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部分职能部门是工资减半每人上半个月, 生产部门分车间处理, 比如生产纱锭的车间被私企老板承包, 私企老板留下年轻有技术的, 其他的下岗, 纺织车间机器卖给乡镇企业, 有些设备当废铜烂铁卖了。下岗的纺织工人没有技术很难找工作, 有点钱的倒卖布匹, 没钱的当营业员( 有个女工卖服装, 为了多挣一点钱,一个人从早上开门干到晚上关门, 后来猝死了),有个厂 团支部书记离婚一人带个孩子,为挣钱做小姐了,厂里下岗女工做小姐也不止这一例, 技术科有能力的下乡给乡镇企业做指导了。总之下岗工人过的相当辛苦,下岗是先有风声然后分几次宣布下岗名单不会像电视剧里那么突然的。
纺织厂亏损的外在原因是89年以后外贸订单大大缩减, 私营企业兴起(假冒伪劣开始进入市场),内销拖欠货款(三角债严重, 电视剧里说销售科长追讨的应该是货款不是贷款),
内部的问题是设备陈旧很多还是50年代或60年代初的。 解放以后这些国企每年都把利润上交了,没有资金更新设备, 比如纺织车间是速度慢人工换梭的有梭织机, 你再怎么技术改造也提高不了多少效率, 还有电视里说的染色问题, 当时是德国的染料最好, 不是你技术改造就能办到的 , 因为那时国内的染色设备不行。
其次就是 退休职工问题, 一个在职工人要养活1.5个退休工人, 不只是退休金, 大头是医药费,是工资的一两倍, 小医院和药房为了挣钱, 几毛钱的药都能过度包装开到几十, 你能开到茶具,锅等等, 不少企业就是这样被拖垮的。
很多人赞扬朱镕基的国企改革, 在我眼里是最差的总理, 企业倒闭以后退休工人去统筹国家管了, 那为什么国家不能提前先解决退休职工问题,以 减轻企业负担,让国企跟私企竞争? 国企的工人一点也不偷懒,那时的工资已经跟产量质量挂钩了, 我干过国企,私企,外企,国企的管理制度是最完善的, 最后国企被以极其廉价不用负担债务的形式卖给了有关系的个人,中间的官商勾结, 大规模的贪腐就是那时开始的, 造成的国有资产损失不可想象。 勤劳的下岗工人是被严重的牺牲一代。
1991年朱镕基为国务院副总理,并兼任国务院生产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1992年朱镕基兼任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1993年朱镕基被任命为排名第一的国务院副总理兼任党组副书记,负责国务院常务工作,协助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和国务院总理李鹏领导中国经济决策。同年6月,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1994年,朱镕基一口气推出财税制度、金融体制、投资体制、企业制度、住房制度、物价体制六个方面的改革
大规模正式下岗是在1997年开始,朱镕基主政时期,许许多多企业采用诱骗和威胁形式,例如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大约有70万工人下岗,大庆油田在工人强烈抗议下没有执行下岗。许多下岗工人失业以后,原来企业低价变卖给这个企业的厂长和书记(国企私有化),下岗工人以远远低于原来工资继续给新的老板(原来的厂长书记)工作。
每个职工分一个摊位,可以自己开店,也可以出租,顺利解决下岗再就业。
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位置上只做了一年,就被江代替。这个组长才是真正对经济问题有最后拍板权。
开吗?没有老邓,没有改革开放,能有今天的中国吗?可怜的是这样一场阵痛承受的都是老百姓,而且可能只有中国的老百姓可以承受这样的痛苦,其他国家早造反了,但是没这个转变,能有今天的中国吗?这也是好多国家想效仿中国但是成功不了的一个愿因,所以,我简直不知如何评判那段岁月。文革那样的人为错误造成的重大伤害,反倒是现在好多影视作品不敢反思不敢提了。
任,朱最多算是个替罪羊
没有收入相当难熬
国企改制都肥了当官的了
不过总想着靠别人的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包括楼上提到的老三届,他们是时代的牺牲品
中国的转型是靠牺牲大部分人换来的
而且印象里很多都是年代剧绕不过的一段,主旋律还是歌颂改开的。
人中相当一批民众的痛苦、不幸、甚至悲剧,这是整个领导层的问题,包括有改革之父的责任,值得反思。但是不应“倒洗澡水连孩子也倒掉了”,进而否定整个国企改革。。。
支持有能力的(求偿/受害)人去追责和索赔。。。
改开造成的悲剧都是一样的,不否认有历史的原因,但发展的那么惨烈都是人祸,是因为不去正视现实并不会去修正,就是硬生生的无论什么代价都要去完成。
大厂没了,中小企业很多都有环境污染的问题,因为不愿意花钱放在没有收益的地方
北京上海也很厉害,国企改制前北京上海有很多工厂
改了的就搞股份制,以前的厂长书记拿股份,和外商港商合资,工人买断工龄,自谋出路
《小巷人家》倒不觉得是否定,巨变时期,旧的秩序、思想被打乱,就会有很多冲突、矛盾,但剧里眼见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年轻一代比上一代有着更广阔的空间和机会。
