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为何坚决不去朝鲜打仗

千里
楼主 (文学城)

林彪为何坚决不去朝鲜打仗

林彪不去朝鲜打仗,现在有很多的看法,有人说林彪是怕美帝国主义,怕朝鲜战争失利,他的一世英名受到损伤。这是一种普遍的说法,但笔者个人倾向于林彪个人身体因素及其国内政坛上背景使然。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后,毛泽东派周恩来和林彪到莫斯科与斯大林接洽军火问题、飞机支援的问题。谈判以后,林彪留在苏联克里米亚的索契疗养,林彪对周恩来说,中央一旦需要我,我立即回去。

但是林彪确实在是否出兵朝鲜问题上和毛泽东态度不一致,他是和刘少奇等党内绝大多数领导同志是一致的,认为新中国刚刚建立,战争刚刚结束,不出兵更好,所以,他对出兵是持保留态度的。

其实,林彪在1949年后,他的心理上是双重心理,行为是两面行为。第一个他的双重心理,第一面,他对毛确实有推崇、崇拜的这一面。他确实是佩服毛,经常看毛的东西,看毛的小册子等。

他在学,包括新中国成立前在东北的时候他也经常学这个东西,他有佩服毛的这一面。另外一面,极为担心功高震主,对毛早有提防。从新中国成立初开始,这个倾向就很强烈。

林彪是一个有知识的人,比彭德怀有知识得多,彭德怀也有知识,但是林彪对中国古籍的研究很有心得,马上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他的心态也就是他以后写过的一个条幅,叫“勉从虎穴暂栖身”,就是刘备在曹营的心态。

他亲自手写的座右铭,“张良范蠡,急流勇退。”他自己非常清楚,非常担心自己的功劳太大,会引起毛的误会。这是他的两面。那么,他的两面行为是什么行为呢?第一面是显得自己毫无政治欲望,到了无欲无求的地步了。

他从苏联回来以后就长期休养,不和任何领导人串门有来往,包括不和毛泽东有来往。他自己手书一个“天马行空,独往独来”。这是他真实的情况。他虽然想无欲无求,但他根本做不到。

他的修养还不够火候,真正够的是我们尊敬的刘伯承元帅,刘伯承元帅真正做到了无欲无求,而我们当时林副统帅根本做不到。

1953年,毛泽东一个重大的战略部署,就是大区撤销。大区撤销以后,这些领导人都要进北京去了,但是,对林彪一时没有安排工作,这件事对林彪的刺激非常大。

所有人都论功行赏,比如说高岗,权力极大;邓小平从西南到了北京担任中央秘书长。每个人都有一个位置,林彪什么都没有,这件事对他刺激很大。1953年发生了高岗事件。

高岗和林彪在东北时期有很好的合作关系,高岗对林彪非常尊重,尽管新中国成立以后高岗的地位比林彪高,但是高岗始终还是能把自己和林彪的位置摆好,他对林彪非常尊重。

1953年,毛主席对周恩来和刘少奇不满意,高岗四处活动,他捕捉到或者得到某种信息,就开始了倒刘倒周的活动。

他到杭州见了林彪,和林彪谈得非常投机。但政治上风云莫测,很快几个月以后毛主席抛弃了高岗,这件事对林彪的震动极大。把林彪吓得缩了回去,从此再度谨慎起来,又闭关不出了。

1954年林彪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但又不安排他具体工作,当然林彪对外都说他自己身体不好。

所以五十年代的几个重要会议,清除高岗的会议,1956年召开的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林彪基本上都不参加。林彪对于所有会议都不参加,都请假。此举颇为吊诡。

林彪为何说“为拯救朝鲜而打烂中国”划不来?

