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是大清國與英國之間的戰爭,因此,只關注並分析大清國是不科學的。下面,我們從英國的視角看看,到底英國人是不是因為鴉片才對清國發動了那場戰爭。
英國,自18世紀中期開始,逐漸走向強盛,從下面的時間表,大家可以看到,在鴉片戰爭前的幾十年,與已經承平超過兩百年的清國不同,英國並沒有閒著,從歐洲到北美到非洲到近東,不斷征戰,由一個孤懸海外的島國,成長為“日不落帝國”。
可以看出,在英國迅速崛起,征戰全球的過程中,他們的足跡遍佈歐洲、非洲、美洲,而遠東地區並不在他們征戰的目標中。與此同時,清國的乾隆、嘉慶、道光三位皇帝,卻渾然不知世界的劇變,英國崛起、美國獨立、工業革命??這些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的事件,對清國的君臣百姓來說,就像發生在平行世界一般,依清國的設想,這樣的好日子最好能持續一萬年。
然而,就在維多利亞女王登基一年後,道光皇帝將林則徐派到廣州,林大人在對世界局勢渾然不知的情況下,掄起大棒,在英國人的後腰上狠狠來了一下。此時的英國剛剛登上全世界霸主寶座,連椅子都沒來得及坐熱。在錯愕中,英國人不得不將將目光從歐洲、北美暫時轉向了遠東。
前文我們講過,英國政府並沒有參與到遠東的鴉片走私中,英屬東印度公司才是主角,英屬東印度公司雖然得到了英王和英國政府的授權,但依然是一個企業。英國的國王和政府並不擁有東印度公司。因此雖然這家公司的確具有一些官方色彩,但卻不能代表英國。東印度公司壟斷了南亞次大陸的罌粟種植和鴉片加工,並通過港腳商人,向清國輸出鴉片。同時這家企業還向大清國輸出棉花等其他眾多的商品。在東印度公司對遠東的貿易中,除了鴉片,幾乎都是虧損的。因此東印度公司總體而言,在遠東賺取的利潤算不上豐厚,與其對南亞次大陸的統治和掠奪相比,遠東的貿易根本算不上舉足輕重。
不少華人天真地以為,英國的崛起是因為不斷向清國走私販毒,從中賺取了鉅額的財富。事實上,就算東印度公司將所有鴉片貿易的利潤,全部上繳給英國政府,對當年的英國而言也是無足輕重的。具體情況如下,由於資料所限,僅以一八二七年一年的數字為例。這一年,英國商人總共向清國輸出鴉片10,025箱,價值9,640,045銀元,折合白銀約6,650,000兩。按照當時英國商人從印度鴉片市場拍賣價到廣州口岸出貨價之間的差價計算,港腳商人的利潤大約在白銀三百三十三萬兩左右,我們假設英國商人在港腳商行中佔有八成的股份。我再假設,英國商人將走私賺取的利潤,一半都上繳給英國政府,那麼,這筆可觀的收入占到英國當年總稅收的多少呢?據查,一八二七年,英國的稅收總額約為六千五百萬英鎊,折合白銀兩億零八百萬兩白銀。那些“活雷鋒”上繳的一百三十三萬兩,佔比僅僅為0.64%。我再假設當年東印度公司在南亞次大陸依靠種植和加工鴉片,也能賺到同走私鴉片同樣的利潤,那麼總體對英國全年稅收的影響,也不會超過1.3%。如果硬說英國政府對這1.3%的稅收毫不在乎,我也不這樣認為。但是那些說英國的崛起是因為走私鴉片給大清國的說法,的確過於離譜。同時,做為當時全球霸主的大英帝國,僅僅因為影響其1.3%的稅收便與當時還神秘莫測的大清國兵戎相見,這種可能性實在也不大。
我之所以查找資料,翻出以上數字,只想說明一件事,就是鴉片貿易的得失,對於當時的英國而言,不足以成為發動戰爭的主要理由,更何況對英國政府而言,還有巨大的道德和道義上的壓力。必須承認個別政客或商人的確有為了賺錢不擇手段的想法,但是多數英國國會的議員們不可能同意那樣的瘋狂舉動。
那麼,英國到底因為什麼決定出兵的呢?
