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佑的眼被泪水迷住……猛一抬头……好象大梦初醒……他看见了一个完全新的世界,有各种颜色,各种声音,而一切都与他没有关系……一步一停的,他往西走。他的心中完全是空的。他的老父亲,久病的妻,三个儿子,儿媳妇,孙男孙女,和他的铺子,似乎都已不存在。他只看见了护城河,与那可爱的水......”
这是老舍在自己的百万字巨作《四世同堂》第二部《偷生》中对书中人物祁天佑自杀前的形象描写。此书起笔于1944年,1948年完成,从完成之日到1966年8月,老舍很风光也很伟大地活了18年。短短的18年后,他也如同祁天佑那般,缓缓地走入北京的天平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老舍的成就
老舍生于1899年,他是盖棺定论的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也是1949年后国家颁发的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剧本《茶馆》等。
作为“生在北京,死在北京,写了一辈子北京”的北京人,老舍用作品延续和传承了北京的历史和文化,这是最伟大的成就。
1968年,老舍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并在最终的5个候选人投票中,获得了最多票。“按规定,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就该是我父亲,但在1968年,‘文革’已经进入高峰期,瑞典就派驻华大使去寻访老舍的下落,一直没有得到准确音信,就断定老舍已经去世(老舍的确于1966年8月24日去世)。由于诺贝尔奖一般不颁给已故之人,所以评选委员会决定在剩下的4个人中重新进行评选,条件之一最好是东方人。结果日本的川端康成就获奖了。”
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现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老舍的儿子舒乙,怀着对父亲无限的感情如是说。
在中国,除现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外,就只剩下“差点”获得此奖的鲁迅、沈从文和老舍了。而这“差点”不是所有人都能“差点”的,其“差点”的本身就是一种成就。
另外,老舍先生留给中国的,他的儿子舒乙和多年来领军媒体界的女儿胡舒立(创办《财经》杂志和财新网),也算是不菲的成就之一。
积极的自杀
1966年8月24日晚,老舍穿着白衬衫和蓝裤子,手拿着一本《毛泽东诗词》投入了太平湖中。那本诗词,一直浮在水上,但老舍,这位曾受我们爱戴的文学家,却沉了下去。
据老舍夫人胡挈青回忆,养鱼场一老头告诉她,白天有个老人,坐在椅子上不动,拿着《毛主席诗词》念了一天。到了晚上之后,没人了,这老人便两只腿站在岸上,头浸下去,投了河。这位老人不是别人,正是老舍。
8月23日,老舍不听胡挈青的劝说,执意要去北京市文联学习“大道理”,却遇上了红卫兵。据当天和老舍待在一起的杨沫说,老舍本来打算中午时分就走,却没想到汽车司机罢工,不肯送他回家,于是便没回去。到了下午3点,一群头上扎着小刷子,腰里系着宽皮带的女红卫兵们气势汹汹地走进了北京市文联,揪出了萧军等人,并用皮带抽打他。后来,女红卫兵们也喊到了老舍的名字,这不禁让杨沫心里一惊:这个老人受得住皮带的抽打吗?到了下午四点,老舍他们被赶上了一辆大卡车,运到了孔庙去,直到大约七点才回来。这时的老舍,头上盖着一块白帕,血迹斑斑。
在孔庙时,据当时在场的文化局筹委会副主任葛献挺说,老舍的脑袋被打破了,血一直流。他觉得老舍不能死在这,便对红卫兵说:“老舍的罪恶很大,你们不能把他打死,打死就没口供了。”说完便问老舍知不知罪,老舍答了声“我知罪”。葛献挺叫人把老舍押回去,这也是他唯一能采取的救老舍的方法。
但是,老舍没能救住。
熟悉老舍的冰心说:我知道老舍肯定会自杀。冰心的意思有两层:一层是,被红卫兵抽打时,连行伍出身的萧军都难以承受,何况是教书出身的老舍;另一层意思是,老舍在他的作品中,几乎每一部都有自杀者,而且大多数是投湖。
老舍第二天就投了湖。但他的投湖并不仓促,而且很多回忆者都认为,老舍投湖作了充分的准备——尽管这“充分”还不到24个小时。
并且,很多人认为,老舍的自杀是积极的。这种积极的观点在他的儿子舒乙的回忆中可见一斑:
“现在回忆起来,我当时主要是可怜我父亲。他这么一个人,最后的下场是这样,实在让人无法接受,我觉得他非常非常可怜。我有种压抑不住的悲伤。
抗战时,在那样一个民族存亡的关头,他曾写过一篇叫《诗人》的文章。他说,作为诗人,作为文人,如果蒙受了巨大的灾难,会以身殓,就是以自己的身体来进殓投水殉职。后来我找到了这篇(《诗人》)。
当时坐在这儿(八宝山),我就想,他的死是自觉的,是一种自己的选择,他的死肯定有某种使命。后来我找到了这样的话(指《诗人》),这个使命是什么就很清楚了,身殓,殉职这就变成很积极的东西了。现在有很多思考老舍之死的东西,我觉得核心部分好像应该是这个,证明他是经过深刻思考的。”
为什么自杀?
