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是工农业生产总值吗?

老生常谈12
楼主 (文学城)

国民生产总值和GDP不是一回事。

国民生产总值包括工业生产总值,农业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总值。

刚解放时,东北工业生产总值占全国的85%,大连市的工业产值就比全国(除了东三省外)的工业生产总值还高,沈阳也是如此。可想而知,沪京津都不行。

解放时至1954年,中央直辖市: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哈尔滨,长春等12个。

一直到了1985年,沈阳市和大连市的工业产值都超过了20多个省的工业产值。

现在的GDP中, 第三产业产值超过了50%以上,工农业生产产值不到一半。交易越活跃, GDP越高,一万元若交易了10次,GDP就是10万元了。人口大省的GDP就高。

在1976年时,中国拥有44万个工矿企业,是世界上第二个工业门类齐全的国家,工业在世界上排第六位。后30年的发展是基于前30的基础的。

 

80年代以前,全国农村民房不算产值,农业生产过程不算产值,只算最终农产品价格。修建的8.6万座大中型水库,一百万多座小型水库,320万公里水渠,新开垦6亿亩耕地,8亿亩水浇地,修梯田等等都不算产值。

全国几十万所中小学,大中专都不算产值,其中包括全国7万个公社每个公社建一所中学,建一座卫生院,75万个大队每个大队建一所小学,建一个赤脚医疗点,都不算产值。

绝大多数个体经营不算产值,农贸市场交易也不算。

前30年新建3万公里铁路,大部分是在崇山峻岭上凿隧道,架桥梁,仅花了700多亿人民币,这些钱现在只能建500公里高速公路。那3万公里铁路的产值才700多亿。现在修铁路每公里造价3000万元--5000万元,那3万公里铁路就是9000亿元--15000亿元,这GDP增加到13-21倍。

 

现在耕地面积从1976年的22亿亩降到了18.6亿亩地,这4亿亩耕地卖了多少钱?每亩地10万元还卖了40万亿元。这些土地大多数是城市扩张盖房子,每亩地何止10万元?

 

所以GDP和工农业生产总值不能相比。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东北抗日14年,为何东北籍开国将军才42个? 祝晴朗见南山博客浏览量突破十万大关! 1949年-1954年,大连市是直辖市 一年一度Reverve Beach沙雕展 一年一度Cape Cod度假
最接近太阳的人
GDP相当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之和.
老生常谈12
不相同。中间产值 ,很多经济活动不算产值。
十具
只算工农业产值本身就是反人性反科学的做法。今天中国旅游业贡献近10%的GDP,毛时代挂0。全中国就毛和他的外国朋友有权在
r
rmny
又来吹你们东北如何如何了
哪一枝杏花
没什么第三产业的,出门要单位出介绍信,还要换全国粮票。所以不需要计入GDP,也合理。就工农业产值就行了
r
rmny
如果不算中间产值那化肥农药造拖拉机的钢铁也不该算反正这些产品的目的是打粮食光算粮食就行了
老生常谈12
过年了,别气急败坏顾左右言其它。
r
rmny
如果一直搞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谁会需要东北的那些产品人家东南沿海地区有能力自己造或从外国进口
老生常谈12
商场商店饭店旅舍社等服务行业是第三产业。
最接近太阳的人
同样在共产党领导下,东北怎么会落后的呢?
老生常谈12
中间产值是指一个工厂内的各车间组件,这些组件没有到市场上再回到本厂。现在是车间变分厂,各分厂生产责任制,有的算产值。
方外居士
毛时期很多水利设施是靠免费人工修建的。那时候每年农闲村里的青壮年都要出外打工。这些工作是难以计算在产值或GDP里的。
r
rmny
人家说的对我看是你气急败坏。旅游业付出了劳动凭什么不该算?

如果旅游业不该算的话,你东北造的那些绿皮车厢算了又有什么意义?

