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纪时的学生食堂照片,是从食堂东北向西南拍摄的。

信笔由墨
楼主 (文学城)

圆老扁
哇,一定是很富足的地方。
最接近太阳的人
我小学四年纪时的学生食堂是茅草房
信笔由墨
这是拜国民政府的恩赐。南京有几所国民政府时期小学的校舍挺不错的,按当时的标准。
h
hhtt
这是什么时候?应该是国家机关小学。
小宁波♂
最喜欢拉里面那种小辫子,拉一把就跑...

小姑娘哇哇叫...

华府采菊人
大城市大机关的子弟学校,再大的厂矿,子弟学校都不可能有这个标准

再大的厂矿子弟学校,都不可能有这种条件,比如我读过的江南造船厂子弟小学,当然,其学生住家, 基本不超过5分钟步行范围,而且上海的习俗都是回家吃饭。

只有那种”大院“,吃喝拉撒睡,单位统统包起来的,才有这种子弟学校

信笔由墨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建了不少机关院校。
最接近太阳的人
估计信老待的地方是民国陆军学校旧址
信笔由墨
国民政府中央政治学校地政学院
z
zillos
猜除北京外,只有各大军区机关所在地才有这个条件。
c
coach1960
从孩子们的衣着上看,更像是参加活动(给外宾表演),不像是小学生的日常生活
c
coach1960
别告诉我是国家大机关的孩子,那会每家一群孩子,都在殿堂吃饭,爹妈在哪里吃?
赌城看客
南京的冬季气温很冷啊,是穿的棉衣?
s
sheandI
南方不给暖气,比北方冷多了
老生常谈12
不像4年级学生,倒像是2年级学生。
最接近太阳的人
屋里和室外一样冷.
h
hongshankou
雨花小学?没听说过啊?
h
hkzs
这个照片看起来像是1958年拍的。有相当年纪了。
信笔由墨
南京有寒冬和暖冬。寒冬可达零下十几度,小河小池封冻可行人。暖冬只有几天在零度以下。
信笔由墨
一条长江,江北有取暖费,南边没。退伍兵,江北有大衣,绒衣绒裤;江南全没有。真TNND不平等啊!
老生常谈12
你江南没有煤矿,怨谁呀!

江南九省只有安源煤矿,那用于工业杯水车薪,哪能用来取暖?

后来六盘水。

江北煤矿:

淮南淮北,枣庄,焦作,平顶山,鹤壁,大同,阳泉,抚顺,本溪,阜新,北票,鹤岗,鸡西,双鸭山

新的陕北内蒙。。。

不平等的事多的很呀!几千年来北方处于前线,一直保家卫国抗击外敌,牺牲无数,经常处于战争时期,难以安居乐业发展生产。而南方在北方的保卫下安居乐业,发展生产,歌舞升平,读书经商。所以明清两代科举上榜者多为江浙南方人。

南方没有石油,钢铁(后来有攀枝花),还不都是从北方输送到南方加工成石油化工产品赚取百倍的产值和利润。

那些30万吨乙烯,50万吨乙烯,80万吨乙烯,100万吨乙烯,30万吨化纤等大多数建在没有油的南方。

T
TheHawk
58年的话,是不是应该有带红领巾的?
T
TheHawk
江北的退伍兵也没有大衣。
h
hongshankou
请这片儿,跟信博的片儿是一个学校(俺嫂嫂妈妈)。您那张是老雨花,俺嫂嫂年轻没赶上。
p
puyh
过了长城的退伍兵才有大衣,绒衣绒裤不分南北都有。
信笔由墨
不一样。东北的皮大衣,大头鞋都有。江南省份扣得紧。
f
f2022f
我们小学没有食堂。都是走回家吃饭。
信笔由墨
还真是的,没戴红领巾。
h
hongshankou
俺们也没有,同你走回家吃饭。那片可能是早期吧?
f
f2022f
可能是高官子弟或军队子弟。平民小学好像不提供食堂。
f
f2022f
有点像我们小学,只是我们小学前面没有窗户。窗户在侧面。
华府采菊人
江西有煤也不让取暖,不是以长江为界的,河南的黄河南也不是采暖区, 甚至平顶山煤矿的楼房家属宿舍,也没暖气
萧嵐
华东军区干部子弟学校由司令员陈毅兼任校长,后来改为南京军区卫岗小学,文革前才转交到地方。

华东军区干部子弟学校由司令员陈毅兼任校长,后来改为南京军区卫岗小学,文革前才转交到地方。五十年代供给制,学生住宿都在学校,据说伙食按排级干部标准,发男女生校服。校长,教师,炊事员,校医都来自部队,还配了警卫班。周末有专车把学生送回父母住的部队大院。

 

这样的学校也有缺陷,孩子与现实的社会脱离,不知百姓的真实生活。孩子从小就知道家长的官衔。

 

我以前发过关于这个学校的帖子

https://bbs.wenxuecity.com/memory/1017957.html

信笔由墨
不错,卫岗小学。小学搬走后,改为前线文工团驻地。民国时期是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即阵亡将士遗留子女学校。

古树羽音
好棒的照片!这样的照片多多益善,分享时代,分享历史!
h
hongshankou
羽音,俺嫂嫂的妈妈大学数学系毕业,在小学教算术:),也是校长。到了北京后,在中学教数学。
古树羽音
那年月能上大学,了得呀!我妈嫁我爸时高中毕业;我爸除了牺盟会的速成师范班以外,小学都没上过的。
h
hongshankou
呵呵,俺爸也是大学生,俺妈好像是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