那么,老舍为什么自杀?虽然回答可以是多种,也可以用丹麦王子哈姆雷特说:活着呢,还是死去,这是问题——来回答。
但是,综其一点,大李认为,同样是作家的王小波的话最有说服力。
王小波说:
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所谓不理智的年代,就是伽利略低头认罪,承认地球不转的年代,也是拉瓦锡上断头台的年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杀的年代,也是老舍跳进太平湖的年代。我认为,知识分子的长处只是会以理服人,假如不讲理,他就没有长处,只有短处,活着没意思,不如死掉。但知识分子赶上这么个年代,死活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这个倒霉的年头儿何时过去。假如能赶上这年头过去,就活着;赶不上了就犯不着再拖下去。老舍先生自杀的年代,我已经懂事了,认识不少知识分子。虽然我当时是个孩子,但嘴很严,所以也是他们谈话的对象。就我所知,他们最关心的正是赶得上赶不上的问题。在那 年头死掉的知识分子,只要不是被杀,准是觉得赶不上好年头了。而活下来的准觉得自己还能赶上——当然,被改造好了、不再是知识分子的人不在此列。因此我对 自己的答案颇有信心,敢拿这事和天下人打赌,知识分子最大的不幸,就是这种不理智。
是的,知识分子的长处是以理服人,假如不讲理,他就没有长处了。老舍写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著作,自然是最有“长处”的一个人,但眼下,他的“长处”的权利被剥夺了,那么,就只有在此界消失,换一个马甲,到另一讲理的世界去了。
积极后的自杀
老舍从1949年回国,到1966年自杀,这之中的17年,他是积极跟随党的号召,参加历次政治和文艺领域的批判运动,“痛斥”他人,表白自己“与党和人民一致”的立场的。
1951年10月1日,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新社会就是一座大学校》一文,谈他参加在天坛举行的控诉恶霸大会。被斗者押到台上:“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一一上台去控诉。控诉到最伤心的时候,台下许多人喊‘打’。我,和我旁边的知识分子,也不知不觉地喊出来:‘打!为什么不打呢?’警士拦住了打恶霸的人,我的嘴和几百个嘴一齐喊‘该打!该打!’这一喊哪,教我变成了另一个人!我向来是个文文雅雅的人。不错,我恨恶霸与坏人,可是,假若不是在控诉大会上,我怎肯狂呼‘打!打!’呢?人民的愤怒,激动了我,我变成了大家中的一个。他们的仇恨,也是我的仇恨;我不能,不该‘袖手旁观’。群众的力量,义愤,感染了我,教我不在文雅,羞涩。说真的,文雅值几个钱一斤呢?恨仇敌,爱国家,才是有价值的,崇高的感情!书生的本色变成为人民的本色才是好样的书生!”
紧接着,他谈“有一位控诉者控诉了他自己的父亲!”老舍感到要落泪了:“真理比爸爸更大,更要紧。父亲若是人民的仇敌,儿子就该检举他,控诉他……敌人都该消灭。这使我的心与眼都光亮起来……什么‘马马虎虎’‘将就将就’‘别太较真’这些常常在我心中转来转去的字眼,全一股脑儿飞出去;黑是黑,白是白,没有第二句话。这么一来,我心里清楚了,也坚定了;我心中有了劲!”“放胆干吧……有毛主席给我们作主,我们还怕什么呢?……这告诉了我和跟我一样文文雅雅的人们:坚强起来,把温情与文雅丢开,丢得远远的;伸出拳头,瞪起眼睛,和人民大众站在一起,面对着恶霸,斗争恶霸!”
老舍意识到自己由文雅、温情、宽容滑到野蛮、仇恨、赶尽杀绝这种奇妙变化,由一个文雅的绅士变成一个仇恨的暴民,此文显示老舍放弃自己的人文价值观,主动追随和认同已经偏斜的BAO行,却谁知在15年后致他于死地。
历史太具反讽!
