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生产总值和GDP不是一回事。
国民生产总值包括工业生产总值,农业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总值。
刚解放时,东北工业生产总值占全国的85%,大连市的工业产值就比全国(除了东三省外)的工业生产总值还高,沈阳也是如此。可想而知,沪京津都不行。
解放时至1954年,中央直辖市: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哈尔滨,长春等12个。
一直到了1985年,沈阳市和大连市的工业产值都超过了20多个省的工业产值。
现在的GDP中, 第三产业产值超过了50%以上,工农业生产产值不到一半。交易越活跃, GDP越高,一万元若交易了10次,GDP就是10万元了。人口大省的GDP就高。
在1976年时,中国拥有44万个工矿企业,是世界上第二个工业门类齐全的国家,工业在世界上排第六位。后30年的发展是基于前30的基础的。
80年代以前,全国农村民房不算产值,农业生产过程不算产值,只算最终农产品价格。修建的8.6万座大中型水库,一百万多座小型水库,320万公里水渠,新开垦6亿亩耕地,8亿亩水浇地,修梯田等等都不算产值。
全国几十万所中小学,大中专都不算产值,其中包括全国7万个公社每个公社建一所中学,建一座卫生院,75万个大队每个大队建一所小学,建一个赤脚医疗点,都不算产值。
绝大多数个体经营不算产值,农贸市场交易也不算。
前30年新建3万公里铁路,大部分是在崇山峻岭上凿隧道,架桥梁,仅花了700多亿人民币,这些钱现在只能建500公里高速公路。那3万公里铁路的产值才700多亿。现在修铁路每公里造价3000万元--5000万元,那3万公里铁路就是9000亿元--15000亿元,这GDP增加到13-21倍。
现在耕地面积从1976年的22亿亩降到了18.6亿亩地,这4亿亩耕地卖了多少钱?每亩地10万元还卖了40万亿元。这些土地大多数是城市扩张盖房子,每亩地何止10万元?
所以GDP和工农业生产总值不能相比。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如果旅游业不该算的话,你东北造的那些绿皮车厢算了又有什么意义?
简直就是滋生反革命的温床。
胡来,比如毛的大跃进。
计算GDP,是要去除货币通货膨胀的因素的,这个您不知道?还有下面一段,您是说中国的GDP,是政府卖地卖出来的?
听起来一个土匪搞建设,比毛泽东共产党可是强得太多了哈。:)
这些都是事实吧。。。
女民兵们都是扎武装带,端起刺刀,怒目圆睁,口中高喊杀杀杀。
我邻居提前一年大学毕业(只念了4年),到了东北工资猛涨,其中有一年长了三级,很快就达到了156元(6级工程师),如不去东北哪有这么好的机会?
如果不是中组部批准,江能去东北?
答案显然都是否定的。不言而喻。
你也承认东北人的工资级别得了便宜这么多年,还不满意?
这就是国家給东北的投资和项目
给东北定了相对高的工资级别。
同样,东北工业扩散也是以国家的名义。全国一盘棋,不存在谁欠谁的问题。
但是东北工资级别高这是实际的利益。不能便宜还卖乖。
1949年以来,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和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继东西差异之后南北差距加大,随着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变迁,东北崛起依旧任重道远,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使得人口持续流入。经济分化导致的直接结果是财政分化,这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因此平衡效率和公平、实现发展与均衡在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中尤其重要,也成为经济和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七十余年来,尤其是四十余年来,中国各省份的财政收入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迁,我们从财政体制变迁角度略作部分探究。
经济与财政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引发财政收入表现分化。近两年,西部省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整体快于东部和中部。这种格局的变化主要源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能源革命与绿色发展加速推进,西部资源密集型省份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长相对较快;而东部和中部省份遭遇外需下行、房地产低迷等多重压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财政收入增速相对偏慢。
风险提示:经济恢复不及预期;本文的财政收入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正文
一、70余年各省市财政排名变化的特征
中国经济不是纯粹的西方经济学,而是政治经济学,财政是集中体现。地方财政收入取决于其经济基础和财政体制。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农业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从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到分税制的变化。这一系列体制的变革直接影响了各地的财政收入。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高度相关。2001年至今,财政收入前五名为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和山东。其中,广东、江苏、浙江和山东财政收入排名与地方GDP排名基本匹配,体现地方财政收入水平与地区整体经济活动水平密切相关;而上海GDP位居第十,但其发达的房地产、批发零售、金融、商务服务、交通运输等服务业、繁荣的外贸外资创造涉外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率高,使其财政收入保持前五。
