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篇改编压缩而成
本世纪初的第十年金秋时节,我通知父母准备回国探亲,老爹提出让我带他们去杭州旅游。电话里我说一星期后到京,你们去买我飞机到达当天晚上直达杭州的火车票,不瞎耽误功夫。
我和父母三人坐夜行火车去杭州,老妈早早入睡,我是夜行动物,加上是自由职业,老板说话不用听、睡觉睡到自然醒,很少有凌晨两点以前睡觉。时间还早,便去餐车溜达溜达。我走到哪老爹就想跟到哪,就像小时候他走到哪我想跟到哪。我来杯啤酒,其实就半杯的量,不像我弟弟能豪饮。老爹一口酒不能喝也要陪我喝,以喝可乐代替酒,喝什么不是喝,边喝边聊。火车上我发现老爹包里一本宋诗三百首,我老爹要开始和我磨牙斗嘴,打笔墨官司了,还专找本我较生僻的宋诗。自从在异国他乡打拼,忙于生计,中华文化那些东西又不能当饭吃,早就让我给扔到爪洼国去了,唐诗都快给忘光光,就别说宋诗了,随他怎么说,就当是听唱歌。
我老爹很有学问,写一笔好欧体字,八岁时我从南京外公外婆家回到父母身边,父亲就给我灌输古代文学,我也好这一口,小学生时代自己猛攻古谣汉赋,背诵蜀道难,读典论论文,没有人强迫,那个时代被强迫的是读红宝书。后来我们父子俩就算是志同道合,有共同话题,只不过老爹抱残守缺,食古不化,经常会有争论。我出国后,老爹没了对手,有点失落感,弟弟妹妹和我妈才不听他瞎白活呢。
夕发朝至,一觉醒来到达有着天堂美景的杭州西湖。入住刘庄,现在的西湖国宾馆。
刘庄,位于杭州西湖丁家山。前清进士刘学询、我的祖籍广东老乡于1905年建造,1953年归国家所有。几十年来在这里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宪法和中美联合公报等影响世界的事情在此完成。曾经的公安部长、总参谋长、大将罗瑞卿一夜之间也在此失去自由。
毛主席巡视浙江几十次,大多数时候下榻此处,那里面真的是人间天堂啊。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刘庄普通房间是四星级酒店标准,饭菜十分地道。我们不会点名贵菜,西湖醋鱼、龙井虾仁、东坡焖肉、菘茸烩饭等等家常菜足矣,好吃的连耳朵都动起来,上海话米道霞气好切!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三秋桂子,绵延十里荷花。十月初的西湖,金风送爽,皓月当空,一色湖光万顷秋,有着说不尽道不完的魅力。
西湖的早晨,熹微破晓,旭日东升。花开柳絮,草长莺飞。和国内的许多知名旅游景点一样,西湖到处人满为患也很煞风景。真乃曲院有风、柳浪无莺、孤山不孤、花港观人。
华侨饭店前面便是从一公园到六公园依次排开,我妈指着六公园的一块空地说到,这里曾经是你外公的一个修车场,小时候坐小船去湖对面上学,在这里度过了欢乐童年。
外公是宁波人,十几岁起在shell壳牌石油公司学徒,精通机械和汽车修理,自学成才,英文非常好,后被提拔给美国资本家做买办。宁波人很会做生意,时机成熟便自己开汽车修理厂,德士古公司Texas company。日本人打进来时,母亲还很小,外公带一大家人(我母亲兄弟姐妹总共九个,有几个尚未出世),另有厨师保姆伙计佣人等,开几辆大卡车逃难。外公还是有相当实力的,和真正的逃难完全不同,一路浩浩荡荡,走南昌,长沙,桂林,两年后逃到重庆。
在重庆重新打鼓另开张,买下有山景的一栋哥特式别墅。安顿好家眷,自己闯印度的加尔各答Kolkata,找汽车零配件,贩运到重庆,把修车厂搞起来。抗战胜利后,又立即杀回杭州开业,不久便去南京抢得商机。我外公不懂政治,做生意方面就是一个牛,而且几起几落不死鸟。老蒋搞权术厉害,对做生意人倒是不为难,只要你有本事就能把生意做的风生水起,如火如荼。
