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难尽的四虎王爷,多个侧面看近代内蒙古中西部风云人物德王(ZT)

最接近太阳的人
楼主 (文学城)

2021-02-04 08:45:41 来源: 草原神山  

德王,是内蒙古近代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复杂但却绕不开的历史人物。

很久以前就想写一写德王了,但是,由于近代中国以及内蒙古地区的历史和中外以及民族等各种关系极其复杂,要想写出一个没有简单标签化(蒙奸)的德王,并不容易,草率而出,不仅不严谨,反而会招致争论甚至毁骂,因此酝酿了很久,一直没有动笔。

一、传奇身世:“四虎王爷”,父子终身没有相见

德王,原名德穆楚克栋鲁普(1902-1966),字希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札萨克亲王。按照家族的谱系上溯,他是成吉思汗的第30世孙,出自明代蒙古中兴可汗达延汗巴图蒙克的长子图鲁博罗特一系。

德王的父亲那木济勒旺楚克,是苏尼特右旗第15代札萨克,爵衔全称是多罗都棱郡王。他于同治二年(1863年)袭爵,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去世,曾担任锡林郭勒盟的副盟长、盟长。光绪十五年(1889年),因值年班晋京,庆贺光绪皇帝“大婚”典礼,获得了亲王衔。大约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他辞去了盟长职务,而由副盟长、阿巴嘎右旗札萨克郡王杨桑接任。据说,那木济勒旺楚克是位聪敏、精力充沛、好学、严厉、任性而又有理智的人物,喜好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汉族古典小说和传说故事。

德王的父亲曾娶过三位福晋(清代王公妻子的称呼),但都没有生过儿子。苦于王位无嗣,那木济勒旺楚克在晚年又从察哈尔正白旗娶回一个台吉(一说普通牧民)的女儿,不到一年,就生下了德穆楚克栋鲁普。

民间传说以及曾在伪蒙疆政权任职的旅美学者扎奇斯钦教授记述,德王出生于1902年2月22日(农历壬寅年正月十四)寅时,“生辰四柱八字”占“四个虎”。而德王的父亲也属虎,当年六十一虚岁,比德王大整整一甲子。我国历来有“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说法,评书和民间传说属虎的唐朝名将薛仁贵被自己也是属虎的儿子薛丁山误用弓箭射死,这一说法也影响到了喜好汉族古典小说和民间传说故事的老王爷。

老王爷晚年得子,但是“千顷地只有一根独苗”,害怕父子“两虎相争”,特别是害怕自己对儿子产生不利,于是听从别人的意见,在德王出生后,老王爷隔着箩子,朦胧中看了几眼自己的儿子,就把德王和其生母送回娘舅家,以示回避。直到老王爷去世,再没有见过自己的儿子;而德王自从出生,一直也没见过他父亲。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上述同样的原因,德王出生在察哈尔左翼正白旗(今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东北七号村一带)的娘舅家,父子终身都没有见面,这也是很多资料上德王是察哈尔正白旗人的原因。

尽管德王“四虎”生辰八字还有争论,但他出生于虎年虎月是确定无疑的。

▲德王府

二、德王改名的几个城镇

(一)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化德县建县前为蒙古族游牧地,1934年成立化德设治局,蕴含“以德化民,德政化民”的意思。1936年德王在化德设治局所在地嘉卜寺成立蒙古军政府,认为“化德”这一地名不吉利,怕“化了他”,于是在1937年将化德设治局改名为“德化市”,隐含逢凶化吉、教化挽救民众的意思。1945年苏蒙联军解放了德化,之后移交我方,成立了化德县。

(二)呼和浩特市。1575年(明万历三年),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俺答汗)建成“大板申”,取名为“库库和屯”(意为“青色的城”),明朝廷赐名“归化”城。长久以来,库库和屯这一城市名称只见于部分历史书籍中,大部分人还是称之为“归(按当地传统读音为kui)化城”。国民党统治时期,把这一地区的新(绥远城)旧(归化城)两城合并统称为“归绥”。

