兮法舟倾。师谭无说兮寰宇盈,师示迷徒兮了义乘"。既然佛不以法成,如何说"师寂灭兮法舟倾"?这几句都有点难懂,或者忽雷澄禅师还未证悟?
我们在一起讨论是件非常好的事情,密宗就有辩经。不是对师兄不尊重。不过,如果我的问题师兄自己没有答案,只能引经据典的时候,师兄就还没有完全通透。
我以后会说《金刚经》,《楞严经》,《圆觉经》和各宗的主要经论。我会直接把那些了义的段落挑出来。
我举个例子,整本《阿弥陀经》里就只有一句话,一带而过。
佛经,许多根本没有说第一义,有些一闪而过。有些说得比较多。密宗黄教和花教的经论中,一句也没有。
我有一个比喻:自性就是彼岸,但彼岸并不是沙滩,却是悬崖绝壁,所以即使努力划船过去也到不了彼岸,最后一定是要飞上去的。要飞上去最后一定要靠我们恢复有翅膀的本性(假设我们本来就有翅膀),做为凡夫,我们以为自己没有翅膀,虽然就在我们背上。哪怎么办呢?先往对岸划船,不断地触礁不断地翻船,最后在一次快要淹死的挣扎中腾空。
现在我被告诉我的背上有双隐形的翅膀,可就是飞不起来 :(
灭贪嗔痴,是有主语的,谁来灭?当然是我啊,还在生灭法里。所以是站在“色”(也就是执我实有的角度,也就是小乘角度)的角度来谈的。而孔兄一直是以第一义谛的角度谈的,也就是“空”(也就是如来空性,佛,主,宇宙真理的角度)的角度,所以不矛盾,是一致的,角度不同而已。
灭了啥,空性也不会灭的,空性不是那个如如不动,无始无终,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如来吗?万法依托于它存在,怎么会灭?在生灭法里的,就不是空性啊。这么简单的道理平等兄肯定知道,但是啊,贪嗔痴太多还是障碍了知自性的。成道了,当然贪嗔痴也是空性,可如果还在道位上,嗯嗯嗯嗯。。。
换一句话说,贪瞋痴其实是不可能完全熄灭的。
但是,能够洞穿贪瞋痴的本质,真正体会到了空性,那贪瞋痴对我们还会有什么妨碍呢?
我觉得并不是不让贪瞋痴升起,因为那是做不到的。其实我们的生活,都是贪瞋痴,不同程度而已,从贪瞋痴中体验第一义,我觉得就是我们觉悟的开始。
就好比你要去参加高考,但是高考之前,学校通知,你已被保送清华,但是还要是去高考,不管你考多少分,依然可以上清华。
于是,你就觉得是否用功复习,考好与不考好,无所谓。而且在高考中,你的心情始终是放松的。
对比另一种情形:
学校已经决定保送你上清华,但先不告诉你,考完了再告诉你。无论你考多少分,最后依然会保送清华。你不知道啊,所以依然高度紧张,诚惶诚恐。
前者大概就是孔兄的不相妨,后者就是法眼兄说的修。
到底真实的情形是怎么样呢?大家可以讨论。
其实,保送清华,是没有的。
老师只是告诉学生,人人本来有考上清华的潜质,清华也没录取名额限制;老师除了告诉这个人人都有潜质的道理,还会教怎么努力学习,余下的,就看各人造化了。也许考上清华,也许考上二、三流学校,也许落选;不过,无论考取与否,总有活路的。
因为那些东西,往往是我们最难以置信的是真的。当然也可能,最简单的,简单到难以置信的是真的。
各个哲学teaching教法不同。我这里,主要重点在描述“不相妨”和“修”的心境对比感觉。:-)
不过,密宗按次第,为学人一步一步辩析得很清楚。
而禅宗多以遮诠、启发、提示的方式教化学人,从达摩祖师开始就有这样的风格;《景德传灯录》卷三:“别记云。(达摩祖)师初居少林寺九年。为二祖说法秖教曰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慧可种种说心性理。道未契。 师秖遮其非不为说无念心体。 慧可曰。我已息诸缘。 师曰。莫不成断灭去否。 可曰。不成断灭。 师曰。何以验之云不断灭。 可曰。了了常知故。言之不可及。 师曰。此是诸佛所传心体。更勿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