1955年5月胡风事件案发,全国知识界掀起批判胡风“集团”运动。5月20日,老舍的批判文章《看穿了胡风的心》在《光明日报》发表,次日《人民日报》转载。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8月20日,老舍的批判右派文章《吴祖光为什么怨气冲天》在《人民日报》发表。同月29日,老舍的反右文章《旁观、温情、斗争》在《文艺报》8月号发表。9月11日,他的《答匿名信》在《人民日报》发表。同日,他的歌功颂德文章《应当感谢党的领导》在《中国青年报》发表。10月28日,他的《斗争右派,检查自己》一文在《曲艺》第五期发表。9月28日,他在北京国画界反右派斗争大会发言《首先做一个社会主义的人》,11月发表于《美术》。
1960年正是全国人民大饥饿时期,老舍的歌颂文章《人民公社好》发表于4月28日《中国新闻》。1963年10月1日,他写的歌词《歌唱伟大的党》在《北京日报》发表。他的《戏剧语言》一文说:“我们多么幸福,能够作毛泽东时代的剧作家!”
这样的例子很多,直到1966年的那次批斗会,女作家草明一声“我揭发”,跳上花坛,揭露老舍把《骆驼祥子》的版权卖给美国,他拿美金。老舍否认,红卫兵开打,在一片“打倒”的喊声里,老舍倒在地上,血从头部流下来......
于是,老舍在深思熟虑后,按他儿子舒乙的说法,积极地自杀了。但在大李看来,他何尝又不是积极后的自杀呢?
不过,大李崇敬老舍,在去过多次北京后,最终还是放不下,于2018年的1月29日,专门坐地铁到灯市口下,沿着灯市口西街行走,来到丰富胡同口,拜谒了老舍。大李尽管是怀着十二分诚心羡慕嫉妒恨地仰望着他的著作,但是,想想他本应享受天伦之乐,却委屈地跳湖,而且,死前还不忘抱着老毛的著作“垫背”,不知算不算一种文人的悲哀?
另外,老舍先生留给中国的,他的儿子舒乙和多年来领军媒体界的女儿胡舒立???(创办《财经》杂志和财新网),也算是不菲的成就之一。
“天佑的眼被泪水迷住……猛一抬头……好象大梦初醒……他看见了一个完全新的世界,有各种颜色,各种声音,而一切都与他没有关系……一步一停的,他往西走。他的心中完全是空的。他的老父亲,久病的妻,三个儿子,儿媳妇,孙男孙女,和他的铺子,似乎都已不存在。他只看见了护城河,与那可爱的水......”
这是老舍在自己的百万字巨作《四世同堂》第二部《偷生》中对书中人物祁天佑自杀前的形象描写。此书起笔于1944年,1948年完成,从完成之日到1966年8月,老舍很风光也很伟大地活了18年。短短的18年后,他也如同祁天佑那般,缓缓地走入北京的天平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老舍的成就
老舍生于1899年,他是盖棺定论的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也是1949年后国家颁发的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剧本《茶馆》等。
作为“生在北京,死在北京,写了一辈子北京”的北京人,老舍用作品延续和传承了北京的历史和文化,这是最伟大的成就。
1968年,老舍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并在最终的5个候选人投票中,获得了最多票。“按规定,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就该是我父亲,但在1968年,‘文革’已经进入高峰期,瑞典就派驻华大使去寻访老舍的下落,一直没有得到准确音信,就断定老舍已经去世(老舍的确于1966年8月24日去世)。由于诺贝尔奖一般不颁给已故之人,所以评选委员会决定在剩下的4个人中重新进行评选,条件之一最好是东方人。结果日本的川端康成就获奖了。”
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现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老舍的儿子舒乙,怀着对父亲无限的感情如是说。
在中国,除现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外,就只剩下“差点”获得此奖的鲁迅、沈从文和老舍了。而这“差点”不是所有人都能“差点”的,其“差点”的本身就是一种成就。
另外,老舍先生留给中国的,他的儿子舒乙和多年来领军媒体界的女儿胡舒立(创办《财经》杂志和财新网),也算是不菲的成就之一。
积极的自杀
1966年8月24日晚,老舍穿着白衬衫和蓝裤子,手拿着一本《毛泽东诗词》投入了太平湖中。那本诗词,一直浮在水上,但老舍,这位曾受我们爱戴的文学家,却沉了下去。
据老舍夫人胡挈青回忆,养鱼场一老头告诉她,白天有个老人,坐在椅子上不动,拿着《毛主席诗词》念了一天。到了晚上之后,没人了,这老人便两只腿站在岸上,头浸下去,投了河。这位老人不是别人,正是老舍。
