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综合了我军各时期将领的战功及资历、对军队建设的贡献,考量因素非常全面。有一位耳熟能详的名将,在解放战争早期贡献非常大,是我军进军和开发东北的主要将领之一,帮助我军逐步掌握了全国战场主动权,但最后仅仅获得少将军衔。这个军衔看起来似乎有些低,但仔细了解一下会发现,授予少将其实也是合情合理,此人究竟是谁呢? *****
*****手机端升级,关注朋友动态,快捷浏览!
*****
这位名将就是曾克林。1945年日军战败后,全国军工最发达、农业基础最好同时也是国民党军实力最弱的地区,无疑就是东北面积广大的黑土地。全国各战区国共力量交错争夺,唯独东北由于近代历史因素,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宝地,也是国共之间的真空地带。军委敏锐决策,要抢在国民党军之前占据东北有利位置,同时接管日本关东军遗留武器,就此建立全国战略反攻基地。很大程度上来讲,能否尽快顺利抢占东北,事关解放战争的最后结局。 *****
曾克林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为人忠厚久经考验,深得军委信任。45年8月我军决定进军东北时,需要从北方各地快速抽调兵力。华北地区距离东北最近,而此时曾克林正担任我军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抗联周保中部跟随150万苏联红军,已经先期打回东北,但是兵力有限急需大股部队迅速进驻。曾克林奉命带领两个团2000多人紧急进军东北,显然成了及时雨。短短两个月时间,曾克林又率出关干部在吉辽发展了近2万人的队伍,成了早期我军在东北的主力部队之一。我军后来能发展起东北野战军这样的战略大军,和曾克林将军的早期贡献有着很大关联,曾克林在东北功不可没。 *****
不过客观而言,45年率先领军进入东北,已经是曾克林在解放战争中最大的功劳,此后他的军事生涯跟东北我军一众名将比起来,则相对显得有些普通。曾克林部队进入东北时,苏联对于国共双方的态度尚不明确,与我军关系时远时近,早期并未将急需的日械提供给东北部队。曾克林给军委的汇报中却过于乐观,认为其他部队应当尽快出关,东北有充足的日军武器可以使用,建议其他奔赴东北的部队轻装简从,不必带落后的武器装备。结果由于苏联态度反复,我军到达东北的10余万官兵多半没有武器,出现“徒手士兵”的尴尬状况,给早期东北作战造成了困难。 *****
而在军事指挥能力上,曾克林并不擅长调动大规模部队作战,战绩很一般。虽然在东北最多时统兵近10万人(军权相当于后期的兵团司令级别),但在东北解放战争期间,曾克林先后5次被上级调低职务使用,先后变为3纵司令、7纵副司令、师长、空军混成旅长。所以到了1955年授衔时,从多方面因素考量,曾克林被授予少将也是合理的。老将军与2007年病逝,时年94岁。
不知是哪年照的。
看年龄至少70岁,应该是文革后。
没有管过10万人。
没有空军混成旅编制,是航校校长。
进关时将为战车师师长。
军事上肯定是听命于苏军的。党的关系应该是中共。
苏军远东第88教导旅是苏军编制。在8月9日前,已经接受苏军远东司令部的命令,派出200多人的几十个侦查分队进入东北,和坚持在东北的抗联于天放等潜伏的200多人进行侦查,几乎全部牺牲。
金日成率500多朝鲜族引领苏军进攻朝鲜,周保中李兆麟冯仲云率余下700多人引苏军进入东北,占领了57个城市。抗联任57个城市卫戍区副司令,维护安全秩序,甄别汉奸特务清剿残余,安定民众。
后来彭真到达沈阳,东北人民自治军司令,长春卫戍区副司令周保中到达沈阳向党中央代表彭真汇报工作,接上了头。
林彪把各路八路军编成东北人民自卫军。周保中将4.8万人的东北人民自治军交给林彪,两军合并一处改名为东北民主联军,即八路和抗联的联军,林彪任司令,周保中任第三副司令,萧劲光任第四副司令兼参谋长。1946年,周保中部队发展成2个纵队15万人,成为东北野战军的2个纵队。周保中任北满军区司令,吉林省长,吉林军区司令,又给东野输送15万朝鲜族青年新兵。周保中总共输送30余万兵力,指挥大小战斗800余场,其中率2万人第一次解放长春,第2次解放长春有周保中的7个独立师。策反晚辈滇军87师起义,策反滇军60军曾泽生起义。
最后任东北军区副司令,高岗为司令。
抗联自满洲国成立之后就属于独立的共产国际下属,不受中共指挥,直到周保中向彭真陈云正式移交组织关系为止。
据他跟我说,46年5月之前,受Semyon Ivanov上将和东北局双重领导,之后受林彪指挥
1955年授衔,综合了我军各时期将领的战功及资历、对军队建设的贡献,考量因素非常全面。有一位耳熟能详的名将,在解放战争早期贡献非常大,是我军进军和开发东北的主要将领之一,帮助我军逐步掌握了全国战场主动权,但最后仅仅获得少将军衔。这个军衔看起来似乎有些低,但仔细了解一下会发现,授予少将其实也是合情合理,此人究竟是谁呢? *****
