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文明激辩 zt

郭大平
楼主 (文学城)

文化与文明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两个重要范畴,也是一对同中有异、关系复杂的术语。对于二者的

 

内涵和外延以及彼此间的关系,历来有不同看法,或视角有异,或立场先行,并未形成相对一致和清

 

晰的认识。笔者试以综合视角进行蠡辨。

 

 

界定:广义与狭义

 

从语源学角度考察,“文化”(culture)的本义是栽培、耕作,相对于自然(nature)而言,凡是

 

经过人的加工创造的事物都属于文化。因此,关于文化的一个最广泛的定义是“文化即人化”,也就

 

是指人类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或文明

 

,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

 

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他将文化与文明看作同义语,指称作为人类活动的整

 

体成果

广义的文化,可分为物质、制度、习俗、精神等层面:物质文化,指手工劳动创造的成果;制度文

 

化,包括宏观层面的法律法规、行政制度和微观层面的规则准则、规定约定;习俗文化,指约定俗成

 

且历代传承的风俗传统、习惯做法等;精神文化,指以文艺、历史、哲学、伦理、宗教、美学等为主

 

要内涵的人类精神活动的成果。狭义的文化,主要指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也就是上述广义理解

 

中的第四个层面。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将文化视为一定的观念形态,即属于狭义的理解。

 

 

文明(civilization) 一词源于古拉丁文civis和civilis,其本义是城市居民,引申为罗马人的公民身

 

份,含有较之当时的外乡人特别是蛮族的生活状态更为优越之意,因此“文明”是相对于“野蛮”

 

(savage)或“原始”(primitive)而言的。但“文明”在后世的演变和使用情况远为复杂。日本

 

近代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指出:“文明的涵义,既可以作广义讲,又可以作狭义解释。若按狭义来

 

说,就是单纯地以人力增加人类的物质需要或增多衣食住的外表装饰。若按广义解释,那就不仅在于

 

追求衣食住的享受,而且要励志修德,把人类提高到高尚的境界。”亦即狭义的文明限于物质领域的

 

发展,广义的文明包括物质领域的发展和精神领域的进步。在他的理解中,人是追求意义的高级生

 

命,自然不应满足于一时温饱;文明是动态的,觉醒、独立和开化才是一个民族臻于文明之境的不二

 

法门。中国语境中也多对“文明”一词取其广义理解,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将文明解释

 

为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也在其总绪论中将文

 

明分解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

 

 

关系:历时与共时

 

 

从历时来看,“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二者有先后之分。从广义上来理解,文化即人

 

化,自从有了人,便有了自觉或不自觉的文化创造,但并非自从有了人便有了文明。在此意义上,文

 

明是与蒙昧、野蛮的文化状态相对的、表征人类历史进化状态的一个概念。这从二者的西文词源上也

 

可推出:culture(文化)的词根cult,其本义为耕作,源于人类早期农耕生产方式,civilization(文

 

明)的词根civil,其本义为城市的、市民的,源于人类晚些时期出现的城市生活。

 

 

对于文明标志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政治上,有城市类型的大型聚居地,有宏伟的公共建

 

筑,居民有明显的阶级分化,国家形成;经济上,有发达的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有相对固定的税收

 

制度或定期的贡赋制度;意识形态上,有全民族比较统一的宗教信仰,包括崇拜对象和祭祀仪式等;

 

 

 

文化教育上,有文字的使用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某种形式的学校。只有在文化上具备了以上标志和

 

特征的社会,才算进入了文明社会。也就是说,文明社会的形成需要文化的积淀和突破,需要特殊的

 

条件和机遇;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及自身达到一定程度的成果,是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从共时来看,目前对二者关系的理解主要有两类。第一类将二者视为近义词,具有相通性和交叉性

 

,都可以广义地理解为人类活动及其成果,或不加区分,或有所偏重。前者如泰勒在《原始文化》中

 

的理解,后者如钱穆的观点,“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而言。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

 

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第二类将文明视为体现文化认同、进行文化归类的一个聚合体。美国学

 

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认为,“一个文明是一个最广泛的文化实体……文明

 

