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经常说曾经两次攻占中国首都,火烧圆明园的英国军队有6000印度兵,八国联军有7000印度兵
作为曾经遭受过英国长期殖民统治的国度,印度人民民族危机意识也算很强,但偏偏在对待中国问题上一直都非常的自信,凡事都喜欢拿自己和中国作对比。
例如在印度的一些社交网站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中国的上海再发展三十年,才能比肩印度孟买;印度的军事是亚洲最先进的,拥有着超强的反导能力……”,除此之外,印度人还曾大言不惭的说在历史上曾两次攻占过中国的首都,并且还放火烧了圆明园等等。
那么在历史上中国与印度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存在,为何印度人会说曾两次攻占过中国的首都呢?要了解这些史料,首先我们要认识一下两国人民之间近两千多年的交往史。
相比于古代中国与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关系,如今很多人都对中印关系知之甚少,但其实,早在公元一世纪两个国家就已经进行了广泛而密切的历史文化交流。
在古印度文学中就曾频频出现一个被称为“Chinas”的民族,现在被认为就是在指中国人(也可能是指秦国)。
随后伴随佛教传入我国,印度出现了许多印度学者和高僧前往中国传教,如早期的少林寺创始人佛陀跋陀罗
和5世纪南印度高僧菩提达摩皆成为少林寺一代有影响力的禅师。与此同时,中国也有很多学者和僧侣前往印度求经,中国高僧法显就曾访问印度并居住10年之久。7世纪唐代高僧玄奘再度前往求学问道,编纂影响后世的《大唐西域记》书籍,这后来也启发了明朝小说家吴承恩创作了他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
当然,中印两国在彼此交流的同时也伴随战争的发生,在唐朝贞观年间,开创盛世的唐王朝获得了中国的丝绸之路和中亚的大部分控制权。唐廷就派遣名将王玄策携带随从30余人出使天竺国(印度),可王玄策使团却卷入了戒日王死亡后的内战之中,其大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位,于是发动所有军队以拒王玄策。最终,使团30名成员皆惨遭屠戮,只有王玄策惊险逃脱到达唐朝盟国吐蕃,而倍感耻辱的王玄策当即发檄文征召军队,得到1200吐蕃兵、7000尼婆罗(今尼泊尔)骑兵反攻印度。
据史料《旧唐书》记载:“玄策乃挺身宵遁,走至吐蕃,发精锐一千二百人,并泥婆罗国七千余骑,以从玄策。玄策与副使蒋师仁率二国兵进至中天竺国城,连战三日,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阿罗那顺弃城而遁,师仁进擒获之。
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于是天竺震惧,俘阿罗那顺以归。”就这样,唐朝名将王玄策书写了“
一人灭一国”的传奇故事,随后天竺举国震惊竟有五百八十座城邑投降。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王玄策把俘获的阿罗那顺及王妃、贵族等送到长安,为此唐太宗封王玄策为朝散大夫。
对于名将王玄策攻破天竺首都的事件,大家如今都有所了解,在国民游戏《王者荣耀》中英雄人物
百里玄策即为他的化身。但对于印度人所讲的曾经两次攻占中国的首都事,相信很多读者都是一头雾水,其实印度人这么讲还真是有历史依据的,
因为印度在18世纪就成为了英国人的殖民地,随后印度士兵作为英军的一部分曾在北非、中东、阿富汗等地进行侵略,当然也曾多次攻入中国。
根据近代史料记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经过4年的持续战争终在1860年攻破北京城,清帝咸丰仓皇逃往承德避难,随后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大肆掠夺珠宝、将其焚毁。
在这场侵略战争中,英军共调兵1.1万余人,其中就有6000多人是英属殖民的印度人。
此战过后清廷不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而且驻守广东的两广总督叶名琛也被俘虏,最后英国人竟将其押解到印度的加尔各答,关在了一个玻璃房子,让印度人来买票参观这位留着辫子的“稀奇物种”。
而在第一次攻占首都北京后,时隔仅40年印度人又一次攻破了中国的首都。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同年8月14日北京城彻底沦陷,八国联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抢掠,其中著名的万园之园“圆明园”继英法联军之后再遭劫掠,终成废墟。虽然八国联军中名义上没有印度,但在
一万多英军中又有7000印度人参与其中,可以说当时参战的印军对中国造成的伤害一点也不少。
至此,印度人认为这是他们第二次攻占中国的首都。
1858年至1947年,英国在于印度次大陆(南亚)建立的殖民统治区域,其名称为:英属印度(British India 或 British Raj)
1876年开始,此殖民地的正式名称为印度帝国(英語:Indian Empire),并以此名发行护照。1876年5月1日,维多利亚女王即位为印度女皇。此後幾十年間,印度先后成为了國際聯盟和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并分别于1900、1920、1928、1932和1936年以英屬印度身份参加了奥运会。
但是,印度帝国在真正独立前,军队是由英军掌控,一直以英联邦成员国的身份参与军事行动。
"The region was sometimes called the Indian Empire, though not officiall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ritish_Raj#:~:text=It%20lasted%20until%201947%2C%20when,Bangladesh%20gained%20independence%20from%20Pakistan.
