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怎么死,才知道怎么活--- 关于未知生焉知死

f
freemanli01
楼主 (文学城)

“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对中国文化影响非常深。
其实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能有一些误区:

1. 读书必须有对话场景,才能真正理解对话的含义。
讲个故事,我一个邻居,初中学几何的时候,不怎么用心,心思散漫,
偏偏又问老师一个非欧几何的事情。
老师说:你连平面几何都没学好,谈什么非欧几何。
结果,他听了认了真,后来再也不敢学任何别的东西,
一辈子都在拿平面几何的题在做。。。从此不敢看曲面问题。

现在好像已经七十多岁快八十了,还在家搜集世界各地的平面几何题在做呢。
因为他太信老师的话了。未知平面,焉知曲面。
而不明白这两者是互相加深理解的。

生死问题也一样,两个概念是互相加深理解的。
虽然一定程度上先了解生是必要的。但最终必须互相参照才能理解二者。

2. 还是场景问题。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段话能读出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原来不行,现在可以了,这就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人。
人是活的,不是死的。。。不是永远都是十几岁的心智。
能否设想一下,有一天孔子也可以对子路说,“路也,始可以与言死已矣”。。。
只是论语没有记录下来呢?
当然,也许,可能子路终生都没发展到那个阶段,但这也并不表示别人不行。

3. 我们必须假设孔子实在、不骗人,那就应该推论出他是知道生死问题的。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他不懂的事情会说不懂(就像老实承认我不会种地),不会对不懂的事情强词夺理说“我不告诉你”。
不会像某些家长或老师一样,一旦学生问了自己不懂的问题乙,他为了面子,
不说自己不懂,而转移话题:“你先把甲学好再说乙,别好高骛远!巴拉巴拉“,
总之是以掩盖自己的无知为根本,你的问题就不重要了。
所以,当孔子反问子路的时候,没有说“我不知道”,而是说“你现在没法了解”,
只能说那是说子路,而不是说一般规律,也没有说自己不懂。

这大概应该能说明:孔子知道死的问题。

猜测一下:孔子什么时间明白生死问题的?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如果不知道死的问题,不能称之为不惑,更不能说知天命。
所以,大概可以推出,孔子在生命的某个时间,就开始了解死的问题了,反推就是
他已经知道生的问题了。

4. 就是退一万步来讲,假如孔子真的不明白死的问题,那他的“不惑”就不是真的,
因为生死是成对出现,不知道一个,就不能真的明白另一个。如果他真的不知道
死的问题,那么我们谈论死的问题的时候,就不必参考孔子的说法了。

而我更倾向于相信,他是明白死的问题的。既然他明白,那么别人也可以明白。
就像佛一样,佛的意思就是,我明白的,你们如果愿意,也可以明白。所谓开佛知见。
(否则,如果孔子这也不明白,那也不明白,中国人岂不是太可怜,两千年就崇拜
一个说顺口溜的人?从三十而立,到七十不逾矩,只是个人人都会说的顺口溜,
而没有真实的含义?然后呢?然后,人生就胜利闭幕了?)。

所以,总之:
孔子当时是对什么人讲的,是子路在什么年纪下,什么智慧程度上讲的,
如果都不考虑场景,而直接全盘接受一句话。那就是死读书了。
那就是强行要求全国人民生生世世都永远处在子路当时的心智程度上了(相当于现在的初中生?)。
就因为当初智慧不达的子路,一句“敢问死”被老师反驳,而全国人民就要
生生世世,噤若寒蝉,永远都“不敢问死”了吗?

这。。。!!! 同学们!委屈不委屈?!
你愿意被人要求一直处于幼稚未开化的心智状态吗?

这可能是中国文化里,最广泛、最长久的禁锢人的心灵的冤案了吧。
委屈不委屈?

============

逻辑问题:什么叫做知生?