绝大部分职能部门是工资减半每人上半个月, 生产部门分车间处理, 比如生产纱锭的车间被私企老板承包, 私企老板留下年轻有技术的, 其他的下岗, 纺织车间机器卖给乡镇企业, 有些设备当废铜烂铁卖了。下岗的纺织工人没有技术很难找工作, 有点钱的倒卖布匹, 没钱的当营业员( 有个女工卖服装, 为了多挣一点钱,一个人从早上开门干到晚上关门, 后来猝死了),有个厂 团支部书记离婚一人带个孩子,为挣钱做小姐了,厂里下岗女工做小姐也不止这一例, 技术科有能力的下乡给乡镇企业做指导了。总之下岗工人过的相当辛苦,下岗是先有风声然后分几次宣布下岗名单不会像电视剧里那么突然的。
纺织厂亏损的外在原因是89年以后外贸订单大大缩减, 私营企业兴起(假冒伪劣开始进入市场),内销拖欠货款(三角债严重, 电视剧里说销售科长追讨的应该是货款不是贷款),
内部的问题是设备陈旧很多还是50年代或60年代初的。 解放以后这些国企每年都把利润上交了,没有资金更新设备, 比如纺织车间是速度慢人工换梭的有梭织机, 你再怎么技术改造也提高不了多少效率, 还有电视里说的染色问题, 当时是德国的染料最好, 不是你技术改造就能办到的 , 因为那时国内的染色设备不行。
其次就是 退休职工问题, 一个在职工人要养活1.5个退休工人, 不只是退休金, 大头是医药费,是工资的一两倍, 小医院和药房为了挣钱, 几毛钱的药都能过度包装开到几十, 你能开到茶具,锅等等, 不少企业就是这样被拖垮的。
很多人赞扬朱镕基的国企改革, 在我眼里是最差的总理, 企业倒闭以后退休工人去统筹国家管了, 那为什么国家不能提前先解决退休职工问题,以 减轻企业负担,让国企跟私企竞争? 国企的工人一点也不偷懒,那时的工资已经跟产量质量挂钩了, 我干过国企,私企,外企,国企的管理制度是最完善的, 最后国企被以极其廉价不用负担债务的形式卖给了有关系的个人,中间的官商勾结, 大规模的贪腐就是那时开始的, 造成的国有资产损失不可想象。 勤劳的下岗工人是被严重的牺牲一代。
1991年朱镕基为国务院副总理,并兼任国务院生产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1992年朱镕基兼任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1993年朱镕基被任命为排名第一的国务院副总理兼任党组副书记,负责国务院常务工作,协助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和国务院总理李鹏领导中国经济决策。同年6月,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1994年,朱镕基一口气推出财税制度、金融体制、投资体制、企业制度、住房制度、物价体制六个方面的改革
大规模正式下岗是在1997年开始,朱镕基主政时期,许许多多企业采用诱骗和威胁形式,例如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大约有70万工人下岗,大庆油田在工人强烈抗议下没有执行下岗。许多下岗工人失业以后,原来企业低价变卖给这个企业的厂长和书记(国企私有化),下岗工人以远远低于原来工资继续给新的老板(原来的厂长书记)工作。
每个职工分一个摊位,可以自己开店,也可以出租,顺利解决下岗再就业。
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位置上只做了一年,就被江代替。这个组长才是真正对经济问题有最后拍板权。
开吗?没有老邓,没有改革开放,能有今天的中国吗?可怜的是这样一场阵痛承受的都是老百姓,而且可能只有中国的老百姓可以承受这样的痛苦,其他国家早造反了,但是没这个转变,能有今天的中国吗?这也是好多国家想效仿中国但是成功不了的一个愿因,所以,我简直不知如何评判那段岁月。文革那样的人为错误造成的重大伤害,反倒是现在好多影视作品不敢反思不敢提了。
任,朱最多算是个替罪羊
没有收入相当难熬
国企改制都肥了当官的了
不过总想着靠别人的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包括楼上提到的老三届,他们是时代的牺牲品
中国的转型是靠牺牲大部分人换来的
而且印象里很多都是年代剧绕不过的一段,主旋律还是歌颂改开的。
人中相当一批民众的痛苦、不幸、甚至悲剧,这是整个领导层的问题,包括有改革之父的责任,值得反思。但是不应“倒洗澡水连孩子也倒掉了”,进而否定整个国企改革。。。
支持有能力的(求偿/受害)人去追责和索赔。。。
改开造成的悲剧都是一样的,不否认有历史的原因,但发展的那么惨烈都是人祸,是因为不去正视现实并不会去修正,就是硬生生的无论什么代价都要去完成。
大厂没了,中小企业很多都有环境污染的问题,因为不愿意花钱放在没有收益的地方
北京上海也很厉害,国企改制前北京上海有很多工厂
改了的就搞股份制,以前的厂长书记拿股份,和外商港商合资,工人买断工龄,自谋出路
《小巷人家》倒不觉得是否定,巨变时期,旧的秩序、思想被打乱,就会有很多冲突、矛盾,但剧里眼见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年轻一代比上一代有着更广阔的空间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