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了,抓紧拜读关于硅谷居士的高收益投资策略的讨论,很热闹,很有收获。特别对于普通双职工的单支行业指数的定投居然可以上Forbes或本坛富豪版的预测,更是远远超出我的认知。不禁感叹,山外有山楼外有楼,不虚此行。这也是我经常浏览本坛的初衷。
每次读硅谷居士的博客,我都是战战兢兢的。特别是对居士提出的从自住房中不停套现投资股指的技巧,更是吓到不行。刚开始不是很理解,我是不是对股市或股指投资过敏,或者被朽爷洗脑过度。我本身不是胆小的人,这种生理和心理反应很不正常。于是,我不停的检讨自己,就像圭妈指出的,我是有认知局限的,被自己的经验所束缚,难以接受不同的意见。 首先,我可以确定,我对硅谷居士的投资成果没有任何怀疑。虽然我与居士的投资理念有分歧,但居士的人品是没得说,特别是在遭到各种质疑的时候还耐心地解释,我是没有这个秉性的。信不信谁,与我和干!
居士投资策略的核心假设是,美股股指(包括VGT)长期向上,其行业和市场风险可以接受,可以押重注。甚至,居士提出可以从自住房中不停地套现,利用低成本的杠杆,增加收益。其风险管理的方法是,在市场下行或者家庭现金流经济出现困难时,可以适当地卖出一些股指,规避风险。居士的骄人战果和数字也证明了其策略的有效性。
那么,我为什么还是会不停地冒冷汗?或许你会说,你有病。呵呵,可能吧。
回顾我每次读居士博客的感受,我发现,其实我是对居士投资策略中的高风险过敏。常听人说,人活越久,就越怕死。或许,投资越久,也越怕死,对风险也越敏感。每次我读到一个所谓包赚不陪的高收益的投资策略,我就会不自觉地想起芒格先生说过的话,如果我知道我会死在什么地方,我就不会去哪儿。
如果我是居士,我会死在哪里?
某年,股指下行 50%,我不会卖出的,甚至还要加仓,否则我这就不叫定投了。然后家庭失去了主动收入,还要交房贷,养活一家子。6个月到一年后,紧急备用金用完。股指继续下行,现在是60%。我咋办,咋办?
我不是居士,居士肯定可能扛得住,但我是肯定不行了,那么,我就死了。所以,我不去这个地方,哪怕别人说这个地方有多好。
得意的时候是很少有人想到死亡的,同样,投资顺风顺水的时候也很少有人为厄运的到来做准备的。在投资刚开始的时候,我没有体会朽爷强调的正现金流的重要性,没有明白稳定的租金收入是投资的生命线。现在亡羊补牢,希望还不晚。
后记:希望不要因为我这个帖子再激起房市和股市投资之争,我本人重仓房市,同时也定投股指和一些个股,不觉得那个绝对好,绝对不好。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投资的规模越大,防守就越重要。
如果一个投资的损失下限超过了个人能够承受的范围,再高的回报都要三思而后行。
401k 每个月扣是定投, 剩余的钱timing market 进去, 只是大部分时间timing 错了。 能年年高于市场3, 5个百分点的是神人, 学不来的。资产年龄都到了一定的时候, 保住现有的比较重要, 上亿, 10亿就别想了, 好好学习如何把钱花在自己身上, 把身体锻炼好, 能多花一点。
继续上班并非他所说的喜爱工作而是不得已。必须这样做。不但他不能不工作,而且他老婆也不能不工作,因为股市万一大跌,有经济出问题,比如2008,工作也可能丢了,万一自己没工作了,老婆还有工作可以对付一下而不必从在低谷的股市里拿钱维持生活,如果那样,不但不能逢低买入,他们必须在股票亏的情况下拿钱维持生活和房贷,这样情况就会完全不同,甚至血本无归连房子都丢了。。所以硅谷居士退休后其实回报率也会大打折扣的。
我们两人都不上班就会考取到情况,所以在盈利后肯定会有risk control和Plan 2,否则股市大跌时怎么对付日常开支。送孩子上私校就花了近百万,这种钱都是即使股票跌到底也必须付的.
