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做了“逃兵”,因为组织不要我
拜读了坛坛BeagleDog博友的【母亲家的海外关系】,其中的一句 “关系就躺在每个人的档案里,关键时刻就出来钳制一下”,没想到菇凉也能一针见血!让我想起了逃离北大荒的真正原因。我曾经有一篇小文「人生三次大逃亡」,我将那篇藏头去尾,仅仅把关于实际在北大荒劳动的日子发了小文(参见:秋天开始的“播种”,69届“中学”生的记忆)。
那是特定的时代背景,特定的历史所造成的特殊一代人。我就是69届初中毕业生,1969年9月踏上了白山黑水。作为曾经的“逃兵”,并不是光彩的事情。为什么自称逃兵,因为还有很多的同学坚持在那里。最重要的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个人,都会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多样,一帆风顺是人生,苦难历程也是人生。然而精神的力量是多么的重要,有了精神人就是钢;没有了目标,人比玻璃还要脆弱。
我是凡人,个子矮小,没有能力站在高度去述评那一段历史,因为我也生活在其中,只能不断自我进取进化。我也不愿当“祥林嫂”,去向过去讨要什么悲天悯人。只是希望告诉年轻的人们和自己的后代,正确看待社会,对待人生,人生的明智选择并为之努力才是自己的救世主,结果会伴之而来,上帝还是公平的。
那一年中学“毕业生”们,登上了开往黑龙江的火车。汽笛轰鸣,不记得我们是在哭还是在笑还是在高歌,但确确实实地是心怀“雄心壮志”的,的的确确是“意气风发”的,因为那时的我们即不成熟,又十分单纯幼稚,自认为我们是响应了国家号召的年轻一代!清楚地记得列车经过哈尔滨的三棵树,车窗外是一片被晨霜笼罩的一望无际的白茫茫的大地苍天。
那个时代,当然的必然趋势,我们会要争取入团,然后仍要向上,还要入党。要求进步,行动自然要跟得上,任何都要干在先。于是我被通知将被派到团部政治处,所以自然而然就到了填表审查阶段,我如实地填写了家庭成员等等一系列项目,交给了一位大于我的知青。TA看到我和父亲的姓不一样就问为什么,我说那是地下工作的需要。几个月过去了,我的申请也没有批下来。
于是有一天指导员带着沉重的面孔告诉我,“外调回来了,你不符合“进步”的条件,而且连队的文书工作也不适合了,因为有人提出了异议,不过小学缺人一直要你去,不去团部也好”。当时那个决定对我,一个还没有成人,没有选举权的女孩子来说,好比晴天霹雳!我如同掉进了冰窟窿(虽然我多次掉进沼泽和冰河),但那一次我的心比冰还冰!
从此我看着远山偷偷流泪,望着流水独自发呆。我迷茫了,失望了,没有了方向。我对着荒野,想问一问到底是为什么。直到有一天,同一个宿舍的贺兰山悄悄告诉我,她要走了。我大彻大悟,我为什么不走?于是,我留下了所有的生活用品,仅把我带到北大荒的书籍又装进了父亲给我的一只旧皮箱。请一位姓于的北京知青大哥(我们都叫他“干勾”)帮忙,因为他担任全连的热水锅炉,一年到头早起,乐于助人。黎明前的黑暗中他送我到路旁,彻骨的寒风中等待开往鹤岗火车站的汽车。
汽车来了,大概那位大哥明白我是要“逃跑”吧,他紧紧地握了一下我的手,然后把那只手提箱扔上了汽车顶,挥了挥手。汽车内我想起道谢,我回头望去,可很快冰花遮住了玻璃,一切都看不清楚了。我永远感谢那位大哥,在他无私的帮助下,我成功地做了不光彩的“逃兵”。
在火车上一位回京探亲的知青热心地帮助我,照顾我辗转经鹤岗,三棵树,哈尔滨,天津,终于到了北京车站,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将近两年了,我第一次抓住母亲放声大哭,没完没了。然后立即住进了近邻的协和医院急救室,因为双脚10个指头如同黑色的糖葫芦,还有黢黑充水的两个耳朵,都没有了知觉。医生说严重的冻伤,再晚一点儿,就只能…。虽然我是唯物主义,虽然上帝给了我“逃”的惩罚=冻伤,但还是善意地留给了一个完整的我,让我能够继续自食其力。感恩,感谢帮助我的那位于大哥,还有那位火车上相助的知青。
最后,回到原话题,如果我不要求进步,也就不会有外调,那么我的个人档案上还是“X干”;而那以后我就成了黑几类。原来的文书工作也不能继续了,所谓的“理想”彻底破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以后,不论怎样被培养;无论如何被介绍,我都忘不了那次的失望。有的时候,“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也是一种解脱or超脱,一种可见“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方式(笑),误人子弟了。
您有没有参与其中,一放歌喉?