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考虑到东北地区直接受到战争威胁,又考虑到东北地区战略地位重要,建议中央成立东北边防军。对毛泽东的意见,中央领导人都赞成。很快,中共中央就做出决定:以第十三兵团组建东北边防军,作为防患于未然的战略措施。

1950年7月7日下午,周恩来在中南海居仁堂主持召开了保卫国防问题会议,传达中共中央、毛泽东关于成立东北边防军的决定,讨论保卫东北边防问题。

参加会议的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代总参谋长聂荣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和副政治委员谭政、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和副主任萧华、总情报部部长李克农、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作战部部长李涛、摩托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海军司令员萧劲光、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军委铁道部部长滕代远、炮兵副司令员苏进等。

从这份参会名单可以看出,与会者主要是中央军委三总部、陆海空三军及有关兵种负责人,作为野战军领导人参加会议的,只有林彪和谭政。会议讨论了东北边防军所辖部队、人数、指挥机构设立和领导人选配置、政治动员和后勤保障、车运计划和兵源补充等问题。

林彪积极支持组建东北边防军。会上,他从中国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中国在远东地区的战略目标、中朝关系等方面,论述了组建东北边防军的必要性。同时,他更多地对组建东北边防军的原则作了阐述。

这些原则,就是以第十三兵团为骨干,组建东北边防军。今后,东北边防军也作为中国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摆在东北地区,对内可以保卫中国东北地区,对外也可以作为一支战略威慑力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7月10日,周恩来主持召开第二次保卫国防问题会议。林彪再次发言,就组建东北边防军的具体问题谈了自己的意见。

他发言总的精神是:第四野战军在这个问题上义不容辞,要多少人出多少人,要多少装备出多少装备。会议经过讨论,决定分别从河南、广东、广西、湖南、黑龙江等地抽调第十三兵团的第三十八军、第三十九军、第四十军及第四十二军,炮兵第一师、第二师、第八师,以及1个高射炮团、1个工兵团,共计255000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

这些部队大多数是来自林彪所率领的四野部队。林彪历来对粟裕十分赏识,认为粟裕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他亲自提名粟裕作为入朝部队的先期主帅,到东北地区去带兵。

考虑到现在还不能任命粟裕入朝的职务,会议决定先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为副司令员、萧华为副政治委员、李聚奎为后勤司令员;以第十五兵团司令部组成兵团部,统辖第三十八军、第三十九军、第四十军,炮兵、装甲兵、工兵及高射炮部队。

会议决定,为了集中指挥,成立第四野战军特别司令部,上述部队统一由第四野战军特司负责指挥;空军方面,成立东北空军司令部,也统一由第四野战军特司指挥。

这一系列决定会后经周恩来斟酌修改后,于13日报毛泽东批准。从上述决定可以看出,林彪对于保卫祖国问题是十分重视的,对于组建东北边防军是坚决支持的。中共中央最初也确曾同意在必要时由粟裕率领中国军队先期出兵朝鲜。

但可惜的是,粟裕身体不好,不能赴朝指挥作战。从近期出版的《粟裕年谱》中可以看到,就在中央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时,粟裕正在青岛治病。他得知中央的任命后,十分着急,便托罗瑞卿给毛泽东捎了封信,说明了自己的身体状况。

粟裕

毛泽东收到他的信后即于8月8日写了回信。在复信中毛泽东说:“罗瑞卿同志带来的信收到了,病情仍重,甚为系念。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病愈。休养地点,如青岛合适则在青岛;如青岛不甚合适,可来北京,望酌定之。”

此前,周恩来和聂荣臻考虑到粟裕正在治病,而萧劲光、萧华一时也无法到东北边防军任职,便联名致函毛泽东,建议东北边防军“先归东北军区高岗司令员兼政委指挥”,待粟裕、萧劲光、萧华赴任后再成立边防军司令部。毛泽东同意他们的意见。

毛泽东确实考虑让林彪赴朝指挥志愿军

在中央的统一领导和精心安排下,东北边防军的部队建设、武器补充、物资筹措等工作一直在紧张进行,应该调动的部队也先后开赴东北,但由于主帅没有定下来,东北边防军的领导班子一直没有成立。

8月下旬,朝鲜人民军向南的攻势减弱了,朝鲜战场上出现僵持局面,战局发生逆转的可能性增大了。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预见到,中国不出兵朝鲜已不可能。他和周恩来开始物色新的东北边防军统帅人选。很自然地,他们想到了林彪。

为什么他们会想到林彪?主要有这么几个因素。一是林彪时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中南局第一书记、中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组建东北边防军时抽调的大多是原四野的部队,他本人也参与了东北边防军的组建工作,由他指挥作战比较顺当。