避免贷款和leverage就是一种risk control和plan two
雪上加霜?
我们自己早已不工作了,所以投资非常保守,但我能理解他的做法和因果:1. 喜爱工作 -> 2. 做得好收入不断增高,有银子去投资 -> 3. 工作收入稳定,所以投资可以冒险。
居士现在离预定退休时间还有17年,觉得他临近退休时投资分部可能会有调整的哈。
我自己的房子从来没有这个问题。儿子的房子因为买的都是比较便宜的房子,房客质量差,所以今年有一个最后赶走了,其实也没有不付房租,最后一个月是security deposit付的,损失不大。比较烦人是真。因为我几乎没有这种客人的。
投资没用任何杠杆的人会比用了很多杠杆的人舒服得多。居士在不济,买几十万股票拿出来,最多交点罚款。生活绝对差不了。
地主们就不好说了。几十万的房子卖一块钱都有可能。
问题在于由于美元早就和黄金脱钩,联储会的眼睛盯着市场盯得那么紧。1929年它不太可能发生了。所以地主们才能得瑟。哈哈。
还用替居士操心?省省吧。居士一批covered call 卖出去,几年的房租都有了。哈哈
他的投资策略要收益最大化,确实需要他的主动收入。但这和他本人喜欢本职工作并不矛盾。恕我直言,您的逻辑推断是错误的。
我不了解他的具体情况,所以无法推断他的投资策略对他来说是否具有高风险。同样的事,对我来说是高风险,对他来说可能是长袖善舞。所以,我是被吓出了一身冷汗,他却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一个人能够把他的投资策略无偿地与大家分享,必须是有很强的信念的,同时也有超出常人的格局,我很佩服他的见解和勇气。
我希望他能够一直成功,成为本坛的又一位传奇。
我的风险假设不仅仅是几个月或一年的市场衰退,而是更多更长。我是相信祸不单行的。黑天鹅来的时候,常常不仅是一只,多骨诺牌倒的时候,经常是一连串的。
当然,这些可能对您来说都不是事。我的风险承受能力就低多了。
问你个问题。
为何希特勒有那么多人追随?明显的扭曲,人们为何分辨不出是非?
我是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才明白了其中因由。
若你也想弄明白,从心理学角度找书看看。当你就是你自己,就不会再被轻易吓出一身冷汗。哈哈
6个儿女,十年前就有30几个孙辈了。
“富贵”应该在提高认知中求,在规避了可以避免的风险后,再接受可以接受的风险,才是正道。呵呵,已经快聊歪了。
至于希特勒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追随这个问题,我太太曾经问过的她叔。他是个老纳粹,柏林精英士官学习毕业,在苏德战役中被俘后顽强地坚持到二战结束。她得到的回答是,当时大家都崇拜希特勒,认为他是承载了当时德国人民的希望。希特勒上台后,解决了德国当时高失业的问题,凝聚了民心,给了德意志民族从一战战败后重新崛起的希望。希特勒在他叔叔当时的心目中是英雄,是伟大的领袖。他叔叔去世后留下了一批口述当时历史的录音带。可惜我没有亲耳听过这些带子,无法验证她的说法。而后我看了几本描述当时历史的书,我的结论是,希特勒是应运而生,当时的德国需要希特勒这样的领袖人物。至于那些明显扭曲的做法,其实普罗大众是不知道的。同时,当时没有互联网,所有的信息都是被控制和操纵了的,很少的人知道真相。
我觉得也很可能于“乌合之众”一书中描述的人类心理中遗传的从众心理有关系,个人在人群里很容易迷失自己,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至于这些和我的关于风险意识是否有什么联系,就不得而知了。
敬请赐教!
不论在线上和线下。芒格说过,诚实是最好的Policy。我也希望能和他一样,知行合一。共勉!