8月23日,老舍不听胡挈青的劝说,执意要去北京市文联学习“大道理”,却遇上了红卫兵。据当天和老舍待在一起的杨沫说,老舍本来打算中午时分就走,却没想到汽车司机罢工,不肯送他回家,于是便没回去。到了下午3点,一群头上扎着小刷子,腰里系着宽皮带的女红卫兵们气势汹汹地走进了北京市文联,揪出了萧军等人,并用皮带抽打他。后来,女红卫兵们也喊到了老舍的名字,这不禁让杨沫心里一惊:这个老人受得住皮带的抽打吗?到了下午四点,老舍他们被赶上了一辆大卡车,运到了孔庙去,直到大约七点才回来。这时的老舍,头上盖着一块白帕,血迹斑斑。
在孔庙时,据当时在场的文化局筹委会副主任葛献挺说,老舍的脑袋被打破了,血一直流。他觉得老舍不能死在这,便对红卫兵说:“老舍的罪恶很大,你们不能把他打死,打死就没口供了。”说完便问老舍知不知罪,老舍答了声“我知罪”。葛献挺叫人把老舍押回去,这也是他唯一能采取的救老舍的方法。
但是,老舍没能救住。
熟悉老舍的冰心说:我知道老舍肯定会自杀。冰心的意思有两层:一层是,被红卫兵抽打时,连行伍出身的萧军都难以承受,何况是教书出身的老舍;另一层意思是,老舍在他的作品中,几乎每一部都有自杀者,而且大多数是投湖。
老舍第二天就投了湖。但他的投湖并不仓促,而且很多回忆者都认为,老舍投湖作了充分的准备——尽管这“充分”还不到24个小时。
并且,很多人认为,老舍的自杀是积极的。这种积极的观点在他的儿子舒乙的回忆中可见一斑:
“现在回忆起来,我当时主要是可怜我父亲。他这么一个人,最后的下场是这样,实在让人无法接受,我觉得他非常非常可怜。我有种压抑不住的悲伤。
抗战时,在那样一个民族存亡的关头,他曾写过一篇叫《诗人》的文章。他说,作为诗人,作为文人,如果蒙受了巨大的灾难,会以身殓,就是以自己的身体来进殓投水殉职。后来我找到了这篇(《诗人》)。
当时坐在这儿(八宝山),我就想,他的死是自觉的,是一种自己的选择,他的死肯定有某种使命。后来我找到了这样的话(指《诗人》),这个使命是什么就很清楚了,身殓,殉职这就变成很积极的东西了。现在有很多思考老舍之死的东西,我觉得核心部分好像应该是这个,证明他是经过深刻思考的。”
为什么自杀?
那么,老舍为什么自杀?虽然回答可以是多种,也可以用丹麦王子哈姆雷特说:活着呢,还是死去,这是问题——来回答。
但是,综其一点,大李认为,同样是作家的王小波的话最有说服力。
王小波说:
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所谓不理智的年代,就是伽利略低头认罪,承认地球不转的年代,也是拉瓦锡上断头台的年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杀的年代,也是老舍跳进太平湖的年代。我认为,知识分子的长处只是会以理服人,假如不讲理,他就没有长处,只有短处,活着没意思,不如死掉。但知识分子赶上这么个年代,死活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这个倒霉的年头儿何时过去。假如能赶上这年头过去,就活着;赶不上了就犯不着再拖下去。老舍先生自杀的年代,我已经懂事了,认识不少知识分子。虽然我当时是个孩子,但嘴很严,所以也是他们谈话的对象。就我所知,他们最关心的正是赶得上赶不上的问题。在那 年头死掉的知识分子,只要不是被杀,准是觉得赶不上好年头了。而活下来的准觉得自己还能赶上——当然,被改造好了、不再是知识分子的人不在此列。因此我对 自己的答案颇有信心,敢拿这事和天下人打赌,知识分子最大的不幸,就是这种不理智。
是的,知识分子的长处是以理服人,假如不讲理,他就没有长处了。老舍写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著作,自然是最有“长处”的一个人,但眼下,他的“长处”的权利被剥夺了,那么,就只有在此界消失,换一个马甲,到另一讲理的世界去了。
积极后的自杀
老舍从1949年回国,到1966年自杀,这之中的17年,他是积极跟随党的号召,参加历次政治和文艺领域的批判运动,“痛斥”他人,表白自己“与党和人民一致”的立场的。
1951年10月1日,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新社会就是一座大学校》一文,谈他参加在天坛举行的控诉恶霸大会。被斗者押到台上:“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一一上台去控诉。控诉到最伤心的时候,台下许多人喊‘打’。我,和我旁边的知识分子,也不知不觉地喊出来:‘打!为什么不打呢?’警士拦住了打恶霸的人,我的嘴和几百个嘴一齐喊‘该打!该打!’这一喊哪,教我变成了另一个人!我向来是个文文雅雅的人。不错,我恨恶霸与坏人,可是,假若不是在控诉大会上,我怎肯狂呼‘打!打!’呢?人民的愤怒,激动了我,我变成了大家中的一个。他们的仇恨,也是我的仇恨;我不能,不该‘袖手旁观’。群众的力量,义愤,感染了我,教我不在文雅,羞涩。说真的,文雅值几个钱一斤呢?恨仇敌,爱国家,才是有价值的,崇高的感情!书生的本色变成为人民的本色才是好样的书生!”
