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大致区分“大中小”知识分子? 以证明文革后期他们的住房是否改善

华府采菊人
楼主 (文学城)

这个大中小原本就是个扯淡的事,小县城里一个文革期间一个大学毕业十来年的就够“反动学术权威”了,有资格被批被斗被打了,算大知识分子了吧,其实他一个月只拿五六十块而已,到上海的大学研究所设计院里,绝对是革命群众的级别,批别人打别人斗别人都可以很神气的, 所以大小是可以请教爱因斯坦的。

拿上海的某些国防科工委研究所作例子。

这些体量庞大的研究所,其知识分子阶层的结构是个三角形,拟分为大中小三层。

大知识分子,以穿军装时的校级军官(对应的级别是六级以上的工程师)为基本标准,大知识分子要想升到四级以上,应该是大学毕业于1945年之前(这点和共军的抗战干部资历吻合),且大多有国外留学的经历。至于大学毕业于1945年到1949年之间,相当于共军的解放牌干部,成为五级六级的可能性也不小,少校肩章,不过本事人缘机遇不太好的,只好落到了低一个档次的“中”知识分子范畴了。

这类“大”者  在一个所里不超过二十名, 只要1957年没中奖,住房应该是三间以上一套,视人口多少。文革期间自然很难得逃脱,只有挨整的轻重不同,被“挤占”住房,就是大概率现象了。

“中”知识分子,也就是技术7,8,9级,9级是交叉级,可以是起码工程师,也可能是最高级的技术员,在国防科工委,定的军衔是大尉,一杠四星。这批人中, 大学毕业于1945年左右的,实在属于倒霉,或者是大学毕业没从事专业工作, 解放后归队的,起点就比较低,所以和他们的“同年”相比,级别低了一点工资少了一些住房就可能会少,人口多得很的,也许能分到三间,一般也就是两间而已。

一个所就可能会有好几十个这类技术干部。这帮老爷叔,只要不乱说乱动,也没有什么历史问题,文革的挨整就看命运了,上面有一些“大”知识分子顶着,革命群众的矛头就不容易对着这些人,想挤占他们的住房也难,因为这些人都住房本身就不比工人和一般行政干部多。

解放初期的大学毕业生呢,分到大单位容易提级,分到地方国营的小厂,当年毕业就是六十几块,比谁都高,再提就难了,所以这些被分到研究所设计部门或万人大厂的,弄成八级是常态,甚至有评到七级的,本事人缘运道的综合效益不佳者,九级也不错, 倒霉蛋也有连九级都没混上,就跌到“小”知识分子的队伍中了。

1953到1956年的大学毕业生,按照那时的标准,毕业转正就有六十几块, 一两年之后再提一次就是七十几只老洋,额骨头碰到天花板,在1956年又提一次,就可能拿到八十几块人民币啦,但职称依旧是技术员, 可以定义成“小”知识分子。

我家的邻居中,这批人若是结婚生孩子早,赶上1957年前的分房,好歹也能分个两间至少也能有个一里(小)一外(大)的套间,接着再生一二三个孩子的老爷叔,就一平方厘米的房子也不会给你增加,一直住到1978年或更晚的落实知识分子住房政策时,才得到了实质性的改善。

到了1957年及以后到1965年,大学毕业的工资级别被压低了一级,转正只有五十几块(国防系统可以拿六十块)啦,至于职称就就成了根本没有的事,文化大革命的兴起,这些研究所里的这个年龄段的人,就成了运动的主力,很多人成分也不差,能说会写,脑子转得快,与北京国防科工委机关也有着不少老同学的关系,事就很多了。

这帮被归类成“小”知识分子的,好歹混上一间16平方房子的,也挺让其他人羡慕,结婚后和营房科(军队编制不说是房管科)死缠烂打,才能分到一间14平方米的小房间,小夫妻还算OK,生了两个小赤佬,人均3.5平方米,比上海的困难户还多了了一平方米呢,文革期间最有兴趣通过“正常组织渠道”,就是这帮人,想方设法就想 挤进“大”知识分子的三四间房中的一间十六平方房子!

