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战役:徐向前六万破十万(包括日军原泉福所部一个团(日军驻山西长治的中将旅团长,原名元泉馨))

f
f2022f
楼主 (文学城)

 

我军与日军、国民党军作战,一贯坚持的原则是战略上以寡克众、战术上以众击寡,以绝对优势的兵力优势,夺取具体战役的胜利。 但晋中战役是个例外。此役我军以不足6万人的兵力,与阎锡山10万余人的精锐兵团决战,战略、战役、战术层面全都是以寡击众,竟然能歼灭敌之大部,取得全胜。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 一、战前形势:敌我兵力对比2:1 晋中战役,是我军解放山西最为关键的一场战役。 我军在山西兵力主要是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徐向前任司令员兼政委,周士第任副司令员兼副政委。总兵力约6万人。 中央让徐向前率兵解放山西,一方面是因为徐帅是山西五台人,和山西土皇帝阎锡山是老乡,对其知根知底。另一方面,则是对徐帅奇谋百出、指挥若定的高超才能放心。当时东北、华东、华北、西北各大战场都处于紧张的战斗中,彭林罗聂刘邓陈粟等独当一面的高级指挥员都在外抽不出身,确实找不出更能担当重任的高级将领。徐帅虽然当时身患严重的结核性肋膜炎,人都瘦成了竹竿,仍然扶病请战,去桑梓之地解人民于倒悬。 山西敌我力量悬殊,不仅兵力上严重少于敌军——阎军约有13万人,在地利上也非常吃亏。阎锡山在山西经营三十多年,封建统治之严密、残酷且不说,军事上也做了很多准备。 山西的铁路一律用窄轨,外省通用的正常铁路开不进来,这就极大限制了敌对力量进兵的速度。 阎锡山还沿着汾河谷地,依山堑谷,自太原以南修筑了多道堡垒防线,人为设置障碍,把山西划成晋北、晋中、晋南三个大的战略区块,其间以同蒲铁路串联。 阎锡山自吹自擂,别看其他战场蒋介石打不过解放军,但山西迎战解放军绰绰有余,绝对能够支撑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 反观我军,第一兵团所属部队,除主力八纵、十三纵,其余都是地方军区武装,没有打大规模战役的经验。但徐帅丝毫不惧,1947年10月、1948年5月连续发起了运城战役和临汾战役,将阎锡山势力范围压缩至晋中。 1948年5月底,徐向前不顾部队连续作战,开始筹划晋中战役。中央考虑到一兵团比较疲劳,提出的歼敌目标是1-2个师。但徐向前向中央保证,歼敌目标可扩大为4-6个师。此时阎锡山手中可用的军队仍有13万人。以少打多,还要吃掉人家6个师?人们都以为徐向前莫不是疯了! 二、第一次调虎离山:歼灭阎锡山亲训师 徐向前一向谨言慎行,何况修改中央的歼敌目标岂同儿戏?他既然说得出,就做得到。 徐向前对阎锡山这个老乡太了解了。阎锡山虽然早在辛亥革命时就已经当上了督军,是见多识广之辈,但他骨子里的精明(说难听点就是小聪明)始终未改。他没有什么原则,唯利是图,精于算计。统治山西三十多年从无敌手,又使得他固步自封,眼界越来越狭窄。这种精于算计却暗于大局的特点,徐向前早已是摸得门儿清。 如果直接挥师进攻太原,阎锡山必然龟缩固守,13万大军据守太原这座坚城,肯定没法打。必须想法办把阎军不断地从城中调出来,在运动中逐渐分割、围歼。怎么调呢?徐向前的对策是,示弱以诱之。 1948年6月初,徐向前指挥部队在风陵渡口造船征粮练兵,作出一副渡河开赴西北战场的样子。 6月11日,徐向前又命令一部偏师,绕过阎锡山在子洪口、白狮岭一带设置的坚固防线,进击汾阳、孝义一线。 这套组合拳的意图是,诱导阎锡山认为,山西共军急于西渡黄河,故而派偏师牵制阎军主力,以保障主力部队西进;同时,这支偏师前有太原坚城、后有子洪口防线,自陷于绝地,看起来很好打。阎锡山果然中计,为了迅速吞掉这支小部队,阎派出一支闪击兵团,由34军军长高倬之率领,向汾阳、孝义一线攻击前进。 既然敌人来了,那就包围歼灭吧?不忙,徐向前绕了个弯,敌人在西,他却乘机率主力向东,接连拿下缺乏重兵防守的平遥、介休、祁县三城。 平介祁三城距离太原已经非常近,阎锡山以为徐向前主力早已过黄河去了西北,哪料他突然出现在这里。