四九年后,不懂政治的外公彻底傻逼了,当然,懂不懂政治的商人也一样傻逼。所谓的公私合营,就是敲罗打鼓放鞭炮,把资本家的财产拿笔一勾就彻底消失了。我外公外婆被划归街道管理,变成没有收入的无产阶级,靠我妈等几个年长子女汇款接济。
最后一次见到外公是文革中,外公单身一人来京住在我们新源里家。为的是学习取经,设计改造为街道搞的烧煤取暖炉,为社会发挥最后的余热。南京的房子四面透风,冬天冷的要死,北煤要南运,许多还是劣质煤,不好使。
外婆刚刚过世,外公也已风烛残年,凄凄惨惨,到黄昏,更难将息。我很小就读过父亲藏书里高尔基的三部曲,晚上望着白发苍颜,暮景残光的慈祥外公,脑海里浮现出高尔基家破产后的外祖父屈卷倒卧在我家简易沙发床里的景象。这个人曾经有自己的别墅、自己的汽车、自己的工厂、给我母亲买钢琴、让子女受好的教育。他没有去偷没有去抢,凭的是自己艰苦奋斗真本事。到了晚年却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在我幼小心灵深处,不禁扣心血泪,满腔悲泣。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百岁光阴如梦蝶,今日花开明日花谢。桃花依旧,物是人休。
西湖没有多大地方,有一两天时间可以游遍。我们时间富裕,顺便看看周边景点,参观胡雪岩故居、杭州宋城等,并用大半天时间包一辆出租车专门去水乡乌镇。国内的旅游景点很多都是造假,而且太商业化,旅游区的商铺鳞次栉比、五花八门。只要是稍有点名气的旅游景点,便招蜂引蝶铺天盖地而来,门庭若市,车满为患,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虽然杭州西湖和周边有许多名胜古迹,这对我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彼此都近在眼前。我们的时间悠闲,每天就是吃吃喝喝那点事,"楼外楼"、"知味观"这样的老字号肯定要去,吃饱喝足便四处游荡。杭州西湖的美景美食让二老快快乐乐,欢欢喜喜,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老人走不了太多的路,没事就坐环湖电瓶车,想下来就下来走走,累了等下班车再上去。
到了杭州,西湖龙井是游客必买的当地特色产品,天下名茶数龙井,龙井上品在狮峰,普通的西湖龙井已经臭大街。老爹要喝的是顶级的狮峰龙井,宁敲金钟一下,不打瓦钵三千。于是找宾馆前台服务生派辆出租车,要本地司机,带我们去龙井村。派来的司机小妹子面若中秋皓月,色如春晓牡丹。玲珑剔透和蔼可掬,回眸一笑百媚丛生。苏杭出美女,名不虚传。
一见面先说好让我们放心慢慢地挑选物品,除了路费加点服务费,不多收等待时间的费用,有这等好事?估计宾馆前台和司机到村里的卖家都是串通好的,要是没有回扣,你把我的眼珠子抠出来当泡踩!我老爸满足了狮峰龙井后,司机小妹便鼓噪我老妈去蚕丝产地专卖店,买了两床上等质量的丝棉被,前前后后共折腾了大半天。无所谓了,荷包缩水终不悔,二老高兴任意行。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远隔千山万水,不忍登高临远。哀芳华一瞬,叹烟云过眼。和父母在杭州西湖的短暂美好时光就像是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三潭印月静静黎明时, 苏堤春晓淡淡杨柳风。 南屏晚钟声声迟暮远, 西子湖畔依依满别情。
山水名胜都是人头攒动,有些煞风景了。龙井,绿茶中的上品,产地很小,以清明前的为上,清明后就有点老了。
龙井茶,正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所说,一浇为品,二浇为饮,三浇往后是喂牛的了。
兄弟喝茶,只能品出新旧,却是没本事分出明前明后。
