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割裂地看,要从历史的高度来理解他的行为逻辑和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慈禧在1860年代内忧外患的时候,为清朝续命,搞出了“同光中兴”这个王朝末期的回光返照,是为了她的权力,同时她的权力也是清廷一家一姓的统治,这两者的利益是一致的。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慧眼识人放手使用曾左李等人,必须承认慈禧有识人之能,而且用人的气魄也很大。古来功劳大到曾国藩这样,得到好下场的不多,要么是权臣篡位,要么是兔死狗烹。曾左李这些人既没有威胁清廷,也没有被慈禧杀死,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这个政治手腕高明程度,不比刘邦朱元璋还强?
”同光中兴“是一个历史名词,不承认它那是无视于历史的事实。而如果只强调曾左李,盛宣怀张之洞这些人的作用,而否定慈禧,这在逻辑上讲不通的:曾左李只是带兵在外的藩臣,是谁在中枢执掌大权,重用他们,乃至指定整个国家的战略方针?这就像讲到中国革命的胜利,你只归功于彭林刘粟,而完全不提老毛一样,这是讲不通的。这个逻辑是一样的。
后来慈禧的晚年昏聩,也是同样的历史角色的逻辑:她不是民主主义者,她要守的是“祖宗的产业”,她弄权,她扼杀戊戌变法,她贪恋权力,那是因为她(非常正确地)认为,在清廷这个阵营里,没有人比自己更有能力为大清续命。光绪毛躁,不懂渐进的道理,肯定不行。所以”朕即国家“。纵容义和团,也是因为保自己的权力,用来对抗洋人。所以说慈禧不是卖国。没有一家的主人卖自己家的道理。向列国宣战这种昏聩至极的行为,也是为了保自己的权位。而在她自己来看,自己的权位和国家利益是一致的。
而这,恰恰就是慈禧这个人物的历史局限性:她的见识和胸襟顶多能比肩封建历史上的英主,但她不可能成为民主主义革命家。她搞的是修修补补,而从19世纪世界的两大趋势而言,就是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她延续清廷统治越成功,她越聪明,越强势,她也就越反动。因为她的历史角色就决定了她一定是站在历史潮流的反面的。在潮流的反面,比她慈禧更有资源,更聪明,拥有更强实力的,其实还有,象奥地利帝国的弗兰茨-约瑟夫皇帝,那是一个标准的勤政爱民好皇帝,那又怎么样?俄国的罗曼诺夫皇朝,那又怎样?
历史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to personal characters is a cheap way of understanding history.
就连明治维新,短期似乎搞得比中国彻底,富国强兵,“搞好了”?长期来说,也是留下了封建主义的严重的尾巴,君主集权的集中表现就是军权独立于政府,“帷幄上奏”的军部权力,加上忠君的封建思想,很容易让后来的日本急速滑向军国主义的深渊,直到二次大战战败,旧制度被彻底毁灭重来。从这个对比来说,就连明治天皇,伊藤博文这样的变法君臣都无法解决的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残余问题,要求慈禧的见识和作为和他们一样,甚至更高明,那是苛求了。
冰冷雨天真名是俞天任,他出版的《有一类战犯叫参谋》,《浩瀚大洋是赌场----日本海军史》两本书里面,对日本二次大战前的军国主义之路这个过程的分析颇有见地,尤其是从明治维新开始就埋下的二战战败的根源。二十年前,他,萨苏,我,我们这些人在西西河都有点名气,互相之间也有交流,他们因为都是有留学和工作日本的经历的,对日本的历史和民族性了解得深,我这些看法是接受他的。另外,因为我自己翻译出版过《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41年影响世界历史的十个决策》这本书,里面有两个决策是日本走向战争这个决策过程的,所以跟他书里的观点和事实也有所印证。
老冰好些年不在网上写了。随着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经济政治地位的式微,公众对日本的兴趣也少了。不过他应该写写日本的现在,
做为后发展国家的先驱,看看有什么可以给我们做借鉴的。
把历史人物放到历史的条件下做出客观评价。至少在洋务运动上,慈禧是扶持的,有条件的支持。
这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另一个特有的历史障碍。
这也就是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时,老百姓积极充当带路兵的心理原因。
英法攻打北京,皇帝逃到热河,太平天国势如破竹,清庭要钱没钱要兵没兵.曾办团练是为了自己的理念,清廷只好放开团练,允许团练跨界,这也开启了军队私募制,下级军官由军头招募,兵有下级军官招募,军队不再由国家所有,只对私人效忠,一直到民国后期才结束
俄罗斯最后的荣光。
持表面上的虚君地位而已。
对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割裂地看,要从历史的高度来理解他的行为逻辑和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慈禧在1860年代内忧外患的时候,为清朝续命,搞出了“同光中兴”这个王朝末期的回光返照,是为了她的权力,同时她的权力也是清廷一家一姓的统治,这两者的利益是一致的。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慧眼识人放手使用曾左李等人,必须承认慈禧有识人之能,而且用人的气魄也很大。古来功劳大到曾国藩这样,得到好下场的不多,要么是权臣篡位,要么是兔死狗烹。曾左李这些人既没有威胁清廷,也没有被慈禧杀死,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这个政治手腕高明程度,不比刘邦朱元璋还强?