惊慌失措的阎锡山怕太原有失,急令闪击兵团赶紧撤回东面救急。高倬之气急败坏地丢下汾、孝我军偏师,顾头不顾腚地分路往东急窜。 徐向前要的就是敌人来回乱窜。一兵团主力在祁县一带布上口袋阵,专等阎军闪击兵团来钻。我汾孝牵制部队也不顾兵力悬殊,积极地发起追击。 6月21日,徐向前主力在平遥围住阎锡山的亲训师和亲训炮兵团。所谓亲训师,是阎锡山的精锐,其师团长都是阎锡山的铁杆老乡、心腹,待遇好、装备好。该师一惯骄狂无比,反共尤为积极,作战也往往蛮拼硬打。此时中了徐向前的埋伏,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终于遭了报应,被徐向前以二倍多的兵力优势全歼,阵亡3000余人、被俘4000余人。随后,我军另一部主力又包围歼灭暂编19军的两个团3000余人。   三、第二次调虎离山:生擒晋军首将赵承绶 亲训师覆灭令阎锡山恼怒万分,他当即令太原绥靖公署副主任暨晋省野战军总司令赵承绶,前出太原城南,统一指挥各部队反击徐向前。阎锡山吸取了亲训师分路进军被割歼的教训,令赵承绶指挥各军师紧靠铁路、密集行动,不给徐向前各个歼灭的机会。赵承绶龟缩于太原城南,迟迟不敢南下进击。 徐向前本来打算在平、介、祁一线与赵承绶决战,没想到他们不敢南下。徐向前仔细考虑后,修改了战役企图,把攻击线继续北推,进入榆次、太谷一线,拉近与赵承绶的距离,诱使其离开太原,到榆太一线决战。 果然,这个相对来说不算远的距离,极大缓解了阎锡山和赵承绶的警惕性。赵承绶于6月30日率军越过太谷县,向靠南的祁县一带攻击,赵承绶不知不觉中远离了太原,调虎离山计成功了。 徐向前不理会阎军南攻,趁敌南进,反以一部兵力潜入敌后侧,切断了祁太铁路线,并在太谷以北的董村留下太岳军区主力四十一团,准备截击赵承绶。另以主力在东面的徐沟、榆次之间设伏。徐向前的意图,是调动赵承绶北撤,进而在运动中歼灭之。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在董村铁路线布口袋阵,而非要往东挪一挪呢?我们先卖个关子。 赵承绶惊闻后路被断慌了神,不顾三七二十一,立即调头北撤。结果如徐向前所料,一头撞上董村四十一团阻击阵地。赵承绶急于撤回,不顾一切地发动进攻,阎锡山也派飞机轰炸我军阵地。四十一团前期连续作战,伤亡未及补充,部队已经很疲劳,但仍不惜一切代价死战到底,有的连打得只剩几个人。徐向前下了死命令,打光也要顶住,这个时候拼得就是意志。 结果握有优势兵力的赵承绶先顶不住了,阎军连攻四天,伤亡一千余人,赵承绶误以为徐向前主力在此,因此放弃了进攻,转向徐沟、榆次大路北撤。这就正好钻到了徐向前真正的主力阻击阵地。 徐向前见敌果然前来,一边以主力2万余人包围敌军3万人——没错,你眼没花,徐向前就是这么大胆,以居于弱势的兵力围住敌人。而后又急令各主力部队迅速靠拢,把“口袋”加厚。 慌乱无措的赵承绶不知道徐向前主力究竟有多少,这时已经多少有点慌神。他没有趁徐向前主力没有集中之时猛攻突围,而是分兵三路试探性进攻,企图探明徐部兵力虚实。结果两军一遭遇,想再脱身就难了,这位晋军首将白白丧失了突围的机会。 整整三天,赵承绶未能突围,而此时祁县、太谷一带各部全都围了上来,局面发生逆转,我军主力达到5万多人,且重炮全都拉上来了。一兵团各部不顾伤亡5000余人未经补充、且连续一个多月奔袭作战的极端困难,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与赵承绶部队展开殊死搏斗。阎锡山急令太原部队南出解围,但此时阎军迭遭重击,已经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我军只在太原南部留了一小股部队牵制,太原援兵便惊恐万状地缩回去了。 自7月10日战至16日,我军终于全歼赵承绶3万余人,其中包括阎锡山不顾世人唾骂“挽留”下来的侵华日军原泉福所部一个团(原泉福系侵华日军驻山西长治的中将旅团长,原名元泉馨)。原泉福这个恶贯满盈的战犯,当年逃过战争审讯,在山西助阎为虐,此时终于毙命于解放军炮弹之下,可谓罪有应得。 至此,晋中战役基本结束,我军在一系列战役中陆续歼共9个师10余万人,其中生俘者8万余人,超额完成了中央军委赋予的战役目标。        

