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时代上海的月饼生产与供应

华府采菊人
楼主 (文学城)

早就说过, 上海人在毛泽东时代确实比外地很多地方的人幸福,哪怕是四类分子,也比别的地方普通工人贫下中农的生活好。

1957年前,虽说已经有票证但好像只有粮油布三样票,随着形势越来越好, 票证越来越多, 但倒真的平等,大多数人的工资水平不高,所以月饼也只是过中秋才吃, 那时自己年龄小,记不清楚了。

就是那三年“我们走在大路上”的时候, 估计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东西供应紧张, 大家很容易肚饿,记不准是1961年还是1962年开始, 每个市民在定量之外再发一斤就餐券,到饭店吃饭只能用就餐券, 买糕点月饼也只能用就餐券,想想柯大鼻子也算胆子大了,居然变相实际上给所有市民每个月增加了一斤粮食,不知各兄弟省市自治区的人民群众有没有愤愤不平的感觉。中秋节的月饼,就需要用钱+就餐券,方可购买,平价,一个金腿月饼一两半就餐券三毛八,什么豆沙啊玫瑰啊百果啊等大约都在两毛五左右,如果没记错, 广式的似乎都是一两半就餐券,苏式的潮式的小一点,就只要一两就餐券,上海的生意经就是比较资本主义,大多数品种的月饼都有小一号的,就只要半两就餐券了, 被全中国人民诟病的半两啊,诟病归诟病, 其实也是上海人(不用人民二字,是因为包括不是人民的地富反坏)幸福指数之一。

这段时间内,就餐券的运用学问很多,效率最高的是到饭店吃,一个人可以点一个菜,平价, 当然尽可能点肉菜啦,所以一家七口,可以买七个肉菜,条件好的,一个人只买二两饭,把盘子里的每一滴汤水绝不浪费掉,这样,肉票油票小菜卡上的东西,等于就省出来了。

买糕点也是比较有效使用就餐券的方式,糕点里总是有油及糖的,变相地只用就餐券(粮票),除了碳水化合物之外, 还买到了一点糖和油, 划算。

再不济, 到外面的小饮食店买大饼油条豆浆馄饨生煎等等早点,也多多少少在粮食外有些额外的东西。

也真的穷人家,是在也在紧巴巴的生活费中扣不出钱到外面吃,只能把就餐券和别人换粮票, 比如一斤换一斤一两。

那三年过去后,上海的市面又恢复到了1958年之前的状态,就餐券的实际意义不大了,于是就取消就餐券, 自动转入粮食定量, 就把颁发就餐券的临时措施, 无形间等于正式增加了一斤定量。

此时的上海人均收入,实际上比1958年低了,为什么?1958年前就上了班的人,基本没有增加工资,当然那三年的人口增加也不多,问题在于,小孩子大了三岁! 要知道这三年的男孩子正好长到了“吃垮老子”的岁月啦!所以, 到了中秋节,能否吃月饼,吃多少月饼,于三年前没有显著性差矣。

文化大革命的一声炮响,感谢上苍啊, 生活在上海的依旧比全中国人民都幸福,首先形势肯定是全国一片大好不是小好, 上海的好中带有一定的巧,首先没有大型武斗, 生活就安全太平得多罢。

第二,物资供应上,中央高瞻远瞩低实施了全国保北京上海的英明决策,所以上海的商业市场大体上是繁荣昌盛的。

第三, 非常重要的是张春桥姚文元马天水徐景贤对上有点阳奉阴违,并没有太多地破坏原有的生产秩序,工厂该上班还是上班,该检查质量还是检查质量, 该抓迟到早退还是抓,所以,打比方说阅兵的生产数量和质量,和文革前和1958年前也基本没有差别。

虽然工资并没有增加, 但就业人口还是增加了些,这儿可以是文革前两三年参加工作的人中,成分很好和很坏的就比中不溜秋的多, 为毛?

听俺道来。

很多工人家庭的子女,初中毕业不一定非去考高中准备今后考大学, 读个中专读个技校或半工半读中学,相当一部分在毛主席挥大手前已经工作了,为什么成分不错的也容易提前工作呢?考学吃了大亏啊! 考不取街道里很可能就随便安排个工作啦!