*****手机端升级,关注朋友动态,快捷浏览!
*****
这位名将就是曾克林。1945年日军战败后,全国军工最发达、农业基础最好同时也是国民党军实力最弱的地区,无疑就是东北面积广大的黑土地。全国各战区国共力量交错争夺,唯独东北由于近代历史因素,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宝地,也是国共之间的真空地带。军委敏锐决策,要抢在国民党军之前占据东北有利位置,同时接管日本关东军遗留武器,就此建立全国战略反攻基地。很大程度上来讲,能否尽快顺利抢占东北,事关解放战争的最后结局。 *****
*****
曾克林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为人忠厚久经考验,深得军委信任。45年8月我军决定进军东北时,需要从北方各地快速抽调兵力。华北地区距离东北最近,而此时曾克林正担任我军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抗联周保中部跟随150万苏联红军,已经先期打回东北,但是兵力有限急需大股部队迅速进驻。曾克林奉命带领两个团2000多人紧急进军东北,显然成了及时雨。短短两个月时间,曾克林又率出关干部在吉辽发展了近2万人的队伍,成了早期我军在东北的主力部队之一。我军后来能发展起东北野战军这样的战略大军,和曾克林将军的早期贡献有着很大关联,曾克林在东北功不可没。 *****
*****
不过客观而言,45年率先领军进入东北,已经是曾克林在解放战争中最大的功劳,此后他的军事生涯跟东北我军一众名将比起来,则相对显得有些普通。曾克林部队进入东北时,苏联对于国共双方的态度尚不明确,与我军关系时远时近,早期并未将急需的日械提供给东北部队。曾克林给军委的汇报中却过于乐观,认为其他部队应当尽快出关,东北有充足的日军武器可以使用,建议其他奔赴东北的部队轻装简从,不必带落后的武器装备。结果由于苏联态度反复,我军到达东北的10余万官兵多半没有武器,出现“徒手士兵”的尴尬状况,给早期东北作战造成了困难。 *****
*****
而在军事指挥能力上,曾克林并不擅长调动大规模部队作战,战绩很一般。虽然在东北最多时统兵近10万人(军权相当于后期的兵团司令级别),但在东北解放战争期间,曾克林先后5次被上级调低职务使用,先后变为3纵司令、7纵副司令、师长、空军混成旅长。所以到了1955年授衔时,从多方面因素考量,曾克林被授予少将也是合理的。老将军与2007年病逝,时年94岁。
不知是哪年照的。
看年龄至少70岁,应该是文革后。
没有管过10万人。
没有空军混成旅编制,是航校校长。
进关时将为战车师师长。
军事上肯定是听命于苏军的。党的关系应该是中共。
苏军远东第88教导旅是苏军编制。在8月9日前,已经接受苏军远东司令部的命令,派出200多人的几十个侦查分队进入东北,和坚持在东北的抗联于天放等潜伏的200多人进行侦查,几乎全部牺牲。
金日成率500多朝鲜族引领苏军进攻朝鲜,周保中李兆麟冯仲云率余下700多人引苏军进入东北,占领了57个城市。抗联任57个城市卫戍区副司令,维护安全秩序,甄别汉奸特务清剿残余,安定民众。
后来彭真到达沈阳,东北人民自治军司令,长春卫戍区副司令周保中到达沈阳向党中央代表彭真汇报工作,接上了头。
林彪把各路八路军编成东北人民自卫军。周保中将4.8万人的东北人民自治军交给林彪,两军合并一处改名为东北民主联军,即八路和抗联的联军,林彪任司令,周保中任第三副司令,萧劲光任第四副司令兼参谋长。1946年,周保中部队发展成2个纵队15万人,成为东北野战军的2个纵队。周保中任北满军区司令,吉林省长,吉林军区司令,又给东野输送15万朝鲜族青年新兵。周保中总共输送30余万兵力,指挥大小战斗800余场,其中率2万人第一次解放长春,第2次解放长春有周保中的7个独立师。策反晚辈滇军87师起义,策反滇军60军曾泽生起义。
最后任东北军区副司令,高岗为司令。
抗联自满洲国成立之后就属于独立的共产国际下属,不受中共指挥,直到周保中向彭真陈云正式移交组织关系为止。
据他跟我说,46年5月之前,受Semyon Ivanov上将和东北局双重领导,之后受林彪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