东北财政历经兴衰,背后是经济体制之变。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东北经济发展领先全国,财政收入排名靠前。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使东北成为新中国的工业摇篮,之后大批工业落户东北(本人注:这是因为国家的资金和项目的投入),地区工业经济发展带动财政收入增长。1959年,辽宁财政收入排名跃居前二,仅次于上海,并保持前三水平至1991年;1971年黑龙江财政收入跃居第四,并保持前五至1979年。但改革开放以后,东北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缓慢,传统经济结构老化,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思维导致营商环境改善程度不及东部沿海地区,国企占比高、人口老龄化突出,市场活力不足,重工业等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导致财政收入相较沿海地区而言增速缓慢。1980年黑龙江财政收入从第五跌出前十榜单,此后再未跻身前十。辽宁财政收入于1992年跌出前三,2000年跌出前五,2015年跌出前十,2022年排名继续下滑至全国第18位。
沿海地区财政长期相对丰裕,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和山东等沿海地区的财政收入长期名列前茅。1950-1957年,山东、广东、江苏三省财政收入保持前三名,三者间排名或有更替。1959年,上海财政收入突跃榜首,并保持第一至1990年。1991年以后,广东超过上海,位居第一并保持至今,2023年近1.39万亿元,直接源于广东省GDP长达35年排全国第一。广东凭借机械、纺织、制药、服务等优势产业发展,以及全国第一的人口、丰富资源、技术优势、“粤港澳”国家战略优势等实现了连续35年GDP牢居全国第一,因此也占据财政收入榜首。2001年浙江升至前五,2002江苏升至前三。江苏凭借与广东相似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以及其独有的“苏南模式”,经济发展较好。浙江的民营经济活跃,对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带动作用明显。山东财政收入在1956-1958年一度占据第一位置,此后相继被辽宁、江苏等超越,近年经济转型困难,财政收入排名次于浙江。
2023年地方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31省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全部实现正增长。受经济增长带动与低基数效应影响,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6784亿元,比上年增长6.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17218亿元,比上年增长7.8%。各省市财政收入前十名的地区较上一年并未发生变化,分别为:广东(13851亿元)、江苏(9930)、浙江(8600)、上海(8313)、山东(7465)、北京(6181)、四川(5529)、河南(4512)、河北(4286)、安徽(3939)。紧随其后分列第11-15名的依次是湖北(3692)、福建(3592)、山西(3479)、陕西(3437)、湖南(3361)。2023年,山西、陕西排名分别较上一年下降2位、1位,湖北排名上升3位。
国民生产总值和GDP不是一回事。
国民生产总值包括工业生产总值,农业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总值。
刚解放时,东北工业生产总值占全国的85%,大连市的工业产值就比全国(除了东三省外)的工业生产总值还高,沈阳也是如此。可想而知,沪京津都不行。
解放时至1954年,中央直辖市: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哈尔滨,长春等12个。
一直到了1985年,沈阳市和大连市的工业产值都超过了20多个省的工业产值。
现在的GDP中, 第三产业产值超过了50%以上,工农业生产产值不到一半。交易越活跃, GDP越高,一万元若交易了10次,GDP就是10万元了。人口大省的GDP就高。
在1976年时,中国拥有44万个工矿企业,是世界上第二个工业门类齐全的国家,工业在世界上排第六位。后30年的发展是基于前30的基础的。
80年代以前,全国农村民房不算产值,农业生产过程不算产值,只算最终农产品价格。修建的8.6万座大中型水库,一百万多座小型水库,320万公里水渠,新开垦6亿亩耕地,8亿亩水浇地,修梯田等等都不算产值。
全国几十万所中小学,大中专都不算产值,其中包括全国7万个公社每个公社建一所中学,建一座卫生院,75万个大队每个大队建一所小学,建一个赤脚医疗点,都不算产值。
绝大多数个体经营不算产值,农贸市场交易也不算。
前30年新建3万公里铁路,大部分是在崇山峻岭上凿隧道,架桥梁,仅花了700多亿人民币,这些钱现在只能建500公里高速公路。那3万公里铁路的产值才700多亿。现在修铁路每公里造价3000万元--5000万元,那3万公里铁路就是9000亿元--15000亿元,这GDP增加到13-21倍。
现在耕地面积从1976年的22亿亩降到了18.6亿亩地,这4亿亩耕地卖了多少钱?每亩地10万元还卖了40万亿元。这些土地大多数是城市扩张盖房子,每亩地何止10万元?
所以GDP和工农业生产总值不能相比。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如果旅游业不该算的话,你东北造的那些绿皮车厢算了又有什么意义?
简直就是滋生反革命的温床。
胡来,比如毛的大跃进。
计算GDP,是要去除货币通货膨胀的因素的,这个您不知道?还有下面一段,您是说中国的GDP,是政府卖地卖出来的?
