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插队哥儿们,工人家庭出生,他纳闷其父怎么特别玩照相,祖父也是工人

华府采菊人
楼主 (文学城)

慢慢地,他也摸出原因了,他祖父是工人不假, 是那种技术非常好的工人,在江南造船厂做工, 技术好资历老,就被指派带着一帮工人干活,严格来说就是工头,另外业余还在外面私人工厂兼职解决一些技术难题,找些外快, 所以收入不错。

哥们的父亲,上过初中,因为家境可以, 比较喜欢玩, 特别是喜欢白相照相机, 大概就是这个原因, 初中毕业没继续读书,老子就介绍他进江南造船厂当“艺徒”,上海话不说“学徒”,老子是有头有脸的现在的话说叫”工段长“, 儿子进厂不会吃亏,到底还是读过初中, 学电工比文化程度低的快得多,出师后做了几年帮工巩固手艺, 然后靠老子介绍去了一家私人工厂当电工, 拿着就是师傅的薪水啊!

很快, 解放了,继续在私人工厂当师傅,过几年工厂公私合营,评定成了六级半电工, 好像是九十几块, 但他在私人工厂的实际薪水大约有一百六七十块,政府又不能一公私合营马上就减工人的工资,否则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何在?于是,给他保留了五十来块, 所以每月的实际收入大概就是一百五十块左右了。

若是这哥们兄弟姊妹一大堆, 家庭的生活条件也好不哪去,但他是真正的独生子,他后来说他也怀疑过自己是不是领养的, 因为那个时候只生一个孩子的人家几乎没有, 他东找西寻,发现他老妈在生他之后得了病做了手术, 所以不能再生孩子了, 也正因为这, 他老妈一直有工作, 每月也能拿个八九十块, 他家的生活条件就太好了。

他老爸就继续从事”白相照相机“的业余爱好,参加了某区工人文化宫的摄影小组, 若说解放前是自己”野路子“白相, 解放后就正儿八经成了有人教的”业余摄影家“了。

文革期间, 保留工资停了, 可他家经济没受多大影响, 老子靠着家庭工人成分本人工人出身, 没人叽歪他,他也很识相, 绝不去参加哪派开会时的拍照任务, 自顾自己拍拍风景照。

 

 

 

明初
又再不懂装懂了。工人业余摄影师文革时期能置身世外?应该是来者不拒哪派都去拍,宣传革命并在工人文化宫展出。自然也不会像你想

自然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有人会出面禁止他拍风景照,表现社会主义的新天地。

所以人啊,不能格坏道,搞谣言,否则说话自然就会前言不搭后语,颠三倒四的了。。。。。。

 

华府采菊人
你在日本比谁都懂, 可以了吧, 比张春桥还知道得多
A
Amita
一电工二钳工,电工是新工人的首选工种,一般比较优秀或是有门路的才能当电工
A
Amita
其实以前一二零相机不是那么贵,胶卷也就一两块钱。我八五年初三毕业去北京玩,住在景山东街我舅姥爷家,没事干就在故宫后门瞎转

和一帮照相的个体户混熟了。帮他们看摊,他们去帮人照相的时候我有时也帮着卖卖胶卷,散装的120胶卷真心便宜,如果自己会冲的话,玩这个也花不了多少钱。哪个年代算比较高雅的爱好。

明初
我不在日本,在美国。走朋友在日本 :-)
原上草2017
那你说说65年,75年吧!贵还是不贵?一般人买得起吗?
A
Amita
这个主要还是爱好,另外需要学习专业知识,没人教入不了门。并不比藏书什么的花钱多
A
Amita
文革很多照片,就是这些业余爱好者留下的。一两块钱胶卷,你又不是天天照。而且有时能借公家的事报销一些
A
Amita
查了一下,最经典的海鸥4A120相机,60元,还不如一块上海表贵,所以很多城市双职工家庭是买得起的,但是买不买是另一回

我记得我父母各有一块瑞士手表,英纳格和梅花。都比相机贵多了,但是我家就没有相机。

申芝堂主
当时上海双职工家庭如果子女不多,可以有脚踏车、收音机、瑞士手表、皮夹克和照相机的
原上草2017
除了相机,还要胶卷,还要冲洗。这我全玩过,底片和照片都是自己动手的。都是绝对没多少人有条件做。

我没有照相机,拍照的照相机,是一个死党同学从他姐姐那里偷偷拿出来拍的。

原上草2017
你的当时指的是那个年代?6,70年代跟8,90年代差别很大。
p
puyh
只要有钱,无所谓工人不工人的
h
hhtt
你说你是七零后,你知道的事情和说的话,怎么听起来像我哥哥姐姐五零后?
申芝堂主
朋友,我讲的就是63年到75年上海双职工家庭的情况
华府采菊人
你说的是双职工工资还不低, 子女又少, 不但不需要负担老人甚至还能刮几个钱回来的人家吧
华府采菊人
这个才是实话!
A
Amita
胶卷才一两块钱,能负担的起的多了去了。但是学会自己冲印是技术,也是爱好
申芝堂主
子女2个以内,要负担1个老人,不刮油水, 永久自行车,收音机武汉产,手表英纳格,皮夹克加照相机
A
Amita
哈哈,我显老,头发都快掉光了
A
Amita
那种袖珍半导体不知是哪产的
华府采菊人
”报销“二字,就有点不知道那个时候的情形了
信笔由墨
真心爱好的,会节衣缩食,宁愿生活苦些,也要挤点钱。记得上海民国时就有一个。
华府采菊人
七十年代初, ”才“一两块的一个才字
原上草2017
每个人的家庭情况不一样,晋惠帝那句“何不食肉糜?”,现在还经常有人讲。这是为什么今天还有人歌颂腊肉,觉得腊肉伟大的原因。

有人饿肚子,有人说才“一两块”。我有个同学,一家七口,住在一个不到10平米的房间里面。靠父亲在巷口摆个做白铁档子糊口,这一块钱对她家可是个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