”同光中兴“是一个历史名词,不承认它那是无视于历史的事实。而如果只强调曾左李,盛宣怀张之洞这些人的作用,而否定慈禧,这在逻辑上讲不通的:曾左李只是带兵在外的藩臣,是谁在中枢执掌大权,重用他们,乃至指定整个国家的战略方针?这就像讲到中国革命的胜利,你只归功于彭林刘粟,而完全不提老毛一样,这是讲不通的。这个逻辑是一样的。
后来慈禧的晚年昏聩,也是同样的历史角色的逻辑:她不是民主主义者,她要守的是“祖宗的产业”,她弄权,她扼杀戊戌变法,她贪恋权力,那是因为她(非常正确地)认为,在清廷这个阵营里,没有人比自己更有能力为大清续命。光绪毛躁,不懂渐进的道理,肯定不行。所以”朕即国家“。纵容义和团,也是因为保自己的权力,用来对抗洋人。所以说慈禧不是卖国。没有一家的主人卖自己家的道理。向列国宣战这种昏聩至极的行为,也是为了保自己的权位。而在她自己来看,自己的权位和国家利益是一致的。
而这,恰恰就是慈禧这个人物的历史局限性:她的见识和胸襟顶多能比肩封建历史上的英主,但她不可能成为民主主义革命家。她搞的是修修补补,而从19世纪世界的两大趋势而言,就是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她延续清廷统治越成功,她越聪明,越强势,她也就越反动。因为她的历史角色就决定了她一定是站在历史潮流的反面的。在潮流的反面,比她慈禧更有资源,更聪明,拥有更强实力的,其实还有,象奥地利帝国的弗兰茨-约瑟夫皇帝,那是一个标准的勤政爱民好皇帝,那又怎么样?俄国的罗曼诺夫皇朝,那又怎样?
历史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to personal characters is a cheap way of understanding history.
就连明治维新,短期似乎搞得比中国彻底,富国强兵,“搞好了”?长期来说,也是留下了封建主义的严重的尾巴,君主集权的集中表现就是军权独立于政府,“帷幄上奏”的军部权力,加上忠君的封建思想,很容易让后来的日本急速滑向军国主义的深渊,直到二次大战战败,旧制度被彻底毁灭重来。从这个对比来说,就连明治天皇,伊藤博文这样的变法君臣都无法解决的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残余问题,要求慈禧的见识和作为和他们一样,甚至更高明,那是苛求了。
冰冷雨天真名是俞天任,他出版的《有一类战犯叫参谋》,《浩瀚大洋是赌场----日本海军史》两本书里面,对日本二次大战前的军国主义之路这个过程的分析颇有见地,尤其是从明治维新开始就埋下的二战战败的根源。二十年前,他,萨苏,我,我们这些人在西西河都有点名气,互相之间也有交流,他们因为都是有留学和工作日本的经历的,对日本的历史和民族性了解得深,我这些看法是接受他的。另外,因为我自己翻译出版过《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41年影响世界历史的十个决策》这本书,里面有两个决策是日本走向战争这个决策过程的,所以跟他书里的观点和事实也有所印证。
老冰好些年不在网上写了。随着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经济政治地位的式微,公众对日本的兴趣也少了。不过他应该写写日本的现在,
做为后发展国家的先驱,看看有什么可以给我们做借鉴的。
把历史人物放到历史的条件下做出客观评价。至少在洋务运动上,慈禧是扶持的,有条件的支持。
这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另一个特有的历史障碍。
这也就是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时,老百姓积极充当带路兵的心理原因。
英法攻打北京,皇帝逃到热河,太平天国势如破竹,清庭要钱没钱要兵没兵.曾办团练是为了自己的理念,清廷只好放开团练,允许团练跨界,这也开启了军队私募制,下级军官由军头招募,兵有下级军官招募,军队不再由国家所有,只对私人效忠,一直到民国后期才结束
俄罗斯最后的荣光。
持表面上的虚君地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