Again, 整个文革期间, 那几个研究所里,“大”知识分子的房子大多有被挤占的经历,人均就有变化; “中”知识分子居多不进不出,子女上山下乡,房子总面积不变,人均增加;“小”知识分子最苦,面积不变孩子长大, 但又没到上山下乡的年龄,人均虽未变化,但儿女进入青春前期造成的居住不便,想想又不能怪刘少奇彭德怀林彪(当时还不敢怪四人帮),熬吧。

还别说,熬出头了,大中小都在邓小平振臂画圈之后,住房得到了改善,“大”者落实政策,或挤占者搬出去或另行分配相应的房子;“中”者基本都得到增配住房的福利;原先最可怜的“小”者,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当官加薪提职称,实打实的好处一样一样的来。

顺便说说, 当年挤占进“大”知家的“小”知,有为人厚道者,善对合用厨厕的“大”,文革后,提职提薪,“大”者说几句好话,帮助不小;而“小”挤进去“大”家后耀武扬威的不是没有,没想到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居然提个工程师落到了“大”的手中,“大”者也未必是真“君子”,你曾不仁我也可以不义,“小子,提工程师? 你等着吧”!!

明初
人缘不好的在和平年代,55年能当个少校就很不错了。我知道一个三八式,后来干军医的,55年封了中尉之后就被

我知道一个三八式,后来干军医的,55年封了中尉之后立马就被“劝退”离开了部队。

注意:

我这里用的”三八式“一词,并不完全用于时间段 (37、38年加入共军)上的含义;我通常用“三八式”,指代一个类似”政治“概念之下的共军干部队伍,借以区别南方红军那一批共军干部战士。比如我通常把薄一波彭真等一批北方干部,统称为”三八式“。

 

c
coach1960
文革期间一些地方修建了若干“简易楼”,主要是解决军管/三支两军干部的住房
f
f2022f
大知识分子就是一级教授,住小洋楼。中知识分子就是二,三级教授,住楼房。小知识分子就是讲师,助教。
华府采菊人
技术员岂不就是贫下中农, 拿工分的,中专毕业生呢, 擓篮子要饭的?
f
f2022f
他/她们是小小知识分子。
明初
我中学有个老师上课时开玩笑地讲:中学生就是小知识分子,大学生是秀才而研究生就算举人了;博士生则相当于进士的资格了。
i
ireadwrite
到一九七四、七五年时,上面有政策

下达到县一级,关于新建住宅解决干部住房问题。文革以来一直都没有新建干部住房,直到此时才有了新指示政策,由县财政拨款。具体指标则可能是由县制订的,例如,部、委、办、局正副职负责人的住房为三室一厅。县副职负责人也是三室一厅,但面积大一些。县正职负责人为四房一厅。

p
puyh
当年土共队伍里小学生就算知识分子,中学生就算大知识分子了,所谓的大小只是相比较而言。
吾道悠悠
岳父岳母都是高中毕业参加共军,

那时算是知识分子,好像入伍就是干部。

老生常谈12
你是大知识分子家庭(-:
f
f2022f
军队里待遇要比外面高很多。分的房也大。
L
Lisland_2013
“小”知识分子文革后占了人材断层的光。老三届最惨。
L
Lisland_2013
38干部55年才混到中尉,拿的多惨?!知识分子解放后参军的都不止。
华府采菊人
你说的不算
月城
这个情况也太特殊了,肯定有什么内情


我妈63年大学毕业,到取消军衔时都是中尉了,

她的同学大多是上尉

 

i
ireadwrite
三八式是抗战干部。授衔时应该有

规定不低于什么级别的,除非有特殊情况,中间有过脱队、脱党,后来才归队。这种人的参队时间也可能不是按最初的时间算的。

我知道有人是四九年前初次参队,后来离队回家一阵子,再次回来时已是中共建国划线后,他的参队时间就不按前者算,没能享受离休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