1937年10月27日,德王在归绥召开“第二次蒙古大会”,宣布蒙古“自治”,成立了“蒙古联盟自治政府”。把归绥改名为“厚和豪特”特别市,简称“厚和”市。当然“厚和”这个名称就很有深意,一方面是蒙古语“青色”的音译,另一方面,“厚”,有表示感情深、优待、推崇、重视的意思;“和”,毫无疑义,就是日本了,日本就是大和民族。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厚和豪特特别市恢复归绥市原名。

1954年3月5日,归绥更名为“呼和浩特市”。

“呼和浩特”与“库库和屯”、“厚和豪特”哪个更接近些,在此毋庸多言。

(三)包头市达茂联合旗百灵庙镇。包头市达茂联合旗旗政府所在地百灵庙镇,因建成于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的宏伟召庙建筑群而得名。这座召庙建筑康熙皇帝赐名“广福寺”,当地蒙古族人称为“巴图哈勒嘎庙”或“达尔罕贝勒”,后来迁居此地的汉族群众根据“达尔罕贝勒庙”省略“达尔汗”再转音称为“白林庙”。

1933年7月,在“白林庙”召开“第一次蒙古自治大会”,会后在发给国民党行政院、蒙藏委员会等部门的呈文电报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了“百灵庙”这一地名。这样民间口头流传的“白林庙”就正式改成了“百灵庙”。也有文章说“百灵庙”这个名称是由曾任伪土默特旗总管、巴彦塔拉盟副盟长的默尔根巴图尔(亢仁)改的。

从以上对相关城镇的改名来看,有一说一,德王的文化素养是非常高的。

三、各界名人对德王的评价

溥杰,文史出版社,2002年,《文史资料存稿选编•8•日伪政权•伪蒙疆政权》,《有关德穆楚克栋鲁普的一些补充》:“德王是个‘整脸子’,很难看到他的笑容,说话时声音极小又极不健谈”。

李守信,1985年,《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二十辑,《李守信自述》:“幼年常住在北京和张家口,聘请过一个山东举人作老师,读过四书五经和汉族其它史籍,历史知识较多,政治野心较大”。

黄奋生,1936年,商务印书馆,《百灵庙巡礼》:(步枪打靶)“能够枪发必中”;“开着他所坐的汽车,使用的娴熟,实不让于司机者的本领”;“德王他是一位青年王公,而且是王公中一位精明英武的王公,他能驾驭着蒙古一般青年,所以现在各王公视他为‘革命的王公’”。

冰心,1944年,《平绥沿线旅行记》:“交谈之下,我们都觉得他是一位有为的领袖,沉着英明,年约三十余岁,汉蒙学问都很深造。”“德王马上姿势极好,神意暇逸”;“亲为我们拉胡琴,弹马头琴、及三弦琴并吹笛子,似于各种乐器,无不谙熟,真是多才多艺”;其书法亦“笔意秀劲”。

国民政府内政部长黄绍竑,1999年,岳麓书社《五十回忆》:“德王当时不过三十多岁,有蒙古人强健之体格,有汉人灵活的头脑,性情狡狯,政治欲望极大,尝以现代的成吉思汗自命。”

乌兰夫,1989年,党史资料出版社,《乌兰夫回忆录》:“德王谙读五经四书,说话有点文诌诌的”;“自诩为成吉思汗第二”;“德王是个爱才的人”。

《中共中央关于蒙古工作的信》,1937年7月10日,“他在内蒙民族中有比较广泛的信仰”。

四、德王为什么能成为当时的内蒙古中西部风云人物

德王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能够成为“自治运动”的领袖和内蒙古中西部的风云人物,一方面是当时蒙古族社会所处的地位和德王自身的能力决定的。

