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主力部队和地方干部挺进东北
挺进东北
1、山东军区东北挺进纵队1、2支队,万毅率领。约3500人,1945年9、10月由海路分批登陆辽东;10月1支队抵达磐石、海龙,2支队到达沈阳。
2、山东军区机关及直属队一部,萧华率领。约1000人,1945年10月初从海路进入辽东,组成山东军区东北“前指”。
3、山东军区第6师及第5师14、15团,吴克华、彭嘉庆、胡奇才率领。约8000人,1945年10月下旬由海路到达营口。
4、胶东军区田松海军支队约1000人,1945年10月下旬由海路登陆庄河。
5、山东军区第7师,杨国夫率领。约6000人,1945年10月下旬到达山海关。
6、渤海军区新编师,刘其人率领。约6000人,1945年10月下旬到达古北口。
7、山东军区指挥机关及直属部队,罗荣桓率领。约4000人,1945年11月上旬由海路到达沈阳。
8、山东军区第2师,罗华生、刘兴元率领。约7500人,由海路登陆辽东,1945年11月上旬到达沈西。
9、山东军区第1师,梁兴初、梁必业率领。约7500人,1945年11月下旬到达锦西兴城。
10、山东军区第3师、鲁中军区警备3旅,罗舜初、曾国华、李福泽率领。共约9000人,1945年12月初由海路到达辽阳、鞍山。
合计主力部队6万人,还有20个基干团3万人。
11、同时,根据中共中央要求为东北配备三个省的省级干部和抽调大批干部到东北工作的指示,从当年9月到12月底,山东的党政军各级组织先后抽调6000多名干部随同各支部队到东北,承担了南满地区绝大部分的地方工作,北满、东满的部分地方工作,他们在建设根据地、建立野战军二线兵团和稳固后方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新四军第三师主力挺进东北
9月23日,两淮战争刚结束,中央军委电令黄克诚率华中新四军第三师主力,约32000人分作两个梯队向东北挺进。日夜兼程,徒步跋涉山东、河北、热河、辽宁等省,于11月25日到达辽宁锦州江家屯地区,完成了进军东北的战略任务。国民党军队借助美国的飞机、兵舰,向东北大量调兵遣将,刚解放不久的山海关和锦州已相继失守,国民党军主力正沿北宁线向沈阳推进。在这种情况下,黄克诚向上级建议,进军东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部队暂不在大城市和交通干线作战,而以一部主力占领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建立根据地,逐步积蓄力量,作长期斗争准备。
1946年1月中旬,黄克诚率三师一部北进通宁,攻克通辽城,歼灭了国民党收编的伪军及土匪武装数千。随后,就在通辽一带开辟工作,消灭土匪,建立政权。月底,黄克诚电报中央东北局,建议分决战地区、游击坚持地区、政治攻势地区,根据不同情况分配兵力,得到东北局采纳。新四军第三师与西满军区合并,黄克诚任中共西满分局副书记兼西满军区政治委员。不久,军区司令员吕正操调东北局,黄克诚任司令员,他与书记李富春统一指挥,全力以赴建设西满根据地。
次年3月,李富春调东北局,黄克诚代理中共西满分局书记。他领导人民开展土改扫尾工作,进行扩军,组建地方武装,发展工农业生产。是年8月,中央军委任命黄克诚为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负责东北民主联军的战勤工作。在此期间,他对后勤系统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整顿,加强后勤领导,提高工作效率,有力地保障前线作战的需要。他们的经验受到了军委的赞扬,军委将东北民主联军后勤保障工作制度和章程印发全军其他部队,以便参照执行。
4月,为了加强东北战场南线支援作战工作,黄克诚被任命为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军区政委兼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政委。9月中旬,辽沈战役打响,黄克诚动员一切力量支援战争,组织民工运送粮食,接送伤员,运送武器弹药。辽沈战役经过52天的浴血奋战,我军歼敌47万,解放了东北全境。黄克诚领导冀察热辽军民,全力以赴,支援战争,为解放东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央和各地派兵挺进东北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359旅(已组成南下2支队),刘转连、晏福生率领。约3000人,1945年10月下旬到达本溪、抚顺。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1旅(已组成南下3支队),文年生率领。约3000人,1945年10月下旬到达锦州。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1、2旅各1团,黄永胜、赵承金率领。约3300人,1945年11月下旬到达热河。
抗大总校及1、3分校,何长工、陈伯钧、韩先楚率领;延安炮校,朱瑞、邱创成带领。共约2100人,1945年11月下旬到达沈阳。