都是50-52年出生的北京人,他们的那种青春无悔,为国献身,战友情之类的mentality,与同代在土里刨食的知青们感受很不一样
好像怀念的是那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大多数人没有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这得赖到文革头上,本来就没受什么教育的人,当农民久了,不习惯思考了。反正我是这样理解的。
一起生活时间长的人,会对中国社会认识深刻一些。
当然,俺是插队一年多的小字辈知青,认识肯定肤浅,哈
渐渐地好像也表现得热爱那年头了,尽管当时实际上苦哈哈的。
只是一部分人而已。
不允许。
文革期间还有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候,那段时间,我家乡县城禁止农民进城卖东西,只有蔬菜才允许由附城公社的专种蔬菜的人进城卖。他们种的蔬菜也是首先要按定额由国营菓菜公司收购,剩余的少量允许进城在农贸市场摆卖。
那时县城不仅粮、油、糖、肉等全部必须到国营店购买(按定额),特殊时期连豆子(及豆制品如豆腐,腐竹),花生,地瓜等都不允许农民自卖。
还有第二个胆敢如此蔑视本国亿万苍生,为一己之私恣意妄为的吗?
扔在那里。当时的政策就是作孽,有文化的要接受没文化的再教育,本身就很荒谬。现在又有人高喊要年轻人去农村,让高喊的人和他的子女去,好好接受再教育。好好的中国非要折腾,败家子!
一个时代的一个群体,精神病发病率高于平均值30倍,那些歌功颂德的,该闭嘴了。
逃回来容易,待下来难。没有生活来源,街道要催促你回去,不安排工作。
邻居的儿子断了胳膊才让回来。那是真的失去了一只胳膊。他是居委会主任的儿子。背后有人说是自残断胳膊。
以后所经历过的最差的年代。
我的上辈人说,从49年至文革结束那么多年,我们那里物质较好的年份只有在五十年代公社化之前的两三年,和文革前的几年。
我的那些同学,当年生活上应该和我不会有很大差别,青葱岁月是在压抑和困难中度过的。
非常广。
招聘知青。当时在县城开了隆重的欢送会,会后应征知青穿着绿军装(但无领章和帽徽),乘解放牌敞蓬军车在县城主要街道上行驶一圈,在居民的欢送中离去。广播喇叭中不断地播放那首歌曲: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分布在广东湛江/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当时属于广东),共十个师。
五年后撤销。
从个人和家庭的角度来说,都是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就要面对亲人的离别,贫乏的适龄教育等影响几代人成长的过程;从宏观的的整个角度来看,那是一个政治动荡年代的产物,是一个社会生产力赶不上社会生育率的时代。
政策的失误和不健全,以及相应的措施执行,造成了近乎“揠苗助长”。如果当时规划出青年人在知识/技术等可持续发展的相应的规划,比如出路问题等,可能事半功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个人和国家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还有干部子弟临参军时,把档案、鉴定撕了的
按岁她数应该是70届的初中生,因为生日是9月2日,当年北京的入学生日是卡在8月31日,家里觉得只差这么两天就要晚一年上学,实在是太耽误孩子了,于是用尽了各种办法,终于让她上了学,因此成了69届的。她当时是整个年级里最小的一位。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北京的67,68,69三届都是上山下乡,而70届则是都留在北京了。我姑姑也就自然是随着学校的大多数同学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那边一呆就是N多年(具体多少年我也不清楚),后来回到北京,77年考上了中央民族学院。