是人最高的文化归类,是人们文化认同的最广范围”。这种观点在国际学界较具代表性,如斯宾格勒

 

《西方的没落》、汤因比《历史研究》、麦克尼尔《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的历史》等。亨廷

 

顿又以宗教作为界定不同文明的主要标志,将冷战后的世界划分为八大文明:基督教文明、儒教文

 

明、伊斯兰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这与世界四大文化

 

圈的确立极相类似:以基督教文化为主体的欧美文化圈,以儒、释、道文化为主体的东亚文化圈,以

 

印度教和佛教文化为主体的南亚文化圈,以伊斯兰文化为主体的西亚北非文化圈。比较来看,在称谓

 

上“文化圈”被“文明”所替代,数量上由4个扩充为多个,不变的是均以宗教作为划分标准。

 

 

运用:主观与客观

 

 

文化与文明本为客观的学术用语,本身并不体现特定的价值判断。然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却时常

 

被人为地主观化,较有代表性的是“文化中心论”和“文明优越论”。

 

 

文化中心论以“自我”文化为中心,认为自我文化的信仰、价值观、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优于“他

 

者”文化。它既可能生成和使用于同一文明体内部的不同文化群体、不同文化类别、不同文化地域之

 

间,也可生成和使用于不同文明体之间。前者如古代中国的华夏中心主义,后者如近代以来的西方中

 

心论。后者的理论要点是:经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后的西方文化,在政治、经济、科

 

技等方面较东方更为先进和发达,代表着历史的进步和必然。

 

 

针对形形色色的文化中心论,20世纪后半叶,世界范围内兴起了文化普遍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的论

 

争。文化普遍主义认为,人类的真理和价值具有普遍性、绝对性,人类文化具有相似的目的追求、统

 

一的价值标准和共同的发展规律,必将在高级的和先进的文化主导下实现统一。文化相对主义是为解

 

构文化普遍主义、面对多元文化现象进行反思的结果,它强调每一种文化都有为其他文化所不能分享

 

的异质性和独立性。所以,文化是相对的,不能按照一种统一的模式进行比较。笔者认为,文化既有

 

普遍性,又有相对性,普遍性即人类文化的共性,相对性即各种文化的个性。承认文化的共性,尊重

 

文化的个性,方能脱离文化中心论的窠臼。

 

 

文明优越论,即鼓吹自身文明在历史或现实中优于其他文明的主观论调。在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是

 

基于种族差别形成的“白人优越论”。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指出:“在人类的各支中,雅利安族

 

及闪族是最早脱离开化状态的……这两族实质上是文明的建立者。”由于雅利安人与闪族人都是白种

 

人,部分西方人便由此得出白种人较早创造文明的结论,进而形成白人优越论。事实上,东方上古四

 

大文明都具有多种族性,黄种人、黑种人和白种人都参与了文明的创造。在现实中,最具代表性的则

 

是“东方文明停滞论”,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西方文明优越论”,其要点是近代以来在哲学、文艺

 

、教育等领域趋于模式化和定型化的东方文明已陷入停滞状态,需要不断实现断裂重生、锐势发展的

 

西方文明进行刺激和拯救。这种论调成为殖民者进行侵略扩张的借口,如福泽谕吉就曾鼓吹对中国的

 

侵略战争为“文明之战”。

 

 

对此,马克思曾于1853年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两篇文章

 

中,提出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科学论断,“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

 

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换言之,殖

 

民主义者在坏事做尽的同时,“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这是历史的辩证法,而非所谓优越文

 

明的胜利。

 

总之,文化与文明,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区分其广狭两义。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从共时与历时的视角进

 

行辨析。文化中心论和文明优越论,则是这两个概念被主观运用的结果,应予以清醒认识。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方文化史”(11&ZD08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青岛大学文学院)

 