 

天南地北
共军将领狠人多,这是毛爷敢和美帝叫板的本钱

现在共军将领狠人少了,习大大有天大本事也不行。

老生常谈12
晋军不抗打,上党战役共军也是以少胜多。

这些军阀中桂军战斗力最强,可惜等到白崇禧与林彪决战时,国军已是风雨飘摇了。林彪150万对白崇禧30万,白崇禧本钱小不能决战了。

4
401.king
但是太原却是打得最艰苦的一座城市。。。。。
f
f2022f
经常有人说共军没什么本事,就靠人海战术和苏联武器。这次战役即不靠人海战术也不靠苏联武器。就靠指挥员的智慧。
f
f2022f
经常有人说林彪靠日本人帮助赢了辽沈战役。这里国军也靠雇日军打仗,还雇了个日本团长和他的整团。证据确凿。可还是败了。
明初
到底是“日军驻山西长治的中将”,还是日寇占据山西长治的。。。。。。? 你不明白寇和军、驻和占据,等这些词汇用法的区别以及

你不明白寇和军、驻和占据,等这些词汇用法上的区别以及表达的不同含义?

你真不懂的话,我这里给你举个例子: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山西长治的中将某某某 -----> 中国人民解放军占据山西长治的中将某某某

你认为以上这个例子,前后两句对“驻”和“占据” 的使用,表达了相同意味,还是具备了不同含义?

还不明白其中不同的话,那就把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几个字,换成你口中的 ”日军“ 吧:

日军(大日本皇军)驻山西长治的中将某某某 ------> 共匪军占据山西长治的中将某某某

再有:

苏军一举击败了侵占中国东北号称“关东军”的日寇 -----> 苏寇一举击败了驻中国东北的日军

这下你应该有所明白了吧。。。。。。

 

明初
这次战役不靠,那么其它战役就如毫无自尊及人格的国军残余所宣称:靠的是人海战术和苏联武器?你显然在替国军残余们背书嘛:-)

国军残余们认为:

中国人是打不过洋人的,这是真理;国军输给了东洋鬼子,符合这个真理,因为日寇是东洋鬼子,属于洋人,而国军是中国人。中国人打不过洋人。

共军是中国人,但却打得国军不得不转进台湾,这是不合情理的。国军肯定是碰上了洋人;共军里头有洋人助战,国军就肯定打不过。共军里头有日本俘虏、即东洋鬼子在帮共军跟国军打仗,领头冲锋。所以国军就只好被打败了,转进台湾。因为中国人打不过洋人的。

******************

以上东洋鬼子助战共军,那是国军残余们早期毫无做人自尊的自我“辩护”之理论。现在,又变成了苏联洋人的参战,并在地摊文学中有意无意地用一句话,试图潜移默化对此缺乏认识的青年人。比如:东北共军在苏联帮助下,击败了国军,我全家就和国军一起撤回关内。后来土改中。。。。。。,等等,等等诸如此类为诽谤而诽谤的小家子气哀情怨感,从而显得毫无做人的自尊并让人觉得没有出息。

这类没有自尊的小家气,也是不厌其烦并连篇累牍地发表地摊文学并在其中大喊志愿军并没有打败美帝而是美帝自愿后退的动力之一。。。。。。

 

 

明白仁儿
这次战役还是靠人海战术,在运动中调动敌人,造成局部兵力优势,人海开打。“平原上的人山”,徐向前的发明专利。
明初
轮番冲锋,不等于没有出息的国军残余们嘴里的“人海战术”。要说人海,过去放一枪装一弹的时代,倒真的可以说成是人海战术。
明白仁儿
徐帅还有一句名言:我难敌亦难,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五分钟。能坚持到底者,即为胜利者。
明白仁儿
言行一致,西路军西征还是失败了。败得无奈,败得无憾,尽洪荒之力了。
老生常谈12
太原经营了几十年了,13万守军,徐18兵团11万人

晋军由主力和拼凑出来的地方部队守城,徐帅也是由主力和拼凑的地方部队组成。攻城必须以几倍的兵力和强大炮火,而徐向前不具备这些条件。另外由于平津战役怕傅作义南撤,主席也命令徐帅暂缓攻城。攻城时,徐帅病了,让彭总指挥,杨罗庚19兵团加入,4野一个炮兵师加入,这才攻下太原城。

头发与财富成反比
因为太原是晋绥派最后的地盘了,太原丢了就彻底灭完了(别指望老蒋),后来四野一个美式榴弹炮团轰塌了城墙
f
f2022f
只是举个反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