紧接着,他谈“有一位控诉者控诉了他自己的父亲!”老舍感到要落泪了:“真理比爸爸更大,更要紧。父亲若是人民的仇敌,儿子就该检举他,控诉他……敌人都该消灭。这使我的心与眼都光亮起来……什么‘马马虎虎’‘将就将就’‘别太较真’这些常常在我心中转来转去的字眼,全一股脑儿飞出去;黑是黑,白是白,没有第二句话。这么一来,我心里清楚了,也坚定了;我心中有了劲!”“放胆干吧……有毛主席给我们作主,我们还怕什么呢?……这告诉了我和跟我一样文文雅雅的人们:坚强起来,把温情与文雅丢开,丢得远远的;伸出拳头,瞪起眼睛,和人民大众站在一起,面对着恶霸,斗争恶霸!”
老舍意识到自己由文雅、温情、宽容滑到野蛮、仇恨、赶尽杀绝这种奇妙变化,由一个文雅的绅士变成一个仇恨的暴民,此文显示老舍放弃自己的人文价值观,主动追随和认同已经偏斜的BAO行,却谁知在15年后致他于死地。
历史太具反讽!
1955年5月胡风事件案发,全国知识界掀起批判胡风“集团”运动。5月20日,老舍的批判文章《看穿了胡风的心》在《光明日报》发表,次日《人民日报》转载。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8月20日,老舍的批判右派文章《吴祖光为什么怨气冲天》在《人民日报》发表。同月29日,老舍的反右文章《旁观、温情、斗争》在《文艺报》8月号发表。9月11日,他的《答匿名信》在《人民日报》发表。同日,他的歌功颂德文章《应当感谢党的领导》在《中国青年报》发表。10月28日,他的《斗争右派,检查自己》一文在《曲艺》第五期发表。9月28日,他在北京国画界反右派斗争大会发言《首先做一个社会主义的人》,11月发表于《美术》。
1960年正是全国人民大饥饿时期,老舍的歌颂文章《人民公社好》发表于4月28日《中国新闻》。1963年10月1日,他写的歌词《歌唱伟大的党》在《北京日报》发表。他的《戏剧语言》一文说:“我们多么幸福,能够作毛泽东时代的剧作家!”
这样的例子很多,直到1966年的那次批斗会,女作家草明一声“我揭发”,跳上花坛,揭露老舍把《骆驼祥子》的版权卖给美国,他拿美金。老舍否认,红卫兵开打,在一片“打倒”的喊声里,老舍倒在地上,血从头部流下来......
于是,老舍在深思熟虑后,按他儿子舒乙的说法,积极地自杀了。但在大李看来,他何尝又不是积极后的自杀呢?
不过,大李崇敬老舍,在去过多次北京后,最终还是放不下,于2018年的1月29日,专门坐地铁到灯市口下,沿着灯市口西街行走,来到丰富胡同口,拜谒了老舍。大李尽管是怀着十二分诚心羡慕嫉妒恨地仰望着他的著作,但是,想想他本应享受天伦之乐,却委屈地跳湖,而且,死前还不忘抱着老毛的著作“垫背”,不知算不算一种文人的悲哀?
另外,老舍先生留给中国的,他的儿子舒乙和多年来领军媒体界的女儿胡舒立???(创办《财经》杂志和财新网),也算是不菲的成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