1. 在人生胜利闭幕(或突然落幕)之前都不叫作知生。死的时候才叫做知生。所以
1.1 在人生闭幕前就不可能知道死的问题。
1.2 在闭幕瞬间,也不一定知道死的问题,因为知生只是知死的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
1.3 所以,人永远不可能知道死的问题。那孔子就该说不可能知道死亡问题。而并不是给人留个想象空间,好像“知道了生就有可能知道死”
1.4 如果在胜利闭幕前,都不叫作“知生”,那,论语就是记录了一个“不知道生是怎么回事的人”跟一堆哥们说的很多话。有啥好看的?

2. 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上,就可以算是知生了。 已经进入可以探讨死亡问题的阶段了。

f
freemanli01
kirn穿越的时候,请也别忘了问问这个到底啥意思,一定要录音啊。我觉得最不可能的是:未和焉本来是名词,代表两个人
尘凡无忧
逻辑差的我直接选2。。。请开始讨论吧。:)BTW,不负责任的老师的确毁人不倦,不过也要反省自己,不能太把别人的话当真
花似鹿葱
至少活过70岁吧,可以认真讨论生死。。。
f
freemanli01
意思是,孔子70岁前都是“未知生”?子路也没反问一句,老师知不知道?
尘凡无忧
我觉得生死并行,讨论这个不用设定年纪,顺其自然,好奇了有兴趣了就可以讨论。。。
f
freemanli01
子路就是太老实,后世还要比子路更老实,那就真是。。。
f
freemanli01
其实我信这个问题是人生规定动作,必须面对,其他很多事儿是自选动作,还可说有一定的灵活性
邵丰慧
我儿子3岁的时候,哭了一个晚上说死了怎么办,第二天突然破涕为笑,真的是突然,挂着泪珠笑着说:我知道了,人死了会变成
f
freemanli01
刚才体会花家的话,似乎感受到两种方式,一种是以自然态度来面对,一种是以逻辑理性来面对。大概很多人和花一样,自动取第一种
f
freemanli01
真是早慧,可能有些记忆慢慢被覆盖。当妈妈不知道会不会有困惑,这个孩子到底是我的,还是我旅店的过客。。。
l
lovecat08
生死哲学,各有定论。
花似鹿葱
只有离死亡越来越近时,讨论才有现实意义。否则只是务虚,隔靴挠痒而已
老生常谈12
这孩子,和他妈一样的聪明!
k
kirn
啊,自由男神你要借我的录音机啊~~~小k赶快来瞅瞅,学习一下
k
kirn
我的妈呀,我得把书搬出来读一下才能仔细回答你。不过这里先简单的快快说一下

这个讨论是个人生哲学问题,就好比我们不能拿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和“人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的分析划等号。

原句在感叹人生的意义, 夫子只不过在教导季路务实入世,少拿鬼神说叨。我觉得这不是哲学问题啊。

但是如果要来谈孔子的逻辑,我和你说,这个又是个典型的反题的推论方式。就是说,我们认识一个事物,一定要认识它的对立面,才能全面认识一个事物。知道生,就一定知道死。反之,不知道生,就不会知道死。这里说话的主体,孔子知道生和死么?起码在这个逻辑循环上,他绝对知道。

怎么活着,那是另外一回事。怎么活着更有意义,和快乐,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你的1和2的例子,带有对状态的分析和评价,不是生和死的讨论范畴。

生命有两个状态,非A即B。这便就是生死。

现在假设生命可以选择状态。

你的1和2场景,当A 是A prime,  A", A""状态,(对不起,手机没法打prime这个符号)不如选择B. 或者,A处在一个持续的变化状态,A", A"",A""",但是这个不影响它们都是A。

哲学研究和人生哲学的差别,就在于前者关心这些抽象的状态如何关联。后者关心在各大不同状态时的情感和存在感:))

邵丰慧
是有这感觉。 让我思索了好几天。
k
kirn
对了,你老想那么多,你的ID和Freeman Dyson 有啥关系么?
邵丰慧
我都不好意思接话了。孩子智商中等,特别善良敏感。妈妈就更普通了。
S
Shubin
想知道死很容易,油管上有南怀瑾先生讲课的视频,[中阴和入胎] 。放2个链接在内

https://youtu.be/qwOczwuT_28

大概 1:30 处讲人怎么死。

https://youtu.be/EcvNhLV_KEg

k
kirn
舒大侠,你咋啥都知道呢:)))来来来,定义一下“力”这个概念:))
l
ling_yin_shi
明白自由兄的意思。交流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关系之一,精准把握当然重要,不过现实很难因为不同人大脑不同。兄不妨了解一下DSP

