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5月,红军开始西征甘肃、宁夏,已经升任红78师师长的韩先楚全程参加。在宁夏定边时,面对守敌马鸿逵骑兵营,他果断攻城并迅速取胜。彭德怀最初命令绕过定边,但韩先楚不听彭的坚持并成功攻克,后获彭德怀贺电。
1946年2月,韩先楚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副司令员。5月,他指挥3个师发起鞍海战役。5月24日拂晓,四纵队主力很快肃清鞍山外围之敌,在进攻市区的战斗中,指挥各师采取大胆穿插、迂回的战术迅速占领了国民党鞍山市公署大楼,全歼鞍山守敌。紧接着,四纵队南下连克营口、大石桥,直逼海城,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突入海城东门,迫使海城守敌第一八四师师部及五五二团在师长潘朔端率领下宣布起义,开创了东北国民党军战场起义的先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专门发电表扬鞍海战役打得好。 [11]
1946年10月,韩先楚率四纵队主力,从新宾日夜兼程迅速开到新开岭至瑷阳边门的袋形谷地,包围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有“千里驹”之称的五十二军之二十五师。战斗打响后,敌军凭借精良装备和有利地形固守待援。形势不利,其他指挥员要放弃进攻时韩先楚力排众议,坚持打下去,亲自赶到主攻阵地观察敌情,然后向指挥部建议:把纵队的各种火炮统一组织起来,组织起来,用榴弹炮与迫击炮射击山后的敌预备队,用野炮和山炮压制山头上敌堡的火力,支援配合步兵突击队强攻。依据新的作战方案,经过半天决战,胜利结束战斗,歼国民党军8000余人,国民党军师长、副师长都作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俘虏。在新开岭战役的指挥中,韩先楚表现出一名优秀将领所特有的不避艰险、不畏强敌、敢于决战的胆略和顽强的战斗作风。这次战役,开创了东北战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次作战歼国民党军一个整师的战绩, [11]保障了辽东党政军民战略转移,夺得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四保临江的准备时间,因而得到中央军委、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辽东军区的嘉奖,毛泽东亲自起草中央军委嘉奖电报。 [15]
1947年3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成功粉碎了敌军第三次对临江根据地的进犯后,敌军再次集结14个师约10万兵力,分三路对临江地区发起第四次大规模进攻。敌东北保安司令郑洞国和13军军长石觉亲临新宾指挥,企图占领通化两侧地区并直取临江。当时,辽东解放军4纵队有两个师在敌后坚持,正面只有1个师和3纵队3个师不足14个团的兵力,形势严峻。南满分局紧急会议决定组成前线指挥部,由3纵领导和4纵副司令韩先楚任正副指挥。韩先楚与3纵领导分别提出作战方案,3纵主张先打敌侧翼暂编20师,而韩先楚坚持先打敌主力89师及54师一个团。在韩先楚的指挥下,解放军经过10小时激战,全歼敌89师及54师一个团于辽宁红石砬子地区,同时击退敌两个师的增援。此战解放军伤亡近300人,毙俘敌万余人,双方伤亡比例达14:1,首创东北战场一仗全歼敌一个整师又一个整团的范例。敌军其他各路见89师被歼后纷纷撤退,敌第四次进犯临江的行动被粉碎,从而扭转了南满敌攻我防的局面,东北战场开始转入反攻。 [16]
1947年夏季攻势作战中,韩先楚指挥五个团攻克梅河口,歼敌重建的第184师,打通了东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南北联系。 [17]9月,升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在秋季攻势中,力排众议,采用“掏心”战术,指挥部队急行军120公里,奔袭威远堡,全歼国民党军第一一六师。
1948年3月,韩先楚率三纵队作为主攻部队攻克四平
辽沈战役
韩先楚首战攻克义县,歼国民党军暂编二十八师等部近万人。
1948年10月,韩先楚指挥部队首先攻克了被敌人吹嘘的“第二个凡尔登”的配水池和亮马山这两个城北制高点,随即迅速突入锦州市内歼灭了范汉杰的兵团指挥部。