她的同学里只有她一个考上了大学,因为是她们这一届是所有老三届中读书最少的,刚进中学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没怎么正式上过课,实际的文化水平其实就是小学毕业。
前几年她休后写了不少回忆当年的文,每次都给我一份,所以我对她那段经历有所了解。她是在黑龙江五大连池那里的一师六团,后来还建了个网址叫“建字106”
77级中算是中等年龄,俺和她是77级同学,哈
他是72届初中,然后又上了两年高中,所以77年考大学时就不那么吃力了
我姑姑是53年的,叔叔是56年的
我姑姑当年报文科,勉强超过北京录取分数线,报的志愿中央财经学院和北京师范学院都没有录取,
后来费了很大的劲,才进了民族学院
没有我的博客里,有些是她用email发给我,有些是贴在她们团的网上,我去看的
现在那个网站好像不工作了
然后从72届又重新下乡。辽宁学制改来改去的,后来是九年一贯制。好像没有69届,直接就是70,71 届。
我哥也是紧赶慢赶地,赶着下乡去了。他小学赶上试点,他们那年的学生基本都是不到七周岁的(我们那也是入学年龄卡到8/31)。他们这个试点年级还是小学五年制的试点。所以就赶到65年上了中学。成了68届的初中毕业生。68年下乡时只有14岁。同点的知青中有好几个同学都是14岁,都是他的小学同学。我哥学习好,77级上了大学,后来也来美读了博士。
家里小孩不要早上学,跳级啥的。没什么好处。
其中有高干子弟。
我为什么做了“逃兵”,因为组织不要我
拜读了坛坛BeagleDog博友的【母亲家的海外关系】,其中的一句 “关系就躺在每个人的档案里,关键时刻就出来钳制一下”,没想到菇凉也能一针见血!让我想起了逃离北大荒的真正原因。我曾经有一篇小文「人生三次大逃亡」,我将那篇藏头去尾,仅仅把关于实际在北大荒劳动的日子发了小文(参见:秋天开始的“播种”,69届“中学”生的记忆)。
那是特定的时代背景,特定的历史所造成的特殊一代人。我就是69届初中毕业生,1969年9月踏上了白山黑水。作为曾经的“逃兵”,并不是光彩的事情。为什么自称逃兵,因为还有很多的同学坚持在那里。最重要的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个人,都会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多样,一帆风顺是人生,苦难历程也是人生。然而精神的力量是多么的重要,有了精神人就是钢;没有了目标,人比玻璃还要脆弱。
我是凡人,个子矮小,没有能力站在高度去述评那一段历史,因为我也生活在其中,只能不断自我进取进化。我也不愿当“祥林嫂”,去向过去讨要什么悲天悯人。只是希望告诉年轻的人们和自己的后代,正确看待社会,对待人生,人生的明智选择并为之努力才是自己的救世主,结果会伴之而来,上帝还是公平的。
那一年中学“毕业生”们,登上了开往黑龙江的火车。汽笛轰鸣,不记得我们是在哭还是在笑还是在高歌,但确确实实地是心怀“雄心壮志”的,的的确确是“意气风发”的,因为那时的我们即不成熟,又十分单纯幼稚,自认为我们是响应了国家号召的年轻一代!清楚地记得列车经过哈尔滨的三棵树,车窗外是一片被晨霜笼罩的一望无际的白茫茫的大地苍天。
那个时代,当然的必然趋势,我们会要争取入团,然后仍要向上,还要入党。要求进步,行动自然要跟得上,任何都要干在先。于是我被通知将被派到团部政治处,所以自然而然就到了填表审查阶段,我如实地填写了家庭成员等等一系列项目,交给了一位大于我的知青。TA看到我和父亲的姓不一样就问为什么,我说那是地下工作的需要。几个月过去了,我的申请也没有批下来。
于是有一天指导员带着沉重的面孔告诉我,“外调回来了,你不符合“进步”的条件,而且连队的文书工作也不适合了,因为有人提出了异议,不过小学缺人一直要你去,不去团部也好”。当时那个决定对我,一个还没有成人,没有选举权的女孩子来说,好比晴天霹雳!我如同掉进了冰窟窿(虽然我多次掉进沼泽和冰河),但那一次我的心比冰还冰!