老生常谈12
你不问为啥50年代东北养全国呢?为啥80年代了大连和沈阳工业产值还超过20个省呢?全国各省经济发展同一水平吗?
s
sxyz
GDP 重复计算很多,比如发生一场车祸,医院,车修理厂,律师,保险公司都贡献了GDP的增长,美国85%以上的GDP是这样
老生常谈12
讲一句人话那么难?
最接近太阳的人
为什么那么先进反而变落后了?
老生常谈12
1949年钢铁产量40万吨,不发展钢铁能行吗?中国几千年来民以食为天,不解决吃饭问题行吗?
r
rmny
重复计算有重复计算的好处你说的那些都是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不重复计算才荒唐
哪一枝杏花
我们上海没要你养吧?
哪一枝杏花
收入要交税的,当然算啦。
十具
您的观察入木三分。当时政治压倒摧残经济,全国抓阶级敌人,买车票住店要介绍信。小女孩喜欢红裙子都是追求腐朽生活。第三产业简

简直就是滋生反革命的温床。

老生常谈12
政策。
L
Lisland_2013
大串联免费火车吃住
最接近太阳的人
谁的政策?国民党的政策?
L
Lisland_2013
只要算法不变就有可比性。怕的是统计局三天两头换口径。
w
wenyi1
曾经的汽车城现在一片废墟,你知道是哪里吗?:)和东北一个道理。
最接近太阳的人
怎么会是一个道理呢?一个有共产党领导,一个没有.
蒋闻铭
老生前面几段,我怎么听起来,是在为日本人歌功颂德,把汉奸这顶帽子,望自己头上套?:)
老生常谈12
这里说的是拿重复计算的和不重复计算相比较不完全相比性。
哪一枝杏花
但也不能搞出三年饥荒啊
哪一枝杏花
另一个有工会领导。都是communist
无名-1963
“国民生产总值”是GNP,也不是GDP(国内生产总值)
十具
无偿劳役,这是封建社会阻碍经济人文发展的恶行。扭曲产品和服务的真实价值,扰乱经济秩序。正因为人工免费,当官的才劳民伤财地

胡来,比如毛的大跃进。

老生常谈12
张作霖发展工业使东北已经是全国第一了。日本为战争服务投资28亿美元掠夺东北资源上千亿元美元抓劳工1600万致死1000万
老生常谈12
1992年才从国民生产总值改成GDP,所以两者不完全相同,有不少不可比性
老生常谈12
别跑题
老生常谈12
离题万里,借题发挥,无时不刻发泄仇恨。
蒋闻铭
最后两段也有点意思。人民币现在,比70年代,贬了大概有一百倍吧。700亿对现在的70,000亿,有什么不对头吗?

计算GDP,是要去除货币通货膨胀的因素的,这个您不知道?还有下面一段,您是说中国的GDP,是政府卖地卖出来的?

老生常谈12
铁锈地带,传统工业衰落在全世界都类似
最接近太阳的人
所以听党话也不解决问题.
老生常谈12
讨论国民生产总值不是GDP, 举例一些区别,这也变成你仇恨的话题。
蒋闻铭
您是说东北当年的工业发达,是张作霖的功劳,是老张留下来的基础?老张是东北的红太阳了。

听起来一个土匪搞建设,比毛泽东共产党可是强得太多了哈。:)

最接近太阳的人
老张搞经济肯定比老毛厉害.
老生常谈12
民国军阀混战城头变化大王旗,民不聊生。张作霖统一东北有20年相对和平时间建设工业,东北有得天独厚的煤炭钢铁其它矿产林木
老生常谈12
通货膨胀在各个领域产品是不均匀的,邮票可能是涨价最慢的,城郊土地涨幅极高。2分钱一斤萝卜现在2元钱一斤
哪一枝杏花
没跑题啊。为了解决你的40万吨,导致了更糟糕的结果啊。GDP不是这样计划的
蒋闻铭
那是。按照您的说法,如果不是日本人31年占领了东北以后的十几年的残害掠夺,东北可就更了不得了哈。张大帅万万岁。:)
萧嵐
五十年代明明是全国人民支援东北,包括老江,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大部分都放在东北。

这些都是事实吧。。。

老生常谈12
说话不怕牙痛 。1950年初,山海关以南工业产值进占全国的15%, 如何发展?只能取东北工业之利润来建关内之工业
蒋闻铭
现在谈论的,是您知不知道计算GPD,是要去掉通货膨胀的,您主贴里的话,证明您不知道,不懂装懂。
十具
提醒大家不要重走毛的中世纪老路,你怕什么?当时,中国给世界的印象就是一个人人衣着灰暗,不苟言笑,仇外的大军营。操场上