“The region was sometimes called the Indian Empire, though not officially”
https://countries.fandom.com/wiki/Indian_Empire
自己见不得人的那段自辱辱国的历史,难道不怕人家揭开那块破烂不堪的遮屁帘,丢中国人的丑么?
再说啦,这段丑史最终以大清朝完蛋为结束,照猫画虎,对今天的朝廷也是大大的不吉利么。
当然这是历史传闻,没人考证过。
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
咸丰庚申[1],英法联军自海入侵[2],京洛骚然[3]。
距圆明园十里[4],有村曰谢庄[5],环村居者皆猎户。中有鲁人冯三保者[6],精技击[7]。女婉贞,年十九,姿容妙曼[8],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9]。是年[10],谢庄办团[11],以三保勇而多艺[12],推为长[13]。筑石砦[zhai寨]土堡于要隘[14],树帜曰“谢庄团练冯”[15]
一日晌午,谍报敌骑至[16]。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17],英将也[18],驰而前[19]。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毋妄发[20],曰:“此劲敌也,度不中而轻发[21],徒糜弹药[22],无益吾事,慎之!”
时敌军已近寨,枪声隆然[23],砦中人蜷伏不少动[24]。既而敌行益迩[25],三保见敌势可乘[26],急挥帜,曰:“开火!”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27]。于是众枪齐发,敌人纷堕如落叶[28]。及敌枪再击[29],砦中人又鹜[wu物]伏矣[30],盖借砦墙为蔽也[31]。攻一时[32],敌退,三保亦自喜。婉贞独戚然曰[33]:“小敌去[34],大敌来矣[35]设以炮至[36],吾村不齑粉乎[37]?”三保瞿然曰[38]:“何以为计[39]?”婉贞曰:“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40],火器利袭远[41],技击利巷战。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之竞火器,其何能胜[42]?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操刀挟盾[43],猱进鸷击[44],或能免乎[45]?”三保曰:“悉吾村之众[46],精技击者不过百人,以区区百人[47],投身大敌,与之扑斗,何异以孤羊投群狼[48]?小女子毋多谈。”婉贞微叹曰:“吾村亡无日矣[49]。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50]”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51]:“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52]?诸君无意则已[53];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54]。”众皆感奋[55]。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56],皆玄衣白刃[57],剽疾如猿猴[58]。去村四里有森林[59],阴翳蔽日[60],伏焉[61]。未几[62],敌兵果舁[yu余]炮至[63],盖五六百人也[64]。挟刃奋起,率众袭之。敌出不意[65],大惊扰,以枪上刺刀相搏击,而便捷猛鸷终弗逮[66]。婉贞挥刀奋斫[zhuo][67],所当无不披靡[68],敌乃纷退。婉贞大呼曰,“诸君!敌人远吾[69],欲以火器困吾也,急逐弗失[70]!”于是众人竭力挠之[71],彼此错杂[72],纷纭拏[na拿]斗[73],敌枪终不能发。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74],敌弃炮仓皇遁[75],谢庄遂安[76]
1947年6月,英国颁布《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领。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国。
美总统候选人黑莉如是说。
哈
印度人经常说曾经两次攻占中国首都,火烧圆明园的英国军队有6000印度兵,八国联军有7000印度兵
作为曾经遭受过英国长期殖民统治的国度,印度人民民族危机意识也算很强,但偏偏在对待中国问题上一直都非常的自信,凡事都喜欢拿自己和中国作对比。
例如在印度的一些社交网站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中国的上海再发展三十年,才能比肩印度孟买;印度的军事是亚洲最先进的,拥有着超强的反导能力……”,除此之外,印度人还曾大言不惭的说在历史上曾两次攻占过中国的首都,并且还放火烧了圆明园等等。
那么在历史上中国与印度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存在,为何印度人会说曾两次攻占过中国的首都呢?要了解这些史料,首先我们要认识一下两国人民之间近两千多年的交往史。