周末了,抓紧拜读关于硅谷居士的高收益投资策略的讨论,很热闹,很有收获。特别对于普通双职工的单支行业指数的定投居然可以上Forbes或本坛富豪版的预测,更是远远超出我的认知。不禁感叹,山外有山楼外有楼,不虚此行。这也是我经常浏览本坛的初衷。
每次读硅谷居士的博客,我都是战战兢兢的。特别是对居士提出的从自住房中不停套现投资股指的技巧,更是吓到不行。刚开始不是很理解,我是不是对股市或股指投资过敏,或者被朽爷洗脑过度。我本身不是胆小的人,这种生理和心理反应很不正常。于是,我不停的检讨自己,就像圭妈指出的,我是有认知局限的,被自己的经验所束缚,难以接受不同的意见。
首先,我可以确定,我对硅谷居士的投资成果没有任何怀疑。虽然我与居士的投资理念有分歧,但居士的人品是没得说,特别是在遭到各种质疑的时候还耐心地解释,我是没有这个秉性的。信不信谁,与我和干!
居士投资策略的核心假设是,美股股指(包括VGT)长期向上,其行业和市场风险可以接受,可以押重注。甚至,居士提出可以从自住房中不停地套现,利用低成本的杠杆,增加收益。其风险管理的方法是,在市场下行或者家庭现金流经济出现困难时,可以适当地卖出一些股指,规避风险。居士的骄人战果和数字也证明了其策略的有效性。
那么,我为什么还是会不停地冒冷汗?或许你会说,你有病。呵呵,可能吧。
回顾我每次读居士博客的感受,我发现,其实我是对居士投资策略中的高风险过敏。常听人说,人活越久,就越怕死。或许,投资越久,也越怕死,对风险也越敏感。每次我读到一个所谓包赚不陪的高收益的投资策略,我就会不自觉地想起芒格先生说过的话,如果我知道我会死在什么地方,我就不会去哪儿。
如果我是居士,我会死在哪里?
某年,股指下行 50%,我不会卖出的,甚至还要加仓,否则我这就不叫定投了。然后家庭失去了主动收入,还要交房贷,养活一家子。6个月到一年后,紧急备用金用完。股指继续下行,现在是60%。我咋办,咋办?
我不是居士,居士肯定可能扛得住,但我是肯定不行了,那么,我就死了。所以,我不去这个地方,哪怕别人说这个地方有多好。
得意的时候是很少有人想到死亡的,同样,投资顺风顺水的时候也很少有人为厄运的到来做准备的。在投资刚开始的时候,我没有体会朽爷强调的正现金流的重要性,没有明白稳定的租金收入是投资的生命线。现在亡羊补牢,希望还不晚。
后记:希望不要因为我这个帖子再激起房市和股市投资之争,我本人重仓房市,同时也定投股指和一些个股,不觉得那个绝对好,绝对不好。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又是一身冷汗! 房产投资的KISS原则 2023-04-05 告别FoMO 2023-04-02 在德国当地主真能财务自由吗? 2023-03-31 朽爷的主角光环
有一定资产以后需要学习风险控制。一个森林都是同一种树总有一天会发病都死光。 投资需要有非同质性的成分组合,当然这肯定是收益不是最高的。追求最高收益必定导致同质性投资和高风险。 我较文说这么多不如农村老太一句话,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一个篮子里。。
投资的规模越大,防守就越重要。
如果一个投资的损失下限超过了个人能够承受的范围,再高的回报都要三思而后行。
401k 每个月扣是定投, 剩余的钱timing market 进去, 只是大部分时间timing 错了。 能年年高于市场3, 5个百分点的是神人, 学不来的。资产年龄都到了一定的时候, 保住现有的比较重要, 上亿, 10亿就别想了, 好好学习如何把钱花在自己身上, 把身体锻炼好, 能多花一点。
继续上班并非他所说的喜爱工作而是不得已。必须这样做。不但他不能不工作,而且他老婆也不能不工作,因为股市万一大跌,有经济出问题,比如2008,工作也可能丢了,万一自己没工作了,老婆还有工作可以对付一下而不必从在低谷的股市里拿钱维持生活,如果那样,不但不能逢低买入,他们必须在股票亏的情况下拿钱维持生活和房贷,这样情况就会完全不同,甚至血本无归连房子都丢了。。所以硅谷居士退休后其实回报率也会大打折扣的。
我们两人都不上班就会考取到情况,所以在盈利后肯定会有risk control和Plan 2,否则股市大跌时怎么对付日常开支。送孩子上私校就花了近百万,这种钱都是即使股票跌到底也必须付的.