二是林彪在军事上是有才干的,当时军队中就有林彪“三大战役有其二”(指林彪参加指挥了辽沈、平津两大战役),“渡江战役有其半”(指林彪在渡江战役中指挥了西线军队过江)的说法。

三是林彪很受毛泽东赏识,毛泽东对林彪有过这样的评价:林彪打仗又狠又刁。

四是出兵朝鲜肯定要与朝鲜领导人和苏联军事顾问配合行动。在东北期间,林彪曾和朝鲜领导人共同作战,许多朝鲜人民军的高级将领曾是林彪的部下。在苏联治病期间,和苏联军队的高级将领关系也很好。

五是抗美援朝必定要在冬季作战,而林彪有指挥大部队冬季作战的经验。

总之,毛泽东和周恩来认为林彪是率兵入朝最合适人选。

毛泽东就拟派林彪赴朝指挥作战一事,曾与中央书记处的几名书记交换过意见,中央书记处的几位书记也都赞成。中央也曾在一定范围内酝酿过。毛泽东经与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周恩来商议后,有意识地让林彪多接触些关于东北边防军出国作战的准备情况和来自朝鲜战场的信息。

其他中央领导如军委副主席彭德怀、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国家副主席高岗、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薄一波等人也都知道此事。但中央没有正式讨论过这件事,也没有为此做出过正式决定,自然也没有与林彪正式谈过这件事。

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陷入被动局面,美军趁机加速向朝鲜北方推进,美国的侦察飞机已经飞入我国东北地区上空进行侦察。

毛泽东认识到了派人入朝的迫切性,他指示东北边防军加快做好出兵朝鲜的准备。同时,毛泽东也不能不考虑,尽快确定率志愿军入朝作战的主帅人选了。

林彪不同意中国出兵朝鲜

但是,毛泽东显然考虑到了林彪的身体情况,他并没有直接命令林彪赴朝率兵作战,而是先就中国出兵朝鲜问题征求林彪的意见。

1950年9月下旬,毛泽东就中国派兵入朝参战等问题和林彪进行了一次长谈。谈话中,林彪从中国国内情况和军事力量两个方面,坦率地讲了自己对派兵入朝作战的不同意见。

他认为,我们国内战争刚刚结束,各方面工作都未就绪。美国是最大的工业强国,军队装备高度现代化,一个军就有各种火炮1500门,而我们一个军只有36门。美国有强大的空军和海军舰艇,而我们海、空军才刚刚开始组建,所以不宜出国作战。

听了林彪的想法后,毛泽东没再勉强,改派彭德怀率军入朝作战。

 

华府采菊人
是因为林彪后来死在了温度尔汗!否则你们谁知道林彪和大多数中央领导不赞成出兵朝鲜
夕阳美如画
林彪不愿为虎作伥,单凭这一点就赢得众多人的尊重。
h
hkzs
很简单,知道打不过美军。林总粟总都是打过比较现代的战斗的。知道美军的强大非解放军所能匹敌。

彭总一直在西北山沟里,缺少亲身体验,比较愣。

走资派还在走
林彪不愿为虎作伥?文革中林彪助纣为虐,死有余辜。
有言
最最最最作的是从东北一路到海南岛,把校长赶到台湾岛。武将立大功,夫复何求?-:)
晚春就是牛
林在四平吃过美械的亏,知道打不过。彭因为百团没有参加解放战争,看到机会来了捞一把
h
hkzs
当年美军训练的新一军,一个团一次冲锋就能打垮林彪头号主力纵队一个军一级的部队。
c
caral
这就是老毛比林NB的地方。巅峰时代的美国和苏联,老毛都敢摸老虎PG,而且摸的恰到好处

20年后,美国终于想明白的这个道理,才有三巨头排对到北京,要亲自倾听主席的教导

新手庚
没错!老毛在军事战略上就是个天才。
新手庚
新一军的战斗力是在缅甸同日军多次战斗胜利积累的。不是训个练就行的。战斗力却实强悍。不过也没你说的那么玄。

作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当时新一军是清一色美式装备。士兵的素质也很高。主官孙立人将军有中美双学历。

p
puyh
把个案当普遍,也能开心一辈子哈。
新手庚
你没想想为什么后来战斗力下降的原因?
新手庚
还有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共军的纵队是可大可小的。你说的那个时候,东野的纵队大概相当于师一级。
新手庚
新一军虽是国军,但作为远征军的她把日军打得抱头鼠窜,在我眼里是一只英雄部队。不过回来亡于内战,可惜了。还有孙立人将军后来