相比于古代中国与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关系,如今很多人都对中印关系知之甚少,但其实,早在公元一世纪两个国家就已经进行了广泛而密切的历史文化交流。
在古印度文学中就曾频频出现一个被称为“Chinas”的民族,现在被认为就是在指中国人(也可能是指秦国)。
随后伴随佛教传入我国,印度出现了许多印度学者和高僧前往中国传教,如早期的少林寺创始人佛陀跋陀罗
和5世纪南印度高僧菩提达摩皆成为少林寺一代有影响力的禅师。与此同时,中国也有很多学者和僧侣前往印度求经,中国高僧法显就曾访问印度并居住10年之久。7世纪唐代高僧玄奘再度前往求学问道,编纂影响后世的《大唐西域记》书籍,这后来也启发了明朝小说家吴承恩创作了他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
当然,中印两国在彼此交流的同时也伴随战争的发生,在唐朝贞观年间,开创盛世的唐王朝获得了中国的丝绸之路和中亚的大部分控制权。唐廷就派遣名将王玄策携带随从30余人出使天竺国(印度),可王玄策使团却卷入了戒日王死亡后的内战之中,其大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位,于是发动所有军队以拒王玄策。最终,使团30名成员皆惨遭屠戮,只有王玄策惊险逃脱到达唐朝盟国吐蕃,而倍感耻辱的王玄策当即发檄文征召军队,得到1200吐蕃兵、7000尼婆罗(今尼泊尔)骑兵反攻印度。
据史料《旧唐书》记载:“玄策乃挺身宵遁,走至吐蕃,发精锐一千二百人,并泥婆罗国七千余骑,以从玄策。玄策与副使蒋师仁率二国兵进至中天竺国城,连战三日,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阿罗那顺弃城而遁,师仁进擒获之。
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于是天竺震惧,俘阿罗那顺以归。”就这样,唐朝名将王玄策书写了“
一人灭一国”的传奇故事,随后天竺举国震惊竟有五百八十座城邑投降。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王玄策把俘获的阿罗那顺及王妃、贵族等送到长安,为此唐太宗封王玄策为朝散大夫。
对于名将王玄策攻破天竺首都的事件,大家如今都有所了解,在国民游戏《王者荣耀》中英雄人物
百里玄策即为他的化身。但对于印度人所讲的曾经两次攻占中国的首都事,相信很多读者都是一头雾水,其实印度人这么讲还真是有历史依据的,
因为印度在18世纪就成为了英国人的殖民地,随后印度士兵作为英军的一部分曾在北非、中东、阿富汗等地进行侵略,当然也曾多次攻入中国。
根据近代史料记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经过4年的持续战争终在1860年攻破北京城,清帝咸丰仓皇逃往承德避难,随后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大肆掠夺珠宝、将其焚毁。
在这场侵略战争中,英军共调兵1.1万余人,其中就有6000多人是英属殖民的印度人。
此战过后清廷不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而且驻守广东的两广总督叶名琛也被俘虏,最后英国人竟将其押解到印度的加尔各答,关在了一个玻璃房子,让印度人来买票参观这位留着辫子的“稀奇物种”。
而在第一次攻占首都北京后,时隔仅40年印度人又一次攻破了中国的首都。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同年8月14日北京城彻底沦陷,八国联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抢掠,其中著名的万园之园“圆明园”继英法联军之后再遭劫掠,终成废墟。虽然八国联军中名义上没有印度,但在
一万多英军中又有7000印度人参与其中,可以说当时参战的印军对中国造成的伤害一点也不少。
至此,印度人认为这是他们第二次攻占中国的首都。
1858年至1947年,英国在于印度次大陆(南亚)建立的殖民统治区域,其名称为:英属印度(British India 或 British Raj)
1876年开始,此殖民地的正式名称为印度帝国(英語:Indian Empire),并以此名发行护照。1876年5月1日,维多利亚女王即位为印度女皇。此後幾十年間,印度先后成为了國際聯盟和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并分别于1900、1920、1928、1932和1936年以英屬印度身份参加了奥运会。
但是,印度帝国在真正独立前,军队是由英军掌控,一直以英联邦成员国的身份参与军事行动。
"The region was sometimes called the Indian Empire, though not officiall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ritish_Raj#:~:text=It%20lasted%20until%201947%2C%20when,Bangladesh%20gained%20independence%20from%20Pakistan.
