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第一笔钱

方外居士
楼主 (文学城)

生产队那会儿收了稻子,往往地里还留下一些稻穗,所以许多人会去拾稻穗,其中老太太和儿童居多。但生产队有时宣布稻穗也是公家的不许拾了带回家,所以大家只能偷偷地拾,不让队长看见。

这一年不知为什么队长改变了政策,号召小孩去拾稻穗交给公家,按斤两给现金。那时我所在的生产队相对很富,四十来户人家,据说有上万元的现金,这在当时是很大一笔钱。

全村的小孩都被调动了起来,很多人甚至想着挣了钱去交秋季学杂费,这时正是暑假。

那年我六岁多,秋天就要上学,也加入到了拾稻穗的行列。虽然人小,也拾了一些交了上来记在帐上。最后算帐发钱,给了我一张堑新的两角纸币,感觉纸币上的图案好亲切!有人家里孩子大的能发到上好几块钱,很大的数,令人羡慕,开学的学杂费肯定没问题了。

拿着这两角欢天喜地交给了爷爷,说上学时可以交学费。爷爷笑着一手把钱拿过来,一手牵着我的手走向大队的小买部,用这二角钱换成了十几颗糖果给我。糖果虽然好吃,总想着学费吃了有点可惜。直到上学时爷爷给我五角钱去学校报名才稍微缓过来一点,只是总觉得不如其他孩子自己挣了学费的好,些许的遗憾!

 

另:那时小学第一天报名都是小孩自己去,从来没有家长陪的。谁若要家长陪那是非常没面子的事。

r
rmny
想起了越剧半蓝花生
郭大平
我们那里拾了稻穗交给生产队,是记工分,不是发现钱。
方外居士
我们只发过一次现金。后来也改记工分。但更多的是拿回家打成谷和队里分的谷混了一起整米
郭大平
这个应该也不对。把拾得的稻穗拿回家,那是犯罪,属于阶级斗争新动向,查得很严的。记工分得利,显然比稻穗价值,远逊。所以不许
方外居士
不是每年都抓得紧。大部分时侯没人管,群众的觉悟没有那么高!
蒋闻铭
您那儿,还是文革时期的农村吗?
r
rmny
可以让生产队的鸭和鹅在地里走几遍
方外居士
真正割资本主义尾巴大概有两年左右,严厉打击投机倒把,记不太清楚是哪几年了。
蒋闻铭
四十户人家的小队,一万块公积金,家长给一个孩子,一下子买十几块糖。了不起。怪不得同情城里人,城里的孩子,是没有这种待遇。
方外居士
是的,文革后期。
郭大平
有可能居士兄那里那会,那个队长家有小孩,所以就搞了那个对小孩拾稻穗有利的临时措施。居士是跟着腐败的幸运者。
郭大平
哈哈,看居士对老毛的可怕政策多有所维护,尽量辩护,估计受过一些既得利益的熏染。看来,利益决定立场,不是虚言!
方外居士
大队养鸭子,田里的水里的到处转。但人们还是希望捡遗失的稻穗补充口粮。农村人干活费体力,多少粮食都不嫌多。
方外居士
哈哈哈!有一点可以肯定,我没有感觉到其他人所宣扬的恐怖气氛!
方外居士
偶尔吃一次是可以的,又不是天天吃!
r
rmny
没生意头脑。鸭子养肥了卖个好价钱能换回更多的粮食
方外居士
那个时候的人都挨过饿的,哪里想得这么长远?
华府采菊人
割尾巴确实不是年年月月天天的,上面没令,底下不割。一种是糊弄上面,一种是讨好上面。
方外居士
若上面不催,下面多睁只眼闭只眼,乡里乡亲!
方外居士
郭兄:你小时候在农村有感觉到恐怖气氛吗?
r
rmny
都是被主席的以粮为纲的短视方针给害的
方外居士
这是脸谱化理解以粮为纲:鸭子有很多食物可吃,不非得吃留在田间的稻穗;养鸭也备瘪谷的;就算想买粮,向哪儿买?
蒋闻铭
乡下我不知道,但是城里有:下乡是每个孩子。每个家长的梦魇。
有言
小时候烈日下埋伏在西瓜地里偷西瓜。有老爷爷在凉棚里看瓜的。:)
方外居士
我说的是乡下的孩子
方外居士
顺便问一句:您下过乡吗?或者在农村长期生活过吗?
方外居士
何必白天,晚上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