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一席书画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来了,突然想起了900多年前有一场“高考”,群英荟萃,人才济济,被后世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 唐宋八大家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这场科考汇集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五大文豪。欧阳修担任主考官,苏洵经欧阳修举荐一举成名,苏轼、苏辙和曾巩纷纷高中进士,天才,似乎成群结队而来。 欧阳修担任主考官 欧阳修《灼艾帖》 在当时的文坛上出现了一种非实用主义的太学体,作为一名“合格”的主考官,在嘉祐二年的这场科考中欧阳修很自然地剔除了那些只会太学体不务实之辈,为朝廷挑选优秀的人才。 欧阳修《致端明侍读尺牍》 这些落选之人为了表达他们的不满,不断制造麻烦,并威胁说要殴打欧阳修。 “三苏”登上历史舞台 这一年,蜀中有父子三人赴京赶考,从此名震文坛,史称“三苏”。 苏洵《道中帖》 带二子进京赶考期间,苏洵拜访了欧阳修,呈上了自己的文章。欧阳修读完后写下《荐布衣苏洵状》,向宋仁宗举荐苏洵。至此,苏洵一举闻名天下。 苏轼《春中帖》 苏轼、苏辙兄弟两人在殿试中皆进士。有趣的是,欧阳修将苏轼笔试所写《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误判为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将其评判为第二。 苏辙《春寒帖》 曾巩四兄弟同科及弟 由于欧阳修举荐,苏洵文章天下知,再加上苏轼两兄弟一起中进士,父子三人可谓出尽风头。 曾巩《局事帖》 但这却不是最猛的,最猛的是曾巩、曾布、曾牟、曾阜四兄弟同科及第。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布后来官至宰相,显赫一时。 曾布《致质夫学士尺牍》 理学创始人入场 这一年,理学创始人相继入场。程颢进士及第,其开创的理学思想与朱熹的学说并称“程朱理学”,直接影响了之后近千年的中国人的思想。38岁的张载同登进士,他创立“关学”写下“横渠四句”传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于右任草书张载“横渠四句” 一科九宰相 这一科共有九个人官至宰相,王安石变法的骨干大部分出自这一年,其中吕惠卿、章惇、王韶、曾布都是北宋史上重要人物。 章惇《会稽帖》 你被这次“高考”震惊到了吗?预祝今年的考生都能像这场科举一样,取得理想的成绩!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不能因为钱学森来选材, 就都提拔理科生, 并且将文科生骂成没真本事。你当权, 固然可以重用你喜欢的人才,但不应该贬低其他风格、门类的人才。比如, 高俅不是不学无术, 只是人家高球不是学霸是球星。
科举就是皇帝和士大夫共同吃人的游戏。
不管是进士还是举人,为团体征战流血牺牲了吗?没有。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了吗?也没有。读了些破八股,百无一用做题家,凭什么多拿那么多?凭的就是代天牧民(帮助皇帝养杀牲口)。
用现代语言来描述,就是大一统强盗皇帝规定所得税在90%以上。显然没有人乐意交。于是皇帝就招聘了一帮穿制服去收税收费。并且给这些城管农管工商警察之类提成。这等肥缺自然要公正地公务员考试一下,简称科举。
如果大家不要交这么多的税,谁在意科举公平不公平。自己日子过得好着呢,赶不上给自己扎锥过独木桥。只有先制造出来严重的不公平的社会分配,才可能吸引和逼迫读书人去皓首穷经,助纣为虐。
也怪东亚文明自古以来就是落后。人民没有武力,没有莱克星顿的能力。知识分子更是愚昧短视。保护私有财产才能传承百年以上。以为自己会读书,就赶紧捧科举臭脚。殊不知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代代相传的有读书优异的先天条件的。没有人能保证下一代的特长喜好和上一代一样。真正的公平社会,需要各种人才,也善待普通人。科举社会,只需要和善待一种人。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家系,概率上连续出一种人才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寥寥几代就都会堕入深渊。从而进一步加剧文明堕落。
科举就是大一统邪灵的一支。
如果孔子是对的,“知天命”有真实的含义,那么张载“假设天无心”就是错的。
问题就成了,人应该如孔子那样去“听天命”进而“知天命”?还是如张载那样,直接假设天地无心,要由我来为天地立心、“替”天行道?是否任何人一琢磨,就可以私自挟天而号令天下?不是挟天的儿子,而是直接挟天。
如果孔子的“知天命”只是泛泛而说,没有真实内容,那难道是说中国2千年津津乐道的都是为了文字工整而编的顺口溜?