从此我看着远山偷偷流泪,望着流水独自发呆。我迷茫了,失望了,没有了方向。我对着荒野,想问一问到底是为什么。直到有一天,同一个宿舍的贺兰山悄悄告诉我,她要走了。我大彻大悟,我为什么不走?于是,我留下了所有的生活用品,仅把我带到北大荒的书籍又装进了父亲给我的一只旧皮箱。请一位姓于的北京知青大哥(我们都叫他“干勾”)帮忙,因为他担任全连的热水锅炉,一年到头早起,乐于助人。黎明前的黑暗中他送我到路旁,彻骨的寒风中等待开往鹤岗火车站的汽车。
汽车来了,大概那位大哥明白我是要“逃跑”吧,他紧紧地握了一下我的手,然后把那只手提箱扔上了汽车顶,挥了挥手。汽车内我想起道谢,我回头望去,可很快冰花遮住了玻璃,一切都看不清楚了。我永远感谢那位大哥,在他无私的帮助下,我成功地做了不光彩的“逃兵”。
在火车上一位回京探亲的知青热心地帮助我,照顾我辗转经鹤岗,三棵树,哈尔滨,天津,终于到了北京车站,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将近两年了,我第一次抓住母亲放声大哭,没完没了。然后立即住进了近邻的协和医院急救室,因为双脚10个指头如同黑色的糖葫芦,还有黢黑充水的两个耳朵,都没有了知觉。医生说严重的冻伤,再晚一点儿,就只能…。虽然我是唯物主义,虽然上帝给了我“逃”的惩罚=冻伤,但还是善意地留给了一个完整的我,让我能够继续自食其力。感恩,感谢帮助我的那位于大哥,还有那位火车上相助的知青。
最后,回到原话题,如果我不要求进步,也就不会有外调,那么我的个人档案上还是“X干”;而那以后我就成了黑几类。原来的文书工作也不能继续了,所谓的“理想”彻底破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以后,不论怎样被培养;无论如何被介绍,我都忘不了那次的失望。有的时候,“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也是一种解脱or超脱,一种可见“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方式(笑),误人子弟了。
您有没有参与其中,一放歌喉?
都是50-52年出生的北京人,他们的那种青春无悔,为国献身,战友情之类的mentality,与同代在土里刨食的知青们感受很不一样
好像怀念的是那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大多数人没有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这得赖到文革头上,本来就没受什么教育的人,当农民久了,不习惯思考了。反正我是这样理解的。
一起生活时间长的人,会对中国社会认识深刻一些。
当然,俺是插队一年多的小字辈知青,认识肯定肤浅,哈
渐渐地好像也表现得热爱那年头了,尽管当时实际上苦哈哈的。
只是一部分人而已。
不允许。
文革期间还有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候,那段时间,我家乡县城禁止农民进城卖东西,只有蔬菜才允许由附城公社的专种蔬菜的人进城卖。他们种的蔬菜也是首先要按定额由国营菓菜公司收购,剩余的少量允许进城在农贸市场摆卖。
那时县城不仅粮、油、糖、肉等全部必须到国营店购买(按定额),特殊时期连豆子(及豆制品如豆腐,腐竹),花生,地瓜等都不允许农民自卖。
还有第二个胆敢如此蔑视本国亿万苍生,为一己之私恣意妄为的吗?