在家等分配,无所事事。我父母就把我打发到南方的亲戚家去玩。我在杭州的亲戚家有两个表弟,一个表妹。一般都是我大表弟策划,表妹做向导。那时候,西湖游客不算太多,我们反正无事,就慢慢地逛。那时西湖景区到处都是茶馆。走累了,就坐下喝一碗西湖藕粉。那时年轻,对喝茶没兴趣。不过我表妹带我走了很远的路,去了龙井那儿。记得沿途有盛开的桂花,特别香。
后来读大学时在无锡实习。结束时正好放暑假,就随大队人马,从苏州经运河到了杭州。不过夏天的杭州西湖,根本没法呆。湖水像个大蒸锅,太热了。告别了一起同行的同学,就藏到亲戚家躲太阳了。那次去杭州,就没再去游西湖。
后来去温州路过杭州(那时去温州没火车,只能乘长途汽车,不知现在有高铁去温州吗?),就只去亲戚家看望了一下。没去拜访西子。
都行。 我杭州亲戚家是把大儿子留下来,让女儿下乡去了。
当时称"一片红"(6869一片红)。
极个别有健康原因的另当别论。
先是六周岁上学,然后是小学五年制,紧赶慢赶,赶上68年第一波下乡。这小姑娘只有一个哥哥,是我姐小学同学。她们全是68届的初中生,其实就上了一年中学,然后统统下乡。因为第一波下乡的中学生横跨六年,好像家里小孩全都下乡的不在少数。
有去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云南,稍近是江西和安徽淮北。
虎跑泉,钱江大桥,还到龙井村的茶农家买茶叶。那时一斤龙井茶计三十多元,我只买了二、三两,回来分送给几个朋友,每人一撮而己。
十多年前,参加一个去中国旅游团,每一站都被带去购物点。在杭州停一天,有大半天是被导游带去一些购物点,其中一个也是去品尝(然后被促购)龙井茶。
司机小妹子面若中秋皓月,色如春晓牡丹。玲珑剔透和蔼可掬,回眸一笑百媚丛生。苏杭出美女,名不虚传。
包一条画舫,去乌龟潭、浴鹄湾,茅家埠
由三篇改编压缩而成
本世纪初的第十年金秋时节,我通知父母准备回国探亲,老爹提出让我带他们去杭州旅游。电话里我说一星期后到京,你们去买我飞机到达当天晚上直达杭州的火车票,不瞎耽误功夫。
我和父母三人坐夜行火车去杭州,老妈早早入睡,我是夜行动物,加上是自由职业,老板说话不用听、睡觉睡到自然醒,很少有凌晨两点以前睡觉。时间还早,便去餐车溜达溜达。我走到哪老爹就想跟到哪,就像小时候他走到哪我想跟到哪。我来杯啤酒,其实就半杯的量,不像我弟弟能豪饮。老爹一口酒不能喝也要陪我喝,以喝可乐代替酒,喝什么不是喝,边喝边聊。火车上我发现老爹包里一本宋诗三百首,我老爹要开始和我磨牙斗嘴,打笔墨官司了,还专找本我较生僻的宋诗。自从在异国他乡打拼,忙于生计,中华文化那些东西又不能当饭吃,早就让我给扔到爪洼国去了,唐诗都快给忘光光,就别说宋诗了,随他怎么说,就当是听唱歌。
我老爹很有学问,写一笔好欧体字,八岁时我从南京外公外婆家回到父母身边,父亲就给我灌输古代文学,我也好这一口,小学生时代自己猛攻古谣汉赋,背诵蜀道难,读典论论文,没有人强迫,那个时代被强迫的是读红宝书。后来我们父子俩就算是志同道合,有共同话题,只不过老爹抱残守缺,食古不化,经常会有争论。我出国后,老爹没了对手,有点失落感,弟弟妹妹和我妈才不听他瞎白活呢。
夕发朝至,一觉醒来到达有着天堂美景的杭州西湖。入住刘庄,现在的西湖国宾馆。
刘庄,位于杭州西湖丁家山。前清进士刘学询、我的祖籍广东老乡于1905年建造,1953年归国家所有。几十年来在这里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宪法和中美联合公报等影响世界的事情在此完成。曾经的公安部长、总参谋长、大将罗瑞卿一夜之间也在此失去自由。
