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翁新京
有一次,几个男知青来串队,我们仍是煮的红苕稀饭下泡菜招待,因为我们平时也很少能吃到蔬菜,社员们也如此,我们只有在赶场时偶尔买一点儿蔬菜尝尝鲜。这样招待男知青,我很坦然感觉并无不妥,因为我和女队友也几乎天天顿顿这样吃。
这些照片里大家也并不是瘦骨嶙峋皮包骨衣衫褴褛而且能照相说明老毛时代也有照相机
她那时回家探亲还从乡下带活鸡等物品回来,帮组改善生活。她也怀念当知青的生活,后来回去看过。我想青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即便在艰苦的环境中也会自带光芒,过后让人怀念。
但他们这一代的青春多多少少是荒废了。我姐考上了中专,有关系后来在市中心一家不错的医院工作,奖金不少,收入在当地是不错。但读书太少,没上大学是她的遗憾。
四川比较穷,每月五块钱估计每周都能吃点肉.....
口粮和社员一样,没有说比农民多。
从来没有听说分一倍半口粮这样的好事。
80岁老头没文化,不会写原创贴,都是转帖负面帖子,一生都活在苦涩的负面回忆中。
我一年内长了50斤。去年回去看下乡的一户农民老两口有30亩地自留地。
苦是苦了点,就当锻炼身体了。
作者:翁新京
有一次,几个男知青来串队,我们仍是煮的红苕稀饭下泡菜招待,因为我们平时也很少能吃到蔬菜,社员们也如此,我们只有在赶场时偶尔买一点儿蔬菜尝尝鲜。这样招待男知青,我很坦然感觉并无不妥,因为我和女队友也几乎天天顿顿这样吃。
饭后,男知青和我们闲聊一阵,其中一个聪明过人、能说会道的男知青还讲了一个小故事给大家听,大意是:有几个和尚外出化缘,走到一座尼姑庙时饥肠辘辘,他们进庙里讨口饭吃,尼姑给他们煮了一锅粥喝。众和尚狼吞虎咽,食后却甚为不满,将饭碗倒扣桌上,并写下一张字条放在桌上,随即扬长而去。尼姑一看字条,上面写着“今日路过贵庵,曾蒙盛情款待,清汤烂苕一钵,食后不胜感慨!善哉善哉!”落款“一群过路贫僧”。这位男知青讲完故事后,眼里似乎闪过一丝狡黠。 我听了故事后,感觉十分有趣,忍俊不禁,哈哈大笑。男知青们走后,我细细思量,才恍然大悟,这不明摆着是讽刺、嘲弄、打击我们两个东道主的吗?讲故事的男知青“狼子野心何其毒也!”我心里恨恨地想“真是白眼狼!” 我是“摔了不疼,爬起来疼!”只好吃了这哑巴亏,从此这“和尚和尼姑的故事”,我再也忘不了。 我还听说公社有男知青评价女知青时说:“全公社最不落教的女知青,就是十一大队六队的那两个女崽儿!”这就是指的我和女队友。“不落教”是川渝方言,在这里是不地道、不厚道的意思。我俩知道后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完全是逆反心理,以后再有男知青登门吃饭,我们这“两个女崽儿”依然我行我素,甚至还变本加厉,不知道男知青暗地里怎么议论我俩了。 如今想来,真是有些汗颜,倒也“青春无悔”。 我记忆深刻的邀约串队是刚下乡不久的一天,大概是1971年11月,我们八九个女知青结伴,一同去另外一个大队的两位男知青周克明和郭全喜的队上看看,他们生产队距离我的生产队有十里地以上。大家相互之间都是邻里发小和同学,在这特殊时期,慢慢在打破以往的男女界限,特别是周克明是我们这一批知青里年龄最小、运气最不好的同学伙伴。 那年当地下乡政策规定,当年9月1号以前满十六周岁的初中学生全部下乡,极少数9月1号、以及以后满十六周岁的暂缓下乡,并且还有上高中的机会,而周克明恰恰是8月31日出生,真是生不逢时!我看着个子矮小、稚气未脱、“童工”模样的周克明,往往心生恻隐,虽然我也只比他大几个月,但是男孩儿发育、成熟更晚。从下乡之初一直到如今,同学们见面有时还在调侃周克明,说他在娘胎里太着急,要是晚一天钻出来,聪明好学的他一定能上高中和大学,人生命运会迥异。
作者近照这些照片里大家也并不是瘦骨嶙峋皮包骨衣衫褴褛而且能照相说明老毛时代也有照相机
她那时回家探亲还从乡下带活鸡等物品回来,帮组改善生活。她也怀念当知青的生活,后来回去看过。我想青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即便在艰苦的环境中也会自带光芒,过后让人怀念。
但他们这一代的青春多多少少是荒废了。我姐考上了中专,有关系后来在市中心一家不错的医院工作,奖金不少,收入在当地是不错。但读书太少,没上大学是她的遗憾。
四川比较穷,每月五块钱估计每周都能吃点肉.....
口粮和社员一样,没有说比农民多。
从来没有听说分一倍半口粮这样的好事。
80岁老头没文化,不会写原创贴,都是转帖负面帖子,一生都活在苦涩的负面回忆中。
我一年内长了50斤。去年回去看下乡的一户农民老两口有30亩地自留地。
苦是苦了点,就当锻炼身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