“The region was sometimes called the Indian Empire, though not officiall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ritish_Raj#:~:text=It%20lasted%20until%201947%2C%20when,Bangladesh%20gained%20independence%20from%20Pakistan.
https://countries.fandom.com/wiki/Indian_Empire
自己见不得人的那段自辱辱国的历史,难道不怕人家揭开那块破烂不堪的遮屁帘,丢中国人的丑么?
再说啦,这段丑史最终以大清朝完蛋为结束,照猫画虎,对今天的朝廷也是大大的不吉利么。
当然这是历史传闻,没人考证过。
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
咸丰庚申[1],英法联军自海入侵[2],京洛骚然[3]。
距圆明园十里[4],有村曰谢庄[5],环村居者皆猎户。中有鲁人冯三保者[6],精技击[7]。女婉贞,年十九,姿容妙曼[8],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9]。是年[10],谢庄办团[11],以三保勇而多艺[12],推为长[13]。筑石砦[zhai寨]土堡于要隘[14],树帜曰“谢庄团练冯”[15]
一日晌午,谍报敌骑至[16]。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17],英将也[18],驰而前[19]。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毋妄发[20],曰:“此劲敌也,度不中而轻发[21],徒糜弹药[22],无益吾事,慎之!”
时敌军已近寨,枪声隆然[23],砦中人蜷伏不少动[24]。既而敌行益迩[25],三保见敌势可乘[26],急挥帜,曰:“开火!”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27]。于是众枪齐发,敌人纷堕如落叶[28]。及敌枪再击[29],砦中人又鹜[wu物]伏矣[30],盖借砦墙为蔽也[31]。攻一时[32],敌退,三保亦自喜。婉贞独戚然曰[33]:“小敌去[34],大敌来矣[35]设以炮至[36],吾村不齑粉乎[37]?”三保瞿然曰[38]:“何以为计[39]?”婉贞曰:“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40],火器利袭远[41],技击利巷战。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之竞火器,其何能胜[42]?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操刀挟盾[43],猱进鸷击[44],或能免乎[45]?”三保曰:“悉吾村之众[46],精技击者不过百人,以区区百人[47],投身大敌,与之扑斗,何异以孤羊投群狼[48]?小女子毋多谈。”婉贞微叹曰:“吾村亡无日矣[49]。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50]”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51]:“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52]?诸君无意则已[53];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54]。”众皆感奋[55]。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56],皆玄衣白刃[57],剽疾如猿猴[58]。去村四里有森林[59],阴翳蔽日[60],伏焉[61]。未几[62],敌兵果舁[yu余]炮至[63],盖五六百人也[64]。挟刃奋起,率众袭之。敌出不意[65],大惊扰,以枪上刺刀相搏击,而便捷猛鸷终弗逮[66]。婉贞挥刀奋斫[zhuo][67],所当无不披靡[68],敌乃纷退。婉贞大呼曰,“诸君!敌人远吾[69],欲以火器困吾也,急逐弗失[70]!”于是众人竭力挠之[71],彼此错杂[72],纷纭拏[na拿]斗[73],敌枪终不能发。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74],敌弃炮仓皇遁[75],谢庄遂安[76]
1947年6月,英国颁布《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领。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国。
美总统候选人黑莉如是说。
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