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历史: 蒋介石怎样赢得美国的支持

w
weed123
楼主 (文学城)

https://www.krzzjn.com/show-607-46818.html

                                     2017-03-22   来源:凤凰网历史 作者:佚名 

 

分享按钮 蒋介石怎样赢得美国的支持

 

1941年6月1日《时代》杂志封面:蒋介石(图片来源网络)

自从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之后,美国媒体对中国事务的关注与日俱增。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袁世凯称帝,这些大事在美国媒体的版面上都有鲜活的记录。这个记录,和美国的利益有着紧密的关系。

例如,袁世凯称帝前后,《纽约时报》给予持续关注。从1915年8月14日“筹安会”成立至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承认帝制为止,关于袁世凯的报道有33篇之多,其中正面报道达17篇,平衡报道占12篇,负面报道只有4篇。

如此青睐袁世凯,即便他称帝也不予以强烈谴责,显然和美国的价值观有悖。当然,这背后有着美国的政治考量,因为即便号称“力求真实,无畏无惧,不偏不倚”的《纽约时报》,也不知不觉地把美国的国家利益纳入考虑范围之内。

这是因为,中国有一个强有力的、和美国关系良好的中央政府,才可以保证美国的在华利益。中国采取什么样的政体,美国并不关心,这在21世纪的今天同样适用。沙特的皇族政权,是专制的、落后的,但它可以维持沙特的统一,同时这个政权的政策取向符合美国的利益,因此,美国就会支持,而美国媒体也知道“政治正确”,不会对沙特过于苛责。

这就是政治和媒体之间微妙的关系。在国内事务上,美国媒体批评政府、保障言论自由;而在国际事务上,无论是媒体老板还是记者编辑,都受自身位置和国家利益的制约。能够突破这层桎梏的人,少之又少。

袁世凯之后,中国的革命不断,而政权也走马灯地换,其中有可能稳定大局的人物,都无一例外地得到了美国媒体的关注和垂青。

美国媒体的议程设定和对特定人物的关注,有一个重要指标——《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这本杂志的封面人物,不仅仅是代表一本杂志,更是美国政治精英和意见领袖对于中国局势的判断。

翻开这段时期的《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赫然可见下列耳熟能详的名字:吴佩孚(1924)、冯玉祥(1928)、阎锡山(1930)、溥仪(1934)、汪精卫(1935)。

当然,荣登《时代》封面人物最多的还是蒋介石。从1927年首次登上该杂志封面到1948年内战濒临失败的边缘,他一共9次被选中,是毫无疑问的“头号男主角”。

这些名字登上美国主流媒体,或被媒体报道,是源于新闻事件本身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是美国媒体自发的举措。然而,抗战开始后,美国媒体的对华报道,却多了些中国国民政府“策划公关”的因素。

蒋介石明白,靠中国自身的力量很难打败日本,必须取得美国的支持,欲取得美国的支持,需要先取得美国舆论的支持。

为此,蒋介石给当时的国民政府宣传部发出指令,让他们加强对美宣传,并密电副部长董显光,积极联络在华美国记者,以扩大对美宣传,抵制日本对美英舆论的收买。据蒋介石1938年2月6日自武昌发出的电文,国民党中央党部档案,现藏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为了让美国同情、支持中国,国民政府在“请进来”的同时,也走出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外宣工作。

当时的国际宣传策略之一就是雇佣有经验的外国名记者,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海外新闻网。在人选方面,不拘泥于是否是中国人,而是采取唯才是举的策略。英国《曼彻斯特卫报》的记者田伯烈(Harold·Temperley)被国民政府宣传部的国际宣传处聘为驻美主持人,以泛太平洋新闻社(Trans Pacific News Service)为发稿基地,黎甫(Earl·Leaf)主持纽约事务,艾文思(Henry·Evans)主持芝加哥事务,罗学特(Malcolm·Rosholt)主持旧金山事务,同时在世界各大城市派驻记者。

据统计,从1925—1949年,来华采访的美国记者至少有184人,除两名自由撰稿人外,其余均为各大报社及通讯社派驻记者。

该处还创办了多种中外文刊物如:《战时中国》(China at War)、《中国通讯》(China Communication)、《现代中国》(Contemporary China),并出版宣传中国抗日的书籍,向海内外进行新闻广播,其中美国是重点对象。