(一)背景

蒙古族在宋元时期,曾所向披靡,席卷亚欧大陆,闻名世界,被誉为“世界征服者”。然而这些驰骋草原的勇士们在建立了地跨欧亚的帝国后就逐渐迷失了方向,大蒙古帝国建立不久,四大汗国逐渐分崩离析,元朝灭亡之后,大部分蒙古人又退回到了长城以北的草原上与明朝对峙,明末清初又被满族人征服。清朝末年,随着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的狂潮,蒙古民族也随着积贫积弱的中国一起陷入了深重的社会危机,再加上清政府的“移民实边”、“开放蒙荒”,以及其后民国政府的改省设县、“旗县并存、蒙汉分治”等政策的推行,使得被“强大国家包围的蒙古人,无力决定自己民族的命运。”

作为曾经在历史上叱吒风云的蒙古民族,传统的民族自尊和自豪感会自然融入每一个蒙古人的血液之中。他们在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下,内心渴望出现一位带领他们重振雄风的英雄人物。

(二)家世、个人天赋努力和其他

在上述背景下,由于德王个人的天赋和努力,再加上他“四虎”的生辰八字神秘传说,被当时很多蒙古族人民认为是一位“真命天子”。

1、首先,有“赢在起跑线上”的基础

1908年,6岁时,老王爷去世,德穆楚克栋鲁普承袭苏尼特部右翼旗札萨克多罗杜棱郡王。

1913年,因“诩赞共和”,被袁世凯北洋政府进爵为和硕亲王。

1925年7月,德王作为锡盟代表参加北京“善后会议”,被委任为会议委员,会后又被任命为临时参议院参政。会议期间他崭露头角,结交了很多社会名流,其中有中国社会党党魁江亢虎。江亢虎这个家伙对年轻的德王说,周文王以百里之地而有天下,你德王爷的土地比周文王当初大多了,以你的能力,还……

▲江亢虎

德王也对江亢虎说:“现在蒙古的王公中,多数都是些年迈迂腐之辈,他们固步自封,不求上进;有的一些王公还是幼冲,他们虽然按世袭制度执政,亦多不能自主,均不足有为。”德王也自称“当今之世,以民族复兴事业为己任者,舍我而谁与归”的豪言壮语。可见,德王年少志大,理想高远。

▲德王赠给伪巴彦塔拉盟总务厅长陈绍武的签名照

2、天赋和个人努力

德王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蒙、藏、汉文化教育,他的三娘孙氏和孙氏的妹夫补英达来(赵福海)对他的成长影响很大,补英达来的文化素养十分深厚。德王多才多艺,思想开明,自他18岁开始执掌旗政后,力革弊端,提出并实施了不少改革措施,主要有普查全旗人口;倡导不懂经文的喇嘛返俗,讲究卫生;兴办王府蒙古军官学校、兴蒙学校、女子学校、喇嘛医校等学校;兴办工厂、合作社(豪利希亚);加强地方武装,组建500余人的乌(乌得)滂(滂江)守备队等。德王的改革措施虽然遭到了部分蒙古上层守旧人物的抵制,称他是“疯王”,但得到了内蒙古中西部蒙古族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年界)的广泛支持,声誉不断提高,当时社会有“收拾蒙事者必属此君”的议论。

▲德王创办的学校

▲德王射箭

德王起家的武装“乌滂守备队”

3、其他原因

年富力强的德王虽然当时风头正劲,但无论是其威望和资历,还不足以领导“自治运动”。比德王威望高的是,时任乌兰察布盟盟长的达尔罕贝勒旗札萨克云端旺楚克亲王,即云王。

1934年春,国民政府批准在百灵庙成立“蒙古地方政务委员会”(蒙政会),指定何应钦为指导长官,赵戴文为副指导长官;云端旺楚克为委员长,德王任秘书长。按现在的标准,德王就是个挨耳光的角色。

对于蒙政会,何总长不屑也顾不上“指导”,赵戴文老先生年纪大了,何况还是个副的,又跟着阎锡山长官有不少破事,再加上事关民族问题,不好处理,因此都没有进行“指导”;因此权力是云王的。直到1937年在归绥召开的“第二次蒙古大会”,成立了“伪蒙古自治政府”,云王仍然是一把手,任主席,德王任“政务院”“院长”。