首先,一八三二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改革法案,城市資產階級在國會中戰勝了之前佔統治地位的貴族和地主階級勢力,成為英國國策重要的話事人。而這些城市資產階級,正是英國工業革命的中堅和最大的受益者。他們有絕對的意願拓展海外市場,清國雖然當時在英國對外貿易的比重非常有限,但是廣大的國土以及四億人口,都預示著一個龐大市場的存在。這些新興的政治勢力一旦尋找到打開遠東市場的機會,他們是不會輕易放手的。
其次,英國人非常清楚,依靠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貿易,是不可能獲得穩定並持續收入的。同時,鴉片從種植到加工,都與英國本土的工業生產無關,由鴉片貿易帶來的利潤,明顯不能給英國本土的城市資產階級帶來任何顯而易見的好處。這種肥了海外殖民地而本土工業發展無法收益的貿易,不可能得到國會中多數城市資本家的支持。從英國政府根本不參與英屬東印度公司的遠東鴉片生意,到東印度公司也迴避對清國直接的鴉片走私中,我們可以間接了解到英國政府的真實想法。
第三,既然英國政府對鴉片貿易並沒有多大興趣,那麼他們想幹什麼呢?從後來的《南京條約》中,我們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英國政府要求的是清國對他們開放國內市場,並遵守基本的國際貿易規則。具體說就是要求清國由原本的“一口通商”,變為“五口通商”;由原先的官員隨意收取賄賂,變為協議關稅;取消公行制度;允許英國官員與清國官員直接見面或直接書信往來等等。這些條約中的最主要內容,沒有一條不是英國城市資產階級的訴求,說明這些才是英國人真正想得到的,至於得到的手段,英國國會最終選擇了戰爭。
第四,英國國會選擇戰爭手段,與維護其自身的尊嚴以及保護英國海外商業的基本國策相一致。林則徐在廣州稽查走私的手段,非常具有清國特色,首先站到禁毒這一道德至高點,然後封鎖口岸、圍困商行、斷絕貿易、撤走勞工、緝拿商販、扣押人質、沒收貨物等等,無不充滿了蠻橫和暴力。林大人按照清國的傳統以及皇帝的諭令,拒絕與英國官方代表的任何接觸,使得和平談判的可能性蕩然無存。英國駐清國貿易總監義律,在清國軍隊的刀口下,被迫勸說各國商人交出所有的鴉片存貨,並承諾以個人信譽擔保向英國國會爭取由英國政府承擔所有商人們的損失。這樣的禮遇,對任何一個現代國家而言,都是充滿屈辱的,更何況當時英國是世界上公認的第一強國。我相信,當義律灰溜溜離開廣州城的時候,他一定不知道英國國會是否會同意他所承諾的那些事情,但是他一定有相當大的把握相信,英國國會和英國人民不會輕易吞下這個世人皆知的公然侮辱。
透過以上幾條的分析,我們可以推斷,英國國會最終選擇採取武力手段,並不是中文世界所傳說的他們想通過戰爭,維繫骯髒的鴉片走私貿易,更不是蓄謀已久妄圖侵佔清國龐大的國土。英國做為那場戰爭的勝利者,完全沒有必要在戰後條約中再對清國客客氣氣、遮遮掩掩,大家不妨認真看看《南京條約》的文本,那些白紙黑字的條款、一目了然地說明了英國人的意圖。英國人顯然不想做那個任由大清國隨玩弄的軟柿子。
大清的问题在于不知道对方的军事实力,所谓弱国无外交,弱国得罪强国,一般都下场不好。所谓丛林法则,优胜劣汰。
戰後,大清國對鴉片的態度回到了戰前的狀態,也就是所謂的馳禁。甚至“英雄”林則徐也主張大力發展自主鴉片種植和生產。你以為林則徐不知道鴉片氾濫的真正原因嗎?