扔在那里。当时的政策就是作孽,有文化的要接受没文化的再教育,本身就很荒谬。现在又有人高喊要年轻人去农村,让高喊的人和他的子女去,好好接受再教育。好好的中国非要折腾,败家子!
一个时代的一个群体,精神病发病率高于平均值30倍,那些歌功颂德的,该闭嘴了。
逃回来容易,待下来难。没有生活来源,街道要催促你回去,不安排工作。
邻居的儿子断了胳膊才让回来。那是真的失去了一只胳膊。他是居委会主任的儿子。背后有人说是自残断胳膊。
以后所经历过的最差的年代。
我的上辈人说,从49年至文革结束那么多年,我们那里物质较好的年份只有在五十年代公社化之前的两三年,和文革前的几年。
我的那些同学,当年生活上应该和我不会有很大差别,青葱岁月是在压抑和困难中度过的。
非常广。
招聘知青。当时在县城开了隆重的欢送会,会后应征知青穿着绿军装(但无领章和帽徽),乘解放牌敞蓬军车在县城主要街道上行驶一圈,在居民的欢送中离去。广播喇叭中不断地播放那首歌曲: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分布在广东湛江/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当时属于广东),共十个师。
五年后撤销。
从个人和家庭的角度来说,都是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就要面对亲人的离别,贫乏的适龄教育等影响几代人成长的过程;从宏观的的整个角度来看,那是一个政治动荡年代的产物,是一个社会生产力赶不上社会生育率的时代。
政策的失误和不健全,以及相应的措施执行,造成了近乎“揠苗助长”。如果当时规划出青年人在知识/技术等可持续发展的相应的规划,比如出路问题等,可能事半功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个人和国家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还有干部子弟临参军时,把档案、鉴定撕了的
按岁她数应该是70届的初中生,因为生日是9月2日,当年北京的入学生日是卡在8月31日,家里觉得只差这么两天就要晚一年上学,实在是太耽误孩子了,于是用尽了各种办法,终于让她上了学,因此成了69届的。她当时是整个年级里最小的一位。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北京的67,68,69三届都是上山下乡,而70届则是都留在北京了。我姑姑也就自然是随着学校的大多数同学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那边一呆就是N多年(具体多少年我也不清楚),后来回到北京,77年考上了中央民族学院。
她的同学里只有她一个考上了大学,因为是她们这一届是所有老三届中读书最少的,刚进中学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没怎么正式上过课,实际的文化水平其实就是小学毕业。
前几年她休后写了不少回忆当年的文,每次都给我一份,所以我对她那段经历有所了解。她是在黑龙江五大连池那里的一师六团,后来还建了个网址叫“建字106”
77级中算是中等年龄,俺和她是77级同学,哈
他是72届初中,然后又上了两年高中,所以77年考大学时就不那么吃力了
我姑姑是53年的,叔叔是56年的
我姑姑当年报文科,勉强超过北京录取分数线,报的志愿中央财经学院和北京师范学院都没有录取,
后来费了很大的劲,才进了民族学院
没有我的博客里,有些是她用email发给我,有些是贴在她们团的网上,我去看的
现在那个网站好像不工作了
然后从72届又重新下乡。辽宁学制改来改去的,后来是九年一贯制。好像没有69届,直接就是70,71 届。
我哥也是紧赶慢赶地,赶着下乡去了。他小学赶上试点,他们那年的学生基本都是不到七周岁的(我们那也是入学年龄卡到8/31)。他们这个试点年级还是小学五年制的试点。所以就赶到65年上了中学。成了68届的初中毕业生。68年下乡时只有14岁。同点的知青中有好几个同学都是14岁,都是他的小学同学。我哥学习好,77级上了大学,后来也来美读了博士。
家里小孩不要早上学,跳级啥的。没什么好处。
其中有高干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