中国人的平等意识差不多是世界最强大的。这个和科举选拨机制是相关的。
意识中的平等和法律上的平等是两回事。
国人现在推崇的所谓贵族不就是两晋时期的门阀吗?幸亏隋朝开科举给了普通人一个机会。
者而变化。欧阳修的功绩在于他没有嫉妒别人的才能,把那些至少是他认为有才干的人选出来,而且后来证明其中的许多人确实是才华横溢。当然主要的原因是欧阳修自己的才华决不再任何人之下。这样他才有可能做这个伯乐。所以不是天才都涌到那一年,而是因为欧阳修是主考官。
来源:一席书画











900多年前这场“高考”实在太牛了,天才似乎成群结队而来! 风华绝代!50位摄影史上令人难忘的女性 广播体操70岁了,你小时候做的是第几套? 幽默世界 一个创意摄影师的自我修养一年一度的高考又来了,突然想起了900多年前有一场“高考”,群英荟萃,人才济济,被后世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
唐宋八大家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这场科考汇集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五大文豪。欧阳修担任主考官,苏洵经欧阳修举荐一举成名,苏轼、苏辙和曾巩纷纷高中进士,天才,似乎成群结队而来。
欧阳修担任主考官
欧阳修《灼艾帖》
在当时的文坛上出现了一种非实用主义的太学体,作为一名“合格”的主考官,在嘉祐二年的这场科考中欧阳修很自然地剔除了那些只会太学体不务实之辈,为朝廷挑选优秀的人才。
欧阳修《致端明侍读尺牍》
这些落选之人为了表达他们的不满,不断制造麻烦,并威胁说要殴打欧阳修。
“三苏”登上历史舞台
这一年,蜀中有父子三人赴京赶考,从此名震文坛,史称“三苏”。
苏洵《道中帖》
带二子进京赶考期间,苏洵拜访了欧阳修,呈上了自己的文章。欧阳修读完后写下《荐布衣苏洵状》,向宋仁宗举荐苏洵。至此,苏洵一举闻名天下。
苏轼《春中帖》
苏轼、苏辙兄弟两人在殿试中皆进士。有趣的是,欧阳修将苏轼笔试所写《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误判为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将其评判为第二。
苏辙《春寒帖》
曾巩四兄弟同科及弟
由于欧阳修举荐,苏洵文章天下知,再加上苏轼两兄弟一起中进士,父子三人可谓出尽风头。
曾巩《局事帖》
但这却不是最猛的,最猛的是曾巩、曾布、曾牟、曾阜四兄弟同科及第。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布后来官至宰相,显赫一时。
曾布《致质夫学士尺牍》
理学创始人入场
这一年,理学创始人相继入场。程颢进士及第,其开创的理学思想与朱熹的学说并称“程朱理学”,直接影响了之后近千年的中国人的思想。38岁的张载同登进士,他创立“关学”写下“横渠四句”传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于右任草书张载“横渠四句”
一科九宰相
这一科共有九个人官至宰相,王安石变法的骨干大部分出自这一年,其中吕惠卿、章惇、王韶、曾布都是北宋史上重要人物。
章惇《会稽帖》
你被这次“高考”震惊到了吗?预祝今年的考生都能像这场科举一样,取得理想的成绩!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不能因为钱学森来选材, 就都提拔理科生, 并且将文科生骂成没真本事。你当权, 固然可以重用你喜欢的人才,但不应该贬低其他风格、门类的人才。比如, 高俅不是不学无术, 只是人家高球不是学霸是球星。
科举是分赃体系 (2023-06-11 14:33:02)下一个
科举就是皇帝和士大夫共同吃人的游戏。
不管是进士还是举人,为团体征战流血牺牲了吗?没有。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了吗?也没有。读了些破八股,百无一用做题家,凭什么多拿那么多?凭的就是代天牧民(帮助皇帝养杀牲口)。
用现代语言来描述,就是大一统强盗皇帝规定所得税在90%以上。显然没有人乐意交。于是皇帝就招聘了一帮穿制服去收税收费。并且给这些城管农管工商警察之类提成。这等肥缺自然要公正地公务员考试一下,简称科举。
如果大家不要交这么多的税,谁在意科举公平不公平。自己日子过得好着呢,赶不上给自己扎锥过独木桥。只有先制造出来严重的不公平的社会分配,才可能吸引和逼迫读书人去皓首穷经,助纣为虐。
也怪东亚文明自古以来就是落后。人民没有武力,没有莱克星顿的能力。知识分子更是愚昧短视。保护私有财产才能传承百年以上。以为自己会读书,就赶紧捧科举臭脚。殊不知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代代相传的有读书优异的先天条件的。没有人能保证下一代的特长喜好和上一代一样。真正的公平社会,需要各种人才,也善待普通人。科举社会,只需要和善待一种人。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家系,概率上连续出一种人才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寥寥几代就都会堕入深渊。从而进一步加剧文明堕落。
科举就是大一统邪灵的一支。
如果孔子是对的,“知天命”有真实的含义,那么张载“假设天无心”就是错的。
问题就成了,人应该如孔子那样去“听天命”进而“知天命”?还是如张载那样,直接假设天地无心,要由我来为天地立心、“替”天行道?是否任何人一琢磨,就可以私自挟天而号令天下?不是挟天的儿子,而是直接挟天。
如果孔子的“知天命”只是泛泛而说,没有真实内容,那难道是说中国2千年津津乐道的都是为了文字工整而编的顺口溜?
中国人的平等意识差不多是世界最强大的。这个和科举选拨机制是相关的。
意识中的平等和法律上的平等是两回事。
国人现在推崇的所谓贵族不就是两晋时期的门阀吗?幸亏隋朝开科举给了普通人一个机会。
者而变化。欧阳修的功绩在于他没有嫉妒别人的才能,把那些至少是他认为有才干的人选出来,而且后来证明其中的许多人确实是才华横溢。当然主要的原因是欧阳修自己的才华决不再任何人之下。这样他才有可能做这个伯乐。所以不是天才都涌到那一年,而是因为欧阳修是主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