(数据信号处理)。交流本质就是一个对语言信号的采样,提取,处理的过程。人的大脑就是一个采样的窗口,总会引人干扰噪声。工程科学其实已经模拟了人人交流的行为,用在人机交流上面。

13年网友一篇文章,跟兄共享:

https://bbs.wenxuecity.com/culture/491503.html

 

S
Shubin
我四处找,看到了厉害的老师啊。定义啥“力”? 牛顿力学? : )
f
freemanli01
悟空笑道:“师父果有些滴哒。一行说我不会打市语。怎么谓之‘窑头土坯’?”,现在难道我不学ABC,就不能问这个生死问题了么
f
freemanli01
说起戴森还真读过他的宇宙波澜,诗曰:总会有那么一天,那时我会转身走下阶梯,头上带着秃斑,我敢不敢,我敢不敢,扰动宇宙?

不过其实,最近让我震撼的一个事儿,是想象当年释迦摩尼35岁的时候,出来说,我已经证悟了宇宙的实相。这个可比广义相对论和光线弯曲要更震撼了。

宇宙实相,35岁,包括天上、人间、地狱,别人可只有猜测的份儿。他说已经证悟。而且,还真的有条路,只是我们要不要走了。感到震撼应该是正常的吧。

f
freemanli01
真人面前不打诳语,灵隐寺里说实话,其实我相信佛教,所有禅师都是要解决生死大事,生前就能彻底解决“死亡”问题的。呵呵

我觉得维特根斯坦顶多让人沟通更清楚,但是不能解决事关“实在”的问题。

顶多说大家搞清楚怎么定义死,但不能让死人复活。

f
freemanli01
前一段我看贝克莱,他认为“力”根本就不存在,这点我更同意,没看过牛顿的原理,不过据说他引入力的时候也是很费劲让人相信的

贝克莱的意思,力就类似辅助线,根本不是真实的东西。我觉得这个很接近佛教的说法。梦里觉得搬东西很费力,其实梦里有啥“力”这玩意儿啊。

k
kirn
不是不能问啊,是的需要自己定义自己的问题啊。不能把孔子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和后世被动地被诠释他的理念作为标准混为一谈啊
f
freemanli01
对对对,这是几个问题,我得慢慢看你的东西
f
freemanli01
其实这方面也就是我想说的,孔子子路是幌子而已。。。:)
k
kirn
同样的观察适用于古兰经,圣经和塔木德。我们不拿圣经举例子否则会得罪很多人。有些犹太人的说法是,看你拿着塔木德去问哪位夫子

可是思考生死这些基本问题,和此时社会的行为准则真的没有关系。

我最近在读naming and necessity 这本书,它举证的例子都很有趣,因为它的论点很有趣,当然也很有名。

俄罗斯进攻乌克兰只是可能世界里的一个世界。我们就处在这个可能世界里面。有另外的世界,俄罗斯并没有进攻乌克兰。

看起来很可笑,是不是?在逻辑上的确是成立的。你信佛,都信了大千世界,中千和小千了,为啥不能相信这个是中千世界里的一个可能性(可能世界呢)?你完全不能证明和感受俄罗斯没有进攻乌克兰。但是在2021年的时候,你完全不能否定,这个可能是会发生的。哈哈哈

这个理论,来自测不准原理,和probability and sampling theory。

f
freemanli01
但你这一点,是不是还有别的逻辑?:

知道生,就一定知道死。反之,不知道生,就不会知道死。

是不是也可说,不知道死,就一定不知道生

f
freemanli01
我觉得他们(西方哲学)越来越走进mind game了。但是佛教是要真的解决物质-意识的真实性的问题的。

好像爱因斯坦也就接受休谟(操作主义的思路,看看我们的认识过程)和斯宾诺萨(相信上帝不投骰子,上帝要是天天乱投,那谁还有心研究啥规律呢。)。

此后后来的哲学家对生活没影响,对科学也没影响。变成了自己的mind game。我觉得原因是他们找不到出路,无法把自己的思想(猜想)和真实(本体,物质)联系起来。

你怎么看

k
kirn
这是一个简单逻辑,被决定于我们只讨论两个状态。让我再用符号代替来表示
k
kirn
那是因为哲学改行拉。人总得要口饭吃,对不对?而且思考的都是很有趣的问题,乐此不彼阿

凭什么哲学只应该解决这个问题,而不解决那个问题呢?