我與別人對談,你應當在我們對話的範圍內發表意見才對,東拉西扯的人是你,不是別人。
至於戰爭是不是逼出來的,你可以根據史料自行推論。大陸官方定義英國是有預謀地發動侵略戰爭,我的推論與官方不同。你完全可以不同意我的推論。在史實面前,你得出什麼結論都可以,就算思維混亂,只要與官方一致,就不丟人。
鴉片戰爭是大清國與英國之間的戰爭,因此,只關注並分析大清國是不科學的。下面,我們從英國的視角看看,到底英國人是不是因為鴉片才對清國發動了那場戰爭。
英國,自18世紀中期開始,逐漸走向強盛,從下面的時間表,大家可以看到,在鴉片戰爭前的幾十年,與已經承平超過兩百年的清國不同,英國並沒有閒著,從歐洲到北美到非洲到近東,不斷征戰,由一個孤懸海外的島國,成長為“日不落帝國”。
一七七六年:北美十三州個殖民地宣告獨立。英國遠征軍與北美大陸軍征戰八年,最後以失敗告終,但是英國與新獨立的美國並沒有成為仇敵,在國際事務中他們之間始終保持著非常密切的配合。 一七八零年-一七八四年:第四次英荷戰爭,英國獲勝,英國開始取代荷蘭的海上霸主地位。不久,一七八七年,英國政府第一次派出正式使節前往清國,期望進一步開拓遠東市場,增進兩國間平等的貿易往來。然而,英國使節查爾斯·艾倫·卡斯卡特卻在半途病故,這次出使因此未能成功。 一七八三年:英國和法國共同在法律層面徹底承認了美國的獨立地位。 一七九八年:法國將軍拿破崙入侵埃及。英國海軍上將納爾遜在尼羅河戰役中擊敗法軍。 一八零五年:英軍在特拉法加海戰中擊敗拿破崙。 一八一五年:英軍在滑鐵盧戰役中擊敗拿破崙,導致拿破崙的百日王朝滅亡。如日中天的法蘭西帝國宣告終結,在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中英國取得了最終的勝利,英國成為了歐洲乃至當時世界的霸主。 一八三二年:一八三二年改革法案。城市資產階級擁有了更多的議會席位,資本家和商人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 一八三七年:維多利亞女王即位,英國進入維多利亞時代。可以看出,在英國迅速崛起,征戰全球的過程中,他們的足跡遍佈歐洲、非洲、美洲,而遠東地區並不在他們征戰的目標中。與此同時,清國的乾隆、嘉慶、道光三位皇帝,卻渾然不知世界的劇變,英國崛起、美國獨立、工業革命??這些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的事件,對清國的君臣百姓來說,就像發生在平行世界一般,依清國的設想,這樣的好日子最好能持續一萬年。
然而,就在維多利亞女王登基一年後,道光皇帝將林則徐派到廣州,林大人在對世界局勢渾然不知的情況下,掄起大棒,在英國人的後腰上狠狠來了一下。此時的英國剛剛登上全世界霸主寶座,連椅子都沒來得及坐熱。在錯愕中,英國人不得不將將目光從歐洲、北美暫時轉向了遠東。
前文我們講過,英國政府並沒有參與到遠東的鴉片走私中,英屬東印度公司才是主角,英屬東印度公司雖然得到了英王和英國政府的授權,但依然是一個企業。英國的國王和政府並不擁有東印度公司。因此雖然這家公司的確具有一些官方色彩,但卻不能代表英國。東印度公司壟斷了南亞次大陸的罌粟種植和鴉片加工,並通過港腳商人,向清國輸出鴉片。同時這家企業還向大清國輸出棉花等其他眾多的商品。在東印度公司對遠東的貿易中,除了鴉片,幾乎都是虧損的。因此東印度公司總體而言,在遠東賺取的利潤算不上豐厚,與其對南亞次大陸的統治和掠奪相比,遠東的貿易根本算不上舉足輕重。
不少華人天真地以為,英國的崛起是因為不斷向清國走私販毒,從中賺取了鉅額的財富。事實上,就算東印度公司將所有鴉片貿易的利潤,全部上繳給英國政府,對當年的英國而言也是無足輕重的。具體情況如下,由於資料所限,僅以一八二七年一年的數字為例。這一年,英國商人總共向清國輸出鴉片10,025箱,價值9,640,045銀元,折合白銀約6,650,000兩。按照當時英國商人從印度鴉片市場拍賣價到廣州口岸出貨價之間的差價計算,港腳商人的利潤大約在白銀三百三十三萬兩左右,我們假設英國商人在港腳商行中佔有八成的股份。我再假設,英國商人將走私賺取的利潤,一半都上繳給英國政府,那麼,這筆可觀的收入占到英國當年總稅收的多少呢?據查,一八二七年,英國的稅收總額約為六千五百萬英鎊,折合白銀兩億零八百萬兩白銀。那些“活雷鋒”上繳的一百三十三萬兩,佔比僅僅為0.64%。我再假設當年東印度公司在南亞次大陸依靠種植和加工鴉片,也能賺到同走私鴉片同樣的利潤,那麼總體對英國全年稅收的影響,也不會超過1.3%。如果硬說英國政府對這1.3%的稅收毫不在乎,我也不這樣認為。但是那些說英國的崛起是因為走私鴉片給大清國的說法,的確過於離譜。同時,做為當時全球霸主的大英帝國,僅僅因為影響其1.3%的稅收便與當時還神秘莫測的大清國兵戎相見,這種可能性實在也不大。
我之所以查找資料,翻出以上數字,只想說明一件事,就是鴉片貿易的得失,對於當時的英國而言,不足以成為發動戰爭的主要理由,更何況對英國政府而言,還有巨大的道德和道義上的壓力。必須承認個別政客或商人的確有為了賺錢不擇手段的想法,但是多數英國國會的議員們不可能同意那樣的瘋狂舉動。
那麼,英國到底因為什麼決定出兵的呢?