在台湾受到的不公正对待。

夕阳美如画
一将功成万骨枯!所有人在毛眼里都是炮灰,都是为了成就他的帝业。
m
modems
老毛傻逼一个,珍宝岛后差点被苏联核平!跑到武汉躲起来,越想越怕,不得不联美保命
f
f2022f
林彪有恐美症,与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就是毛说的,第一要解决敢不敢打的问题。

第二要解决能不能打的问题。第三要解决能不能守的问题。第四要解决能不能攻的问题。

h
hkzs
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记载的事实。不是夸大。

那时新一军刚进入东北,东野也还没好好整编,还没有得到鹅爹军火支援,土八路一枚。结果国共双方都没想到双方实力差距那么大。新一军一个团一个步炮坦协同冲锋就突破了对方的阵地,进展如此顺利,国军还以为遇到的只是土共地方部队,不知道是东野头号主力一纵。

所以委员长三个月消灭共产党口气是大了点,信心还是有依据的。只是没想到后来杜鲁门勾结斯大林把自己卖给了毛泽东。杜鲁门对蒋实施军火禁运,斯大林金日成大力援助林彪,林总自己也争气,几个月过去,林彪的部队脱胎换骨,打得委员长溃不成军不得不灰溜溜转进台湾岛。

h
hkzs
敢打不能打的后果不就是萨达姆,卡扎菲么。

毛泽东瞎扯。

f
f2022f
敢打的后果就是越南将美军赶跑了。阿富汗把美军赶跑了。
新手庚
呵呵,共军的战史我看过。就是有这种事也不会这么说。新一军和新六军到东北后共军确实招架不主。但你一说好像共军一触即溃,这个

根本不是事实。共军进入东北后,收编了大量原满洲国的伪军。但很多是见风使舵的。所以军力膨胀很快但大多是乌合之众。由于苏联和国民政府签订中苏友好条约,国军才是合法接受东北的部队。所以共军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到一部分日式武器。这就形成了人多但武器不多。这样遇到美式配置的国军两大主力,自然招架不住。

新手庚
共军在东北的崩溃是在失守四平后。导致大量原伪军部队反水。所以网上传的什么共军用百万伪满部队加苏联武器打败国军,都是胡扯淡

第一次四平战役失败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林总身边作战科长王继芳因受美人计投敌。共军的的底细被杜聿明所悉。然后被老杜追过松花江。关键深刻老蒋被美国人要求停战。双方隔松花江对持。

I
I-15
这就是你SB的地方,老毛拿别人当炮灰, 连自己儿子都填进去了,你还在这儿添
G
GP2X
老毛就是个赌徒,彪哥是对的

不打的话,一完全控制金家流亡政府跟美韩讨价还价,二跟美帝早20年恢复关系也就没有文革,大跃进,上山下乡,三台湾早就收回来了。

打的话,一台湾就没了,二若不是美帝手软,挨蛋蛋后苏联出兵,东北也没了。

有言
你喝大粪了?而且一句话自相矛盾。-:(
h
hkzs
我原文说的是一次冲锋就打垮了共军防守,这也是战史的记载,一触即溃是你自己添油加醋,不要扣我头上。

一纵也是老部队,主力,被打垮是可能的,一触即溃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才证明了美械远征军战斗力的强悍让国共两军都没想到。当然具体来讲,这个战例我看主要是因为共军第一次面对步炮坦协同冲击,没有应对经验,阵地部署和作战应对失当所致,没有苏援军火,火力也弱,真正只靠小米加步枪挡不住新一军娴熟的步炮坦协同冲击很正常。战史也没觉得丢脸,反而是作为解放军从弱到强的证据来记载。

新手庚
哈哈,这个词你确实没用。但你的话给人感觉共军不堪一击。你想头号主力都这样,那其他部队呢。所以我用了“好像“这个词。
无头无脑
资料,80年人已很丰富了。初期老毛也是不愿参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