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军事知识也能肆无忌惮地评论长津湖战役,评下面“李锐日记长津湖谁赢了朝鲜战争”
李肃在视频中对长津湖九兵团冬装问题有三个重点:棉衣足够,下令抛弃棉装,故意拖延棉装发放。这是典型的缺乏浅显的军事知识,即缺少普通士兵可以具有的知识。缺少知识不奇怪,怪的是恃以无知而肆无忌惮地发表军事评论。
1)棉衣足够。视频里说,至11月,九兵团已发放十多万棉衣、棉帽等等。不错,是发了,在去东北之前早完成冬装发放了,如常年一样,每人都有棉衣棉裤棉帽和绒衣绒裤了。那是南方部队的标配,能是去朝鲜必备的冬装吗?原本在东北的13兵团穿的是这样的棉衣棉裤吗?没有皮衣皮毛皮棉鞋能算是关外的冬装吗?甚至连棉大衣都没有?
2)下令抛弃棉装。想出这个结论连用脚后跟多余。不管部队的条令是怎么规定的,防寒训练是怎么进行的,当兵的没有人不知道人会被冻伤冻死的。损失棉装的是或许会发生,比如因为趟水,因为强体力过热等脱去棉装,恰在此时发生紧急情况比如突然遭遇敌情而失去了棉衣,这都是个别情况。把个案夸大成普遍对某些人已经形成习惯了。
3)故意拖延棉装发放。没有军事知识或经验的人,如果连生活经验都没有,把部队服装发放看成像幼儿园分糖果那样简单也不奇怪。部队发放都要经过运输、集中、基层领取、基层分发和尺码调整等步骤。因为入库出库和运输途中的服装都是按类按码困扎和计数的,每个种类还要有各个尺码。如果不以较全的从0到4五个尺码,起码也要从1到3才勉强凑合。合起来一共多少捆,要花多少时间和空间才能够发到单个士兵手里,再在单位内甚至跨单位调整不恰当的尺码。不可是像方便面那样一个纸筒,里面一块面条、两包调料、一把叉子配套封装,到手撕开就能用的。对于这个问题,我在2020年以前就在兵坛和几坛同时发过一个帖,如下:
把冬装发到九兵团各部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背景:
九兵团自己没有北方冬装可发,由于入朝是紧急部署,上级后勤没有足够时间准备。按照通常的气候,九兵团自带的冬装可以应付11月和12月前半月的朝鲜的寒冷(最低温度0到-10度),至多需要挺一挺。可是这年11月下旬气温低到历史记录。九兵团在来不及完成事先发放北方冬装的情况下争取快速隐蔽入朝,按理说并没有冒大险,有合理性。但是天不作美。
实质:
可能是为了在九兵团入朝后逐步完成发放,从东北军区后勤部的“九兵团冬装分发情况”里可以看到分发的确是在入朝后开始的。从“发放情况”里看到的各条细节都是反映后勤部的发放,就是说只是从后勤部发出,有的还因等车没有发出。从后勤部发出到发到部队,是最困难的过程,似乎也最容易被忽略。
运输工具是一个难点。九兵团自己的运输力量至多只运送粮食和弹药。在作战等级提高后,必然还不得不依靠上级增派运输,即使没有冬装的运输。运送一个兵团的冬装的运输量大得惊人。即使有运输力量,由于部队在运动中,要完成发放非常困难。根据部队的规模,例如营、团,必须至少有一到两整天的时间完成。可是因为部队是隐蔽前进,后勤运输就不能靠近部队以免暴露。后勤运输更不可能超前运达部队下一个宿营地等待。所以,考虑道路和通讯,如果部队不在一地停留5天以上,冬装根本到不了部队手中。按当时的部署,多数部队不会在一处过久停留。
综上,由于部队作战形式和运输力量,把冬装发到九兵团部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伟大的军事家,而且这个军事家的名言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是首要的。
有些人不是蠢就是坏,对这些简单的东西都不懂(或者装着不懂)。
20军战后有总结及回顾,检讨了1棉衣不足,只是江南冬装标准;2即使有部分部队临时领到皮帽大衣,也在向南行军中当作负担留给后勤部门。当时11月中旬气温回暖,部队又向南方进军,认为不会再冷了。这两条都是20军总结出来的教训。
详细资料在前两天的帖中。
也有五十年代初20军对赴朝作战总结的回顾资料 [几曾回首] - 萧嵐(757 bytes ) 2024-12-30
抓住一切机会,污蔑造谣中国,违背一般的常识,为人不齿。
如果只是同一信息渠道,或者信息相互矛盾,只能姑且听之,需要进一步探索。
回忆贺晋年的文章也提到20军只有少数部队在边境临时停车时拿到东北的冬装。贺受高岗出事的牵连,只授少将军衔。20军的回顾资料中只提东北军区副司令员,不说他的名字。
【1950年11月6日,在沈阳车站,奉中央军委命令前来检查部队入朝准备的东北军区副司令贺晋年见到第9兵团第20军官兵身着华东地区的棉衣,头戴大檐帽,脚穿胶底单鞋,大为震惊,立即找到正在指挥部队运输的第20军副军长廖政国,要求紧急停车两小时,以便从东北军区部队中调集厚棉衣和棉帽。但是军情十万火急,第20军的58、59和89师基本都没有停车,直接开往朝鲜的江界,只有军直属部队和后卫的60师在短暂的停车间隙里得到为数寥寥的厚棉衣和棉帽。】
中国兵条件好了也会有更多保护
没有军事知识也能肆无忌惮地评论长津湖战役,评下面“李锐日记长津湖谁赢了朝鲜战争”
李肃在视频中对长津湖九兵团冬装问题有三个重点:棉衣足够,下令抛弃棉装,故意拖延棉装发放。这是典型的缺乏浅显的军事知识,即缺少普通士兵可以具有的知识。缺少知识不奇怪,怪的是恃以无知而肆无忌惮地发表军事评论。
1)棉衣足够。视频里说,至11月,九兵团已发放十多万棉衣、棉帽等等。不错,是发了,在去东北之前早完成冬装发放了,如常年一样,每人都有棉衣棉裤棉帽和绒衣绒裤了。那是南方部队的标配,能是去朝鲜必备的冬装吗?原本在东北的13兵团穿的是这样的棉衣棉裤吗?没有皮衣皮毛皮棉鞋能算是关外的冬装吗?甚至连棉大衣都没有?