原标题:《“文化”与“文明”综辨》

郭大平
简而言之,文化,即人化。文明,是更高级的人化。美国白左强调多元文化,没什么错,因为你怎么知道你的人化,就优越呢?
w
weed123
哲学,数学,逻辑学,宗教学这些算哪类呢?社会制度(共和制/王政/帝制), 法律又算哪类?还有印刷术,纺织技术,农耕技术.
大号蚂蚁
都是文明。除了宗教可能有点模糊。因为同一个逻辑不可能因为文化的不同而不同。甚至外星人也得讲同样的逻辑。
郭大平
我的理解:原始人拿起一块尖石头去砸死小鹿来吃,那是文化。不要砸死太多小鹿,够吃就行,让小鹿也有生存空间。这是文明。
金笔
好像中文的文化和文明与英文的culture and civillization不完全匹配,前者可以不同,后者则趋同
w
weed123
”青铜时代(或称青铜器时代或青铜文明),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 --这是文明的一种含义

青铜时代(Bronze Age),又称青铜器时代青铜文明,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

青铜红铜合金,因为其氧化物颜色青灰,故名青铜。由于青铜的熔点比较低,约为800℃;而硬度高,为的2倍多,所以容易融化和铸造成型。青铜时代初期,青铜器具比重较小,甚或以石器为主,进入中后期,比重逐步增加。自有了青铜器和随之的增加,农业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青铜铸造术的发明,与石器时代相比,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青铜时代是在三时代系统中的第二时期,三时代系统是丹麦考古学家克里斯蒂安·于恩森·汤姆森在1836年时所提出,共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与铁器时代

青铜时代的特色是青铜的广泛使用,即利用铜与锡、铅、锑或砷的合金制作工具和武器。

历史 [编辑]

术语“青铜时代”起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人类世纪”,指人类存在于地球上的时段。其中的“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被现代历史学家归类于神话虚构,而“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被视为恰当地阐释了历史。这个时代总体上以在很多地域大量采用青铜为特征,尽管在各地区各时段青铜技术的引入和发展程度并不都相同。人工冶炼锡铜的技术需要集合生产技术。锡必须被开采出来(主要来自锡石),熔化分离,接着加入熔化的铜形成青铜合金。青铜时代是一个大量利用金属和发展贸易网络的时代。

亚洲的青铜文化 [编辑] 近东 [编辑] 主条目:古代近东

青铜时代在古代近东开始于前4千纪苏美尔文明崛起。有些人认为古代近东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他们实践了精耕细作的全年农业,发展了一套文字书写系统,发明了陶工旋盘,创建了中央集权的政府、法典帝国社会阶层奴隶制度和组织化的战争。这个地区的社会为天文学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亚 [编辑]

位在现今俄罗斯南部及蒙古国中部的阿尔泰山脉被认为是塞伊玛-图尔宾诺现象之发源地[1],推测是公元前二千年此地区的气候变化以及引发的生态、经济及政治变化,让许多人迅速的往外移居,往西到达东北欧,往东移居到中国,往南则移居到越南泰国 [2],横跨四千英里的边界[1],移居的过程只经历了五到六代,使得从芬兰到泰国东部的人有相同的金属工艺,以及(其中一些区域)养马和骑马的技术[1]。而且也推测同一次的大迁移也使得乌拉尔语系的语言拓展到欧洲及亚洲,其中有39种语言是现存的,包括匈牙利语芬兰语爱沙尼亚语萨米语[1]

不过最近在南西伯利亚及哈萨克斯坦安德罗诺沃文化)的遗址研究及基因化验,较支持这些青铜文化是因为往东的印欧迁徙造成的观点,因为这些技术在西方已为人熟知相当一段时间[3][4]

中国 [编辑] 主条目:中国青铜器

甘肃马家窑文化的青铜小刀,年代约为公元前2900-2740年[5] 。

最早提出“青铜器时代”观念的是张光直院士,他在《中国青铜时代》一书中明确指出三代为鼎盛期,而后还有春秋战国时代,现存至今的后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大型青铜器。