云王是一位德高望重,很有影响力的老王爷,他一方面对国民党的政策不满,期待蒙古民族复兴,但对日本侵略势力的不断西进也深感忧虑。在这种极其矛盾的心情下,老王爷只是挂个名头,不理政事,一心向佛,这样,蒙政会及其以后的大权就被德王独揽了。

五、德王的其他

(一)个人第一印象

在小编幼年时,家里的“凉房”的角落中存放着一包大约五六斤风化严重的“天皮”(云母),后来问家里大人,说是解放前德王收购这东西,这是对德王的第一印象。

以后才知道,云母是当年的战略物资,德王政府是给日本人收购的。

▲云母

家乡老年人对德王的伪“蒙古军”印象十分差,这支军队对老百姓比土匪强不到哪里。

(二)德王的辫子

德王是个性格极其复杂的人物,与旧社会大部分蒙古王公相比,德王“锐意革新”,但从历史照片来看,他一直留着一根“守旧”的标志大辫子。还是溥杰先生给我们解开了这个谜题。

1942年4月,德王以伪“蒙疆政府主席”的身份,到“新京”(今吉林省长春市)庆祝所谓伪“满洲国”“建国十周年”的时候,拜访溥仪的弟弟溥杰时说:“不到蒙古真正独立那一天,决不剪掉辫子,尽管不少人希望我能剪掉它。”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德王才剪掉了辫子。

六、不是废话的结语

关于德王,我们的官方历史已经对他下了结论。另外以扎奇斯钦教授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认为他是一位“民族主义者”,扎奇斯钦早年曾在德王部下任职。

本文尽最大努力对德王保持客观,如有反对意见,请不要乱扣帽子。如强词夺理,我只说一句:

“这里是中国!”

最接近太阳的人
"德穆楚克栋鲁普自述"-1984 可以在内蒙古图书馆网下载.
明白仁儿
德王不入流,只能和三流小军阀王英,雷中田褡帮,当年被傅作义打趴下摩擦。
新手庚
德王还是有两下子。可惜后来落水当了蒙奸。这样就盖棺定论了。63年特赦。还有一个李守信,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新手庚
看你说的,他哪能和傅将军比哪?傅宜生把日军都打得嗷嗷叫。
明白仁儿
台湾的“传记文学”建议你读读,添补很多历史遗漏,我是有兴趣没时间。民国初年以来这段小历史,没有人比温相的藏书更丰富。
b
borisg
凡是历史上曾经辉煌过的民族,颓败以后,只要有机会发展社会经济,都必然有上层以光复旧物为旗号搞自治争取政治权力。
新手庚
谢老兄推荐。温相的书看过一些。德王,李守信的回忆录都看过。你说的台湾“传记文学”指的是什么?
明白仁儿
《传记文学》,是中华民国的一份知名历史文学刊物,于1962由具有“野史馆馆长”称号的刘绍唐所创办

https://zh.m.wikipedia.org/zh-hans/傳記文學_(雜誌)https://zh.m.wikipedia.org/zh-hans/傳記文學_(雜誌)

十四年,1931-1945,本书辑录了台湾《传记文学》杂志所载的抗战亲历者回忆文章。这些亲历者既包括何应钦、张发奎、宋哲元等国军高级将领,也有参加过大小战斗的国军中下级军官。

新手庚
这个确实没看过。但国民党将领的回忆录还是没少看。通过回忆录,自传,日记等,国民政府的那段历史很清晰了。有机会还是去看看。

多谢!

明白仁儿
珍贵之处在于中下级军官,士绅,议员的回忆,这些人亲历亲为,是历史的见证人和直接参与者,回忆比高级将官,政客更鲜活,接地气
新手庚
老兄所言极是。小人物的话往往更加可信!这个我在国内的一些论坛上也试图找些小人物的。比如有人回忆当年他如何救傅将军脱困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