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将陈伯钧的四个哥哥竟都是敌军将领,战场上相遇,结局出人意料
文/无计读史
中国人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叫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因为这种由血缘关系带来的信任,更能够增强彼此之间在战场上的合作,从而能够实现事半功倍、出奇制胜的战略效果。但是现实中却往往会出现另一番截然相反的面貌,兄弟并不在一个阵营里,而是分别处于你死我活的两个斗争序列之中,这就使得两个人要面临着一边是战略集团的利益,一边是自己的亲情,而在这样的平衡里作出抉择,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在新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就有一位上将军衔的人,曾经面临过这样的抉择,这位上将就是著名的军事战略指挥家陈伯钧。
*****手机端升级,关注朋友动态,快捷浏览!
陈伯钧是四川人,在家中排行第五,在陈伯钧的上面有四个哥哥,他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不过后来夭折了。所以他就成了家中最小的,小时候哥哥们就对他特别的疼爱。后来长大后,陈伯钧的四个哥哥都加入了国民党,并且都在国民党军队里成为了统兵的将领。一般来说,在四位国民党统兵哥哥的影响下,陈伯钧应该加入国民党才对,但是最后他却选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如此一来,他与自己的四位哥哥就成为了战场上的敌人。而命运的巧合则是,竟然还真的让陈伯钧在战场上与他的哥哥相遇了一次。不知道兄弟在敌营上出现的那一刻,陈伯钧的心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感慨。 *****
陈伯钧本来打算从师范院校毕业后选择教书,但是当时的中国社会环境却让他大跌眼镜,好男儿志在保家卫国,所以陈伯钧转身报考了黄埔军校,从黄埔军校毕业以后,他就参加了秋收起义。三湾改编之后,陈伯钧又同部队一起上了井冈山。凭借着在部队中的英勇表现和突出的发挥,陈伯钧很快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晋升到了一名统帅的将领。长征开始时,陈伯钧的职务已经到了师长的位置。
1935年,红军到达西康之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不断地对红军展开追击围堵,西康地区是川军刘文辉的地盘,他接到蒋介石的命令之后,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对红军的布防,而另一边则是薛岳带着大军展开的追击。而刘文辉派出的布防将领正是陈伯钧的哥哥陈国宪。而就在一年之前,陈伯钧的另一位哥哥已经在战场上牺牲了,所以这一次两人的相遇,可谓是泪涕交错却又不得言语。不过最后的结局还是挺幸运的,红军方面派出代表与刘文辉展开了秘密的谈判,最终达成了协议,刘文辉给红军开了通道,这才免让陈伯钧兄弟两人在战场上相见。
虽然是幸运的,但是两个人并没有真正的见上一面,因为处在不同的阵营,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所以即便是私下的偷偷见面也没有进行。后来抗日战争爆发,陈国宪在淞沪会战上英勇牺牲,当陈伯钧得知消息的时候,可谓是悲愤万分,竟不想西康的那次别离,成为了兄弟两人最后的缘分。所以陈伯钧非常悔恨自己当时没有和哥哥见上一面,以至于最后天人相隔,再也不能相见。
虽然处于不同的阵营,但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陈伯钧和他的哥哥们都非常英勇的在战场上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即便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但在民族大义的最终抉择上都是一样的,也正是因为中国在那个时期能够形成全民族的统一战线,才得以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如果作者也是委员长阵营的,那无论怎么说,陈的哥哥在国民党军队战死都属于牺牲,包括牺牲在和红军的战斗中。
比如不少朋友把解放前或解放后这几个字用双引号圈了起来,显然就认为那是所谓的 “解放”,也就表明了自己属于委员长阵营的。
还有的说国民党从大陆撤退或转进沿海岛屿,而不是溃败或崩溃离析,也属于把自己定位在委员长阵营同样思想状态之下的遣词造句。
白云同学意下如何?
上将陈伯钧的四个哥哥竟都是敌军将领,战场上相遇,结局出人意料
文/无计读史
中国人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叫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因为这种由血缘关系带来的信任,更能够增强彼此之间在战场上的合作,从而能够实现事半功倍、出奇制胜的战略效果。但是现实中却往往会出现另一番截然相反的面貌,兄弟并不在一个阵营里,而是分别处于你死我活的两个斗争序列之中,这就使得两个人要面临着一边是战略集团的利益,一边是自己的亲情,而在这样的平衡里作出抉择,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在新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就有一位上将军衔的人,曾经面临过这样的抉择,这位上将就是著名的军事战略指挥家陈伯钧。
*****手机端升级,关注朋友动态,快捷浏览!
陈伯钧是四川人,在家中排行第五,在陈伯钧的上面有四个哥哥,他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不过后来夭折了。所以他就成了家中最小的,小时候哥哥们就对他特别的疼爱。后来长大后,陈伯钧的四个哥哥都加入了国民党,并且都在国民党军队里成为了统兵的将领。一般来说,在四位国民党统兵哥哥的影响下,陈伯钧应该加入国民党才对,但是最后他却选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如此一来,他与自己的四位哥哥就成为了战场上的敌人。而命运的巧合则是,竟然还真的让陈伯钧在战场上与他的哥哥相遇了一次。不知道兄弟在敌营上出现的那一刻,陈伯钧的心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感慨。 *****
陈伯钧本来打算从师范院校毕业后选择教书,但是当时的中国社会环境却让他大跌眼镜,好男儿志在保家卫国,所以陈伯钧转身报考了黄埔军校,从黄埔军校毕业以后,他就参加了秋收起义。三湾改编之后,陈伯钧又同部队一起上了井冈山。凭借着在部队中的英勇表现和突出的发挥,陈伯钧很快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晋升到了一名统帅的将领。长征开始时,陈伯钧的职务已经到了师长的位置。
1935年,红军到达西康之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不断地对红军展开追击围堵,西康地区是川军刘文辉的地盘,他接到蒋介石的命令之后,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对红军的布防,而另一边则是薛岳带着大军展开的追击。而刘文辉派出的布防将领正是陈伯钧的哥哥陈国宪。而就在一年之前,陈伯钧的另一位哥哥已经在战场上牺牲了,所以这一次两人的相遇,可谓是泪涕交错却又不得言语。不过最后的结局还是挺幸运的,红军方面派出代表与刘文辉展开了秘密的谈判,最终达成了协议,刘文辉给红军开了通道,这才免让陈伯钧兄弟两人在战场上相见。
虽然是幸运的,但是两个人并没有真正的见上一面,因为处在不同的阵营,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所以即便是私下的偷偷见面也没有进行。后来抗日战争爆发,陈国宪在淞沪会战上英勇牺牲,当陈伯钧得知消息的时候,可谓是悲愤万分,竟不想西康的那次别离,成为了兄弟两人最后的缘分。所以陈伯钧非常悔恨自己当时没有和哥哥见上一面,以至于最后天人相隔,再也不能相见。
虽然处于不同的阵营,但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陈伯钧和他的哥哥们都非常英勇的在战场上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即便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但在民族大义的最终抉择上都是一样的,也正是因为中国在那个时期能够形成全民族的统一战线,才得以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如果作者也是委员长阵营的,那无论怎么说,陈的哥哥在国民党军队战死都属于牺牲,包括牺牲在和红军的战斗中。
比如不少朋友把解放前或解放后这几个字用双引号圈了起来,显然就认为那是所谓的 “解放”,也就表明了自己属于委员长阵营的。
还有的说国民党从大陆撤退或转进沿海岛屿,而不是溃败或崩溃离析,也属于把自己定位在委员长阵营同样思想状态之下的遣词造句。
白云同学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