听起来一个土匪搞建设,比毛泽东共产党可是强得太多了哈。:)
这些都是事实吧。。。
女民兵们都是扎武装带,端起刺刀,怒目圆睁,口中高喊杀杀杀。
我邻居提前一年大学毕业(只念了4年),到了东北工资猛涨,其中有一年长了三级,很快就达到了156元(6级工程师),如不去东北哪有这么好的机会?
如果不是中组部批准,江能去东北?
答案显然都是否定的。不言而喻。
你也承认东北人的工资级别得了便宜这么多年,还不满意?
这就是国家給东北的投资和项目
给东北定了相对高的工资级别。
同样,东北工业扩散也是以国家的名义。全国一盘棋,不存在谁欠谁的问题。
但是东北工资级别高这是实际的利益。不能便宜还卖乖。
第一你只算东北的上缴,而不算国家给东北的资金和项目。第二你算的东北上缴国家财政收入的数据是错误的。看数据【东北养全国】吗?============
1949年以来,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和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继东西差异之后南北差距加大,随着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变迁,东北崛起依旧任重道远,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使得人口持续流入。经济分化导致的直接结果是财政分化,这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因此平衡效率和公平、实现发展与均衡在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中尤其重要,也成为经济和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七十余年来,尤其是四十余年来,中国各省份的财政收入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迁,我们从财政体制变迁角度略作部分探究。
经济与财政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引发财政收入表现分化。近两年,西部省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整体快于东部和中部。这种格局的变化主要源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能源革命与绿色发展加速推进,西部资源密集型省份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长相对较快;而东部和中部省份遭遇外需下行、房地产低迷等多重压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财政收入增速相对偏慢。
风险提示:经济恢复不及预期;本文的财政收入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正文
一、70余年各省市财政排名变化的特征
中国经济不是纯粹的西方经济学,而是政治经济学,财政是集中体现。地方财政收入取决于其经济基础和财政体制。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农业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从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到分税制的变化。这一系列体制的变革直接影响了各地的财政收入。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高度相关。2001年至今,财政收入前五名为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和山东。其中,广东、江苏、浙江和山东财政收入排名与地方GDP排名基本匹配,体现地方财政收入水平与地区整体经济活动水平密切相关;而上海GDP位居第十,但其发达的房地产、批发零售、金融、商务服务、交通运输等服务业、繁荣的外贸外资创造涉外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率高,使其财政收入保持前五。
东北财政历经兴衰,背后是经济体制之变。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东北经济发展领先全国,财政收入排名靠前。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使东北成为新中国的工业摇篮,之后大批工业落户东北(本人注:这是因为国家的资金和项目的投入),地区工业经济发展带动财政收入增长。1959年,辽宁财政收入排名跃居前二,仅次于上海,并保持前三水平至1991年;1971年黑龙江财政收入跃居第四,并保持前五至1979年。但改革开放以后,东北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缓慢,传统经济结构老化,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思维导致营商环境改善程度不及东部沿海地区,国企占比高、人口老龄化突出,市场活力不足,重工业等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导致财政收入相较沿海地区而言增速缓慢。1980年黑龙江财政收入从第五跌出前十榜单,此后再未跻身前十。辽宁财政收入于1992年跌出前三,2000年跌出前五,2015年跌出前十,2022年排名继续下滑至全国第18位。
沿海地区财政长期相对丰裕,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和山东等沿海地区的财政收入长期名列前茅。1950-1957年,山东、广东、江苏三省财政收入保持前三名,三者间排名或有更替。1959年,上海财政收入突跃榜首,并保持第一至1990年。1991年以后,广东超过上海,位居第一并保持至今,2023年近1.39万亿元,直接源于广东省GDP长达35年排全国第一。广东凭借机械、纺织、制药、服务等优势产业发展,以及全国第一的人口、丰富资源、技术优势、“粤港澳”国家战略优势等实现了连续35年GDP牢居全国第一,因此也占据财政收入榜首。2001年浙江升至前五,2002江苏升至前三。江苏凭借与广东相似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以及其独有的“苏南模式”,经济发展较好。浙江的民营经济活跃,对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带动作用明显。山东财政收入在1956-1958年一度占据第一位置,此后相继被辽宁、江苏等超越,近年经济转型困难,财政收入排名次于浙江。
2023年地方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31省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全部实现正增长。受经济增长带动与低基数效应影响,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6784亿元,比上年增长6.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17218亿元,比上年增长7.8%。各省市财政收入前十名的地区较上一年并未发生变化,分别为:广东(13851亿元)、江苏(9930)、浙江(8600)、上海(8313)、山东(7465)、北京(6181)、四川(5529)、河南(4512)、河北(4286)、安徽(3939)。紧随其后分列第11-15名的依次是湖北(3692)、福建(3592)、山西(3479)、陕西(3437)、湖南(3361)。2023年,山西、陕西排名分别较上一年下降2位、1位,湖北排名上升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