毛主席巡视浙江几十次,大多数时候下榻此处,那里面真的是人间天堂啊。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刘庄普通房间是四星级酒店标准,饭菜十分地道。我们不会点名贵菜,西湖醋鱼、龙井虾仁、东坡焖肉、菘茸烩饭等等家常菜足矣,好吃的连耳朵都动起来,上海话米道霞气好切!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三秋桂子,绵延十里荷花。十月初的西湖,金风送爽,皓月当空,一色湖光万顷秋,有着说不尽道不完的魅力。
西湖的早晨,熹微破晓,旭日东升。花开柳絮,草长莺飞。和国内的许多知名旅游景点一样,西湖到处人满为患也很煞风景。真乃曲院有风、柳浪无莺、孤山不孤、花港观人。
华侨饭店前面便是从一公园到六公园依次排开,我妈指着六公园的一块空地说到,这里曾经是你外公的一个修车场,小时候坐小船去湖对面上学,在这里度过了欢乐童年。
外公是宁波人,十几岁起在shell壳牌石油公司学徒,精通机械和汽车修理,自学成才,英文非常好,后被提拔给美国资本家做买办。宁波人很会做生意,时机成熟便自己开汽车修理厂,德士古公司Texas company。日本人打进来时,母亲还很小,外公带一大家人(我母亲兄弟姐妹总共九个,有几个尚未出世),另有厨师保姆伙计佣人等,开几辆大卡车逃难。外公还是有相当实力的,和真正的逃难完全不同,一路浩浩荡荡,走南昌,长沙,桂林,两年后逃到重庆。
在重庆重新打鼓另开张,买下有山景的一栋哥特式别墅。安顿好家眷,自己闯印度的加尔各答Kolkata,找汽车零配件,贩运到重庆,把修车厂搞起来。抗战胜利后,又立即杀回杭州开业,不久便去南京抢得商机。我外公不懂政治,做生意方面就是一个牛,而且几起几落不死鸟。老蒋搞权术厉害,对做生意人倒是不为难,只要你有本事就能把生意做的风生水起,如火如荼。
四九年后,不懂政治的外公彻底傻逼了,当然,懂不懂政治的商人也一样傻逼。所谓的公私合营,就是敲罗打鼓放鞭炮,把资本家的财产拿笔一勾就彻底消失了。我外公外婆被划归街道管理,变成没有收入的无产阶级,靠我妈等几个年长子女汇款接济。
最后一次见到外公是文革中,外公单身一人来京住在我们新源里家。为的是学习取经,设计改造为街道搞的烧煤取暖炉,为社会发挥最后的余热。南京的房子四面透风,冬天冷的要死,北煤要南运,许多还是劣质煤,不好使。
外婆刚刚过世,外公也已风烛残年,凄凄惨惨,到黄昏,更难将息。我很小就读过父亲藏书里高尔基的三部曲,晚上望着白发苍颜,暮景残光的慈祥外公,脑海里浮现出高尔基家破产后的外祖父屈卷倒卧在我家简易沙发床里的景象。这个人曾经有自己的别墅、自己的汽车、自己的工厂、给我母亲买钢琴、让子女受好的教育。他没有去偷没有去抢,凭的是自己艰苦奋斗真本事。到了晚年却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在我幼小心灵深处,不禁扣心血泪,满腔悲泣。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百岁光阴如梦蝶,今日花开明日花谢。桃花依旧,物是人休。
西湖没有多大地方,有一两天时间可以游遍。我们时间富裕,顺便看看周边景点,参观胡雪岩故居、杭州宋城等,并用大半天时间包一辆出租车专门去水乡乌镇。国内的旅游景点很多都是造假,而且太商业化,旅游区的商铺鳞次栉比、五花八门。只要是稍有点名气的旅游景点,便招蜂引蝶铺天盖地而来,门庭若市,车满为患,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虽然杭州西湖和周边有许多名胜古迹,这对我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彼此都近在眼前。我们的时间悠闲,每天就是吃吃喝喝那点事,"楼外楼"、"知味观"这样的老字号肯定要去,吃饱喝足便四处游荡。杭州西湖的美景美食让二老快快乐乐,欢欢喜喜,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老人走不了太多的路,没事就坐环湖电瓶车,想下来就下来走走,累了等下班车再上去。