这时的中秋节,月饼的销路不错,青年职工的消费概念到底还是与上一辈不太一样,更加舍得买好一些的东西了, 包括月饼,尤其是拜见老丈人老丈母娘, 太差拿不出手啊!

顺便添一点, 所谓落实政策之后, 那些退还了扣发的工资, 冻结的存款解冻了,这些人, 想来想去,这钱啊, 吃掉最划算, 扯哪,再来一次抄家, 阿拉已经吃到肚皮里啦!

 

华府采菊人
纠错: 打比方说(不是阅兵, 那玩意吃不得))的生产数量和质量,和文革前和1958年前也基本没有差别。
蒋闻铭
好文章,赞一个
n
nnndayd
我70年代到上海,糖果,奶白蛋糕(糖和蛋白打的裱花,奶油估计比较缺),巧克力,饼干都是敞开供应的,而且味道比外地好。

一般的省会城市,这些东西都要票,而且味道差很多。

 

越王
就餐券有印象。印就餐券的纸比较蹩脚,很薄,印刷质量也比较差。
上海大男人
非常奇怪,1965 到1977, 上海市买肉无需肉票,但前后期都需要。
走资派还在走
我记得上海有大白兔。
O
Ohjuice
记忆可能有错:除了就餐券外还有一种点心券。买月饼、饼干、糕点不是用就餐券,是用点心券。
华府采菊人
1963年到966年也是不要票的, 1977年后确实要过一阵肉票,估计是全国只保北京不保上海老吧

但那段时候虽说要票,感觉好像很容易就能设法弄到票

O
Ohjuice
大约60年下半年或61年上半年开始有了自由市场和高档食品,买高档糕点就不用点心券了,只有平价的才要。大饼油条好像只用粮票
华府采菊人
记得非常清楚, 大饼油条也得用就餐券
老生常谈12
还有米老鼠糖。现在还有大白兔糖和花生牛轧糖。山东高粱怡软糖也好吃。
明初
我们走在大路上,现在唱的版本是修正主义反动势力复辟的了,里头没有了毛主席。

 

O
Ohjuice
买大饼油条用的是粮票。见网页链接。大饼油条是上海人的早餐,就餐券一个月只有几张,怎么够每天吃早餐用?

https://www.*****/shanghaixiaochi-dabingyoutiao/  
p
puyh
是糕点票,每人每月4张。
华府采菊人
上海人根本不可能那么多的把大饼油条作为基本的早餐,算算一家七口,全吃大饼油条一个月要多少钱?!
老朽
写的真棒!任何时候生活在上海也有优越感啊。
l
longmarch
腊肉同志给上海人民的伤害太深了
华府采菊人
一个三年灾荒时期, 一个文革时期, 上海值钱的是那个户口,与原籍何处没有任何关系,日子好些当然自豪
O
Ohjuice
谢谢纠正!是叫糕点券。我老同学说一月三张:上、中、下旬。就餐券只供去饭馆,不能买糕点。买月饼另发月饼券。
振声
像您这篇客观真实的回忆文章是几坛最有历史价值的!
f
f2022f
“革命洪流不可阻挡“ 比 ”革命气势不可阻挡” 要好
c
chinomango
68年我在南昌,供应可比你那时好的多了

月饼不要票,最便宜的生糖就是各种饼渣,1毛五1斤。酒酿3毛八,鱼直到72年还是4毛1斤但不好买,肉忘了大概是7毛几,猪头3毛钱1个但我们没买过不会做。

我朋友的哥哥下放得了血吸虫病,我们每天排队给他买一只鸡,持续了大半年。其实他母亲也就是文化系统的副科。

但是有一段时间很难买到卫生纸,67年左右。

后来下放了,县城的豆腐是2毛钱一版400小块,蛋豆腐贵点,在乡下很难吃到肉,过年找关系好的买一些做腊肉。但是蛋是不少的,鸭蛋4毛1斤找放鸭的买,后来养了两只鸭子,每年超过600个蛋,还有10几只鸡。那时公社会免费给防止鸡瘟的药。大队的小卖铺,只有1种点心,1毛5的干面糖饼。

没有人吃狗肉,虽然家家养狗,遇到幼儿大便,老太们拖长音一叫,狗子百米冲刺过来清场。

污染是没有的。

c
chinomango
上海一枝独秀直到深圳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