冀热辽军区16分区12、18团及朝鲜义勇队,曾克林、唐凯率领。在首入东北途中扩大为4个团,约计4000人,1945年9月初到达沈阳、本溪。
冀热辽军区挺进东北第2梯队,李运昌率领。所属15、46、47团,出关后扩充为5个团和1个支队(后编为51团),约3200人,1945年9月初进入山海关、锦州、沈阳等城。
冀鲁豫军区21团,邓克明率领。约1500人,1945年10月下旬到达沈阳。
冀中军区31团,沙克率领。约1500人,1945年10月上旬到达锦州。
晋绥军区32团,吕正操率领。约600人,1945年10月中旬到达沈阳。
苏联远东红军第88独立步兵旅,周保中率领。约400人,1945年8月9前进入中等及以上城市57座。
【哪怕丧失全国所有的根据地】也要夺下东北,这是中共的决策,调全国的精兵强将抢占东北。后来才有东北野战军进关。
这也是共和国初期各地支援东北的历史源头。因此,后来的东北工业扩散到各地理所当然。那时候是全国一盘棋,说不上谁欠谁
从来没有“东北养全国”这一说法。
说任何一个地方“养全国”都是无耻胡扯。
内战抢占东北,到共和国初期投资及156个项目的重点放在东北,一脉相承。从东北开始,推向全国。
改革开放以后,才改变思路。
国际和周边的环境也变了
当年南昌暴动,起义军南下潮汕的目的就是获得海口,来获得苏援军火。运气不好没有达成目的;
后来红军西征,想打通新疆,目的也是打通苏联军援路线,好获得苏援军火,可惜被马家军击败了。
终于,二战结束,红军自己打到了身边,共军终于达到了打通苏军军火的通路,从此之后,在苏联军火的帮助下,毛共的胜利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以及战略物资,然后支援全国解放区。那时候全国解放区都很穷 ,不及东北的一小部分,山东还好,但是东北也给山东不少武器,特别是44万发炮弹。
战争年代最宝贵的是精兵强将,从全国调集。而且【哪怕丧失全国所有的根据地】也要夺下东北。这就是要下令全国的各根据地不惜一切代价的支援去东北。另有其他地方中央也说过这样的话吗?这不是全国支援东北,什么是全国支援东北?
当然这个代价和支援就是为了得到陈云所说的好处。这是显而易见的。
*****。。。。
赖不掉。
你把日寇侵入中国比作共军去东北,无法抵赖。
转移话题那一套 不管用。从东北转到南京和大屠杀。转得真快
共军出关就是为了支援周中保东北人民自卫军,这是东北人自己的队伍,他们一再请求中央派队伍去东北。最后全国抽调精兵强将日夜兼程赴东北,这不是支援是什么?
抵赖不了。
赖不掉的。
不要逃避,转移话题
自己家当然最好。日本虽然外来,但是天然有投资建设满洲的需求和能力。苏联就有点鞭长莫及。中国只能是来划分的。
山东主力部队和地方干部挺进东北
挺进东北
1、山东军区东北挺进纵队1、2支队,万毅率领。约3500人,1945年9、10月由海路分批登陆辽东;10月1支队抵达磐石、海龙,2支队到达沈阳。
2、山东军区机关及直属队一部,萧华率领。约1000人,1945年10月初从海路进入辽东,组成山东军区东北“前指”。
3、山东军区第6师及第5师14、15团,吴克华、彭嘉庆、胡奇才率领。约8000人,1945年10月下旬由海路到达营口。
4、胶东军区田松海军支队约1000人,1945年10月下旬由海路登陆庄河。
5、山东军区第7师,杨国夫率领。约6000人,1945年10月下旬到达山海关。
6、渤海军区新编师,刘其人率领。约6000人,1945年10月下旬到达古北口。
7、山东军区指挥机关及直属部队,罗荣桓率领。约4000人,1945年11月上旬由海路到达沈阳。
8、山东军区第2师,罗华生、刘兴元率领。约7500人,由海路登陆辽东,1945年11月上旬到达沈西。
9、山东军区第1师,梁兴初、梁必业率领。约7500人,1945年11月下旬到达锦西兴城。
10、山东军区第3师、鲁中军区警备3旅,罗舜初、曾国华、李福泽率领。共约9000人,1945年12月初由海路到达辽阳、鞍山。
合计主力部队6万人,还有20个基干团3万人。
11、同时,根据中共中央要求为东北配备三个省的省级干部和抽调大批干部到东北工作的指示,从当年9月到12月底,山东的党政军各级组织先后抽调6000多名干部随同各支部队到东北,承担了南满地区绝大部分的地方工作,北满、东满的部分地方工作,他们在建设根据地、建立野战军二线兵团和稳固后方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新四军第三师主力挺进东北
挺进东北
9月23日,两淮战争刚结束,中央军委电令黄克诚率华中新四军第三师主力,约32000人分作两个梯队向东北挺进。日夜兼程,徒步跋涉山东、河北、热河、辽宁等省,于11月25日到达辽宁锦州江家屯地区,完成了进军东北的战略任务。国民党军队借助美国的飞机、兵舰,向东北大量调兵遣将,刚解放不久的山海关和锦州已相继失守,国民党军主力正沿北宁线向沈阳推进。在这种情况下,黄克诚向上级建议,进军东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部队暂不在大城市和交通干线作战,而以一部主力占领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建立根据地,逐步积蓄力量,作长期斗争准备。