2)下令抛弃棉装。想出这个结论连用脚后跟多余。不管部队的条令是怎么规定的,防寒训练是怎么进行的,当兵的没有人不知道人会被冻伤冻死的。损失棉装的是或许会发生,比如因为趟水,因为强体力过热等脱去棉装,恰在此时发生紧急情况比如突然遭遇敌情而失去了棉衣,这都是个别情况。把个案夸大成普遍对某些人已经形成习惯了。
3)故意拖延棉装发放。没有军事知识或经验的人,如果连生活经验都没有,把部队服装发放看成像幼儿园分糖果那样简单也不奇怪。部队发放都要经过运输、集中、基层领取、基层分发和尺码调整等步骤。因为入库出库和运输途中的服装都是按类按码困扎和计数的,每个种类还要有各个尺码。如果不以较全的从0到4五个尺码,起码也要从1到3才勉强凑合。合起来一共多少捆,要花多少时间和空间才能够发到单个士兵手里,再在单位内甚至跨单位调整不恰当的尺码。不可是像方便面那样一个纸筒,里面一块面条、两包调料、一把叉子配套封装,到手撕开就能用的。对于这个问题,我在2020年以前就在兵坛和几坛同时发过一个帖,如下:
把冬装发到九兵团各部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背景:
九兵团自己没有北方冬装可发,由于入朝是紧急部署,上级后勤没有足够时间准备。按照通常的气候,九兵团自带的冬装可以应付11月和12月前半月的朝鲜的寒冷(最低温度0到-10度),至多需要挺一挺。可是这年11月下旬气温低到历史记录。九兵团在来不及完成事先发放北方冬装的情况下争取快速隐蔽入朝,按理说并没有冒大险,有合理性。但是天不作美。
实质:
可能是为了在九兵团入朝后逐步完成发放,从东北军区后勤部的“九兵团冬装分发情况”里可以看到分发的确是在入朝后开始的。从“发放情况”里看到的各条细节都是反映后勤部的发放,就是说只是从后勤部发出,有的还因等车没有发出。从后勤部发出到发到部队,是最困难的过程,似乎也最容易被忽略。
运输工具是一个难点。九兵团自己的运输力量至多只运送粮食和弹药。在作战等级提高后,必然还不得不依靠上级增派运输,即使没有冬装的运输。运送一个兵团的冬装的运输量大得惊人。即使有运输力量,由于部队在运动中,要完成发放非常困难。根据部队的规模,例如营、团,必须至少有一到两整天的时间完成。可是因为部队是隐蔽前进,后勤运输就不能靠近部队以免暴露。后勤运输更不可能超前运达部队下一个宿营地等待。所以,考虑道路和通讯,如果部队不在一地停留5天以上,冬装根本到不了部队手中。按当时的部署,多数部队不会在一处过久停留。
综上,由于部队作战形式和运输力量,把冬装发到九兵团部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伟大的军事家,而且这个军事家的名言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是首要的。
有些人不是蠢就是坏,对这些简单的东西都不懂(或者装着不懂)。
20军战后有总结及回顾,检讨了1棉衣不足,只是江南冬装标准;2即使有部分部队临时领到皮帽大衣,也在向南行军中当作负担留给后勤部门。当时11月中旬气温回暖,部队又向南方进军,认为不会再冷了。这两条都是20军总结出来的教训。
详细资料在前两天的帖中。
也有五十年代初20军对赴朝作战总结的回顾资料 [几曾回首] - 萧嵐(757 bytes ) 2024-12-30
抓住一切机会,污蔑造谣中国,违背一般的常识,为人不齿。
如果只是同一信息渠道,或者信息相互矛盾,只能姑且听之,需要进一步探索。
回忆贺晋年的文章也提到20军只有少数部队在边境临时停车时拿到东北的冬装。贺受高岗出事的牵连,只授少将军衔。20军的回顾资料中只提东北军区副司令员,不说他的名字。
【1950年11月6日,在沈阳车站,奉中央军委命令前来检查部队入朝准备的东北军区副司令贺晋年见到第9兵团第20军官兵身着华东地区的棉衣,头戴大檐帽,脚穿胶底单鞋,大为震惊,立即找到正在指挥部队运输的第20军副军长廖政国,要求紧急停车两小时,以便从东北军区部队中调集厚棉衣和棉帽。但是军情十万火急,第20军的58、59和89师基本都没有停车,直接开往朝鲜的江界,只有军直属部队和后卫的60师在短暂的停车间隙里得到为数寥寥的厚棉衣和棉帽。】
中国兵条件好了也会有更多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