转战辽西后,韩先楚根据形势灵活指挥,很快就歼灭了廖兵团的指挥部(国民党第九兵团)和新六军军部。乘敌人指挥混乱之机,率部向敌纵深攻击,又歼国民党军新一军军部及五十师一部。经过4昼夜的激战,全歼廖兵团,并活捉兵团司令廖耀湘。 [17] [22]由于在解放战争中,韩先楚指挥3纵勇猛迅速,攻无不克,所向无敌,被称为“旋风部队”。 [11] [17]
两广战役胜利结束后,韩先楚率第四十军到雷州半岛集结,与第四十三军组成渡海作战兵团,准备解放海南岛。韩先楚是这次跨海作战的主要指挥员之一。在他的筹划和指挥下,1950年4月,解放军以原始的木帆船强渡海峡战胜了拥有现代装备的海、空军的敌人,解放了海南岛,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11]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韩先楚先后担任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第十九兵团司令员。 [11]他深入前线指挥作战:第一次战役,他指挥部队连续突击,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争取了先机展开之列。第二次战役,他指挥部队在德川、宁远地区将伪军两个师大部歼灭,打开了战役缺口,继而在三所里地区截歼美军及其盟军部队,对这次战役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他坐镇指挥的38军被彭德怀誉为“万岁军”。尤其是在第三次战役中,他指挥了三个军的兵力,突破“三八”线直捣汉城,对战局起了重大作用。 [18] [22]
威远堡战役是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在1947年秋季攻势中,通过长途奔袭、奇袭战术全歼国民党军第53军第116师的经典战例。以下是战役的核心细节:
战术分歧:
战术特点:
关键行动:
战果:
韩先楚通过侦查发现,国军的防御设施已经越来越完善,如果按照原来计划1950年5月准备完毕,6月发动总攻,那么在进攻的时候,会遭遇琼州海峡的季风(谷雨前北风为主)对木帆船渡海至关重要。若错过谷雨(4月20日左右),风向转为南风,将极大增加渡海难度。
这时候,韩先楚表示,如果不能在4月20日前,发起收复海南岛战役,那么收复海南岛的一事,必须在拖延一年,之所以要在拖延一年,主要就是我军渡海工具基本是木船为主,帆船为辅,如果没能在谷雨前渡海,我军渡海的时候,运输船队有可能遭遇国军的海军围歼,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所以部队一定要趁着在谷雨前借助季风渡海才可以。
所以韩先楚在返回部队后,要求渡海作战一事,必须在3月前完成,不能拖延,要不然一切要前功尽弃。
从这里可以看出,韩先楚何时何地都保持“旋风将军”的快准狠,因为只有快准狠,才可以及时把握战机,从而确保我军永远掌控胜利的天平。
可以说,解放海南岛的战事,晚一天,敌人就有足够的时间加强防御,同时美国还有可能介入,这时候的局势十分危急。
邓华觉得43军还没做好准备,保险起见,还是应该先偷渡,等时机成熟了,在全军出击,然而韩先楚就饿得40军已经准备完成,可以让40军先渡海,43军担任预备队。
邓华直接拒绝了韩先楚的建议
然而,韩先楚坚持自己的建议,并表示不能在等了,如果邓华不同意,他直接给四野首长报告。
邓华怒斥:“你听不听我指挥?”韩先楚也不示弱:“我只服从正确的指挥。”
随后,两人分别给四野首长发去电报,分别阐述了自己的建议,四野首长经过一番考虑后,决定支持邓华。
时间很快来到了4月份,韩先楚看到部队还没动,内心万分焦急,于是找到了邓华又一次商量渡海事宜,然而邓华依旧认为应该谨慎,需要在等一段时间,最后两人又吵了一架,根据在场人员将两人的吵架过程形容为“房顶要掀了。”
没办法,这种事情只能再次上报中央,为了能尽快发动渡海战役,韩先楚甚至立下军令状:“渡海不成功,我韩先楚决不生还!
中央在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召开会议,经过一番慎重探讨后,最终,毛主席采纳韩先楚的建议,决定提前至4月发起总攻。
接到中央命令后,邓华明白了其中缘由,也没多说什么,而是执行韩先楚的计划,将小部队偷渡,改为全面进攻。
4月16日,韩先楚趁着夜色率部渡海,国军虽然第一时间进行了阻击,但是韩先楚和战友们没有后撤,而是斩钉截铁地说:“我宁愿战死,也不会后退!”