女民兵们都是扎武装带,端起刺刀,怒目圆睁,口中高喊杀杀杀。

方外居士
这个无偿劳动实际上是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一部分。
老生常谈12
40万吨别说造船,造重型机械,就是家用锅壶家具,农具,自行车,缝纫机够吗?没有农具怎样农业生产?
老生常谈12
请另开一贴去发泄仇恨。本主贴讨论GDP 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异同。
老生常谈12
156个项目一半放在东北是因为有基础,大部分是改造项目。这些项目和资金并不是全国支援的,有工作和发展的机会,当然吸引人才
老生常谈12
而东北支援全国是取东北之税利,工业,技术,人才扩散到全国建厂。比如钢铁,机床,航空,化工等
有言
赞!老生兄论点论据充分简练。谢谢好分享!-:)
w
wenyi1
上帝也不能违背经济规律。
老生常谈12
全国其他地方军阀混战没有和平环境怎能建设?山西四面环山有关隘天险窄轨铁路,境内和平,阎老西发展煤炭钢铁盐化工兵工等工业
老生常谈12
不懂装懂是你的本性。你给计算一下怎样去掉通膨现在700亿人民币能修500公里高铁而不是3万公里?
老生常谈12
看人家讨论自己不懂的事干着急,要么查维基,以为发现漏洞上去就狠咬一口。
哪一枝杏花
钢产量需要提高。 但是,你我侧重点不同,你是只要钢产量,我更看重整体百姓的生活,可持续的发展
萧嵐
先有全国的技术和人才集中支援东北,后有东北扩散全国,不能颠倒因果。说点实的,五十年代同样的资历才能,东北工资级别
蒋闻铭
您这个,是恼羞成怒的范例。:)您就省省吧。
蒋闻铭
同意您了呀。张大帅比毛泽东共产党,别的不说,搞经济,可是厉害太多了,被日本人残害了十几年,还这么厉害。您敢说,我就敢信。
老生常谈12
工作机会多,工资高不吸引人才吗?你不去?你去了就是支援?当时全国其他地方有多少用武之地?

我邻居提前一年大学毕业(只念了4年),到了东北工资猛涨,其中有一年长了三级,很快就达到了156元(6级工程师),如不去东北哪有这么好的机会?

 

老生常谈12
支援东北和东北工业扩散内容形式规模一样大吗?全国把工业资金技术向东北转移了吗?
萧嵐
那时候的人有自由想去就去吗?根本原因还是国家投资给项目。后来东北工业扩散的规模有156个项目给东北的规模大吗?

如果不是中组部批准,江能去东北?

答案显然都是否定的。不言而喻。

 

你也承认东北人的工资级别得了便宜这么多年,还不满意?

老生常谈12
不胡说不行吗?156项都给东北了?156项是从山海关以南各省支援向东北转移的?
F
FollowNature
钱的流通量最重要。 经济好不好就看钱流转的速度及数量
萧嵐
我说清楚一点,后来东北工业扩散的比例有156个项目给东北的比例大吗?

这就是国家給东北的投资和项目

老生常谈12
你混淆概念,156项工程是关内各省支援东北的吗?
萧嵐
是的。以国家的名义给东北那么高比例的资金和项目。而且

给东北定了相对高的工资级别。

萧嵐
同样,东北工业扩散也是以国家的名义。全国一盘棋。但是东北工资级别高这是实际的利益。

同样,东北工业扩散也是以国家的名义。全国一盘棋,不存在谁欠谁的问题。

 

但是东北工资级别高这是实际的利益。不能便宜还卖乖。

老生常谈12
胡说。那时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东北,怎么是来自全国?全国大部分省份是中央政府补助。
老生常谈12
那时候国家极其贫穷,东北是中央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全国一盘棋就是东北养全国。
萧嵐
第一你只算东北的上缴,不算国家给东北的资金和项目。第二你算的东北上缴国家财政收入的数据是错误的。看数据【东北养全国】吗?