你真信那么多的佛经里面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你不用回答我啦,我知道你相信你的诠释。所以它牢固地成为了你的人生哲学。

不管信啥,可是有时候我还是想吃肉滴~~~

f
freemanli01
不过这个有点深奥啦,是不是浓缩太厉害了。而且你的速度太快,说实在我还没看懂。另外世界的俄罗斯还叫俄罗斯吗,不是说天下

没有两篇相同的叶子吗?

f
freemanli01
上学时我最怕的就是概率论。而且薛定谔也是太自大了吧,我也没理解为什么就不是“猫的薛定谔”呢。
k
kirn
他的possible world被批也是很凶的,所以他的辨证起点 rigid designator 就解决了你的这个批判

就是挺好玩的,一切听起来都很荒诞,但仔细去想,都是对的。

语言是很神秘的东西。思考它的存在和思考世界的存在,没有啥彼此排斥的。

f
freemanli01
你能不能给我解释清楚一个疑问,为什么人们总是说薛定谔的猫,而不是猫的薛定谔?这是个合理的问题吗?
k
kirn
因为A是观察者,b是被观察者。你必须定义一个rigid 的概念。好比定义1和2
k
kirn
因为定义A是观察者,b是被观察者。c是interference 。

一定要把抽象概念abstract完了,琢磨起来才会有意思。千万不要把白马和黑马放进去,否则会搅乱思维。

f
freemanli01
而且这个推论

If a then b

If no a then no b, vis versa.

好像有问题,if a then b , 只能推出 if no b then no a 吧

如果这两个同时成立:if a then b, if no a then no b, 能不能推出 a = b?

 

k
kirn
别看拉,我经常扯淡。扯完了以后,我又会发现我扯的是有问题的。所以有时候我会做一下笔记,留着以后回来批判。哈哈,我真是神经

还发现我做的笔记当初太简单,我都搞不懂了。头大!

k
kirn
这个符号是不对,手机打得快

这是充分必要条件。若有死必有生,若有生必有死。若不知道生,就不知道死。反过来也一样。孔子的出发点是对的。别人学了,怎么教导自己和别人做事,是另外一回事

 

颤音
肉体的死亡只能接受,有没有灵魂,灵魂去哪里,不想也罢
l
ling_yin_shi
棒。:)我比较推崇泰戈尔的想法:生如夏花,逝如秋叶,一切自然而然就好。
F
FollowNature
大高深啦。大部分人既不知怎么死也不知怎么活,稀里糊涂一辈子,挺好的。多思多虑多烦忧。
S
Shubin
清末民初一位法律界人士名叫黎澍,有一部《幽冥問答錄》,谈到了灵魂的去向。链接在内

链接

f
freemanli01
挑战自我,战胜死神。呵呵, self Challenge :)
f
freemanli01
shu兄真能收集啊
S
Shubin
谢谢鼓励。我这个人读书很杂,但是佛经读的不多,算是不足之一吧。 : )
f
freemanli01
薛定谔死的时候是不是上帝揭开盖子看了他一眼?呵呵,到底谁看谁?其实无论现代哲学还是物理,到底谁看谁,根本的意识是什么,还

总是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而我觉得佛教解决了。但是要真实修证才可以,不是空口说白话的。背诵别人的话(或佛书),就相当于背视力表,瞎子也可对答如流拿个学位,但是最后该掉坑里还是掉坑里。

f
freemanli01
其实说实话,我觉得现代哲学(以及物理学)对观察者-被观察者的关系问题无法提出完善的解答,还是佛教有真实的实验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