之后在韩先楚的冒险指挥下,全军顺利度过国军防线,顺利登录海南岛。
毛主席我军顺利登岛的的喜讯后,高兴地说:“小帆船战胜了大军舰,不愧是韩旋风!”
顺利登岛后,我军后续部队源源不断抵达,薛岳在海南岛构筑“伯陵防线”很快被我军突破,6天后国军放弃海南岛,5月1日海南岛顺利解放。
海南岛解放不久,美国发动了朝鲜战争,并把第七舰队派到台湾,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果在晚一两个月发起解放海南岛战役,局势有可能会不一样,可以说韩先楚的坚持,避免了海南岛成为第二个台湾岛。
1938年4月,第一二九师主力和韩先楚团在涉县武乡以东的长乐村截击日军2000多人,迅速实施了包围分割。这时村外的1000多日军掉头反攻,韩先楚率部阻击,战到关键时刻,带领全团“与日军进行5次白刃战”,压住了疯狂反扑的日军,终于守住了阵地,保证了长乐村战斗的胜利。 [8] [11]韩先楚的英勇表现得到了刘伯承的表扬,并在后来武乡县建立的革命烈士纪念牌上被邀请题词。
1936年5月,红军开始西征甘肃、宁夏,已经升任红78师师长的韩先楚全程参加。在宁夏定边时,面对守敌马鸿逵骑兵营,他果断攻城并迅速取胜。彭德怀最初命令绕过定边,但韩先楚不听彭的坚持并成功攻克,后获彭德怀贺电。
1946年2月,韩先楚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副司令员。5月,他指挥3个师发起鞍海战役。5月24日拂晓,四纵队主力很快肃清鞍山外围之敌,在进攻市区的战斗中,指挥各师采取大胆穿插、迂回的战术迅速占领了国民党鞍山市公署大楼,全歼鞍山守敌。紧接着,四纵队南下连克营口、大石桥,直逼海城,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突入海城东门,迫使海城守敌第一八四师师部及五五二团在师长潘朔端率领下宣布起义,开创了东北国民党军战场起义的先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专门发电表扬鞍海战役打得好。 [11]
1946年10月,韩先楚率四纵队主力,从新宾日夜兼程迅速开到新开岭至瑷阳边门的袋形谷地,包围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有“千里驹”之称的五十二军之二十五师。战斗打响后,敌军凭借精良装备和有利地形固守待援。形势不利,其他指挥员要放弃进攻时韩先楚力排众议,坚持打下去,亲自赶到主攻阵地观察敌情,然后向指挥部建议:把纵队的各种火炮统一组织起来,组织起来,用榴弹炮与迫击炮射击山后的敌预备队,用野炮和山炮压制山头上敌堡的火力,支援配合步兵突击队强攻。依据新的作战方案,经过半天决战,胜利结束战斗,歼国民党军8000余人,国民党军师长、副师长都作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俘虏。在新开岭战役的指挥中,韩先楚表现出一名优秀将领所特有的不避艰险、不畏强敌、敢于决战的胆略和顽强的战斗作风。这次战役,开创了东北战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次作战歼国民党军一个整师的战绩, [11]保障了辽东党政军民战略转移,夺得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四保临江的准备时间,因而得到中央军委、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辽东军区的嘉奖,毛泽东亲自起草中央军委嘉奖电报。 [15]
1947年3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成功粉碎了敌军第三次对临江根据地的进犯后,敌军再次集结14个师约10万兵力,分三路对临江地区发起第四次大规模进攻。敌东北保安司令郑洞国和13军军长石觉亲临新宾指挥,企图占领通化两侧地区并直取临江。当时,辽东解放军4纵队有两个师在敌后坚持,正面只有1个师和3纵队3个师不足14个团的兵力,形势严峻。南满分局紧急会议决定组成前线指挥部,由3纵领导和4纵副司令韩先楚任正副指挥。韩先楚与3纵领导分别提出作战方案,3纵主张先打敌侧翼暂编20师,而韩先楚坚持先打敌主力89师及54师一个团。在韩先楚的指挥下,解放军经过10小时激战,全歼敌89师及54师一个团于辽宁红石砬子地区,同时击退敌两个师的增援。此战解放军伤亡近300人,毙俘敌万余人,双方伤亡比例达14:1,首创东北战场一仗全歼敌一个整师又一个整团的范例。敌军其他各路见89师被歼后纷纷撤退,敌第四次进犯临江的行动被粉碎,从而扭转了南满敌攻我防的局面,东北战场开始转入反攻。 [16]