在驻美大使人选方面,蒋介石也精挑细选,派遣了解美国、在美国各界人脉深厚的胡适先生出使美国。而胡适在美期间的重要工作,就是到处发表演讲,寻求支持,同时也在美国报界撰写文章,到美国的广播电台发表演讲,以唤起美国民众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胡适先生在哥伦比亚广播电台演讲前,电台看了他的演讲稿,觉得言辞太尖锐,提出修改,希望委婉一些。胡适则答复说,宁可取消广播,也不能修改。电台无奈,只好按胡适的原稿去录播,这次13分钟的广播演讲,效果颇佳。

最后,蒋介石以及夫人宋美龄,也都经常会见美国记者,向美国传达中国的抗战决心。1937年9月4日,蒋介石接见美联社记者,希望借此唤起国际舆论的支持。同年9月12日,宋美龄在南京接受美国广播公司的专访,向美国民众介绍中国人民艰苦抗战的情形,呼吁美国提供支援。9月14日,美国不为所动,发表声明称,对中日两国仍将采取中立政策。对此,9月24日,蒋介石以行政院院长名义接见外国记者,呼吁美国转变政策。

蒋介石的以美为重点的媒体策略效果显著。根据国民党中宣部国际宣传处的统计,该处从1937年年底到1941年2月,在武汉、重庆两地接待外国记者168人,其中美国占77人,接近外国在华记者的半数。这些记者大都来自美国的著名新闻机构,如美联社、合众社、《纽约时报》、《基督教科学篇言报》、《纽约先驱论坛报》、《生活》杂志等。

w
weed123
窃以为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最大的胜利是抗战的胜利。对此老蒋功劳是很大的。
郭大平
窃以为,辛亥革命后,中国更大的胜利,则是邓公改革开放四十年之胜利,以及台湾的成功。
郭大平
别小看台湾的成功。它是中国未来的预演排练。它,是中国未来的星星之火。
郭大平
即使它万一不幸被某些强大实力掐灭,其星星之火,依然会在人们心中燃烧。
w
weed123
老邓的功劳当然不可否认。 但没有抗战的胜利就亡国了。再说台湾没有老邓,经济也腾飞了。邓是对毛的修正,功劳建立在毛错误之上
c
caral
台湾人可不这么认为。台湾对委员长和他的团队的评价就一个字:

匪。


这个评价,比毛时代对蒋的评价还差

方外居士
台湾体量小,美国可以输血。美国不可能给全中国输血的,体量太大。
郭大平
老邓改革的成功,美国功不可没吧?
方外居士
可以这么说。光有改革没有开放不会这么快见成效,而开放没有美国的合作则很难取得大的成果。
方外居士
但是改革也好,开放也好,若没有自己的工业体系,则无从谈起:这正是我们不能否定毛的原因。
郭大平
哈哈,你总是念念不忘老毛那点小功劳。我和你最大不同:换做别人,会比老毛干得好得多。你不承认这一点,我们就不可能一致。
c
chufang
还不如说改革后的发展起始于港台商人的进入,不单带来了市场,而且带进来不少私人企业的观念。也为以后的成功带来了基础。
方外居士
毛做的是从0到1的变化,在短短的二十几年时间里在全国范围内从无到有建立工业体系。
蒋闻铭
这个工业体系,在现代的环境下,他不做,是罪恶,做了,但是做成他死的时候那个德行,也是罪恶。是个人都会做得比他好不知道多少
c
chufang
这个1是个虚数,到了时候,只剩下个0。
方外居士
你比较一下中国和印度,49年—76年,就知道了。印度領导人的学历高很多,結果怎麼樣?
蒋闻铭
印度是五*毛的救命稻草。中国人那些年受的难受的迫害呢?要不要也拿印度比?
方外居士
你又來了。有道理说道理,尽说沒用的。印度社会的下层人的日子可不是你願意歌颂的。
蒋闻铭
您的逻辑,要么贬低,要么歌颂,不贬低就必须歌颂?我当然在跟您讲道理。您讲的,是道理,我讲的,不是道理?还是我讲的道理,您

理解不了?

方外居士
这都是你的歪曲。我是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