首先,一八三二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改革法案,城市資產階級在國會中戰勝了之前佔統治地位的貴族和地主階級勢力,成為英國國策重要的話事人。而這些城市資產階級,正是英國工業革命的中堅和最大的受益者。他們有絕對的意願拓展海外市場,清國雖然當時在英國對外貿易的比重非常有限,但是廣大的國土以及四億人口,都預示著一個龐大市場的存在。這些新興的政治勢力一旦尋找到打開遠東市場的機會,他們是不會輕易放手的。
其次,英國人非常清楚,依靠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貿易,是不可能獲得穩定並持續收入的。同時,鴉片從種植到加工,都與英國本土的工業生產無關,由鴉片貿易帶來的利潤,明顯不能給英國本土的城市資產階級帶來任何顯而易見的好處。這種肥了海外殖民地而本土工業發展無法收益的貿易,不可能得到國會中多數城市資本家的支持。從英國政府根本不參與英屬東印度公司的遠東鴉片生意,到東印度公司也迴避對清國直接的鴉片走私中,我們可以間接了解到英國政府的真實想法。
第三,既然英國政府對鴉片貿易並沒有多大興趣,那麼他們想幹什麼呢?從後來的《南京條約》中,我們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英國政府要求的是清國對他們開放國內市場,並遵守基本的國際貿易規則。具體說就是要求清國由原本的“一口通商”,變為“五口通商”;由原先的官員隨意收取賄賂,變為協議關稅;取消公行制度;允許英國官員與清國官員直接見面或直接書信往來等等。這些條約中的最主要內容,沒有一條不是英國城市資產階級的訴求,說明這些才是英國人真正想得到的,至於得到的手段,英國國會最終選擇了戰爭。
第四,英國國會選擇戰爭手段,與維護其自身的尊嚴以及保護英國海外商業的基本國策相一致。林則徐在廣州稽查走私的手段,非常具有清國特色,首先站到禁毒這一道德至高點,然後封鎖口岸、圍困商行、斷絕貿易、撤走勞工、緝拿商販、扣押人質、沒收貨物等等,無不充滿了蠻橫和暴力。林大人按照清國的傳統以及皇帝的諭令,拒絕與英國官方代表的任何接觸,使得和平談判的可能性蕩然無存。英國駐清國貿易總監義律,在清國軍隊的刀口下,被迫勸說各國商人交出所有的鴉片存貨,並承諾以個人信譽擔保向英國國會爭取由英國政府承擔所有商人們的損失。這樣的禮遇,對任何一個現代國家而言,都是充滿屈辱的,更何況當時英國是世界上公認的第一強國。我相信,當義律灰溜溜離開廣州城的時候,他一定不知道英國國會是否會同意他所承諾的那些事情,但是他一定有相當大的把握相信,英國國會和英國人民不會輕易吞下這個世人皆知的公然侮辱。
透過以上幾條的分析,我們可以推斷,英國國會最終選擇採取武力手段,並不是中文世界所傳說的他們想通過戰爭,維繫骯髒的鴉片走私貿易,更不是蓄謀已久妄圖侵佔清國龐大的國土。英國做為那場戰爭的勝利者,完全沒有必要在戰後條約中再對清國客客氣氣、遮遮掩掩,大家不妨認真看看《南京條約》的文本,那些白紙黑字的條款、一目了然地說明了英國人的意圖。英國人顯然不想做那個任由大清國隨玩弄的軟柿子。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英國政府最終選擇了對大清國動武 英國不想做被大清國隨意玩弄的軟柿子 走私鴉片與iPhone手機的比較,讓你想到什麼? 到文學城“滿月”有感 鴉片戰爭前英國與大清國的貿易關係
大清的问题在于不知道对方的军事实力,所谓弱国无外交,弱国得罪强国,一般都下场不好。所谓丛林法则,优胜劣汰。
戰後,大清國對鴉片的態度回到了戰前的狀態,也就是所謂的馳禁。甚至“英雄”林則徐也主張大力發展自主鴉片種植和生產。你以為林則徐不知道鴉片氾濫的真正原因嗎?
我與別人對談,你應當在我們對話的範圍內發表意見才對,東拉西扯的人是你,不是別人。
至於戰爭是不是逼出來的,你可以根據史料自行推論。大陸官方定義英國是有預謀地發動侵略戰爭,我的推論與官方不同。你完全可以不同意我的推論。在史實面前,你得出什麼結論都可以,就算思維混亂,只要與官方一致,就不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