1946年1月中旬,黄克诚率三师一部北进通宁,攻克通辽城,歼灭了国民党收编的伪军及土匪武装数千。随后,就在通辽一带开辟工作,消灭土匪,建立政权。月底,黄克诚电报中央东北局,建议分决战地区、游击坚持地区、政治攻势地区,根据不同情况分配兵力,得到东北局采纳。新四军第三师与西满军区合并,黄克诚任中共西满分局副书记兼西满军区政治委员。不久,军区司令员吕正操调东北局,黄克诚任司令员,他与书记李富春统一指挥,全力以赴建设西满根据地。
次年3月,李富春调东北局,黄克诚代理中共西满分局书记。他领导人民开展土改扫尾工作,进行扩军,组建地方武装,发展工农业生产。是年8月,中央军委任命黄克诚为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负责东北民主联军的战勤工作。在此期间,他对后勤系统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整顿,加强后勤领导,提高工作效率,有力地保障前线作战的需要。他们的经验受到了军委的赞扬,军委将东北民主联军后勤保障工作制度和章程印发全军其他部队,以便参照执行。
4月,为了加强东北战场南线支援作战工作,黄克诚被任命为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军区政委兼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政委。9月中旬,辽沈战役打响,黄克诚动员一切力量支援战争,组织民工运送粮食,接送伤员,运送武器弹药。辽沈战役经过52天的浴血奋战,我军歼敌47万,解放了东北全境。黄克诚领导冀察热辽军民,全力以赴,支援战争,为解放东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央和各地派兵挺进东北
挺进东北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359旅(已组成南下2支队),刘转连、晏福生率领。约3000人,1945年10月下旬到达本溪、抚顺。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1旅(已组成南下3支队),文年生率领。约3000人,1945年10月下旬到达锦州。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1、2旅各1团,黄永胜、赵承金率领。约3300人,1945年11月下旬到达热河。
抗大总校及1、3分校,何长工、陈伯钧、韩先楚率领;延安炮校,朱瑞、邱创成带领。共约2100人,1945年11月下旬到达沈阳。
冀热辽军区16分区12、18团及朝鲜义勇队,曾克林、唐凯率领。在首入东北途中扩大为4个团,约计4000人,1945年9月初到达沈阳、本溪。
冀热辽军区挺进东北第2梯队,李运昌率领。所属15、46、47团,出关后扩充为5个团和1个支队(后编为51团),约3200人,1945年9月初进入山海关、锦州、沈阳等城。
冀鲁豫军区21团,邓克明率领。约1500人,1945年10月下旬到达沈阳。
冀中军区31团,沙克率领。约1500人,1945年10月上旬到达锦州。
晋绥军区32团,吕正操率领。约600人,1945年10月中旬到达沈阳。
苏联远东红军第88独立步兵旅,周保中率领。约400人,1945年8月9前进入中等及以上城市57座。
【哪怕丧失全国所有的根据地】也要夺下东北,这是中共的决策,调全国的精兵强将抢占东北。后来才有东北野战军进关。
这也是共和国初期各地支援东北的历史源头。因此,后来的东北工业扩散到各地理所当然。那时候是全国一盘棋,说不上谁欠谁
从来没有“东北养全国”这一说法。
说任何一个地方“养全国”都是无耻胡扯。
内战抢占东北,到共和国初期投资及156个项目的重点放在东北,一脉相承。从东北开始,推向全国。
改革开放以后,才改变思路。
国际和周边的环境也变了
当年南昌暴动,起义军南下潮汕的目的就是获得海口,来获得苏援军火。运气不好没有达成目的;
后来红军西征,想打通新疆,目的也是打通苏联军援路线,好获得苏援军火,可惜被马家军击败了。
终于,二战结束,红军自己打到了身边,共军终于达到了打通苏军军火的通路,从此之后,在苏联军火的帮助下,毛共的胜利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以及战略物资,然后支援全国解放区。那时候全国解放区都很穷 ,不及东北的一小部分,山东还好,但是东北也给山东不少武器,特别是44万发炮弹。
战争年代最宝贵的是精兵强将,从全国调集。而且【哪怕丧失全国所有的根据地】也要夺下东北。这就是要下令全国的各根据地不惜一切代价的支援去东北。另有其他地方中央也说过这样的话吗?这不是全国支援东北,什么是全国支援东北?
当然这个代价和支援就是为了得到陈云所说的好处。这是显而易见的。
*****。。。。
赖不掉。
你把日寇侵入中国比作共军去东北,无法抵赖。
转移话题那一套 不管用。从东北转到南京和大屠杀。转得真快
共军出关就是为了支援周中保东北人民自卫军,这是东北人自己的队伍,他们一再请求中央派队伍去东北。最后全国抽调精兵强将日夜兼程赴东北,这不是支援是什么?
抵赖不了。
抵赖不了。
赖不掉的。
不要逃避,转移话题
自己家当然最好。日本虽然外来,但是天然有投资建设满洲的需求和能力。苏联就有点鞭长莫及。中国只能是来划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