1947年夏季攻势作战中,韩先楚指挥五个团攻克梅河口,歼敌重建的第184师,打通了东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南北联系。 [17]9月,升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在秋季攻势中,力排众议,采用“掏心”战术,指挥部队急行军120公里,奔袭威远堡,全歼国民党军第一一六师。
1948年3月,韩先楚率三纵队作为主攻部队攻克四平
辽沈战役
韩先楚首战攻克义县,歼国民党军暂编二十八师等部近万人。
1948年10月,韩先楚指挥部队首先攻克了被敌人吹嘘的“第二个凡尔登”的配水池和亮马山这两个城北制高点,随即迅速突入锦州市内歼灭了范汉杰的兵团指挥部。
转战辽西后,韩先楚根据形势灵活指挥,很快就歼灭了廖兵团的指挥部(国民党第九兵团)和新六军军部。乘敌人指挥混乱之机,率部向敌纵深攻击,又歼国民党军新一军军部及五十师一部。经过4昼夜的激战,全歼廖兵团,并活捉兵团司令廖耀湘。 [17] [22]由于在解放战争中,韩先楚指挥3纵勇猛迅速,攻无不克,所向无敌,被称为“旋风部队”。 [11] [17]
两广战役胜利结束后,韩先楚率第四十军到雷州半岛集结,与第四十三军组成渡海作战兵团,准备解放海南岛。韩先楚是这次跨海作战的主要指挥员之一。在他的筹划和指挥下,1950年4月,解放军以原始的木帆船强渡海峡战胜了拥有现代装备的海、空军的敌人,解放了海南岛,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11]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韩先楚先后担任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第十九兵团司令员。 [11]他深入前线指挥作战:第一次战役,他指挥部队连续突击,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争取了先机展开之列。第二次战役,他指挥部队在德川、宁远地区将伪军两个师大部歼灭,打开了战役缺口,继而在三所里地区截歼美军及其盟军部队,对这次战役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他坐镇指挥的38军被彭德怀誉为“万岁军”。尤其是在第三次战役中,他指挥了三个军的兵力,突破“三八”线直捣汉城,对战局起了重大作用。 [18] [22]
威远堡战役是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在1947年秋季攻势中,通过长途奔袭、奇袭战术全歼国民党军第53军第116师的经典战例。以下是战役的核心细节:
战役背景与目标 时间:1947年9月29日至10月2日。 背景:国民党军第53军第116师以机动防御部署在辽宁开原威远堡、西丰等地,师部驻威远堡,各团分驻周边据点,形成收缩呼应的防御体系。 目标: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命令第3纵队(司令员韩先楚、政委罗舜初)歼灭该师,配合南线作战并削弱沈阳至四平间的国民党军力量。 作战决策与战术创新战术分歧:
罗舜初方案:主张集中兵力先攻西丰县城驻守的346团,稳扎稳打。 韩先楚方案:提出“掏心战术”——长途奔袭120公里直取威远堡的敌师部,诱使其他据点守军出援,再围歼援军。 最终决策:林彪裁决支持韩先楚方案,成为战役关键转折点。战术特点:
隐蔽突袭:第7、第9师冒雨昼夜奔袭,避开村庄并封锁消息,成功完成包围。 攻其不备:威远堡仅有野战工事,师部防御薄弱,联军迅速攻占天王山等外围据点,瓦解敌军指挥核心。 战役过程与结果关键行动:
奔袭与包围:9月29日,第3纵队主力冒雨行军,10月1日凌晨完成对威远堡的合围。 攻占天王山:第7师19团在炮兵支援下,迂回攻占制高点天王山,并协同其他部队总攻威远堡。 截歼突围部队:第9师25团在四家子村北全歼向西丰方向突围的敌军主力。 断敌退路:第8师袭占郜家店,配合第1纵队截歼西丰守军346团。战果:
共歼敌8174人,俘获第116师少将师长刘润川。 彻底打破国民党军在中长铁路沿线的机动防御体系。 战役评价与意义 经典战例:此役被国防大学列为远程奔袭作战的典范,凸显“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战术精髓。 韩先楚风格:此战奠定韩先楚“旋风司令”的威名,体现其大胆果决的指挥风格。 战略影响:为东北民主联军后续攻势扫清障碍,加速东北战场局势逆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 - 维基百科
韩先楚通过侦查发现,国军的防御设施已经越来越完善,如果按照原来计划1950年5月准备完毕,6月发动总攻,那么在进攻的时候,会遭遇琼州海峡的季风(谷雨前北风为主)对木帆船渡海至关重要。若错过谷雨(4月20日左右),风向转为南风,将极大增加渡海难度。
这时候,韩先楚表示,如果不能在4月20日前,发起收复海南岛战役,那么收复海南岛的一事,必须在拖延一年,之所以要在拖延一年,主要就是我军渡海工具基本是木船为主,帆船为辅,如果没能在谷雨前渡海,我军渡海的时候,运输船队有可能遭遇国军的海军围歼,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所以部队一定要趁着在谷雨前借助季风渡海才可以。
所以韩先楚在返回部队后,要求渡海作战一事,必须在3月前完成,不能拖延,要不然一切要前功尽弃。
从这里可以看出,韩先楚何时何地都保持“旋风将军”的快准狠,因为只有快准狠,才可以及时把握战机,从而确保我军永远掌控胜利的天平。
可以说,解放海南岛的战事,晚一天,敌人就有足够的时间加强防御,同时美国还有可能介入,这时候的局势十分危急。
邓华觉得43军还没做好准备,保险起见,还是应该先偷渡,等时机成熟了,在全军出击,然而韩先楚就饿得40军已经准备完成,可以让40军先渡海,43军担任预备队。
邓华直接拒绝了韩先楚的建议
然而,韩先楚坚持自己的建议,并表示不能在等了,如果邓华不同意,他直接给四野首长报告。
邓华怒斥:“你听不听我指挥?”韩先楚也不示弱:“我只服从正确的指挥。”
随后,两人分别给四野首长发去电报,分别阐述了自己的建议,四野首长经过一番考虑后,决定支持邓华。
时间很快来到了4月份,韩先楚看到部队还没动,内心万分焦急,于是找到了邓华又一次商量渡海事宜,然而邓华依旧认为应该谨慎,需要在等一段时间,最后两人又吵了一架,根据在场人员将两人的吵架过程形容为“房顶要掀了。”
没办法,这种事情只能再次上报中央,为了能尽快发动渡海战役,韩先楚甚至立下军令状:“渡海不成功,我韩先楚决不生还!
中央在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召开会议,经过一番慎重探讨后,最终,毛主席采纳韩先楚的建议,决定提前至4月发起总攻。
接到中央命令后,邓华明白了其中缘由,也没多说什么,而是执行韩先楚的计划,将小部队偷渡,改为全面进攻。
4月16日,韩先楚趁着夜色率部渡海,国军虽然第一时间进行了阻击,但是韩先楚和战友们没有后撤,而是斩钉截铁地说:“我宁愿战死,也不会后退!”
之后在韩先楚的冒险指挥下,全军顺利度过国军防线,顺利登录海南岛。
毛主席我军顺利登岛的的喜讯后,高兴地说:“小帆船战胜了大军舰,不愧是韩旋风!”
顺利登岛后,我军后续部队源源不断抵达,薛岳在海南岛构筑“伯陵防线”很快被我军突破,6天后国军放弃海南岛,5月1日海南岛顺利解放。
海南岛解放不久,美国发动了朝鲜战争,并把第七舰队派到台湾,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果在晚一两个月发起解放海南岛战役,局势有可能会不一样,可以说韩先楚的坚持,避免了海南岛成为第二个台湾岛。
1938年4月,第一二九师主力和韩先楚团在涉县武乡以东的长乐村截击日军2000多人,迅速实施了包围分割。这时村外的1000多日军掉头反攻,韩先楚率部阻击,战到关键时刻,带领全团“与日军进行5次白刃战”,压住了疯狂反扑的日军,终于守住了阵地,保证了长乐村战斗的胜利。 [8] [11]韩先楚的英勇表现得到了刘伯承的表扬,并在后来武乡县建立的革命烈士纪念牌上被邀请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