第一你只算东北的上缴,而不算国家给东北的资金和项目。第二你算的东北上缴国家财政收入的数据是错误的。看数据【东北养全国】吗?============

1949年以来,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和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继东西差异之后南北差距加大,随着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变迁,东北崛起依旧任重道远,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使得人口持续流入。经济分化导致的直接结果是财政分化,这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因此平衡效率和公平、实现发展与均衡在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中尤其重要,也成为经济和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七十余年来,尤其是四十余年来,中国各省份的财政收入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迁,我们从财政体制变迁角度略作部分探究。

经济与财政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引发财政收入表现分化。近两年,西部省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整体快于东部和中部。这种格局的变化主要源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能源革命与绿色发展加速推进,西部资源密集型省份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长相对较快;而东部和中部省份遭遇外需下行、房地产低迷等多重压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财政收入增速相对偏慢。

风险提示:经济恢复不及预期;本文的财政收入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正文

     

 

     

一、70余年各省市财政排名变化的特征

中国经济不是纯粹的西方经济学,而是政治经济学,财政是集中体现。地方财政收入取决于其经济基础和财政体制。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农业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从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到分税制的变化。这一系列体制的变革直接影响了各地的财政收入。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高度相关。2001年至今,财政收入前五名为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和山东。其中,广东、江苏、浙江和山东财政收入排名与地方GDP排名基本匹配,体现地方财政收入水平与地区整体经济活动水平密切相关;而上海GDP位居第十,但其发达的房地产、批发零售、金融、商务服务、交通运输等服务业、繁荣的外贸外资创造涉外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率高,使其财政收入保持前五。

东北财政历经兴衰,背后是经济体制之变。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东北经济发展领先全国,财政收入排名靠前。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使东北成为新中国的工业摇篮,之后大批工业落户东北(本人注:这是因为国家的资金和项目的投入),地区工业经济发展带动财政收入增长。1959年,辽宁财政收入排名跃居前二,仅次于上海,并保持前三水平至1991年;1971年黑龙江财政收入跃居第四,并保持前五至1979年。但改革开放以后,东北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缓慢,传统经济结构老化,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思维导致营商环境改善程度不及东部沿海地区,国企占比高、人口老龄化突出,市场活力不足,重工业等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导致财政收入相较沿海地区而言增速缓慢。1980年黑龙江财政收入从第五跌出前十榜单,此后再未跻身前十。辽宁财政收入于1992年跌出前三,2000年跌出前五,2015年跌出前十,2022年排名继续下滑至全国第18位。

沿海地区财政长期相对丰裕,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和山东等沿海地区的财政收入长期名列前茅。1950-1957年,山东、广东、江苏三省财政收入保持前三名,三者间排名或有更替。1959年,上海财政收入突跃榜首,并保持第一至1990年。1991年以后,广东超过上海,位居第一并保持至今,2023年近1.39万亿元,直接源于广东省GDP长达35年排全国第一。广东凭借机械、纺织、制药、服务等优势产业发展,以及全国第一的人口、丰富资源、技术优势、“粤港澳”国家战略优势等实现了连续35年GDP牢居全国第一,因此也占据财政收入榜首。2001年浙江升至前五,2002江苏升至前三。江苏凭借与广东相似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以及其独有的“苏南模式”,经济发展较好。浙江的民营经济活跃,对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带动作用明显。山东财政收入在1956-1958年一度占据第一位置,此后相继被辽宁、江苏等超越,近年经济转型困难,财政收入排名次于浙江。

2023年地方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31省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全部实现正增长。受经济增长带动与低基数效应影响,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6784亿元,比上年增长6.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17218亿元,比上年增长7.8%。各省市财政收入前十名的地区较上一年并未发生变化,分别为:广东(13851亿元)、江苏(9930)、浙江(8600)、上海(8313)、山东(7465)、北京(6181)、四川(5529)、河南(4512)、河北(4286)、安徽(3939)。紧随其后分列第11-15名的依次是湖北(3692)、福建(3592)、山西(3479)、陕西(3437)、湖南(3361)。2023年,山西、陕西排名分别较上一年下降2位、1位,湖北排名上升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