根据考古的发现,洛阳二里头遗址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第一个高峰,极有可能是夏朝中晚期都城;商朝前期,以郑州的二里岗为中心,辉县的琉璃阁、洛阳的东干沟等殷商时期的遗址属于这个时代;商朝的后期,以安阳小屯村为中心,郑州公园区的上层、洛阳的泰山庙遗址和墓葬属这个时代;周朝前期(西周),主要代表遗址以西安市丰镐村地带、宝鸡西周时期的墓葬;春秋时期以洛阳涧滨(涧滨)为中心、上村岭虢墓、新郑郑墓、寿县蔡侯墓为这个时期的代表;战国时期,洛阳涧滨为中心,辉县琉璃阁、古围村,长沙唐山的战国墓地属于这个时代。[来源请求]

根据最新的发掘成果,中国南方也在商朝前期进入了青铜时代,最有代表性的是四川三星堆遗址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湖南长沙炭河里遗址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等的出土青铜器,证实了长江流域也有发达的青铜文明[6]

在青铜时代,中国已经建立了国家(郭沫若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分法认为属于奴隶制国家[7],有争论[8]),有了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并且从其上之铭文,如毛公鼎可知汉字已发展成熟。

南亚 [编辑] 主条目:印度河流域文明

印度次大陆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3300年起,也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开始。印度河流域的居民哈拉帕人发展了冶金及炼制铜、青铜、铅及锡的技印度的青铜时代之后是铁器的吠陀文化,哈拉帕文化约在公元前1700至1300年,横跨了青铜时代及铁器文化,因此不易精确的定年。

东南亚 [编辑]

历史上第一个青铜鼓是东山鼓,是在越南的红河三角洲及中国的南方。这和史前越南的东山文化有关。在泰国班清发现的考古遗物可追溯到约是公元前2100年[9]。在缅甸的娘甘内(Nyaunggan),有发现青铜器、陶瓷及石器,年代约在公元前2300至500年之间[10]。查尔斯·海亚姆发现的Ban Non Wat,其中有六十个坟墓,其中有复杂的铜器,埋葬的人可能有相当的社会地位[11]

欧洲的青铜文化 [编辑] 爱琴海 [编辑]

爱琴海的青铜文化开始于公元前3200年[12],当时的文明形成一个贸易网络,提供木炭塞浦路斯,开采铜矿,治炼后再和锡制成青铜。青铜物品出口的范围很广,也支持了当时的贸易。根据地中海青铜器遗迹的同位素分析,发现一些青铜器可能起源自英国[13]

中欧 [编辑]

中欧的早期青铜器Unetice文化(公元前1800至1600年)包括许多小的群体,例如施特劳宾文化、Adlerberg文化及豪特万文化等。有些的陪葬物很丰富,像Leubingen的一个墓穴中有金制的陪葬物,表示Unetice文化中,社会已有明显的阶级。不过此时代的墓穴不多,而且体积很小。以后是青铜器时代中期的坟堆文化(公元前1600至1200年),其特色是土葬的墓地。在匈牙利东部的克勒什河,发现有青铜时代早期遗迹,包括Mako文化、Otomani文化及Gyulavarsand文化。

南欧 [编辑]

亚平宁文化也称为意大利青铜文化,是在意大利中部和南部的文化,跨越了铜石并用时代及青铜时代。Camunni是一群不确定从哪里来的人(根据老普林尼的说法,他们是Euganei人,根据斯特拉波的说法,他们是拉埃提亚人),住在梵尔·卡莫尼卡,是今天的伦巴第中部。

高加索 [编辑]

北高加索迈科普文化中用的砷青铜遗物年代约在公元前四千年[14],因此砷青铜的技术开始在南欧和东欧传播[15]

非洲的青铜文化 [编辑] 埃及 [编辑]

由于埃及境内缺乏铜矿资源,所以古埃及所留存的青铜器不多。古埃及第二王朝时期开始出现青铜器皿,从此进入青铜时代,但直到新王国时期才开始普遍应用青铜器。[16]

撒哈拉以南非洲 [编辑]

一般认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青铜器比铁器更晚产生,是从石器时代直接过渡到铁器时代。其掌握青铜制造技术应不晚于公元前第1千年[17]

美洲的青铜文化 [编辑]