避免贷款和leverage就是一种risk control和plan two
雪上加霜?
我们自己早已不工作了,所以投资非常保守,但我能理解他的做法和因果:1. 喜爱工作 -> 2. 做得好收入不断增高,有银子去投资 -> 3. 工作收入稳定,所以投资可以冒险。
居士现在离预定退休时间还有17年,觉得他临近退休时投资分部可能会有调整的哈。
我自己的房子从来没有这个问题。儿子的房子因为买的都是比较便宜的房子,房客质量差,所以今年有一个最后赶走了,其实也没有不付房租,最后一个月是security deposit付的,损失不大。比较烦人是真。因为我几乎没有这种客人的。
投资没用任何杠杆的人会比用了很多杠杆的人舒服得多。居士在不济,买几十万股票拿出来,最多交点罚款。生活绝对差不了。
地主们就不好说了。几十万的房子卖一块钱都有可能。
问题在于由于美元早就和黄金脱钩,联储会的眼睛盯着市场盯得那么紧。1929年它不太可能发生了。所以地主们才能得瑟。哈哈。
还用替居士操心?省省吧。居士一批covered call 卖出去,几年的房租都有了。哈哈
他的投资策略要收益最大化,确实需要他的主动收入。但这和他本人喜欢本职工作并不矛盾。恕我直言,您的逻辑推断是错误的。
我不了解他的具体情况,所以无法推断他的投资策略对他来说是否具有高风险。同样的事,对我来说是高风险,对他来说可能是长袖善舞。所以,我是被吓出了一身冷汗,他却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一个人能够把他的投资策略无偿地与大家分享,必须是有很强的信念的,同时也有超出常人的格局,我很佩服他的见解和勇气。
我希望他能够一直成功,成为本坛的又一位传奇。
我的风险假设不仅仅是几个月或一年的市场衰退,而是更多更长。我是相信祸不单行的。黑天鹅来的时候,常常不仅是一只,多骨诺牌倒的时候,经常是一连串的。
当然,这些可能对您来说都不是事。我的风险承受能力就低多了。
问你个问题。
为何希特勒有那么多人追随?明显的扭曲,人们为何分辨不出是非?
我是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才明白了其中因由。
若你也想弄明白,从心理学角度找书看看。当你就是你自己,就不会再被轻易吓出一身冷汗。哈哈
6个儿女,十年前就有30几个孙辈了。
“富贵”应该在提高认知中求,在规避了可以避免的风险后,再接受可以接受的风险,才是正道。呵呵,已经快聊歪了。
至于希特勒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追随这个问题,我太太曾经问过的她叔。他是个老纳粹,柏林精英士官学习毕业,在苏德战役中被俘后顽强地坚持到二战结束。她得到的回答是,当时大家都崇拜希特勒,认为他是承载了当时德国人民的希望。希特勒上台后,解决了德国当时高失业的问题,凝聚了民心,给了德意志民族从一战战败后重新崛起的希望。希特勒在他叔叔当时的心目中是英雄,是伟大的领袖。他叔叔去世后留下了一批口述当时历史的录音带。可惜我没有亲耳听过这些带子,无法验证她的说法。而后我看了几本描述当时历史的书,我的结论是,希特勒是应运而生,当时的德国需要希特勒这样的领袖人物。至于那些明显扭曲的做法,其实普罗大众是不知道的。同时,当时没有互联网,所有的信息都是被控制和操纵了的,很少的人知道真相。
我觉得也很可能于“乌合之众”一书中描述的人类心理中遗传的从众心理有关系,个人在人群里很容易迷失自己,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至于这些和我的关于风险意识是否有什么联系,就不得而知了。
敬请赐教!
不论在线上和线下。芒格说过,诚实是最好的Policy。我也希望能和他一样,知行合一。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