到了杭州,西湖龙井是游客必买的当地特色产品,天下名茶数龙井,龙井上品在狮峰,普通的西湖龙井已经臭大街。老爹要喝的是顶级的狮峰龙井,宁敲金钟一下,不打瓦钵三千。于是找宾馆前台服务生派辆出租车,要本地司机,带我们去龙井村。派来的司机小妹子面若中秋皓月,色如春晓牡丹。玲珑剔透和蔼可掬,回眸一笑百媚丛生。苏杭出美女,名不虚传。
一见面先说好让我们放心慢慢地挑选物品,除了路费加点服务费,不多收等待时间的费用,有这等好事?估计宾馆前台和司机到村里的卖家都是串通好的,要是没有回扣,你把我的眼珠子抠出来当泡踩!我老爸满足了狮峰龙井后,司机小妹便鼓噪我老妈去蚕丝产地专卖店,买了两床上等质量的丝棉被,前前后后共折腾了大半天。无所谓了,荷包缩水终不悔,二老高兴任意行。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远隔千山万水,不忍登高临远。哀芳华一瞬,叹烟云过眼。和父母在杭州西湖的短暂美好时光就像是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三潭印月静静黎明时,
苏堤春晓淡淡杨柳风。
南屏晚钟声声迟暮远,
西子湖畔依依满别情。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北京和平里的回忆 地主可能遇到的问题 十八,再谈租给section 8 房屋保险 邮轮入门谈 下篇 邮轮入门谈 中篇
山水名胜都是人头攒动,有些煞风景了。龙井,绿茶中的上品,产地很小,以清明前的为上,清明后就有点老了。
龙井茶,正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所说,一浇为品,二浇为饮,三浇往后是喂牛的了。
兄弟喝茶,只能品出新旧,却是没本事分出明前明后。

在家等分配,无所事事。我父母就把我打发到南方的亲戚家去玩。我在杭州的亲戚家有两个表弟,一个表妹。一般都是我大表弟策划,表妹做向导。那时候,西湖游客不算太多,我们反正无事,就慢慢地逛。那时西湖景区到处都是茶馆。走累了,就坐下喝一碗西湖藕粉。那时年轻,对喝茶没兴趣。不过我表妹带我走了很远的路,去了龙井那儿。记得沿途有盛开的桂花,特别香。
后来读大学时在无锡实习。结束时正好放暑假,就随大队人马,从苏州经运河到了杭州。不过夏天的杭州西湖,根本没法呆。湖水像个大蒸锅,太热了。告别了一起同行的同学,就藏到亲戚家躲太阳了。那次去杭州,就没再去游西湖。
后来去温州路过杭州(那时去温州没火车,只能乘长途汽车,不知现在有高铁去温州吗?),就只去亲戚家看望了一下。没去拜访西子。
都行。 我杭州亲戚家是把大儿子留下来,让女儿下乡去了。
当时称"一片红"(6869一片红)。
极个别有健康原因的另当别论。
先是六周岁上学,然后是小学五年制,紧赶慢赶,赶上68年第一波下乡。这小姑娘只有一个哥哥,是我姐小学同学。她们全是68届的初中生,其实就上了一年中学,然后统统下乡。因为第一波下乡的中学生横跨六年,好像家里小孩全都下乡的不在少数。
有去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云南,稍近是江西和安徽淮北。
虎跑泉,钱江大桥,还到龙井村的茶农家买茶叶。那时一斤龙井茶计三十多元,我只买了二、三两,回来分送给几个朋友,每人一撮而己。
十多年前,参加一个去中国旅游团,每一站都被带去购物点。在杭州停一天,有大半天是被导游带去一些购物点,其中一个也是去品尝(然后被促购)龙井茶。
司机小妹子面若中秋皓月,色如春晓牡丹。玲珑剔透和蔼可掬,回眸一笑百媚丛生。苏杭出美女,名不虚传。
包一条画舫,去乌龟潭、浴鹄湾,茅家埠