南美莫切文化也有使用青铜器[18]青铜器技术被印加文化发扬光大,用在实用物品和雕塑中[19]。后来在西墨西哥也有少量的青铜器制品,可能和安地斯山文化有接触,或者是独立的发展出青铜器技术。

 

w
weed123
这篇文章不是很有力。 感觉维基定义更好--文明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

这篇文章几乎没有例子,大多是结论或摘要。完全没有体现文明的广袤深邃的含义。就像一棵植物只有骨架没有枝叶,十分干瘪。没有太大说服力。

 

 

维基的定义:

文明(英语:civilization,词源于拉丁文“civilis”,意“城市化”和“公民化”,引申为“分工”“合作”),是任何以高度城市群落、社会分层、政府形式和文化符号与通信系统(如文字与作品)为特征的复杂社会[1][2][3][4][5][6][7][8]。也就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文化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文明拥有更密集的人口聚集地,并且已经开始划分社会阶级,一般有一个统治精英和中产知识层次结构加上被统治的城市和农村人口。这些被统治的人群依据分工集中从事农业,采矿,小规模制造以及贸易的行业。文明集中权力,并且将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力作极大的延伸。[9]

人类学考古学中,文明指有人居住,并且有相当程度的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地区,例如两河文明黄河文明。也可以指文化类似的人群,例如基督教文明儒家文明

 
v
viBravo5
文化,文明都是外来语,中文二词都有个“文”字,把二差异很大的概念缠在一起
w
weed123
此文像是为了一篇批判”文明优越论“的命题作文。
哪一枝杏花
不太认同。Culture是自我因地制宜发展的,Civilization是culture出胜负之后,胜者的冠冕。后者伴随战

后者伴随战争而生,是统治者的说法,给统治合法性

哪一枝杏花
没啥好辩论的,文明就是文化(部落种族)战争胜利者的说法。胜者为王
林思若怡
文明 文化 每一个时代的变迁都是需要时间来见证 做看客即可
w
weed123
AI 回答: 在考古学、人类学和历史学领域,对文明的定义更加侧重于其结构和特征,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优劣的评判

Gemini 回答 “什么是文明”:

“文明”(Civilization)是一个内涵丰富且多层次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方面:

1. 复杂的社会形态:

文明通常指代高度组织化和复杂的社会,其特点是国家的发展、社会阶层分化、城市化以及超越口语或手语的符号交流系统(主要是文字系统)。 这种社会通常围绕人口稠密的定居点组织起来,具有或多或少等级森严的社会阶级劳动分工,通常有统治精英和下属的城乡人口,他们从事集约农业、采矿、小规模制造业和贸易。

2. 文化和技术发展水平: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文明也可以指一个社会相对较高的文化和技术发展水平。这通常包括在艺术、科学、政府等方面的进步。 具体来说,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文字和书面记录的出现

3. 特定时期或地点的文化特征:

“文明”也可以指特定时间或地点的独特文化。例如,“古埃及文明”或“欧洲文明”。

4. 成为文明的过程:

“文明化”(Civilizing)也可以指社会或地方达到更先进的社会发展和组织阶段的过程

5. 城市化:

文明与城市的出现密切相关。正如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所解释的那样,“这就是为什么‘文明’最基本的定义是‘由城市组成的社会’。”

一些关键特征通常与文明相关联:

发达的农业: 能够生产剩余粮食以支持非农业人口。 城市化: 人口集中居住在城市中心。 社会等级: 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存在权力、财富和地位的差异。 专业化劳动: 个人从事特定的职业或技能。 中央集权政府: 具有管理和统治领土和人民的机构。 文字系统: 用于记录信息、交流思想和管理事务。 复杂的宗教和仪式: 共享的信仰体系和实践。 宏伟的建筑和公共工程: 反映社会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 技术进步: 工具、工艺和知识的不断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文明”一词有时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暗示着一种比其他社会形态更“先进”的状态。然而,在考古学、人类学和历史学领域,对文明的定义更加侧重于其结构和特征,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优劣的评判标准。

总而言之,文明是一个描述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复杂程度的术语,它涉及到社会组织、文化成就、技术进步以及与城市化进程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